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子鍾的工作原理
電子鍾是一個將「 時」,「分」,「秒」顯示於人的視覺器官的計時裝置。它的計時周期為24小時,顯示滿刻度為23時59分59秒,具有校時功能和報時功能。因此,一個基本的數字鍾電路主要由解碼顯示器、「時」,「分」,「秒」計數器、校時電路、報時電路和振盪器組成。
主電路系統由秒信號發生器、「時、分、秒」計數器、解碼器及顯示器、校時電路、整點報時電路組成。秒信號產生器是整個系統的時基信號,它直接決定計時系統的精度,一般用石英晶體振盪器加分頻器來實現。
將標准秒信號送入「秒計數器」,「秒計數器」採用60進制計數器,每累計60秒發出一個「分脈沖」信號,該信號將作為「分計數器」的時鍾脈沖。
(1)時鍾電路工作原理擴展閱讀;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貳』 時鍾的工作原理
主板時鍾電路工作原理
時鍾電路工作原理:
DC3.5V電源經過二極體和(L1可以用0Ω電阻代替)進入分頻器後,分頻器開始工作,和晶體一起產生振盪。在晶體的兩腳均可以看到波形。晶體的兩腳之間的阻值在450-700Ω之間。在它的兩腳各有1V左右的電壓,由分頻器提供。晶體兩腳產生的頻率總和是14.318M。
總頻OSC在分頻器出來後送到PCI槽的B16腳和ISA槽的B30腳(這兩個腳叫OSC測試腳)。也有的還送到南橋,目的是使南橋的頻率更加穩定。在總頻OSC的線上還有電容,總頻線的對地電阻在450-700Ω之間。總頻的時鍾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2V。
如果開機數碼卡上的OSC燈不亮,先查晶體兩腳的電壓和波形。有電壓有波形,在總頻線路正常的情況下,為分頻器壞。若無電壓無波形,在分頻器電源正常的情況下,為分頻器壞;有電壓無波形,為晶體壞。
沒有總頻,南、北橋、CPU、CACHE、I/O、內存上就沒有頻率,有了總頻,南、北橋、內存、CPU、CACHE、I/O上不一定有頻率。總頻一旦正常,可以說明晶體和分頻器基本正常,主要是晶體的振盪電路已經完全正常,反之就不正常。
當分頻產生後,分頻器開始分頻,R2經分頻器過來的頻率送到南橋,在南橋處理過後送到PCI槽的B39腳(PCICLK)和ISA槽的B20腳(SYSCLK),這兩腳叫系統時鍾測試腳。這個測試腳可以反映主板上所有的時鍾是否正常。系統時鍾的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1.5V。
在主板上,RST和CLK都是由南橋處理的。若總頻正常,如果RST和CLK都沒有,在南橋電源正常的情況下,為南橋壞。
主板不開機,RST燈不正常,要先查總頻。如果在數碼卡上有OSC燈和RST燈,沒有CLK燈的話,先查R3輸出的分頻有沒有。若沒有,在線路正常的情況下,一般是分頻器壞。如果CLK的波形幅度不夠,那得先查R3輸出的幅度夠不夠。若不夠,一般為分頻器壞。若夠,查南橋的電壓夠不夠。若夠,南橋壞;不夠,查電源電路。
R1將分頻器分過來的頻率送給CPU的第6腳(在CPU上RST較旁邊,見圖紙),這個腳為CPU時鍾腳。CPU如果沒有時鍾,是絕對不會工作的。CPU的時鍾有可能由北橋提供。如果南橋上有CLK信號而CPU上沒有,就可能是分頻器或南橋壞。
