⑴ INTER CPU發展歷史,及CPU不同時代的U
近幾十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CPU技術的發展。其實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Moore)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價格則保持不變。因此可以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計算機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神速,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仍然有效。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歷代計算機的CPU,了解一下CPU的發展歷史。
1、1971年,第一枚個人電腦CPU:i4004
i4004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
2、1978年,i8086
i8086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這就是著名的X86指令集,一直沿用至今。
3、1979年,i8088
i8088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4、1979年,i80286
i80286
1982年,INTEL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i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5、1985年,i80386
i803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
6、1989年,i80486
i80486
1989年INTEL推出80486晶元,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7、intel奔騰處理器、AMD、Cyrix5X86處理器
IntelPentium
1993年intel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奔騰。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哥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奔騰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奔騰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奔騰最初的起始主頻為50Mhz,其後發布了55Mhz、60Mhz、65Mhz、70Mhz、75Mhz然後直接跳到90Mhz、100Mhz、120Mhz、133Mhz,其中最後一款產品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也只有在擁有它的機器上才可以不用解壓卡而直接比較完美的播放VCD。
8、AMDK5、Cyrix6X86、IntelPentiumPRO
Cyrix6X86
IntelPentiumPRO
面對AMD和Cyrix咄咄逼人的氣勢,Intel在1995年底推出了PentiumPRO,該處理器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它在幾個方面對Pentium進行了改進。在處理方面,PentiumPRO引入了新的指令執行方式,其內部核心是PISC處理器,因而執行速度更快;PentiumPRO具有3個流水線,每個流水線達到14級,指令執行速度明顯提高;當時計算機系統的瓶頸之一是主板上的二級高速緩存只能與匯流排同步工作,PentiumPRO採用將256K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晶元內核與CPU同頻運行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由於當時緩存技術還沒有成熟,加上當時緩存晶元還非常昂貴,因此盡管PentimuPro性能不錯,但遠沒有達到拋離對手的程度,加上價格十分昂貴,PentimuPro實際上出售的數目非常至少,市場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Pro可以說是Intel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9、IntelPentiumMMX、AMDK6、Cyrix6X86MX、CyrixM2
IntelPentiumMMX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MMX晶元,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頻、音頻和圖象數據,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並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於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高速緩存擴充為16K,一個用於數據高速緩存,另一個用於指令高速緩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棧技術,它可以在支持MMX的軟體上把速度提高50%。也使人們真正的認識到了多媒體計算機。
10、IntelPentiumII、XEON、Celeron;AMDK6-2、K6-3
IntelPentiumII
1997年5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II處理器,它採用SLOT1架構,通過單邊插接卡(SEC)與主板相連,SEC卡盒將CPU內核和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一起,二級高速緩存的工作速度是處理器內核工作速度的一半;處理器採用了與PentiumPRO相同的動態執行技術,可以加速軟體的執行;通過雙重獨立匯流排與系統匯流排相連,可進行多重數據交換,提高系統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舉希望用SLOT1構架的專利將AMD等一棍打死,可沒想到Socket7平台在以AMD的K6-2為首的處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個春天。
