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子科大模擬電路哪個老師好啊
鍾健!人絕對的好!只要你不是特別差 基本都能過的。吳遠明名氣要大些,但是人比較苛刻。選他的課就必須天天認真聽講咯~
2. 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分析,深入淺出,多謝,分可加!多謝!!!!
一般是把電信號轉化成數字信號,單片機處理好後再變成電信號輸出回,說白了就是數模/模數答(AD/DA).
模擬電路模擬電路(Analog Circuit):處理模擬信號的電子電路 模擬信號:時間和幅度都連續的信號(連續的含義是在某以取值范圍那可以取無窮多個數值)。用數字信號完成對數字量進行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電路稱為數字電路,或數字系統。由於它具有邏輯運算和邏輯處理功能,所以又稱數字邏輯電路。
感測器: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並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感測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3. 世界第一個電子晶元是誰發明的
傑克·基爾比。
集成電路對於離散晶體管有兩個主要優勢:成本和性能。成本低是由於晶元把所有的組件通過照相平版技術,作為一個單位印刷,而不是在一個時間只製作一個晶體管。
性能高是由於組件快速開關,消耗更低能量,因為組件很小且彼此靠近。2006年,晶元面積從幾平方毫米到350 mm²,每mm²可以達到一百萬個晶體管。
第一個集成電路雛形是由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完成的,其中包括一個雙極性晶體管,三個電阻和一個電容器。
(3)米世界電路擴展閱讀:
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是微處理器或多核處理器的核心,可以控制計算機到手機到數字微波爐的一切。雖然設計開發一個復雜集成電路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當分散到通常以百萬計的產品上,每個集成電路的成本最小化。集成電路的性能很高,因為小尺寸帶來短路徑,使得低功率邏輯電路可以在快速開關速度應用。
這些年來,集成電路持續向更小的外型尺寸發展,使得每個晶元可以封裝更多的電路。這樣增加了每單位面積容量,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功能,見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每1.5年增加一倍。
總之,隨著外形尺寸縮小,幾乎所有的指標改善了,單位成本和開關功率消耗下降,速度提高。但是,集成納米級別設備的IC也存在問題,主要是泄漏電流。因此,對於最終用戶的速度和功率消耗增加非常明顯,製造商面臨使用更好幾何學的尖銳挑戰。
4. 為什麼我國的電路頻率是50hz
為什麼我國的電源是採用50Hz的,而外國有的國家採用60Hz的電源?我國在制定此標准時是依據什麼呢?50Hz和60Hz電源的優點、缺點在哪裡?兩者對負載的功率有沒有影響?另外,機場和飛機上又為什麼採用400Hz的電源?
其實50H和60HZ的區別不是很大,沒有實質性的問題。不過是發電機的轉速略有差別。選擇50HZ或60HZ,在一個國家裡,總得一致。
應當引起人們關注的倒是,為什麼要採用50HZ或60HZ,而不是更高或更低。
在電氣系統里,頻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要素,並不是隨意確定的。
這一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從原理上追朔,應當從麥克斯韋發現了經典電磁理論、赫茲為麥克斯韋的理論添上了至關重要的一筆、法拉第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及其世界上第一台電磁感應發電機、英國工程師瓦特金首先制出了電動機,法國人皮克希製成了發電機、西門子發現了發電機的原理,發明了發電機,這是發電機領域的第一例實際應用等說起。