R4為I/O提供頻率。在主板上,時鍾線比AD線要粗一些,並帶有彎曲。頻率發生偏移,是晶體電容所導致的。它的現象是剛開機就死機,運行98出錯,分頻器本身壞了,會導致頻率上不去,和晶體無關。CPU的兩邊為控制處理(位置見圖),控制南橋和分頻器,當頻率發生偏移,會自動調整。
當CACHE短路會引起不開機,開路不會導致不開機故障。如果不讀內存(C1、C6、D3、D4),多為CACHE內部或數據線壞。如果應顯示卻無顯示(2A、0D),一般也是CACHE壞。開機即死機,也是CACHE壞。進入C盤慢或者運行windows死機,也多為CACHE壞.若不進C盤,那一般為TAG或其電路有故障。
『叄』 什麼是時鍾信號時鍾信號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時鍾信號是時序邏輯的基礎,用於決定邏輯單元中的狀態何時更新,是有固定周期並與運行無關的信號量。時鍾信號有固定的時鍾頻率,時鍾頻率是時鍾周期的倒數。
作用:時鍾信號通常被用於同步電路當中,扮演計時器的角色,保證相關的電子組件得以同步運作;可以使用時鍾來同步 CPU 的不同進程,通過上升沿或下降沿來改變周期輸出。
工作原理:定時信號是從傳輸的數字信號中提取出來的。對於某些接收信號,經頻譜分析沒有離散定時頻率譜線,非線性處理電路是使處理後的信號具有離散定時頻率譜線。預濾波器在某些系統中用來減小定時信號相位抖動。窄帶濾波器的提純作用可用鎖相環路實現,也可得到定時信號。
(3)時鍾電路工作原理擴展閱讀:
時鍾信號的高電平和低電平狀態
時鍾信號能表示一種特殊信號振盪之間的高和低的狀態,信號的利用像一個節拍器協調行動的數字電路,數字時鍾信號基本上是方波電壓。時鍾信號是由時鍾發生器產生的。它有隻有兩個電平,一是低電平,另一個是高電平。高電平可以根據電路的要求而不同,例如 TTL 標準的高電平是 5V。
最常見的時鍾信號是在與 50%的占空比,高電平和低電平的持續時間是一樣的,通常是一個固定的常數頻率方波的形式。電路使用時鍾信號的同步可能會變得活躍在任一上升沿,下降沿,或在雙數據速率,在上升和下降邊緣的時鍾周期,可以根據數字電路使用需要提供出任何時鍾頻率。
『肆』 P4主板時鍾電路的工作原理與維修
時鍾電路的工作原理:DC3。5V電源給過二極體和L1(L1可以用0歐電阻代替)進入分頻器後,分頻器開始工作。,和晶體一起產生振盪,在晶體的兩腳均可以看到波形。晶體的兩腳之間的阻值在450-700之間。在它的兩腳各有1V左右的電壓,由分頻器提供。晶體產生的頻率總和是14。318M。
總頻OSC在分頻器出來後送到PCI的B16腳和ISA的B30腳,這兩腳叫OSC測試腳。也有的還送到南橋,目的是使南橋的頻率更加穩定。在總頻OSC的線上還有電容,總頻線的對地阻值在450-700歐之間。總頻的時鍾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2V。
如果開機數碼卡上的OSC燈不亮,先查晶體兩的電壓和波形。有電壓有波形,在總頻線路正常的情況下,為分頻器壞;無電壓無波形,在分頻器電源正常的情況下,為分頻器壞;有電壓無波形為晶體壞。
沒有總頻,南、北橋、CPU、CACHE、I/O、內存上就沒有頻率。有了總頻,南、北橋、內存、CPU、CACHE、I/O上不一定有頻率。
總頻一旦正常,分頻器開始分頻,R2將分頻器分過來的頻率送到南橋,在面橋處理過後送到PCI的B39腳(PCICLK)和ISA的B20腳(SYSCLK),這兩腳叫系統時鍾測試腳。這個測試腳可以反映主板上所有的時鍾是否正常。系統時鍾的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1。5V,這兩腳的阻值在450-700歐之間,由南橋提供。
