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梨園春擂主的擂主總覽
歷屆梨園春年度總決賽成人擂主:
1999年度金獎擂主:孫鴻雁、趙海梅、 銀獎擂主:高麗智、秦夢瑤 銅獎擂主:尹子清、周瑩瑩優秀擂主:趙社軍、劉國賢、呼寶童、丁彩霞、張燕歌、文金松、 楊梅玲、謝憲笙、楊素霞、李香花、陳曉梅、
2000年度金獎擂主:張艷紅 銀獎擂主:熊青青、楊莉 銅獎擂主:閆三通、杜曉紅、臧苗苗、優秀擂主:程東洋、張雪玲、曲躍星、賈瑞欣、劉臣傑、吳希鳳
2001年度豫劇 金獎擂主:楊默含(豫劇) 銀獎擂主:何醒眾、徐文霞、 銅獎擂主:徐志玲、孔艷鴻、李春景、崔菊萍、優秀擂主:原鳳英、張青蓮、席振村、劉芬、白軍選 其他劇種 金獎擂主:王光嬌(曲劇) 銀獎擂主:鄭瑞霞、於森敏、銅獎擂主:吳玉娟、徐志玲、孔艷鴻
2002年度金獎擂主:孫帥(豫劇)、李建軍(其他) 銀獎擂主:董翠蓮、曾麗(殘疾人)銅獎擂主:王喜正、劉靈芳、陳青雲、李高強、徐清菊、閆月嶺 李運來、常文麗、陳素梅(台灣)
2003年度金獎擂主:趙俊娜銀獎擂主:許愛梅、姚金紓、 銅獎擂主:趙艷利、婁玉鳳、 優秀擂主:趙蘭琴、肖慧芹、牛小欣、曹現民、李曉花
1999-2003年五年擂主爭霸賽金獎擂主:孫鴻雁 銀獎擂主:王光嬌、許愛梅 銅獎擂主:李建軍、楊默含、楊莉優秀擂主:呼寶童、張艷紅、李春景、賈瑞欣、姚金紓、趙社軍、 趙海梅、孫帥、劉芬、趙俊娜、崔菊萍、白軍選、吳玉娟
2004年度:擂響中國首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擂主:趙蘭琴 銀獎擂主:張江梅、孔小華銅獎擂主:齊紅霞、宋偉濤/李凱迪、楊松慧 優秀擂主:宋小佳、劉浩、王娜 2005年度:擂響中國第二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金獎擂主:於艷萍(評劇) 銀獎擂主:趙金印、戴阿強 銅獎擂主:劉 培、李新武 、羅蓮英
2006年度:擂響中國第三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袁廷霞 銀獎擂主:朱旭光、申會萍銅獎擂主:王振強、張藝萍、郭小梅
2007年度:擂響中國第四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張浩 銀獎擂主:陳迎輝、張曼銅獎擂主:馬國凡、劉慧、張青運
2008年度:擂響中國第五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金獎擂主:韓鵬飛銀獎擂主:張衛芳、李媛媛銅獎擂主:徐大榮、吳幻君、張曉燕
歷屆梨園春年度總決賽少兒擂主:
2001年度金獎:席超 銀獎擂主:任桃桃、劉黎寧 銅獎擂主:程丹玉、王婉、尚嘉寶、劉川優秀擂主:趙瑞、畢笑洋
2002年度金獎擂主:張玫、銀獎擂主:王玲、孫笑溶 銅獎擂主:胡紅波、王玉鳳、張丹、郝曉亮、師亞峰、劉道陽
2003年度金獎擂主:李特、 銀獎擂主:許寶寶、黃智慧、 銅獎擂主:馬岩、聶豆豆、趙婉瑩、優秀擂主:趙靜伊、馬娟、范勝男、王茜
1999-2003年五年擂主爭霸賽金獎擂主:張玫 銀獎擂主:黃智慧、郝曉亮 銅獎擂主:熊青青、王茜、李特優秀擂主:趙靜伊、范勝男、聶豆豆
2004年度:擂響中國首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擂主:孔瑩 銀獎擂主:趙靜伊、胡玉翹銅獎:董卓凡、劉丁華、劉龍龍 優秀擂主:盧小多、竇豆、賈高峰
2005年度:擂響中國第二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李鵬傑銀獎擂主:杜雅潔、李康康銅獎擂主:呂瑞濤、王瑋瑋、朱珍珍 優秀擂主:王朝陽、楊潔、趙迎迎