11、IntelPentiumIII、Celeron2;AMDK7Athlon
IntelPentiumIII
1999年2月17日,Intel發布了SLOT1構架PentiumIII處理器,第一批的PentiumIII處理器採用了Katmai內核,主頻有450和500Mhz兩種,這個內核最大的特點是更新了名為SSE的多媒體指令集,這個指令集在MMX的基礎上添加了70條新指令,以增強三維和浮點應用,並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過平心而論,Katmai內核的Pentium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PentiumII的架構,採用0.25微米工藝,100Mhz的外頻,Slot1的架構,512KB的二級緩存(以CPU的半速運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並不大。不過得益於INTEL的品牌效應和強大的廣告宣傳策略,在PentiumIII剛上市時掀起了很大的熱潮,曾經有人以上萬元的高價去買第一批的PentiumIII。
IntelPentiumIIICoppermine
面對著AMDK7處理器巨大的挑戰和SLOT1平台昂貴的價格,Intel於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採用Socket370FC-PGA封裝的全新銅礦(Coppermine)核心PentiumIII處理器,處理器使用0.18微米工藝製造,133MHz的前端匯流排,在性能上大幅超過了老PentiumIII,達到了和K7同級的水平。
IntelCeleron2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騰III大受歡迎,Intel開始著手把Celeron處理器也轉用了這個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處理器,俗稱Celeron2,由於轉用了0.18的工藝,Celeron的超頻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飛躍,超頻幅度可以達到100%。
12、IntelTualatinPentiumIII、Celeron3;AMDTunderbirdAthlon、Duron
IntelTualatinPentiumIII
Intel改進製造工藝,於2000年發布了0.13微米工藝製造的Tualatin核心PentiumIII-S處理器,最高主頻為1400MHz,512KB的全速二級緩存,而且加入了最新的數據預先讀取(prefetch)的擴充功能,這項技術在Pentium4處理器上也得到了延續。其後又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Celeron,二級緩存縮減為256KB,但性能依然十分強勁,可以說是K7最為稱職的對手。
13、IntelPentium4、AthlonXP
IntelPentium4
2000年11月,藉助Intel強大的宣傳攻勢,Pentium4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初期的Pentium4(Willamette)使用0.18微米工藝製造,內部集成256KB二級緩存,起始主頻就達到了1300MHz,採用Socket423的i850平台搭配RDRAM內存來滿足400MHzFSB的帶寬需要。雖然人們對Pentium4充滿了希望,可產品面市之後,卻讓人大跌眼鏡,20級超長流水線的設計,雖然將頻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性能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一顆Tualatin核心的Celeron1000MHz處理器的性能都在1500MHz主頻的Pentium4之上。但為了不讓Tualatin搶佔了Pentium4的高端市場,Intel人為的將Tualatin自毀。
IntelPentium4Prescott
隨後Intel將Pentium4的產品不斷升級,推出了好幾個系列的產品。
2001年7月發布了全新改進的Pentium4/Celeron處理器(Northwood),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採用0.13微米工藝製造,將二級緩存提升到了512KB,FSB從400MHz提高到533MHz,主頻起始1.6G,最高達到了3.2G。
2004年6月Intel又推出了採用Prescott核心的Pentium4處理器,而且逐步向LGA775平台邁進。但相對Pentium4C來說除了在3D性能方面(加入了對SSE3技術的支持)之外,其他性能並沒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由於採用了並不成熟的0.09微米工藝,導致晶體管在高頻率下電流泄漏嚴重,反而是功耗和發熱量提高了不少。
總的來說Pentium4各個型號,包括賽揚D,都有著高頻低能,高功耗的缺點,算不上是一款成功的處理器。
14、IntelPentiumM
IntelPentiumM
2003年Intel發布了PentiumM處理器。PentiumM處理器不同於以往利用台式處理器進行改進而來,而是完全為了移動PC設計,強勁的性能配合高級的節電技術,使得PentiumM處理器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特爾將PentiumM處理器結合了855晶元組與Intel802.11PROWiFi無線/Wireless2100網路聯機技術,啟用了一個全新的名稱:Centrino(迅馳)。這樣讓人們再次看到了以技術為主導的Intel。PentiumM處理器起初的FSB為400MHz,1M的二級緩存,後起推出的Dothan核心將二級緩存升級到了2M。
Intel的Pentium4在AMD的Athlon64面前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之時,而Pentium-M的性能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人們更加期待的是Intel能夠推出桌面版的Pentium-M來應對。
15、AMDAthlon64、INTELPentium4EM64T
IntelPentium4EM64T
在64位時代,無疑Intel落在了後面,Intel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在2004年推出了Nocona代號Pentium4EM64T,但實際上EM64T也採用的是Prescott核心,只不過增加了對64位數據的處理能力。EM64T技術同AMD的X86-64技術有很多相似之處,Intel借鑒了AMD的設計思路。不過在處理器的一些關鍵技術上Athlon64/Opteron和EM64T技術的Pentium4還是有很多區別,例如Intel未集成內存控制器等等。