在主板上,RST和CLK都是由南橋處理的,在總頻正常,如果RST和CLK都沒有,在南橋電源正常的情況下,為南橋壞。主板不開,RST不正常,是先查總頻。
在數碼卡上有OSC燈和RST燈,沒有CLK燈的故障:先查R3輸出的分頻有沒有,沒有,在線路正常的情況下,分頻器壞。
CLK的波形幅度不夠:查R3輸出的幅度夠不夠,不夠,分頻器壞。夠,查南橋的電壓夠不夠,夠南橋壞;不夠,查電源電路。
R1將分頻器分過來的頻率送給CPU的第六腳(在CPU上RST腳旁邊,見圖紙),這個腳為CPU時鍾腳。CPU如果沒有時鍾,是絕對不會工作的,CPU的時鍾有可能是由北橋提供。如果南橋上有CLK信號而CPU上沒有,就可能是分頻器或南橋壞。R4為I/O提供頻率。
在主板上,時鍾線比AD線要粗一些,並帶有彎曲。
頻率發生偏移,是晶體電容所導致的,它的現象是,剛一開機就會死機,運行98出錯。
分頻器本身壞了,會導致頻率上不上去。和晶體無關。
CPU的兩邊為控制處,控制南橋和分頻器,當頻率發生偏移,會自動調整。
『伍』 數碼管製作的時鍾電路是什麼原理我剛學電子,有一個數
只要單片機(包括晶振電路)和數碼管(4 位)及5個三極體(用作數碼管的位驅動版和蜂鳴器)即可,然權後幾個按鈕和蜂鳴器。但初學者製作比較難,因程序比較復雜,加上沒有現成的電路板,焊接不可靠的話,軟硬體問題相互影響,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
不如先買個單片機開發板,上面有數碼管和液晶屏,有的還有時鍾晶元(ds1302),實驗成功後想自己做的話,自己設計電路板,也可以用萬能板搭接
『陸』 單片機時鍾電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它能控制放電時間 電壓 有節奏的工作,是不是由時鍾電路起到的作用
時鍾電路復就是一個振盪器,制給單片機提供一個節拍,單片機執行各種操作必須在這個節拍的控制下才能進行。因此單片機沒有時鍾電路是不會正常工作的。時鍾電路本身是不會控制什麼東西,而是你通過程序讓單片機根據時鍾來做相應的工作。
『柒』 求教這個DS1302實時時鍾電路圖是如何工作的,各個引腳的作用
主是要3個引腳,來SCLK串列時源鍾脈沖輸入端,I/O串列數據輸入/輸出端,即同雙向的,能輸入串列數據,也能輸出串列數據。RST復位端。它的工作必須要由單片機來控制,寫入控制字和初始時間後就可以自動計時了。這完全是要由程序來完成的,硬體工作原理很簡單,上電後就能工作了,主要是對32768Hz的時鍾脈沖信號計數,得到秒,分,小時,日,月,年,星期的。最根本的是要有單片機用程序來控制,即串列寫入控制字,串列讀出串列時間。
『捌』 電子鍾工作原理
如果是LED的電子鍾抄我來簡單的說下吧,就是個數字電路,先用晶振分頻得到個1HZ的頻率,再用數字IC記錄下來,改成6進制和12進制,再用解碼器變成7段BCD碼通過數碼管顯示出來,比如用晶振32.768+CD4060分頻就能得到1HZ的時鍾頻率,再用CD4518改成6進制且編譯成BCD碼,然後用CD4514B驅動7段LDE數碼管就能顯示出來了,如果會單片機就更簡單了,可以全集成在裡面,只是單片機以掃描方式驅動,省出來很多腳位。總結來說,LED電子鍾就是個1HZ的記錄器,1秒1秒的加上去,只不過記錄方式是6進制和12或24進制而已.