2006年度:擂響中國第三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李靜怡 銀獎擂主:苗雷藝、張晶琪、銅獎擂主:張冉、雷文格、王永光 優秀擂主:潘檸靜、倪博、劉世毅
2007年度:擂響中國第四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李晚晴 銀獎擂主:牛欣欣、劉夢哲、銅獎擂主:孫悅、連曉爽、張鈺
2008年度:擂響中國第四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金獎擂主:李夢雅銀獎擂主:孟雅萱、邱天、銅獎擂主:孫嘉麟、王瑞、王子怡
2. 梨園春擂主李晶華演唱的那一期
擂主總覽
歷屆梨園春年度總決賽成人擂主
1999年度
金獎擂主:孫鴻雁、趙海梅、
銀獎擂主:高麗智、秦夢瑤
銅獎擂主:尹子清、周瑩瑩
優秀擂主:趙社軍、劉國賢、呼寶童、丁彩霞、張燕歌、文金松、
楊梅玲、謝憲笙、楊素霞、李香花、陳曉梅、
2000年度
金獎擂主:張艷紅
銀獎擂主:熊青青、楊莉
銅獎擂主:閆三通、杜曉紅、臧苗苗、
優秀擂主:程東洋、張雪玲、曲躍星、賈瑞欣、劉臣傑、吳希鳳
2001年度
豫劇
金獎擂主:楊默含(豫劇)
銀獎擂主:何醒眾、徐文霞、
銅獎擂主:徐志玲、孔艷鴻、李春景、崔菊萍、
優秀擂主:原鳳英、張青蓮、席振村、劉芬、白軍選
其他劇種
金獎擂主:王光嬌(曲劇)
銀獎擂主:鄭瑞霞、於森敏、
銅獎擂主:吳玉娟、徐志玲、孔艷鴻
2002年度
金獎擂主:孫帥(豫劇)、李建軍(其他)
銀獎擂主:董翠蓮、曾麗(殘疾人)
銅獎擂主:王喜正、劉靈芳、陳青雲、李高強、徐清菊、閆月嶺
李運來、常文麗、陳素梅(台灣)
2003年度
金獎擂主:趙俊娜
銀獎擂主:許愛梅、姚金紓、
銅獎擂主:趙艷利、婁玉鳳、
優秀擂主:趙蘭琴、肖慧芹、牛小欣、曹現民、李曉花
1999-2003年五年擂主爭霸賽
金獎擂主:孫鴻雁
銀獎擂主:王光嬌、許愛梅
銅獎擂主:李建軍、楊默含、楊莉
優秀擂主:呼寶童、張艷紅、李春景、賈瑞欣、姚金紓、趙社軍、 趙海梅、孫帥、劉芬、趙俊娜、崔菊萍、白軍選、吳玉娟
2004年度:擂響中國首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擂主:趙蘭琴
銀獎擂主:張江梅、孔小華
銅獎擂主:齊紅霞、宋偉濤/李凱迪、楊松慧
優秀擂主:宋小佳、劉浩、王娜
2005年度:擂響中國第二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擂主:於艷萍(評劇)
銀獎擂主:趙金印、羅蓮英
銅獎擂主:劉 培、李新武
優秀擂主:戴阿強
2006年度:擂響中國第三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袁廷霞
銀獎擂主:朱旭光、申會萍
銅獎擂主:王振強、張藝萍、郭小梅
2007年度:擂響中國第四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張浩
銀獎擂主:陳迎輝、張曼
銅獎擂主:馬國凡、劉慧、張青運
2008年度:擂響中國第五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韓鵬飛
銀獎擂主:張衛芳、李媛媛
銅獎擂主:徐大榮、吳幻君、張曉燕
2009年度:十年擂主爭霸賽(十大金獎霸主)
張江梅、朱旭光、郭海祥、鄭瑞霞、韓鵬飛
曹麗梅、楊默含、李春景、白軍選、倪春艷
2010年:擂響中國第六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2009年度)
金獎擂主:李慶太
銀獎擂主:晉紅娟
