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高維修質量的方法
摘要 親親您好呀,提高維修質量的方法:
㈡ 在自己本崗位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一、強化企業職工的質量意識沒有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就不可能生產出高水平的產品,而人中最重要的是企業領導。企業領導首先自己要重視產品質量,不盲目追求效益。只有這樣,對企業職工進行質量教育,才有說服力,也才能落到實處,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質量教育和技術業務的培訓,提高職工的質量意識和整體素質,使職工明白提高質量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個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同時全員質量意識和企業的質量結果與管理者的利益掛鉤。從而使每個職工明白提高產品質量的責任和義務。二、提高企業職工的質量責任感責任到位,就是落實質量責任。建立質量責任制是工業企業中建立經濟責任制的首要環節,為了使每一位職工對自己的工作質量負責,企業內部應形成一個精密的質量管理工作體系,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及時追查責任,從而保證和提高產品的質量。公司每一位員工包括企業負責人明確責、權、利的相互關系,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怎樣做,負什麼責,做到人人心裡有數。不能一接觸到實質性質量問題,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一罰了之。三、強化企業質量全程式控制制產品質量是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各個部門全部工作的綜合反映,任何一個人的工作質量都會不同程度地或間接或直接影響到產品質量。因此,必須把全員動員起來,做到「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質量管理。從原材料的進入到成品的出廠以及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加以管理,建立一個健全而完整的質量保障體系。四、強化質檢機構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控作用作為質檢部門,不僅要對企業的產品進行細致的檢測,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抓起,牢固樹立以質量為中心,以企業需要為前題,以服務為宗旨,以有效為標准,以提高質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為目的。堅持標本兼治,企業自願的原則,結合質檢部門的各項業務,加強業務指導,有重點地為企業開展服務,幫助企業提高質量水平。其重點要加強對企業領導班子、幹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和職工的文化技術培訓,教育企業經常性地開展知識更新,提高企業幹部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自律能力。指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加強企業的規范化質量,創造性實行質量監控,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
㈢ 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品質管理對公司的重要性在於1、創造優質產品、2、提高核心競爭力、3、提高品牌知名度;4、提高市場佔有率、5、提高員工素質、等等。
完整的品質管理控制流程
1。QCC:品質保障圈。包括IQC,IPQC,FQC,OQC,QA,QE,TQC等。
2。IQC:進料品質檢驗。企業在物料需求訂單下達後,對供應商供應之產品進行驗收檢驗。IQC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它的作用是保障企業物料庫存的良性。視企業對物料檢驗標準的不同,這個部門的人數也會有所不同,可設立課,組,班,也可單獨一個(規模標准決定)(全檢,抽檢)
3。IPQC/PQC:製程檢驗。在物料驗收後,由於批次抽檢及庫區存放等原因,這一過程中也會有品質問題的產品,故在產品上線時要求對產品的首件進行品質確定,而PQC的職能就是進行首件的確認及批次生產過程中的品質規范及督導。從而提高製程品的成材率,降低成本。