『玖』 數學鍾的工作原理
數字鍾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鍾以其顯示時間的直觀性、走時准確性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並很快走進了千家萬戶。作為一種計時工具,數字鍾的基本組成部分離不開計數器,在控制邏輯電路的控制下完成預定的各項功能
(1)、時基T 產生電路:
由晶振產生的頻率非常穩定的脈沖,經整形、穩定電路後,產生一個頻率為1Hz的、非常穩定的計數時鍾脈沖。
(2)、控制邏輯電路:
產生調時、調分信號及位選信號。
調時、調分信號的產生:由計數器的計數過程可知,正常計數時,當秒計數器(60進制)計數到59 時,再來一個脈沖,則秒計數器清零,重新開始新一輪的計數,而進位則作為分計數器的計數脈沖,使分計數器計數加1。現在我們把電路稍做變動:把秒計數器的進位脈沖和一個頻率為2Hz的脈沖信號同時接到一個2選1數據選擇器的兩個數據輸入端,而位選信號則接一個脈沖按鍵開關,當按鍵開關不按下去時(即為0),則數據選擇器將秒計數器的進位脈沖送到分計數器,此時,數字鍾正常工作;當按鍵開關按下去時(即為1),則數據選擇器將另外一個2Hz 的信號作為分計數器的計數脈沖,使其計數頻率加快,當達到正確時間時,松開按鍵開關,從而達到調時的目的。調節小時的時間也一樣的實現。
(3)、計數顯示電路:
由計數部分、數據選擇器、解碼器組成,是時鍾的關鍵部分。
計數部分:由兩個60進制計數器和一個24 進制計數器組成,其中60 進制計數器可用6 進制計數器和10 進制計數器構成;24 進制的小時計數同樣可用6 進制計數器和10 進制計數器得到:當計數器計數到24 時,「2」和「4」同時進行清零,則可實現24 進制計數。
數據選擇器:84 輸入14 輸出的多路數據選擇器,因為本實驗用到了8個數碼管(有兩個用來產生隔離符號『—』)。
解碼器:七段解碼器。解碼器必須能譯出『—』,由實驗二中解碼器真值表可得:字母F 的8421BCD 碼為「1111」,解碼後為「1000111」,現在如果只譯出『—』,即字母F的中間一橫,則解碼後應為「0000001」,這樣,在數碼管上顯示的就為『—』。
『拾』 計算機時鍾的工作原理
簡單來說是主板的CMOS電池(紐扣電池)給BIOS供電,
原理是:
時鍾電路工作原理:3.5電源經過二極體和電感進入分頻器後,分頻器開始工作,和晶體一起產生振盪,在晶體的兩腳均可以看到波形。晶體的兩腳之間的阻值在450---700歐之間。在它的兩腳各有1V左右的電壓,由分頻器提供。晶體兩腳常生的頻率總和是14.318M。
總頻(OSC)在分頻器出來後送到PCI槽的B16腳和ISA的B30腳。這兩腳叫OSC測試腳。也有的還送到南橋,目的是使南橋的頻率更加穩定。在總頻OSC線上還電容。總頻線的對地阻值在450---700歐之間,總頻時鍾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2V電平。如果開機數碼卡上的OSC燈不亮,先查晶體兩腳的電壓和波形;有電壓有波形,在總頻線路正常的情況下,為分頻器壞;無電壓無波形,在分頻器電源正常情況下,為分頻器壞;有電壓無波形,為晶體壞。
沒有總頻,南、北橋、CPU、CACHE、I/O、內存上就沒有頻率。有了總頻,也不一定有頻率。總頻一定正常,可以說明晶體和分頻器基本上正常,主要是晶體的振盪電路已經完全正常,反之就不正常。
當總頻產生後,分頻器開始分頻,R2將分頻器分過來的頻率送到南橋,在南橋處理過後送到PCI槽B8和ISA的B20腳,這兩腳叫系統測試腳,這個測試腳可以反映主板上所有的時鍾是否正常。系統時鍾的波形幅度一定要大於1.5V,這兩腳的阻值在450---700歐之間,由南橋提供。
在主板上RESET和CLK者是南橋處理的,在總頻正常下,如果RESET和CLK都沒有,在南橋電源正常情況下,為南橋壞。主板不開機,RESET不正常,先查總頻。在主板上,時鍾線比AD線要粗一些,並帶有彎曲。
檢測方法:
1.CMOS供電壓是否正常
2.14.318晶體是否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