銅獎擂主:劉治家、杜婉婉、薛丹、衛青環
2012年:擂響中國第七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2011年度)
金獎擂主:王玉鳳
銀獎擂主:趙冬冬、唐滿意
銅獎擂主:趙培珂、古力、浩啟冬
歷屆梨園春年度總決賽少兒擂主
2013年:擂響中國第八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2012年度)
金獎擂主:周雷達
銀獎擂主:王淑珍
銅獎擂主:李思貝
2001年度
金獎:席超
銀獎擂主:任桃桃、劉黎寧
銅獎擂主:程丹玉、王婉、尚嘉寶、劉川
優秀擂主:趙瑞、畢笑洋
2002年度
金獎擂主:張玫、
銀獎擂主:王玲、孫笑溶
銅獎擂主:胡紅波、王玉鳳、張丹、郝曉亮、師亞峰、劉道陽
2003年度
金獎擂主:李特、
銀獎擂主:許寶寶、黃智慧、
銅獎擂主:馬岩、聶豆豆、趙婉瑩、
優秀擂主:趙靜伊、馬娟、范勝男、王茜
1999-2003年五年擂主爭霸賽
金獎擂主:張玫
銀獎擂主:黃智慧、郝曉亮
銅獎擂主:熊青青、王茜、李特
優秀擂主:趙靜伊、范勝男、聶豆豆
2004年度:擂響中國首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擂主:孔瑩
銀獎擂主:趙靜伊、胡玉翹
銅獎:董卓凡、劉丁華、劉龍龍
優秀擂主:盧小多、竇豆、賈高峰
2005年度:擂響中國第二屆《梨園春杯》戲迷擂台賽總決賽
金獎:李鵬傑
銀獎擂主:杜雅潔、李康康
銅獎擂主:呂瑞濤、王瑋瑋、朱珍珍
優秀擂主:王朝陽、楊潔、趙迎迎
2006年度:擂響中國第三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李靜怡
銀獎擂主:苗雷藝、張晶琪、
銅獎擂主:張冉、雷文格、王永光
優秀擂主:潘檸靜、倪博、劉世毅
2007年度:擂響中國第四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李晚晴
銀獎擂主:牛欣欣、劉夢妮、
銅獎擂主:孫悅、連曉爽、張鈺
2008年度:擂響中國第五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李夢雅
銀獎擂主:孟雅萱、邱天、
銅獎擂主:孫嘉麟、王瑞、王子怡
2010年度:擂響中國第五屆梨園春杯戲迷總決賽:
金獎擂主:徐帥文
銀獎擂主:鄧鳴
3. 寫雲南怒江的作文
行,一直以來,我都只願意記下一些美好的經歷。所幸的是,每次出行,總能碰上許許多多淳樸善良的人兒,他們是旅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唯一一次,是2002年夏天,走完三峽後,我們去了奉節的天坑地縫,回縣城時,遭遇刁民,同伴被毆,後來逃命似的離了那座即將被淹的古城。現在,偶爾記起還有些後怕。也使我曾想寫一篇「奉節縣里無好人」,但最終放棄。這並不好,我知道。但很難改的了。
2005年春,我去了高黎貢山、怒江。終於見到了那條百轉千回、碧玉一般的大江,和生活在江邊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象天山的星辰,不經意從我頭頂的天空掠過。
1.匹河 深半歌聲
因為想上廢城知子羅,我們決定中途在匹河下車。時近黃昏,天空飄起了微小雨,我不自覺地裹緊衣服。車站對面有間簡易的旅舍,放下行李,走過冷清的街道去尋吃食,然後回到旅舍歇息。
擁擠簡陋的三人房,室內光線陰暗,被褥又濕又重,幸好我們都帶了睡袋。沒有其他旅行者,整個二樓就我們三人。因為放假,老闆娘的孫女外孫女也來外婆家玩。十來歲的年紀,快樂美麗得象兩只蝴蝶,不停地在兩層樓間樓間竄上竄下。
「我們今晚做服務員,有什麼事叫我們好了」兩位小姑娘脆生生地說。