此後人們發現總結出來的定理為,周期性地改變方向的電流叫做交流電,電流發生1個周期性變化的時間叫做周期,每秒電流發生變化的次數做頻率,單位是赫茲(為了紀念赫茲的貢獻)。交流電的頻率為50(60)赫,電流方向每秒鍾發生50(60)個周期性的變化,每秒改變的次數為100(120)次。
電動機是根據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轉動的基本原理製成的。如果將電動機線圈兩端加兩個銅制滑環及分別與滑環接觸的兩個電刷就成為交流發電機(原理)。發電機是實現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需要原動機拖動。
頻率大小的確定與發電機、電動機及變壓器等的構造、材料等有關。
50赫的兩極發電機的同步轉速是3000轉/分,而如果頻率上升一倍達到100赫,那麼同步轉速將會是6000轉/分。如此高的速度將會給發電機的製造帶來很多問題,特別是轉子表面的線速度太高,必將大大限制容量的增加。另外,從使用角度看,頻率過高,使得電抗增加,電磁損耗大,加劇了無功的數量。譬如以三相電機為例,其電流大大下降,輸出功率及轉矩也大大下降,實在沒有益處。另外,如果採用較低的頻率譬如30赫,變壓效率低,那麼將不利於交流電的變壓和傳輸。
現代電力系統的頻率即電力系統中的同步發電機產生的正弦基波電壓的頻率。頻率是整個電力系統統一的運行參數,一個電力系統只有一個頻率。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歐洲國家電力系統的額定頻率為50Hz。美洲地區多數是60Hz。大多數國家規定頻率偏差±0.1~0.3Hz之間。在我國,300萬kW以上的電力系統頻率偏差規定不得超過±0.2Hz;而300萬kW以下的小電力系統的頻率偏差規定不得超過±0.5Hz。由於大機組的運行對電力系統頻率偏差要求比較嚴格,因此有些國家對電力系統故障運行方式的頻率偏差也作了規定,一般規定在±0.5~±1Hz之間。超過允許的頻率偏差,大機組將跳閘,這不利於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在電力系統內,發電機發出的功率與用電設備及送電設備消耗的功率不平衡,將引起電力系統頻率變化。當系統負荷超過或低於發電廠的出力時,系統頻率就要降低或升高,發電廠出力的變化同樣也將引起系統頻率變化。
另外,我國電網的頻率變化范圍是±1Hz。因為頻率調節慣量較大,范圍小容易引起電網振盪,作過溫控或恆壓的人應該理解。在大網並網前,蘭州地區的電網頻率在50.5Hz以上,上海地區在49.5Hz左右。現在的大網並網有利於電網頻率及電壓穩定。
載波頻率越高,正弦波型越好,電機繞組的諧波越少。但是輻射干擾能量提高,干擾周邊電氣設備。
5. 電路深度解惑,電路,電學.特斯拉線圈
只給出實物圖是不行的,因為我們難以根據實物圖看清楚電路的結構。
請給出具體的電路圖以及主要元件的參數,比如線圈是如何繞制的、初次級匝數、是否有鐵芯(磁芯)?這樣才好幫你把關。
而且實話實說,你這一堆東西接的亂七八糟的,看著頭疼啊。為什麼搞這么多鱷魚夾呢?現在網上隨便拍幾塊洞洞板,用電烙鐵焊一下很簡單的。像你這樣接電路,不僅亂、容易導致短路或接觸不良,還會因分布參數太大影響電路的高頻穩定性。
你提供的電路確實不算完整,因此看起來令人困惑,後來仔細看了一下,看懂了。下面評價一下這個電路,如圖:
來來來,你告訴我,下列知識,哪一個不是所謂的電子專業人士應該爛熟於心的:
1、三極體β值和工作頻率的乘積,等於三極體共發射極極限工作頻率。實際工作頻率越高,β值越小。所謂β=250之類的說法,僅僅針對於低頻以及直流工作環境。
2、空心電感計算公式;方波周期、占空比以及高低電平持續時間的計算;電感工作在開關電路中峰值電流的計算公式 Im=U△t/L。
3、空心螺線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磁場的相似性、周邊磁感線的分布。
4、工作在正反饋開關(斬波)狀態的三極體驅動電流值的設計------βIb>Icm。
5、此類電路的初級線圈電感量的取值原則------既要滿足工作頻率下峰值電流要求,也要能提供足夠功率輸送。如何平衡電感量、工作頻率、峰值電流和輸送功率的取值?