4。FQC:這是一個全面的單位。叫入庫檢驗,也叫終檢(製程)。在完成生產後,產品流到下線,即包裝入庫。在這個過程中,FQC將對產品進行全面的品質檢查,包括包裝,性能,外觀等。保證入庫品的性能,外觀,包裝良好且符合要求。視客戶的需求及生產管控的必要可以設定全檢並包裝工作。說白了就是一批經過品質訓練後從事包裝檢驗入庫工作的生產人員,屬下線製程。亦可由生產單位來完成,FQC進行抽檢入庫。5。QA:品質保障工程師。這是一個職位說明,應該說是品質保障組。它是公司內部對客訴調查改善的一個單位,進行提出製程優化方案,提高產品品質。
6。QE:品質客訴處理工程師。這是一個對外進行品質說明,處理,協調的一個單位,它是直接與業務端及客戶端進行協調,說明,處理的一個單位。包括系統文件控管,客訴8D回復,程序文件制訂等
7.TQC:全面品質管理。它是一個新的管理理念,是把品質深入到成本,交期等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更多領域做出了要求,從而提高企業信譽進而更全面的對品質進行控管。
品質管理的六大注意事項
一、品質管理規劃
1、品管部崗位職責(包括品管部工作職責、相關人員工作職責、相關工作環節職責)。
2、相關部門品管職責(包括相關人員總體職責、相關部門具體職責)。
3、品質方針制定與實施(包括品質方針制定、品質方針實施)。
4、品質目標制定與實施(包括品質目標制定、品質目標實施)。5、品質標准化管理(包括明確標准化管理的作用、制定標准、執行標准、修訂標准)。
5、品質樣板管理(包括采購用樣板管理、生產用樣板管理、客戶用樣本管理)。
二、品質資源管理
1、品質培訓實施與管理 (包括明確培訓的目的、確定培訓的內容、實施培訓)。
2、品質成本分析(包括品質成本分類、品質成本管理分工、品質成本管理步驟)。
3、品質信息管理(包括品質信息管理流程、品質信息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日常品質信息的利用四、異常品質信息的處理)。
4、品管工作環境管理(包括、確定工作環境必需因素、建立所必需的工作環境、保持所建立的工作環境)。
5、相關供方管理(包括確定對供方的需要、與供方建立雙向溝通、確定供方的過程能力、監視供方的交貨狀況、鼓勵供方實施持續改進的方案、邀請供方參與設計和開發活動、評估、確認、獎賞有優良表現的供方、內部損失成本統計表 表二 外部損失成本統計表 表三 鑒定成本統計表 表四 預防成本統計表 表五 廢品損失匯總表 表六 信息聯絡單 表七 供應商年度考核表)。
三、品質管理工具
1、第一節 帕累托圖法(包括製作帕累托圖、分析帕累托圖、使用帕累托圖法的注意事項)。
2、因果圖法(包括明確因果圖使用原理、製作因果圖、分析因果圖)。
3、散布圖法(包括製作散布圖、分析散布圖)。
4、控制圖法(包括明確控制圖原理、製作控制圖)。
5、關聯圖法(包括區分關聯圖的類型、製作關聯圖)。
6、親和圖法(包括確定課題、組成小組、搜集資料 .、書寫卡片、匯總整理卡片、製作標簽卡、作圖)。
7、系統圖法(包括確定目的,提出手段、措施、評價手段、措施 ,製作卡片,、初步建圖,確認目的)。
8、PDPC法(包括明確PDPC法的用途、應用PDPC法)。
9、箭線圖法(包括明確箭線圖的應用范圍、應用箭線圖)。
四、品質計量管理
1、標准計量器具管理(包括實施標准計量器具的分類與檢定、規范標准計量器具的使用方法、明確標准計量器具管理的注意事項)。
2、一般計量器具管理(包括檢定一般計量器具、使用一般計量器具)。
3、能源計量管理(包括明確能源計量范圍,配備能源計量器具、檢定與維護,明確能源計量管理注意事項)。
4、計量器具的選配 (包括選配計量器具考慮的因素、不確定度的選配方案、計量器具的選擇步驟)。
5、計量器具的校準(包括校準類型、校準的注意事項)。
6、計量器具操作指引(包括電子秤、彈簧秤、硬度計、游標卡尺、高度尺六、厚度計、千分尺)。
7、計量器具內校標准(包括硬度計內校標准、深度尺內校標准、高度尺內校標准、外徑千分尺內校標准、200~500mm卡尺內校標准、200mm以下卡尺內校標准、厚度器內校標准、電子秤內校標准、鋼捲尺內校標准、溫度計內校標准)。
8、計量器具周檢(包括製作計量器具的周檢日程表、報出下年度周檢計劃、報出下月周檢計劃、開具檢定通知單、實施周檢、嚴禁使用不合格計量器具)。
9、計量器具分級管理(包括A類管理、B類管理、C類管理)。
五、品質檢驗控制
1、檢驗的分類與選擇(包括按照檢驗數量分、按照生產過程的順序分類、按照檢驗地點分類、按數據性質分類、按照檢驗手段分類、按檢驗目的分類、按檢驗周期分類)。
2、檢驗計劃制訂(包括編制檢驗計劃的准備工作、檢驗計劃的內容、製作檢驗流程圖)。
3、進料檢驗(包括進料檢驗概述、進料檢驗流程、進料檢驗項目與方法、進料檢驗方式的選擇、檢驗結果的處理方式、進料檢驗中緊急放行控制)。
4、過程檢驗(包括過程檢驗目的、首件檢驗、巡迴檢驗、在線檢驗、完工檢驗、末件檢驗)。
5、半成品品質檢驗(包括半成品製程式控制制、半成品品質檢驗)。
6、成品檢驗(包括包裝檢驗、生產部成品入倉檢查、成品出貨檢驗)。
六、不合格品控制
1、不合格品原因分析(包括產品開發與設計方面、機器與設備管理方面、材料與配件控制方面、生產作業控制方面、品質檢驗與控制方面)。2、不合格品標准(包括選擇標識物、應用標識物)。
3、不合格品隔離(包括規劃不合格品區域、放置標識、管制不合格品區貨品)。