於是便和她們聊天,在哪上學,學習好不好,會唱歌跳舞不,有沒有漂亮的民族服飾等等。一個說,怒族服飾沒有,但有藏族的。剛說完,蹦蹦跳跳下樓拿了藏族頭飾上來。同伴戴在頭上一試,果然美麗生色了不少。
不久老闆娘也上來了。她是一個黝黑壯實的婦人。話極多,我們剛放下行李她就絮絮叨叨敘說她很慘,男人早死、小兒子也不在了什麼的。初聽我們有些戚戚,聽多了就有些不對滋味。萍水相逢,我還是願意告訴你或聽你講一些美麗高興的故事。
聽說怒江邊有溫泉,便向老闆娘打聽車訊,她說全鎮只她兒子有車,三十元來回,一分不少。找到她兒子,一個黝黑壯實的三十多歲男人,少言寡語,外形有些蠻橫懾人。我們後來放棄去泡溫泉。
沒有沖涼房,一個同伴想泡泡腳,便對老闆娘說:「請幫我拿個面盆好嗎?」
盆子拿上來了,還未放好,一個小姑娘:「這是尿盆呢」
老闆娘趕緊喝斥,連說不是,又說洗干凈了。同事花容失色,待她轉身,馬上將其棄置在門外。
後來老闆娘又來向我們兜售幾樣粗製的怒族工藝品,我們委婉地推辭,她耐心極好,大清早又上來,我們只有苦笑。
夜深,怒江水在窗外潺潺地流淌,我蜷縮在匹河鎮一間簡陋的旅館里,輾轉反側,不知幾時睡去了。
清早,被窗外幾聲尖歷粗壯的歌聲驚醒。同伴更是一夜未眠,說天沒亮,老闆娘就在窗外高聲唱歌,歌辭她一句聽不懂,整夜駭怕不止。
這個奇怪的老闆娘,她的遭遇也許叫人同情,她在夜半歌聲中敘說什麼呢?我猜不出。我情願她拋開以往陰郁的往事,把自己和旅舍打理得干凈舒服一些,讓過往旅客感到溫暖。
2.丙中洛 丁大媽的笑
當我們風塵僕僕來到丙中洛,又馬不停蹄趕到重丁村,終於看到了大媽的家。之後,這個精明瘦弱的老太太頗讓我們郁悶。
丁大媽家有一個大大的院落,中間有一個花壇,種著一些玫瑰之類的花草。院子里還有兩條狗,大的叫花花,一個是花花的兒子。
花花和兒子先在門口迎接我們,一個老太太跟了過來。她就是丁大媽了。大媽約摸六十多歲,精明瘦弱,能耐利索。問過丁大媽房價,樓上雙人間60元,樓上三人間45元。我們要一間雙人間,因為三人間不帶洗手間,晚上上廁所要穿過院院去到五十米外,還有狗。丁大媽死活不鬆口,一直磨了半個多小時,在她外孫的說合下,才勉強同意我們住樓上。
誰知這樣一來,丁大媽就對我們沒好臉色了。晚餐時,同伴想吃雞,去廚房點菜,想問一下雞的價格,丁大媽很直爽,毫不客氣地說:雞你們是吃不起的。我們只笑笑,不說什麼。
飯後和丁大媽的外孫聊天,他十七歲,他在昆明讀大專,假期回丙中洛幫外婆打理生意。我們問起明天去秋那桶的事宜,又說起請向導,丁大媽在一旁說:請向導是要錢的。
次日早餐,我們決定試試丁大媽家有名的石板粑粑,一種在石板上烙的食品,類似燒餅,粑粑有5元和8元兩種規格。未開口,大媽說,你們要5元的,八元你們是吃不起的。
後來,丁大媽的外孫帶我們去了秋那桶,一路風光無限,翠玉般的溪水,潔白的雪山,碧綠的田地,美麗的村莊,還有熱情友好的山民。中午時,我們在秋那桶男孩的舅父家花五十元點了一隻雞,開餐前有同伴就猜雞會不會缺胳膊少腿呢。等雞上來,果然少了一隻翅膀一隻腿,呵呵。
天黑時返回丁大媽家,有貴客臨門。原來是某軍分區的領導。因為是老鄉,被邀與他們一起吃飯喝酒,菜餚很豐盛。飯後燃起了篝火,還請了當地文工團的人來唱歌跳舞,丁大媽也熱情地加入隊伍,大聲地歌唱,手舞足蹈。她是真的高興,笑意盪漾在臉上。連花花母子興奮得不停地轉圈。
次日,我們在薄明的晨曦中離開丁大媽的家,付房租時,丁大媽表情淡漠,臉上帶著疲憊,她已早起忙活半天了。這個瘦弱的老太太也是不易,六七十歲年紀,還和老伴打理那麼大一攤生意。如果她不那麼利勢,給普通旅行者多一些笑容,會更可愛一些。
3.貢山,最可愛的人
從秋那桶回到丁大媽家時,有貴客臨門。飯後燃起了篝火。軍分區首長高興起吹起葫蘆絲,言談中流露出對家鄉無比的自豪和熱愛。他一身普通的旅行服,舉止溫和,親切有禮,一點沒有高官的架勢。後來我們還欣賞了他拍攝人物風光圖片,怎一個精彩了得!
