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電圖有幾種
在人體不同部位放置電極,並通過導聯線與心電圖機電流計的正負極相連,這種記錄心電圖的電路連接方法稱為心電圖導聯。電極位置和連接方法不同,可組成不同的導聯。在長期臨床心電圖實踐中,已形成了一個由Einthoven創設而目前廣泛採納的國際通用導聯體系(leadsystem),稱為常規12導聯體系。
1.肢體導聯(leadleads)包括標准導聯I、II、III及加壓單極肢體導聯aVR、aVL、aVF.標准導聯為雙極肢體導聯,反映其中兩個肢體之間電位差變化。
2.胸導聯(chestleads)屬單極導聯,包括V1~V6導聯。胸導聯檢測電極具體安放的位置為:V1位於腳骨右緣第4肋間;V2位於胸骨左緣第4肋間;V3位於V2與V4兩點連線的中點;V4位於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相交處;V5位於左腋前線V4水平處;V6位於左腋中線V4水平處。
臨床上診斷後壁心肌梗塞還常選用V7~V9導聯:V7位於左腋後線V4水平處;V8位於左肩胛骨線V4水平處;V9位於脊旁線V4水平處。小兒心電圖或診斷右心病變(例如右室心肌梗塞)有時需要選用V3R~V6R導聯,極放置右胸部與V3~V6對稱處。
㈡ 請問心電採集電路原理圖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1、輸入電路:這部分電路主要負責與心電導聯電極的介面及各種導聯切換,心電採集信號經由此與後級差分放大器連接。
2、第一級放大:心電信號屬於mv量級的信號,必須由差分放大器放大才能滿足信噪比要求。
3、高通濾波/阻抗匹配:經第一級放大的信號中不僅包含我們需要的心電信號還夾雜著許多低頻雜波干擾,這就需要用本級高通濾波器來濾除,同時進行阻抗匹配提升信噪比。
4、第二級放大:本級作用同第一級一樣,放大信號補償濾波器對信號的衰減,滿足採集器對信號增益的要求。
5、工頻陷波:本級的作用是濾除來自交流電源的50Hz工頻干擾
6、光電隔離:本級旨在通過線性光耦切斷與電源的共地聯系,因為心電電極片是直接接觸人體的若不採取電氣隔離措施就有可能發生觸電危險,因此,心電放大器必須做成浮地放大器。
7、51單片機:經過光電隔離的心電信號由單片機採集處理再經串口送到PC上位機,由上位機軟體處理後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心電圖了。
㈢ 心電圖儀原理是什麼
體表心電經電極、導聯線送至心電圖機,心電圖機主體從原理上可分為輸入迴路、導聯選擇、放大電路、描筆驅動和走紙部分,現代心電圖機通常還有程式控制部分。輸入迴路應有較高的輸入阻抗,一般都在10M以上,通常採用射極跟隨的緩沖放大器。此外還應有過電壓、過電流的保護電路,有右腿驅動電路或屏蔽驅動電路以減少50Hz干擾等措施。 導聯選擇通常是由一個選擇開關和一個電阻網路(威爾遜網路)組成,通過選擇開關選擇不同的電阻組合來選擇不同的導聯,導聯選擇可以是手動選擇或程式控制選擇。放大器可分為前置放大器、後級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前置放大器一般由差分放大器組成,以獲得較高的共模抑制比,選擇的元件必須是低雜訊的,從電安全形度考慮又往往是做成電氣隔離(浮地)的,1mv定標電路也連在前置放大器上。後級放大器主要是進行電路放大,以及對信號進行濾波以獲得特定的頻率響應特性,這包括阻容耦合電路、閉鎖電路、增益選擇、截止頻率和50Hz陷波等。功率放大和記錄器通常連在一起組成負反饋系統,以提高描筆的頻率響應並提供足夠的功率以推動描筆。描筆可以有墨水筆、熱筆等,在一些數字式系統中則採用熱元陣列。
㈣ 我專題要做心電圖電路,有沒有簡單的心電圖製作方法
做機械還是畫圖?
㈤ 心電圖形成原理是什麼啊
心肌細胞膜是半透膜,靜息狀態時,膜外排列一定數量帶正電荷的陽離子,膜內排列相同數量帶負電荷的陰離子,膜外電位高於膜內,稱為極化狀態。靜息狀態下,由於心臟各部位心肌細胞都處於極化狀態,沒有電位差,電流記錄儀描記的電位曲線平直,即為體表心電圖的等電位線。心肌細胞在受到一定強度的刺激時,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大量陽離子短時間內湧入膜內,使膜內電位由負變正,這個過程稱為除極。對整體心臟來說,心肌細胞從心內膜向心外膜順序除極過程中的電位變化,由電流記錄儀描記的電位曲線稱為除極波,即體表心電圖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細胞除極完成後,細胞膜又排出大量陽離子,使膜內電位由正變負,恢復到原來的極化狀態,此過程由心外膜向心內膜進行,稱為復極。同樣心肌細胞復極過程中的電位變化,由電流記錄儀描記出稱為復極波。由於復極過程相對緩慢,復極波較除極波低。心房的復極波低、且埋於心室的除極波中,體表心電圖不易辨認。心室的復極波在體表心電圖上表現為T波。整個心肌細胞全部復極後,再次恢復極化狀態,各部位心肌細胞間沒有電位差,體表心電圖記錄到等電位線
㈥ 24小時動態心電圖原理
完整記錄24小時心電活動信息,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工作、學習和睡眠等不同情況下的心電圖資料,能夠發現常規 ECG不易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類似於【好朋友心電圖機】的功能。
㈦ 心電圖檢查的原理是什麼
心臟在收縮與舒張時,有微小的生物電產生,心電圖機正是從身體表面不同部位探測這種電位變化並記錄下來。
將金屬小板的電極放在身體上兩點,再用導線連接到心電圖描記器中電流計的兩端,就可構成電路進行描記。一般在作心電圖時常規記錄Ⅰ、Ⅱ、Ⅲ、aVR、aVL、arVF、V1~V6共12個導聯的心電圖,根據各個導聯中的波形改變來了解心臟是否有病變,如心肌肥厚、早搏、心動過速或過緩、傳導阻滯、心臟供血不足、心肌壞死等等。
心電圖檢查時要求患者安靜並平卧,通常描記四肢及胸前共12導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心肌梗死時,需加做右胸及左後側(V7~8)導聯。有時在患者安靜狀態下不易發現一些改變,可以通過讓患者作適當運動後進行及時描記的方法來發現這些問題,這就是心電圖運動試驗。
①運動試驗。
運動試驗的方法包括雙倍二階梯運動試驗(現已少用)、蹬車運動試驗和活動平板運動試驗3種。通過運動試驗可誘發心電圖異常(缺血性改變)或心絞痛,或誘發某些類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已有明確心絞痛及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宜行運動試驗,以免使病情惡化。
②動態心電監測。
動態心電監測又稱Holter監測,是一種在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情況下,長時間連續記錄心電圖的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心律失常,還可用於檢測心肌缺血性ST段改變。
患者在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時應注意:維持原有的活動規律;仔細記錄活動內容和時間;詳細記錄症狀的特點及發作時間;勿進入強磁場或電場。
㈧ 心電圖的原理是什麼
心電圖原理:心臟本身的生物電變化通過心臟周圍的導電組織和體液,反映到身體表面上來,使身體各部位在每一心動周期中也都發生有規律的電變化活動。
心電圖是利用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技術。將測量電極放置在人體表面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就是目前臨床上常規記錄的心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