6、此類電路的變壓器(無論有無磁芯,初次級間存在一定的互感就可視為變壓器),有正激和反激兩類工作模式,正常情況下應按反激型來設計。而工作模式還有連續模式和斷續模式兩種。不要告訴我,一個所謂的專業人士,連正激和反激、連續模式和斷續模式都沒聽說過。。。。。。
7、高頻電路,分布參數對電路工作的狀態有巨大影響,對於微亨級、兆赫級振盪,一堆數厘米長的電線和鱷魚夾帶來的分布參數,對振盪的穩定性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
8、多大的放電氣隙需要多高的擊穿電壓?假設拉弧空氣間隙為1mm(再大的間隙此類電路怕是產生不了足夠高的電壓),一般空氣乾燥的情況下,需要3kV的擊穿電壓,你這個原始設計能否提供如此高的電壓,有過計算論證嗎?如果拉弧氣隙遠超1mm,需要多高的電壓,想過沒有?就按照1mm計算好了,空載3kV擊穿後電壓跌落至500V、電弧電流按照10mA算,放電功率高達5W,而原始電路設計的鬆散耦合狀態,能量傳輸效率必然很低,初級消耗的電功率必然遠大於5W,8050吃得消?12A1A的電源吃得消?還有,就算能提供空載3kV的輸出,次級線圈的匝數需要多少?別人用400匝,你就用400匝?此時8050將承受多高的尖峰電壓?其25V的BVceo吃得消?
9、找一個電蚊拍,拆開看看人家的電路是怎樣設計的,和你這個所謂的「特斯拉線圈」無論原理還是用途,本質上有何區別?------一個用來電蚊蠅有實用價值,一個無非為了滿足好奇心或者裝逼而已。
10、高頻開關電源、傳統CRT電視機高壓包的變壓器,都是有磁芯的。不用磁芯僅僅依靠高頻就能實現緊密耦合?早年全世界數百億台CRT顯示器和數千億開關電源,如果都省略磁芯,會節約多少成本?工程師都是傻子,不懂得省略磁芯?
11、工作在開關狀態的場效應管,雖然是電壓驅動,但由於輸入電容Cgs的存在,也是需要一定電流的,否則會導致開關不良功耗劇增。驅動電流如何計算?
12、趨膚效應聽說過?怎麼降低這種效應的影響?MJE13005用過?EI磁性功率和磁芯橫截面積的關系懂?原副線圈間耦合系數這個概念聽說過?耦合系數的定義?
……
……
你告訴我,能瞬間想得到、說出上述這么多專業知識的,真業余嗎?
看得出,你是專業的,專業人士用一大堆鱷魚夾弄了幾個月不成功?
當一個如此簡單的電路鼓搗幾個月都不成功,要不要懷疑一下原始設計的合理性?要不要反思一下自己製作中的不足和錯誤?要不要進行理論驗證和計算分析,要不要改進一下?還是牛角尖一直鑽下去?要不要虛心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後嘗試一下?
不要覺得自己在網上回答過幾百上千道關於電子類的題目就覺得自己專業了。電子技術包羅萬象,搞數電的不見得模電厲害,模電厲害的可能數電一知半解,理論教學很牛逼的實踐能力差的人有很多,自認動手能力強的人很多理論知識很匱乏。任何時候都要謙虛好學、熱愛鑽研,而非鑽牛角尖認死理不懂得變通。
6. 比較專業的解釋一下高頻模擬電路,低頻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
首先關於數電和模電:先一句話概括模電 就是處理模擬信號的電路,數電 就是處理數字信號的電路。
由自然界 產生的信號 ,基本是模擬信號(比如我們聽到一段聲音,看到的一段圖像),他是時變信號,這種信號在他的度量連續范圍內,可以取得 任意值。
而數字信號也是時變信號,但他在任意時刻只呈現兩種離散值(可以定義為"0"和"1",,或者"真"和"假",或者"開","關"等等任意定義)中的 一個值!