陪同人員中有位怒江州武裝部的參謀,四川達州人,三十來歲,威武英俊。他當時坐在我旁邊,和他聊起當地的風土人情。聊到高黎貢山,獨龍江,後來說到巡邊的戰士:
原來高黎貢山的另一側就是緬甸,在幾百公里的中緬邊境上,高山深谷間,立著幾座國界碑,這是國土的重要標志。我一下想起三年前,在帕米爾高原的紅其拉普口岸,看到邊防戰士身著單薄的衣裳挺立在風雪中的場景。這些年,身邊老鄉經常帶著年青的戰士頂風冒雨,攀山越嶺去巡查界碑。在雄偉陡峭、峰巒起伏的高黎貢山上,道路險阻,崎嶇漫長,戰士們忍受著高寒和蟲蛇的侵襲,常常徒步幾天都難得遇見一人,「老鄉,戰士們苦啊,許多才十八九歲的年紀」他動情地說。
我深深地理解。
夜色中,我抬頭望向遠山,雖看不見高黎貢山的剪影,但我知道,她一直在那裡,沉默、聖潔、美麗。我的眼前慢慢現出一幅圖畫:在深深的怒江大峽谷,高黎貢高高的山崖上,一隊年青的戰士,在風雪中艱難地跋涉,雲霧深處,是巍峨挺立的國界碑……
當城市的青年沉溺於網路游戲的時候,年輕的邊防戰士把熱血和青春獻給了祖國的西部邊陲。他們是當今世界最可愛的人。
4.獨龍江,最後一個紋面人
想去怒江,最想的是去獨龍江尋紋面人。但到貢山才知,獨龍江早在十月就大雪封山禁入了。好在身邊的老鄉告訴我,現在丙中洛和縣農業局還可找到紋面人。
老鄉又說,獨龍族居住在獨龍江兩岸河谷中,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一些家庭全部財產加在一起不足五十元,全家人只有一條褲子,出門只好換著穿,他說:「看得你想哭呀……」
獨龍江族人口較少,目前約有5500人。其紋面習俗由來已久,一種說法是:從前,藏族、傈僳男青年常到獨龍山寨搶親,為了自衛,女孩不得不紋面毀容防止被搶。紋面的年齡最小6歲,最大31歲,通常為12歲。圖案一般為蝴蝶形。
丁大媽特意煮了葯酒,老鄉勸我們一定要喝一杯。他說,當地傈僳族、獨龍族女人生了小孩都要喝這酒,三天後就可以下地幹活了,還從來不會得風濕。我用舌頭舔舔,一股極辛辣酒味,微苦。為了不拂老鄉好意,憋著氣慢慢喝完了。心想當地女人也夠苦的。
第二天天未明,搭了順風車回縣城去尋紋面人。最後望一眼晨霧裊裊中的丙中洛,恍如在夢幻中一樣。汽車在縣農業局門口停下,司機幫我們卸下行李,問到紋面人的家,才告別離開。
我們敲開的一間小小平房的門,入內,好一陣才看到了火光中她的臉。典型的蝴蝶圖案。她當時正在屋中烤火,房子簡陋破舊,牆壁很黑,壁上掛著幾只雞鴨類的干製品。我們說明來意,拍了幾張照片,她問我們要50元錢,後來講到15元,我們說會把照片寄給她,她有些懷疑,小聲說以前也有人說寄回給她,但沒收到。我請她放心,並認真把她的姓名記了下來。
她叫董翠蓮,是獨龍族最後一個紋面人。生於是1953年,丈夫是縣農業局職工。她曾作為獨龍族形象大使、最年輕的紋面女,參加過2000年台灣少數民族博覽會,還去過日本。盡管這樣,同大多數獨龍人一樣,她的生活條件還是很艱苦。
獨龍江紋面女目前只剩下十餘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少,當某一天,那些刻著蝴蝶圖案的面孔再已尋不著時,我們會不會悵然如失呢?