在進入新世紀以來,CPU的頻率不斷攀升,INTEL的奔騰4尤其明顯,Prescott最高主頻達到3.8G。但晶元設計工程師發現,受到工藝、材質、發熱量等因素的限制,CPU的頻率是不可能無止境提升的。但如何繼續提高CPU的性能呢?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一個CPU里集成兩個內核。在2005年Intel和AMD相繼推出了採用雙核心的CPU,計算機CPU進入了雙核時代。
16、IntelPentiumD、AMDAthlon64X2
PentiumD
Intel也推出PentiumD處理器,PentiumD也是屬於NetBurst架構,由兩個單獨的CPU核心組成。雖然在產品設計上不如AMD的原生雙核心設計,性能也差距明顯,但是PentiumD依然提供了不錯的多任務處理性能,出色的超頻性能以及極具競爭力的價格。PentiumD核心頻率從2.66G到3.73G,可以超頻至4.26G,是Intel核心頻率最高的CPU。
17、IntelCore2、Pentium雙核、AMDPhenom(羿龍)
IntelCore2
2006年,INTEL終於放棄了Netburst架構,推出了Core2微架構再一次震動了業界。這一次Intel不再將注意力放在處理器的頻率上,而是在處理器的執行效率上。雖然新架構處理器頻率不高,但是其性能卻足以讓其重回處理器性能之王的寶座。
首款Core2Duo處理器擁有1.67億個晶體管,基於的是65nm工藝,擁有4ML2緩存,前端匯流排頻率為1,066MHz。雖然Core2Duo的低端型號核心頻率只有1.86GHz和2.13GHz(E6300E6400),但是性能卻極具吸引力。之後Core2生產工藝又提升至45nm,代表產品是Penryn。四核心Penryn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8.2億,核心頻率也達到了3.2GHz。
Pentium雙核
2007年INTEL推出了Pentium雙核處理器,看到Pentium這個名字你也許會覺得有些奇怪,雖然這個名字會讓人有些迷糊,但是Pentium雙核處理器基於的是Core架構,而不是早期的Pentium,與PentiumD也沒有什麼關系。第一款Pentium雙核處理器其實是面向筆記本電腦市場推出的,後來推出了桌面版產品。其目的是為了填補Celeron和Core2處理器之間的市場空白。
18、IntelCorei7、AMDPhenomII
Corei7
2008年INTEL推出了Corei7處理器,給AMD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因為Corei7已經成為了Intel陣營新領軍人物。Corei7與上一代產品Core2相比有諸多改進,其中最重要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Corei7是Intel第一款原生4核處理器,並支持超線程技術;第二,採用了全新的LGA1366介面;第三,引入了QPI(快車直接通道)匯流排技術,同時還在CPU內部集成了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
21、第二代的Corei3/i5/i7
Corei5
2010年6月份,Intel再次發布革命性的處理器——第二代i3/i5/i7。第二代i3/i5/i7全部基於全新的SandyBridge微架構,相比第一代產品主要帶來五點重要革新:
1)採用全新32nm的SandyBridge微架構,更低功耗、更強性能。
2)內置高性能GPU(核芯顯卡),視頻編碼、圖形性能更強。
3)睿頻加速技術2.0,更智能、更高效能。
4)引入全新環形架構,帶來更高帶寬與更低延遲。
5)全新的AVX、AES指令集,加強浮點運算與加密解密運算。
可能不少朋友不清楚酷睿i3、i5、i7的區別。其實i7定位高端、i5定位中端、i3定位低端,i7、i5是給對系統性能要求較高的玩家准備的,這些玩家一般都會配獨顯而不會去用集成顯卡,因此沒有內置顯卡;i3是為看高清或對性能要求不高的用戶准備的,這些人並不需要多好的顯卡,集成足矣,又能節省預算,在以往他們都是用集顯的主板,而intel首次在i3當中集成了GPU(顯示晶元),而不需要主板集成,可見技術又大大地進步了。
這三款處理器的主要區別如下:
酷睿i7——核心數:4個或6個;線程數:8或12;緩存:8M或12M;支持睿頻加速;無內置顯卡
酷睿i5——核心數:2個或4個;線程數:4;緩存:4M或8M;支持睿頻加速;有內置顯卡(i5750系列無顯卡)
酷睿i3——核心數:2個;線程數:4;緩存:4M;不支持睿頻加速;有內置顯卡
什麼是睿頻加速技術呢?
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後,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10%~20%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應對復雜應用時,處理器可自動提高運行主頻以提速,輕松進行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務處理;當進行工作任務切換時,如果只有內存和硬碟在進行主要的工作,處理器會立刻處於節電狀態。這樣既保證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個游戲或軟體只用到一個核心,TurboBoost技術就會自動關閉其他三個核心,把運行游戲或軟體的那個核心的頻率提高,也就是自動超頻。
結束語:
從INTEL最初發布i4004CPU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年,CPU的製造工藝和性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CPU廠商之間的技術競爭才促使了CPU性能的不斷攀升,我們應該向那些設計製造處理器的偉大工程師們致以最高的敬意,此刻沒有不同品牌間的門戶之爭,只有對技術的共同追求,是競爭催生了一代代的優秀產品,讓摩爾定律持續有效。
個人收藏,來源於網路。
⑵ 富友支付支持哪些支付方式
富友支付不錯,是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重點軟體企業、上海市軟體企業100強、上海市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單位。2019年榮獲阿里巴巴跨境峰會「1688跨境專供優秀服務商」獎,單日交易筆數超1000萬筆。
⑶ 龍湖光年|點贊合肥,高新區再獲殊榮!