4、不合格品評審(包括提出不合格品處置申請、核查申請、復審及判定、終審及判定、安排處理、重新驗證、QC部對允收入倉的允收品進行分類標識)。
5、不合格品處置(包括條件收貨、揀用、返工與返修、退貨、報廢、不合格品記錄)。
6、不合格品預防與控制 (包括{執行不合格品的預防措施二、執行不合格品的糾正措施}
七、品質改進計劃
1、品質改進組織與運行(包括持續品質改進概述、持續品質改進組織與運行)。
2、品質改進(包括環境建立企業管理層的領導、確立品質改進的價值觀念、態度和行為、具體制定企業品質改進的目標、相互促進的工作關系、全員繼續教育和培訓)
3、品質改進活動開展(包括識別改進機會,確定改進項目、成立品質改進組織、制定品質改進計劃 、品質改進問題診斷、制訂和落實品質改進的方案、控制與評價品質改進 、改進效果的驗證和確認、改進成果的保持,再改進項目的確定)
4、CC活動推行(包括品管圈概述、QCC小組組建、QCC活動開展、QCC活動成果總結 、QCC成果發表、QCC活動評價、CC常見問題解決、QCC成功推行技巧)
5、TQM活動推行(包括TQM特點、TQM活動內容、QC小組建設)
6、Sigma管理 (包括{6Sigma管理基本內涵、6Sigma管理推行關鍵、推行6Sigma管理基本流程}7、無缺點計劃實施(包括明確無缺點計劃的實施前提、實施無缺點計劃。
㈣ 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與產品質量!
1.
工作質量指對產品質量有關的工作對於產品質量保證程度。工作質量涉及到企業所有部門和人員,也就是說企業中每個科室、車間、班組,每個工作崗位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產品質量,其中領導者的素質最為重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廣大職工素質的普遍提高,是提高工作質量的基礎。工作質量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和保證。為保證產品質量,必須首先抓好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各項工作。
2.
產品質量指的是在商品經濟范疇,企業依據特定的標准,對產品進行規劃、設計、製造、檢測、計量、運輸、儲存、銷售、售後服務、生態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產品質量除了含有實物產品之外,還含有無形產品質量,即服務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也是有標準的。...
㈤ 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來保證產品質量
我個人認為兩個字:細心
㈥ 基層員工該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1 按SOP/WI執行
2 責任心強,有問題或異常及時發現與報告
3 勤學習多思考多建議
4 注意工作細節
㈦ 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事關創業者的切身利益,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應該從整個生產流程出發,從相關的環節著手,把握好每一個環節,不能夠存留任何一個空擋。
每一個產品的生產都有其一定的產品要求,要想達到其質量要求,必須按照其技術要求進行生產、包裝、銷售。
以種植業為例,如果該創業者計劃生產無公害農產品,那他就要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要求,從產地要求、品種選擇、栽培技術、土壤肥料、病蟲防治各個方面,都按照無公害生產的技術要求落實。主要從進料檢驗、生產過程、出廠檢驗、售後服務等方面去控制,從而確保產品的整體質量。
由於產品要進入市場才能夠獲得回報,生產者還要在產品的整理、包裝、運輸上採取措施,使之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
對於不合格的產品,千萬不要放入其出售的規范產品中,也就是不能夠摻假。
㈧ 工廠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1、改進產品質量,需要對市場客戶進行一個調研,了解客戶需要怎樣的質量,什麼樣的質量標准能滿足客戶要求,這樣才能找到根本所在。
5
5、改進產品質量,還需要提高公司的管理制度,對生產計劃和生產的工藝流程進行嚴格監督,一旦有問題應當立即反饋。
㈨ 如何做好本職工作提高產品質量的提升
一個人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了,才談得上做好工作,才談得上奉獻。敬業是奉獻的基礎,樂業是奉獻的前提,勤業是奉獻的根本。在奉獻前必須做好本職工作,把本職工作做完善,而不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地混日子。做好本職工作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對工作的一個最起碼的標准。
