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夜晚看燈光感覺光發散
和丁達爾效應有關。
白天光源只是太陽,而且是平行光,效果不明顯,晚上光源多,而且是發散狀,並且由於周圍黑暗的地方的襯托,就明顯了。
產生原因: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光線照射到粒子時,如果粒子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則發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於入射光波長,則發生光的散射,這時觀察到的是光波環繞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稱為散射光或乳光。丁達爾效應就是光的散射現象或稱乳光現象。
英國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John Tyndall 1820~1893年) ,1869年首先發現和研究了膠體中的上述現象。這條光亮的「通路」是由於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形成的。
(1)夜晚家用電器小燈發散擴展閱讀:
1、樹林現象
城市中的丁達爾現象 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一道道光柱,類似於這種自然界現象,也是丁達爾現象。這是因為雲、霧、煙塵也是膠體,只是這些膠體的分散劑是空氣,分散質是微小的塵埃或液滴。
2、膠體現象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發生兩種情況,一是當微粒直徑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時,發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徑小於入射光的波長時,發生光的散射,散射出來的光稱為乳光。散射光的強度,還隨著微粒濃度增大而增加,因此進行實驗時,膠體濃度不要太稀。
3、暗室現象
在暗室中,讓一束平行光線通過一肉眼看來完全透明的膠體,從垂直於光束的方向,可以觀察到有一渾濁發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閃爍,入射光的電磁波使顆粒中的電子做與入射光波同頻率的強迫振動,致使顆粒本身象一個新光源一樣,向各方向發出與入射光同頻率的光波。
丁達爾效應就是粒子對光散射(光波偏離原來方向而發散傳播)作用的結果,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燈的光束、晴天時天空中的藍色,都是粒子對光的散射作用。根據散射光強的規律和溶膠粒子的特點,只有溶膠具有較強的光散射現象,故丁達爾現象常被認為是膠體體系。
2. 為什麼夜晚看路燈會看到發散狀的光線
肯定和眼睛有關,頭部轉動使光線也會轉動,眼睛睜大到不同程度是光線的形狀也會改變,是吧?
我開始以為是睫毛的縫隙產生的衍射,後來發現把眼睛睜大還是有光線,也許和晶狀體內的光線折射有關?
晚上空氣氣溫比較低,空氣中有比較多的「水汽」--懸浮的小水珠,路燈的光線穿過水珠,並且折射出去,又穿過水珠,又···如此不斷,就形成了發散狀的光線。一般在下雨後的晚上比較常見。
還有可能的因素是光線照亮了水珠。
光線本來就是發散狀的,在白天,由於有其他光源的光的干擾,特別是太陽光的干擾,所以看不出來.晚上,路燈受到的干擾小了,並且空氣中的塵埃也多,光線照射到塵埃上,受其散射(強度較小),進入人眼,所以能看到發散狀光線.
想必你是知道的,你可以根據光穿越水時會折射和漫反射就明白了啊
3. 小燈泡的頂部對光有發散作用還是會聚作用
有種小燈泡前面有個球形小珠子,特別亮,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4. 喜歡關燈玩手機,最近晚上看很亮的燈,燈光有點發散,但只往上面發散,不是四周。請問是青光眼嗎
關燈玩手機,容易導致視疲勞,還可能誘發散光。你這種情況應該不屬於青光眼,但是確實不能再繼續這樣玩手機。
5. 為什麼晚上看路燈的時候有發散的光線
是丁達爾效應,光線通過膠粒時會出現這種情況的,相當於灰塵的反射,畢竟路燈的光線強度有限,所以產生的效應也是有限的
6. 夜晚看燈光字體發散,平時眼睛脹脹的,看東西久了灼熱,有粘液!
根據你所說的症狀有可能是眼有炎症所致,建議你去醫院的眼科做一下檢查。
7. 家用電器上的指示燈費電不費電
指示燈耗電量極小的,它2.5V就能工作,電流大約最低50MA
算成功率的話是2.5*0.05A=0.125W
那麼一度電能讓一個發光二極體工作多少小時呢?
1000/0.0125=8000小時,333天
也就是11個月的時間,所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只要不讓家電」待機」就可以了,比如說電視不看時,切斷總電源,電腦不用時,切斷電源
都是很好的節能辦法,還有多提倡節能燈具的使用多利用清潔能源等.
8. 晚上看車燈發散,白天正常,怎麼辦
發散就是說,燈光不照路。燈光發散一般是說燈罩出來後不是光速的,和寬不是一個概念,寬的話是好。但是散光的話起不到什麼照明作用, 所謂的車散光就是不聚光。 燈光發散是燈碗的設計有問題,它不能把正常的光從燈碗中反射出來,照到地面上。
9. 一到晚上九點,家裡所有電器燈開始閃,有時候黑了自己就都亮了
1.供電電壓不穩定.2.燈泡腳和座接觸不良.3.供電線路接點有接觸不良.4.線路本身某處有斷線口,但未完全斷開,處於時斷時通不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