然而數字系統的原始輸入並不是剛好是 0,1或者 真、假 這樣的邏輯輸入。而是把真實模擬信號量化。也就是規定一定范圍的信號為「0」,規定一段信號的范圍為「1」,即 稱為劃定了門限。
這樣把模擬量轉化成邏輯量,按一定編碼規則記錄了真實的模擬信息。
所以數字電路電路的本質其實就是 開關電路 因為用 開和關 就可以表示兩個邏輯信號。數電的最基本器件——門電路,就是由開關電路組成的。
所以數電與模電相比的主要優勢在:
1.數字系統更易於設計:因為開關電路不必考慮 精確的電流電壓大小值,只考慮高低也就是范圍。
2.精度高,抗干擾性強:信號數字化保存之後,精度不會損失。比真實模擬信號好保存。
3.可編程性好:模擬電路也可編程,但不用想也知道會多復雜。。。
4.集成度更高:開關電路比 千遍萬化的模擬電路更容易集成化,沒有那麼多電容、電感等元件 ,主要有 CMOS晶體管組成,集成成本低。易於保存。
同樣數電有明顯缺點:
1.現實世界 主要是模擬量;
2.處理數字信號花費時間:要采樣、量化、編碼。。。。
經過以上分析已經能夠發現一個問題了,那就是
一個數字系統輸入是真實模擬信號,同樣人在接受數字系統的輸出信號 也只能識別經過解碼還原出來模擬的信號。
其實這輸入和輸出的模擬信號也不是真正的原始真實世界的信號 是必須經過加工,處理了的模擬信號。簡單說模擬信號也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才能 進行數模 、模數轉換。
所以事實證明 不管數字電路如何先進 ,模擬電路的作用很難,甚至不可能被相應的數字電路所替代!
關於高頻和低頻:
首先電路設計的高頻和無線電通信里劃分的那個高頻電磁波(HF波段)是兩碼事!
為什麼電路里要分高頻,低頻? 因為:
1.高頻時半導體元件元件特性會與低頻時候發生改變:高頻信號下,半導體的PN結形成空間電荷區里,空間電荷因為PN結外加電壓變化而快速變化,引起充放電效應明顯, 即產生了在低頻下可忽視的PN結電容效應,直接導致電路發生了改變,低頻電路的晶體管電路模型不再適用。
2.在高頻時候,電子元件產生的雜訊影響會加劇。高頻和低頻時的雜訊類型也不同。模擬電路里雜訊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3.高頻產生的電共振效應,即諧振現象,引出了有別於低頻的電路設計方式。
4.元件寄生效應:類似PN結電容效應那樣 頻率搞到一定程度導線之間,導線和電路板之間,以及各元件之間,也會引起電容效應。同時高頻產生磁場效應,使得 導線自身、各元件自身會產生寄生電感效應。
5.趨膚效應:當通過導體的電流頻率升高,產生交變磁場,由洛倫茨作用產生了阻礙電流變化的感應電場,有磁場分布關系可以知道這個感應電場在導體中心最強,而趨於導體表面減弱。這導致了高頻時導體電流只能在導體表面傳播,交流電阻變大。
6.高頻輻射效應:頻率高到一定程度 由於能量輻射到空氣中,電流減小,相當於高頻電阻增加。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頻呢?電路里高於音頻(20k)就是高頻,他的上限是個什麼范圍呢?其實他沒有確定的范圍!
一種看法是 只要還能用集總參數,即 電「路」的方法來分析電路就仍然是高頻。
也就是說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我們知道當電路的幾何尺寸與信號的波長長度相當時
傳統電路的集總參數電路定律(如歐姆定律等)就不再適用了,這時候要用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方法來分析電路。
但是,假如:對於 頻率 3GHZ 的微波信號 (波長 = 光速/頻率),波長為10毫米 。
如果把電路幾何尺寸做的非常小,電路集成在不到10毫米的基片上 ,
使得電路幾何尺寸任然可以遠小於信號波長
那麼我們仍然可以用 「路」的方法來分析電路。
所以"高頻"在電路里是個模糊概念。
至於數字電路里 我已經揭示了 數字電路本質是開關電路 ,我們不用頻率高低來劃分,而用 開關 的速度來劃分,即常聽到 「高速、低速」數字電路的說法了。
但事實上高速數字電路與模擬高頻電路確實存在知識的交叉點。
以上OVER!