一、除非上司要求,否則不要去評論別人的工作。有一些人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做好,卻熱衷於去評論別人的工作。更甚有人已把這當成一種樂趣,而自己卻渾然不知。在我上初一的時候,教語文科目的是一位剛參加工作年輕女教師,由於剛走上講台,經驗不足,教學水平不是很高,意思表達上也有些欠缺,班裡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就熱衷於對這位老師的教學水平品頭論足。在一次聊天過程中,我把這件事講給了一位長輩聽,他聽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無論是誰,只要他是你的老師,就一定有你學習的地方,你的任務是把書讀好,這是你最應該做的事。」後來,我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的體會到這位老師平時備課,講課都很認真和細致,回答學生提問也很耐心和認真。在她這種教學方式下,我學得了很多看似細微,實際上卻很重要的東西,成績提高也比較快。在我初中畢業以後,聽說這位老師已經當上了學校語文教學組長。我後來才慢慢地休會得,一個人要想把事做好,就得先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在你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同時,你也同時會有收獲和積累,這樣才能有助於你的提高。
二、要有小學生接受老師任務後的那種單純的責任感。一個小學生,如果老師給他安排了一個任務,那怕就是每天在黑板上寫個值日生號碼,他也會盡責盡力。而且感到光榮無比。孩子身上體現的對於責任的這種堅守是很多成年人無法做到的,我們不僅要對自己負有責任,我們還要對別人負有責任。正是責任把所有的人聯結在一起,任何一個人對責任的懈怠都會導致整個社會鏈的不平衡。如果在我們接受一個任務時,我們會感覺到這是一份光榮,相信我們也會盡力把它做好,這就是一種單純的責任感。無論你是領袖還是百姓,無論你是教授還是農民,無論你是領導還是員工,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才算是稱職的員工,否則你就是一顆松動的螺絲釘。一顆松動的螺絲釘可能導致車輛剎車失靈,可能導致飛機失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全社會的各行各業就會欣欣向榮、朝氣蓬勃。
三、不要忽視小節,這些可能就是你做不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趁經理不注意時偷偷地開小差,或者煲與工作無關的電話粥,就像當年上課時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地擺弄新買的鉛筆刀?又是否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工作推託給其他的同事,且從來都認為別人比自己幹得少?抑或當老闆布置一項任務時,你不停地提出這項任務有多艱巨,暗示老闆是否在你做成之後給你加薪或者你做不成也情有可原,因為這的確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 現實中這樣的員工為數不少,要不然有問題的企業為什麼還那麼多,顧客的滿意率為什麼還那麼低?每一個老闆都清楚他自己最需要什麼樣的員工,因為一個員工有時就代表一個公司的整體。所以,你不要以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員工,其實你能否擔當起你的責任,做好你的工作,對整個企業而言,同樣有很大的意義。
四、把自己的工作當愛人。我們會對誰無私的奉獻?那就是我們的戀人。如果我們像對待戀人一樣熱愛自己的工作,就自然能把工作做好。不論是做什麼工作,那都是單位的需要;如老闆認為沒必要時,自會調整工作方向,讓你從事其他工作。每樣工作自有用處,甚至不可或缺。既然應承了工作項目,就當義不容辭,專心專意做好它。凡事就怕「認真」二字。對你的工作如認真研究,抱有好奇心,並嘗試去喜歡「她」,就會覺得有趣,也自然漸漸熟練。熟能生巧,在外人看來很復雜的事情,對你來說,沒什麼難處可言。就像愛人一樣,如果分心了,她會不高興,可能不讓你舒服過日子。將手頭的工作做精、做好、做透,「水果」熟了自然好吃,當人們稱你為專家時,自會受人尊敬和重用。
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要主動承擔工作責任,知難而進,以大局為重,以集體的利益為重,盡心盡責,樂於奉獻;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完成好任務的同時,獻計獻策,樂於創新,力爭作出更大貢獻;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做到「把職業當事業」!