6月9日於南京召開的2021世界半導體大會上,合肥高新區入選「2020-2021中國十大集成電路高質量發展特色園區」,也是我省獲得該榮譽的園區。
⑷ 晶元有多緊缺該上台領獎了,上汽英飛凌老總還忙著打電話調貨
常旌:這個必須用。我想跟大家說一下,雖然我們是國際公司,但是我們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我們的策略實際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產業鏈越深度融合,越彼此之間互不幹預。我們這幾年時間,亞洲這樣的時候,所以我們自己設計的晶元,70%產業鏈是在中國。我們委託別人定製的晶元已經在中國開始分批生產。
為什麼這么做呢?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血水融在一起的公司,分不開離不開,再怎麼分也分不出來,你是中國的,你是美國的,你的DNA是混血兒,這是我的想法,所以我已經做了很好的嘗試。
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產業鏈分工是非常細的。但是這種政治的壓力,大家的態度是有猶豫的。這就是剛才我們說的,0.01%的部分是最先進的工藝。像剛剛說到的5納米,這可能要靠國家戰略投資來保證安全。
0.99%的裡面,像我們一樣,讓大家去深度融合,變成混血兒,整個產業鏈全部融合在一起。國際的資本變成中國資本,在中國投資。另外我們這樣的國際公司也跟國內的晶元企業深入融合,無論是製造,無論是設計,無論是測試,整個一起把它變成一個多種混血兒,這樣的話會產生安全感。
實際上王總一直在很好的嘗試,國際巨頭和國內汽車巨頭合在一起生出個孩子,你說他是姓歐還是姓中,他是混血兒,免疫力比較高,地球村。
王學合(主持人):你這個分析很全面,很系統,的確是這樣。現在我們為了滿足怎麼樣的要求或者國產化替代,各種方法都應該有,因為落後就要想各種招兒。(相關閱讀:《汽車芯痛:「關鍵晶元沒一片是國產」》《"缺芯停產"真假調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中國信息化創新應用發展峰會怎麼樣
就業去向
該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可以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中,從事電子產品的生產、經營與技術管理和開發工作.主要面向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各種電子產品與設備的裝配、調試、檢測、應用及維修技術工作,還可以到一些企事業單位一些機電設備、通信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的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
企業需求
由於信息時代的到來,據推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此類人才仍將供不應求.
據調查,現階段對於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對緩解當前該類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的熱點.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根據信息產業部分析,「十五」期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電子信息產業仍將以高於經濟增速兩倍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未來的發展重點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等產業 ;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簡訊等業務也將迅速擴展;值得關注的還有文化科技產業,如網路游戲等.目前,信息技術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術故障、設備和顧客服務、硬體和軟體安裝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統操作、監視與維修等四類人才最為短缺.此外,電子商務和互動媒體、資料庫開發和軟體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未來展望
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現在,電子信息工程已經涵蓋了社會的諸多方面,像電話交換局裡怎麼處理各種電話信號,手機是怎樣傳遞我們的聲音甚至圖像的,我們周圍的網路怎樣傳遞數據,甚至信息化時代軍隊的信息傳遞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電子信息工程的應用技術.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認識這些東西,並能夠應用更先進的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是學習基本電路知識,並掌握用計算機等處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實的數學知識,對物理學的要求也很高,並且主要是電學方面;要學習許多電路知識、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計算機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課程.學習電子信息工程自己還要動手設計、連接一些電路並結合計算機進行實驗,對動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譬如自己連接感測器的電路,用計算機設置小的通信系統,還會參觀一些大公司的電子和信息處理設備,理解手機信號、有線電視是如何傳輸的等,並能有機會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大的工程設計.學習電子信息工程,要喜歡鑽研思考,善於開動腦筋發現問題.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各行業大都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比如,做電子工程師,設計開發一些電子、通信器件;做軟體工程師,設計開發與硬體相關的各種軟體;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這對經驗、知識要求很高;還可以繼續進修成為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等.
中國IT行業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輕.新鮮的事物、朝陽的產業總是備受注目.正是這個原因,計算機專業迅速成為高校的熱門專業,不少同學削尖又再削尖了腦袋往這個象牙塔里的象牙頂鑽,或為興趣,或為謀生掌握一門技能,或為前途更好更快地發展.
相比前幾年的計算機專業的火爆,近年來對這個專業的選擇漸趨於了理性和客觀.學生和家長考慮更多的是一種基於更利於個人長遠自我發展的出發點.