補充問題回答:頻率當然是電路所處理的信號頻率了(電路里信號可以是電壓也可以是電流形式,甚至電磁波的形式,具體看什麼樣的電路啦)
總之電路設計的高頻就是20khz以上的信號,至於上限范圍是沒有確定義,是相對的概念,所以高頻的范圍很大的。
無線電波里高頻 商業劃分的 HF波段: 3M-30M HZ 的電磁波
7. 集成電路是什麼
一塊集成電路,小的只有一二平方毫米,大的不過以平方厘米計。這種小晶元卻以其信息含量大、發展迅捷和滲透力強,成為當今信息技術的核心和本世紀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產品。在它問世之初,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竟會引發一場真正的信息革命。
1948年6月30日,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時隔十年,1958年,美國人基爾比,用硅材料做了三個電阻,一個硅功率晶體管,另用塗敷金屬的方法,做了一個電容器。再把它們用很細的金屬絲連接起來,安裝在一塊很小的鍺半導體片上。這一發明,為以後日漸精密的集成電路奠定了基礎。
從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以來,集成電路平均每三年更新一代,集成度則提高四倍。與此相伴的,是以集成電路為主要元件的其它電子產品,體積相應大大縮減,成本不斷降低,從而得到更廣泛地普及。
IBM公司新近推出的一種攜帶型電腦,兼有大哥大和電腦筆記本功能,重量卻只有510克。照此下去,不遠的將來,鋼筆式大哥大、袖珍收音機般的電腦,完全可以實現。
最有希望的新技術,是「納米技術」。研究如何應用原子、分子現象及其結構信息的高技術。這一技術將把大規模集成電路線條寬度從微米級降到納米量度,製造出高密度的存儲器,並用此制出「納米計算機」。
8. 求簡單的手機無線充電器電路圖或原理圖和原理分析
1、電磁感應式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
2、磁場共振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並將其取名為WiTricity。
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3、無線電波式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此種方式只需一個安裝在牆身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的「蚊型」接收器。
(8)米世界電路擴展閱讀
無線手機無線充電器技術參數
輸入工作電壓:交流110V~240V;接收輸入電壓:4.2V;接收電流:180mA;充電時間:在機充4-5小時,電池直接放板上充3-4小時。
功能及特點
1、採用了優異先進的識別控制技術,能夠微耗待機、電池充飽自動關機、自動飽和指示,無接收器自動停止工作等全部智能化無線控制功能。
2、使用簡單、方便,不需更改手機內部器件,不需外置適配器(影響手機外觀),只需配上用戶相應機型的無線充電電池便可工作。
9. 手機無線充電器 求電路圖和原理!
手機無線充是比較新穎的充電方式,其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普通的變壓器主次級分開來達到無線的目的。當然,無線充的工作平率比較高,甚至可以拋棄鐵心直接線圈之間就可以達到能量傳遞的作用。圖紙到是有不少,不過不會發圖片,給你講個最簡單的無線充。普通的555時基電路頻率設計成1.8KM待用,用0.8的漆包線在直徑5毫米的圓柱體上繞11圈9層脫胎製作兩個備用,電源使用19V開關電源(記住,一定要開關電源),製作一個充電電路(自己隨意了,我是用原手機萬能充將輸入去掉改造的)。將其中一個自繞的線圈接在充電電路中,555輸出腳(第三腳)接一輸出管(自己隨意了,但是要高頻功率管)輸出管鏈接自繞線圈,將連接好的兩個線圈靠近(大概1厘米左右就有很充足的充電電流了)接通電源即可無線充的了!此電路效率很低,因為只有半波峰高頻所以損耗比較大,不過原理相當簡單,很容易製作。改進版只需將一塊555改成567雙時基集成電路就可以做成全玄波無線充了,效率會高很多,不過最根本的損耗卻解決不了!一般商業化的產品也存在這樣的缺陷,所以我個人認為無線充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比如距離,日本一些科研機構已經研製出15--20厘米的無線充,但是損耗還是無法解決。老美已經利用相控微波來解決距離問題,主要的損耗問題他們認為可以利用群接受的方法來抵消,不過貌似還是沒有解決,不過老美的遠距離微波送電卻達到了驚人的147公里無線相對低損送電,一座500千瓦的無線微波送電站可以向遠在140公里的地方(絕對環境,空間站)利用117個接受裝置成功的得到了497千瓦的電能。
10. 模擬電路工程師,將來的前景有么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前景很大。現在電子電器越來越多,在開發過程中少不了都要運用到電路的模擬和模擬,所以這個行業應該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