㈩ 如何提高維修工區作業質量和勞動效率
生產率是衡量一個企業的生產要素(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尺度,即在材料、勞動力和生產設施等方面花費相同的成本,能夠生產多少產品。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
一.解除瓶頸生產工序:這是最簡單的一招,但也是最厲害的一招,我自己的「名言」是,「把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至就是絕招」。有一句格言:「瓶頸工序決定最大產能」。眾所周知,均衡是生產進度的重要保證,在100個環節中,只要存在一個環節效率低下,那麼99個環節的努力都可能解決不了進度落後的問題。因此,抓住瓶頸工序的生產節拍,不斷予以改善,是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法寶。
舊的瓶頸解決,新的瓶頸又產生,不斷消除瓶頸,持續推動組合優化,實現生產效率大提升。
那麼,如何有效解除瓶頸工序呢?常採用的是解除瓶頸五步法:①.找出系統的瓶頸;②.決定如何挖盡瓶頸的潛能;③.給予瓶頸最優質的資源支持;④.給瓶頸松綁(繞過、替代、外包);⑤.假如步驟四打破了原有的瓶頸,那麼就回到步驟一,持續改進,重新尋找新瓶頸。
二.實施績效、計件薪酬:記得一位管理大師曾說過:「如果一家企業員工的固定工資超過70%,這家企業就已經離死亡不遠了」。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因為「旱澇保收」的員工根本就不可能有積極性,我們經常講的一句俏皮話是「計時不要臉(摸魚),計件不要命」。
實際上,管理就是利益分配,分配得好就是雙贏和多贏。我曾到過一家上萬人的企業,他們企業內部有10多名IE工程師,天天研究如何再提升效率,但效率就是提升不上來。我的說法非常簡單,「現場效率改善不是犧牲員工利益達成公司的利益,這樣的改善註定會失敗」。意思是:「IE工程師是研究如何讓員工做得更快更好,但員工做得更快更好相對於來講就更辛苦,員工更辛苦如果工資沒有上漲他肯定就不幹了」。
實際上,生產管理最寶貴的財富是員工,員工的核心是激勵,激勵的重點是滿足員工的需求。
生產現場作業部分(比如說點焊,焊錫等加工工序)必須採用計件制。在以往的咨詢經歷中,實施計件薪酬後產能效率一般都能提升10%以上。計件本來就是一種合理的薪酬方式,它鼓勵員工多做多得,這樣不僅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更能提高現場的工作效率,確保流水線不待料,斷料發生,降低生產成本。當然,實施計件薪酬,要重點解決以下六個問題:①.不良品返修、②.補制數量、③.新員工培訓、④.計件單價核算、⑤.標准產能的合理化、⑥.生產線主管分工的合理性與公平性。
目前企業的生產管理形態不適合實施計件工資,那麼在某些工位上,如果把生產現場的秩序再理順一下,工作方法再改進一點(減少不必要的工作步驟,或使必要的操作用最迅速、最安全、最舒適的方法完成),那麼提高我們工作效率、提高生產率實施績效獎金制度則是必須的,而這時重點要關注的則是:①.考核項目、②.計算方式、③.項目內涵、④.目標權重、⑤.項目配分、⑥.評分規則、⑦.數據來源、⑧.考核周期、⑨獎金額配置。
三.鼓勵員工自檢與互檢:在生產管理中,一般來講,只要品質好,效率自然高。不良品返修往往會影響3倍以上的效率。在以往的生產合理化咨詢中,發現一般企業都花費大量的資源做好首末件、全檢、專檢,卻忽略了員工的自檢與互檢。
「品質是製造出來的」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如何執行很多人就不懂了,我們的做法是有兩點:
一.員工自檢,員工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到:①.「確認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質量」;②.「確認本工序加工的技術、工藝要求和加工質量」; ③.「確認交付到下道工序的完成品質量」。
二.員工互檢,一般有兩條質量管理原則:第一原則,當第一道工序給第二道工序提供產品的時候,如果第二道工序檢測出存在不良產品,比如提供10個產品 ,被第二道工序檢出來9個是合格的,1個不合格,那麼,第二道工序有權對上游工序進行指數索賠。這里的索賠指數相當驚人,是成幾何數遞增的。第二個原則,在第一道工序給第二道工序提供產品之後,如果第二道工序沒有檢出已經存的不良品,而流到第三道工序去了,第三道工序就要扣第二道工序的獎金……
通過設計一系列制度,讓員工做好自檢與互檢,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削減品質檢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