5.從貢山到福貢,那個不知名的TAXI司機
從貢山到福貢,一過十二點就沒有班車。於是我們走到街口攔的士。
一輛夏利停下來,車主是一個年青的男子,三十來歲,五官端正,看起來蠻老實的樣子。一問價格,只比坐班車多二十來塊,二話不講,我們把行李轉了車的後背箱里。
車子啟到,沿江而行。公路多彎,我們的身子不時隨著車身左偏右倒。有些緊張。司機叫我們不要怕,又問:「你們趕時間嗎?」
「不趕」
「那我慢慢開,安全第一。」
窗外是碧玉般的江水,江岸上散落著傈僳族的民居。凡是民居集中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一座橋,有的鐵架橋,多數是懸索橋,正午的陽光把橋的影子投在江面上,一個婦人正牽了幼小的孩子走過晃悠悠的橋面。若只有零落幾戶人家,一定會在附近看到兩根溜索,一頭高一頭低,過江的人隨身帶一隻滑輪,上面有長長的鐵鉤,身子用繩索捆了掛在鐵鉤上,一鬆手,人便如脫弦的箭飛了出去。千百年來,兩岸居民全靠這條鐵索往來。每看到江對面出現零落的房舍,我常常會把眼睛睜大一些,期望可以看到有人正飛馳而過,而我的願望常不會落空。有一次,兩個大男孩剛飛過江,看到我們驚異的目光,對我們露出自豪的笑。
司機一路和我們閑聊。他是四川人,三十多歲,二千年來怒江,先做些小生意,後來買了的士開。他說起老家年邁的雙親,不自覺地露出對家鄉的思念。問他想回去嗎?暫時不想。他說,這邊人好呀,非常好,雖然窮,但會拿家裡最好東西招待你。水也特別好,清甜甘美,一點雜質都沒有,家裡煮開水的壺用了幾年,一隻水垢都沒有。
他問我們去迪麻洛了嗎?答沒有,因為沒有翻越碧羅雪山的准備。司機表示遺憾,說迪麻洛的藏族少女特別漂亮,特別有兩位簡直如天仙一樣。還說最美的那個少女與一外來的人相戀,後來才發現那人竟是有家室的,女孩很痛苦,終於精神失常。唉。
車過迪巴底,看到路邊卧著一男子,背兜斜放在一側,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依在一邊,不住地用手拉大人的衣服。我有些不解,問司機,他說,快過年了,准父親出門喝醉了,倒在路邊。我說,睡在路邊好危險呀!不睡在路當中就好了!司機說,他還說怒江人普遍SHE酒如命。以前政府發了扶貧款,一定要看著他們去買回生產物資,否則就會被他們偷偷去買酒了。
不知過了多久,司機突然慢了車速。我猛抬頭,看到前方不遠處,一個小男孩突然從路邊平房中沖出,叉著手擋在公路正中。他是那麼小,直到車子在他前面一米處緩緩停下,我才看清他連走路都不穩,卻一幅無知無畏的神情。旁邊的奶奶慌忙過來把孫子拉到一邊,又對司機歉意的笑,司機也不惱,只笑:這小子!