職業方向的選擇,想來是更多應屆畢業生就業時所想的事情,常看到論壇上不少臨近畢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發出迷茫、困惑的感嘆,不知道是否應該將計算機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太多太多關於這個行業的言論,媒體頻頻爆出的各類關於IT從業者身心受到莫大傷害的大小新聞,IT從業者工作很苦很累,繁瑣枯燥的程式、技術心理與現實狀態的脫節、加班很普遍、這一行更新很快,業余時間也是常用來學習新的專業技術,沒有節假日、沒有空餘時間,不能陪親人朋友,工作的性質使生活多了一些單調,生活彷彿學生時代一般的兩點一線.遠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絢麗多彩:張揚的個性源自技能的自信,時尚現代的生活方式由於富餘的回報,「辦公室政治」的遠離,「自由」的思慮空間….,只是現在看來,現實來的更多一些了吧.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似乎有則潛在的規律:職業生涯短暫.所以身未老心先行,思慮著「希望的路」到底應該怎樣轉彎,IT管理、IT銷售、或者橫下一條心從頭來過去創業、或者乾脆轉行….,到底干什麼,仍舊在徘徊中、在迷茫,之前幾年的代碼人生似乎恍然被抹去一概不計,只留下空落落的一些什麼回憶.
還有計算機的女生,動手能力欠缺,生理的原因、生活家庭的壓力等等,就業似乎遠不及男生,有著先天的劣勢,包括情緒化、大局觀,還有對技術的熱忱度等.
太多太多的關於這個行業的不好,很多很多前輩的好心建議,在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心中埋下了不安的種子,是否應該繼續選擇這一行,或者職業道路應該就此轉彎?選擇這一行,似乎意味著選擇這種生理和心理的苦難歷程,接受這個行業的歷練.
退出呢,卻是心有不甘,想一想幾年來刻苦努力,一張張用鉛筆寫滿程序的稿紙,課堂上的目不轉睛,作業時的冥思苦想,少了一些浪漫無邊的時間,為的就是將來能多一份自信去呈交一份專業、厚重的職業簡歷.誰願意一心的努力最後化作東流的水.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著各自的光鮮和灰暗,只是行外的人不了解.對於剛剛邁進校園的我們,對於已經邁入社會的學長學姐,對於不同崗位上的每一位前輩,舉步從來都是維艱的,輝煌的鑄就更是循序漸進,我們不可以只看到行業光鮮靚麗的外表,而忽視背後拖起它成長的艱難,兩種極端的落差當然巨大,從這樣的角度去觀察,顯然有違客觀.而對於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築建也是一樣,它的雛形,它的打造、它的鑄就、它的豐裕、它的厚實,是靠一磚一瓦一步一步累砌而起的.
到底是做一個「入門的,不想入門的,想入門而沒有入門的」IT人,答案自在各人心中.
可以說電子信息工程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學科,是不能隨意輕視任何一門課程.干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它,就要對它有始有終.
⑹ 21badrs是什麼集成塊
21brought是什麼集成塊我覺得應該是它的一個合成集成化的普通中。
⑺ 安博教育參加中國集成電路白皮書發布會是在什麼時候有知道的嗎,說一下
好像是的呢,他們說在北京教育峰會上獲獎了
⑻ 性價比高的晶元哪裡有賣的
可以去芯查查移動端商城看看,好多人都是在那裡買晶元的,說是很好。
⑼ 海歸回國創業國家有沒什麼優惠政策
有補貼的,詳情你可以進海角網海歸創業服務中心官網,各地的優惠補助政策
⑽ 中國十大城市是哪幾個
1、北京
北京「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居中國第一位,並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四位。2017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230元,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一。北京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183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為28000.4億元。
2、上海
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六位。上海「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居中國第二,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3、深圳
深圳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是中國人均GPD最高的城市。
4、廣州
廣州是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每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廣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8700多家,總量居全國前三。廣州集結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員,在校大學生總量居全國第一。
5、天津
天津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還是北京通往東北和上海方向的重要鐵路樞紐。
6、蘇州
蘇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蘇州人均生產總值為16.27萬元,是中國人均GPD最高的城市之一。2018年12月,蘇州入選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1名,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第3名。
7、成都
成都是特大城市,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孕育了金沙遺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稱號。成都作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會展經濟發展迅速。
8、重慶
重慶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共建成了「二環十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八干線」鐵路網。重慶經濟建設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並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
9、杭州
杭州是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是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數字電視試點城市和國家軟體產業化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2018年被評為中國最佳營商環境城市。
10、武漢
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