車到石月亮觀賞點,司機停車讓我們拍照。路邊有個售賣小工藝品的小攤,一個年青的傈僳族姑娘立在一邊,旁邊還有兩個買煮雞蛋和土豆的老婦,陽光下風霜的面孔。不遠處擺著一株盛開的蘭花,早聽說怒江出產名貴蘭花,我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回到車上,司機說:你們幫老鄉買些雞蛋和小工藝品吧,她們太不容易。又說,我們是老實人,也不勸你買名貴蘭花什麼的。買些零食小工藝品,也算支持貧困山區。我覺得他說的很是,有些羞愧,趕忙下車,買了一些雞蛋和竹製的茶杯。
繼續行,陽光不時照在怒江兩岸的山上,照在山坡上的屋瓦上,照在翠玉般的江面上。當巴吉古村灰色的屋瓦和金黃的油菜花映入眼簾後不久,福貢縣城就越來越近了。終於,這位善良的士司機卸下我們,調轉方向,我們甚至來不及問他的名字,他已經消失在黃昏的福貢街頭。
6.巴吉古,溜索
洗去一天的征塵,一身清爽出了賓館房門,天已經不早了。向前台服務員問明巴吉古的方位,叫了一輛三輪摩托,急急跳了上去。
車夫是個年青的傈僳族男子,三十來歲,同大多數怒江峽谷的男子一樣,已不能從服飾上分辨出了。摩托轉回去載客,又中途停下來加油,眼看太陽已落在對面的山坡上,我有些急了,連聲催促,司機卻只是嘿嘿笑。
十多分鍾後,巴吉古村的屋瓦和油菜花映入眼簾。車還未停,看到前面小路上有人正向江邊走去。跳下車,跑上前,「請問你們要過江嗎?」年輕的小夫妻轉過身,微笑點頭。「可以帶我過去嗎?」「好的!」於是我回頭付了車費,樂顛顛地跟了下去。
走近江邊,便看到兩根長長的溜索,高懸於碧玉般的江面上。年輕的男子走向我,他個子不高,但面容英俊,眼神明亮。他先幫我系好繩索,在腰間打了一個結,我看那個結並不怎樣牢靠,彷彿隨時可以脫開的樣子,心有些慌。「這樣行嗎?」「行的!」他說著很快幫自己系好了。接著把滑輪放在溜索上,叫我過去。我走過去時,雙腿有些打顫。
滑輪的下端有條長長的鐵鉤,男子先幫我把腰間的繩結掛在鐵鉤上,又把自己的結也掛上去。然後指導我調整身體重心向下。大概看我有些緊張,年青的傈僳族男子說「不怕,看著我就不怕了」他說過完,腿一蹬,我們就飛出去了,只聽到耳邊刺耳的摩擦聲。
開頭有些怕,於是抬眼看他,江風吹起了他的頭發,英俊剛毅的臉龐。他對我微笑,是那種從容純凈、讓人心安的的笑容。我的心一下了踏實下來。於是放開眼,只見兩岸青山一江碧水飛快地掠過。
快近對岸時,因為溜索有些平,要靠人力爬過去。當男子用力攀爬時,我只能悠閑地看著腳下百轉千回的江水。
抵對岸,男子要再過去接行李,我停下來拍照。有村民帶著柴禾在兩條溜索間來來回回,小小的身子下面懸著大捆長長的竹枝,誇張地像螞蟻搬家,讓我不由地笑了。
又一陣摩擦聲響,我趕緊連按幾下快門,對面年青的妻子帶著才幾個月大的小孩飛過來了。近對岸時,小孩哭了,我趕過去。抱起他,給他糖吃,小孩笑了,眼睛黑亮亮的。很快男人也過來了。我給他們拍全家福,照片上的一家三口,樸素英俊、美麗大方。他們邀請我去家裡坐坐,我真想跟他們去呀,但夜幕已降,不得不忍痛放棄。他們又從背兜里取了兩塊大大的粑粑,堅持要送給我。
在風清水冷的怒江邊,我看著兩塊大大潔白的過年粑粑,感受到怒江峽穀人民的熱情友善,有一陣說不出話。等我回過神時,我記下了他的名字:雲南福貢縣上帕鎮施底村 此戰福。
返程的溜索很陡,此大哥送我過江。這時我已一點都不怕。還沒過足隱,就已飛了過去。
摩托司機還在對岸等我。過油菜田時,回頭望向江邊,驚見此大哥正在凌空飛馳的溜索上遠遠向我揮手。於是,我在暮色四合的怒江峽谷,在返程摩托的突突聲里,腦中不停地浮現這幅圖畫。時至今天,也不時會想起來。
7.廢城知子羅
為了上廢城知子羅,一早我們從福貢出發,中途又在匹河下車。
清晨,陽光溫暖地照著地面上的風景。一條狗懶洋洋地卧在牆邊,牆壁上有「怒河族鄉你」的宣傳畫。走過行人廖落的街頭,見人就打聽有無上知子羅的車。答復是:有輛農用車,早上七點從山上下來,下午三點才返回。逛到汽車站附近,遠遠看見夜半歌聲中那個壯實的婦人,煞有介事坐在旅社門口,等著過往的旅客上廁所時收費。
有輛雙排小貨車剛好有空,年輕的司機答應一百元載我們去知子羅。象怒江峽谷的大多數山民一樣,他個子很矮,憨厚中透著真誠朴實。出發前他在街上的小店買了兩個包子,我們也跟著去買了三個。
車子啟動,沿著怒江上行,不久開始爬山,路面崎嶇坎坷,車子象在浪里一樣,上下顛簸左右搖晃。我們不免為坐在前排副駕駛坐上的某男士擔心。他是司機的小兒子,剛剛兩歲,手裡拽著啃了一半的包子,嘴角還粘著包子屑,就這么丁點大個人,卻始終有模有樣地端坐晃晃盪盪地車里,象個不倒翁一樣。司機說,孩子在家沒人帶,一歲多點,就跟他一起出車了。
途中看到一個小男孩,七八歲的年紀,背負著沉重的柴木,吃力地在山坡上跋涉,惹人憐惜。近老姆登教堂時,司機停下了車。
幾個人聚集在村頭的小買部前,一個人正在牆壁上寫「農家樂」的廣告。不遠處的坡坎上,有人趕著牛隻下來。我們走向老姆登教堂的方向,回望對面的高黎貢山,在迷濛的晨曦中若隱若現,如夢如幻。
近教堂的路邊有扇花門,已經撥向一邊,教堂前的平地上種著雜樹和花草。老姆登教堂的十字架在藍色的天幕上分外醒目,同樣醒目的「神深愛世人」的題字。同伴很喜歡,叫住一個在近上玩耍的小男孩來問,他卻飛快地轉身跑遠,不一會兒又帶著另兩個女孩出現了,原來搬援兵去了。大些的小女孩普通話說的不錯,她告訴我們,村裡昨日有人結婚,花門是為他們搭建的,這里普通的農人結婚,都要攜了手穿過花門走進教堂,在神聖的上帝面前宣誓。女孩又說,明天是周日,附近的村民都要來教堂里做禮拜,我們今天運氣不好,什麼節目也沒有。
車繼續上行,漸近山頂,轉過一片烈士陵園,向南望過,遠處的緩坡上出現許多的樓房,最醒目的就是一個六角亭閣,亭前的廣場上有一群火雞在追逐嬉戲。離六角亭不遠,公路變成了水泥路面,兩旁是粗大的梧桐樹,梧桐的葉子都已凋落,冬日的陽光毫無遮攔的照在空寂的街道上。時近中午,街上行人廖落,一側的房屋有被火燒過的痕跡,斷壁上依稀還有maozhuxi錄或wenhua革命的標語。
登上六角亭,放眼望出,雄偉的怒江大峽谷在眼前展開她全部的壯麗,江水如玉帶纏繞,從遙遠的天邊一路逶迄而去。抬頭,透過斑駁灰暗的屋瓦,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的皚皚雪峰。更遠處,層巒疊嶂,莽莽蒼蒼。
知子羅原是碧江縣城,因為山體滑坡,縣城遷到六庫以後,這里逐漸冷落,昔日的農民成為廢城的主人。曾經熱鬧一時的街市,如今顯得寂寞空落,只有偶而從近處房中傳出孩童的嬉笑聲讓人感到生命的鮮活。一兩個農人牽著牛隻慢慢走過,走遠,他們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活在廢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個溫暖的冬日午後,天空中有奇異的雲彩。我躑躅在廢城知子羅街頭,面對著沉默不語的雪山,就這樣想著一個城市的文明和興廢。想著繁華落盡,物事人非,只有青山依舊,綠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