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中生胚片是什麼
你說的是陶瓷封裝的生瓷片吧?陶瓷管殼的基板是有多層生瓷片採用低溫共燒技術連接在一起的,生瓷片是有陶瓷粉壓成的。
⑵ 快閃記憶體和存儲的晶元封裝測試什麼樣
內存,先製造晶圓,隨後將晶元的電路元件(晶體管、電阻器和電容器)置於硅晶圓片的分層結構中。構築電路之前,需先在計算機上對電路進行研發、模擬測試和完善。設計完成後,將製造玻璃光掩模——並為每層電路准備一塊光掩模。光掩模是帶有小孔或透明體的不透光板,可以讓光線以特定形狀透過。在無菌的潔凈室環境中,晶圓片將經過多步光蝕刻程序的處理,電路每需要一塊光掩模即重復一次。光掩模可用於 (a) 確定用於構建集成電路的晶體管、電容器、電阻器或連接器的不同部件,及 (b) 定義設備組裝的各層電路圖案。接下來,晶圓片將被統一覆蓋一層具有一定厚度的光敏液體,稱為光刻膠。通過將紫外線光源和晶圓片之間的光掩模對齊,選擇晶圓片的暴露部分。光線將穿過該光掩模的透明區域,並將光刻膠暴露在光線中。暴露在紫外線中時,光刻膠將發生化學變化,從而讓顯影液將曝光的光刻膠去除,並在晶圓片上留下未曝光的部分。電路每多一塊光掩模,就需要多重復一次光刻法/光刻膠程序。蝕刻流程中,將在晶圓片上放置濕酸或干離子氣體,以去除不受硬化的光刻膠保護的氮化層部分。該操作將在晶圓片上留下與所設計的光掩模形狀一致的氮化圖案。使用其他化學劑將硬化的光刻膠去除(清除)後,便可以將數以百計的內存晶元以蝕刻的方式嵌入晶圓片上了。在製造流程的第 I 部分中,所有電路元件(晶體管、電阻器和電容器)均在首次掩膜操作中完成構建。接下來,通過生成一組分層,將這些元件連接起來。要開始連接電路元件,需先在晶圓片上覆蓋一層玻璃絕緣層(被稱為 BPSG),並用接觸式掩模確定每個電路元件的接觸點(或接觸窗)。完成接觸窗蝕刻後,整個晶圓片將在一個濺射室內鍍上一層薄薄的鋁。對鋁層加蓋金屬掩模時,將形成一個薄薄的金屬連接或線路網路,構成電路的路徑。整個晶圓片隨後將覆蓋一層玻璃和氮化硅以避免其在組裝過程中受損。該保護層被稱為鈍化層。隨後則是最後的掩模和鈍化蝕刻程序,從端子(也被稱為焊盤)上去除鈍化材料。將焊盤用於模具至塑料或陶瓷封裝上金屬引腳的電氣連接,集成電路此時即告完成。將晶圓片發往模具組裝前,必須對晶圓片上的每個集成電路進行測試。識別功能和非功能性晶元,並在計算機數據文件中做出標記。然後用金剛石鋸將晶圓片切割成獨立的晶元。非功能性晶元將被廢棄,其餘部分則可用於組裝。這些獨立晶元被稱為晶粒。對晶粒進行封裝前,會將其安裝於引線框上,並用薄金線將晶元上的焊盤與該框相連接,從而在晶粒和引線指之間形成電路。
CPU也是一樣,先是製造晶圓,然後影印(Photolithography) 蝕刻(Etching)在經過熱處理得到的硅氧化物層上面塗敷一種光阻(Photoresist)物質,紫外線通過印製著CPU復雜電路結構圖樣的模板照射硅基片,被紫外線照射的地方光阻物質溶解。而為了避免讓不需要被曝光的區域也受到光的干擾,必須製作遮罩來遮蔽這些區域。這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每一個遮罩的復雜程度得用10GB數據來描述。接下來停止光照並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學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蝕膜,以及在下面緊貼著抗蝕膜的一層硅。然後,曝光的硅將被原子轟擊,使得暴露的硅基片局部摻雜,從而改變這些區域的導電狀態,以製造出N井或P井,結合上面製造的基片,CPU的門電路就完成了。為加工新的一層電路,再次生長硅氧化物,然後沉積一層多晶硅,塗敷光阻物質,重復影印、蝕刻過程,得到含多晶硅和硅氧化物的溝槽結構。重復多遍,形成一個3D的結構,這才是最終的CPU的核心。每幾層中間都要填上金屬作為導體。Intel的Pentium 4處理器有7層,而AMD的Athlon 64則達到了9層。這時的CPU是一塊塊晶圓,它還不能直接被用戶使用,必須將它封入一個陶瓷的或塑料的封殼中,這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裝在一塊電路板上了。封裝結構各有不同,但越高級的CPU封裝也越復雜,新的封裝往往能帶來晶元電氣性能和穩定性的提升,並能間接地為主頻的提升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
看清了沒有,關鍵是在影印、蝕刻、分層時,製作的電路是不一樣的。CPU復雜電路結構圖樣的模板比內存晶元的復雜多了。
⑶ 世界十大微電子/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排行榜
ASE、Statschippac、Amkor、SPIL、Unisem、UTAC、...
⑷ 宇芯(成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有限公司
恩,生產線工人都很累,基本是計件的,加工幾個幾分錢工資,一個月3000多塊錢工資,不含五險一金。
倒班工作,每天10個小時左右的工作時間。
⑸ 如果想往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發展應該特別注意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與設計類沒什麼相關吧!設計上需要知道些電路和製程方面的知識,而封裝和測試需要的是工藝方面的,要求還是蠻高的。國內廠家和國外沒法比的,建議去美資或者台資(比較BT),但是他們的技術都是一級的。
⑹ 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和封裝外殼生產行業一樣嗎 封裝測試企業一般生產封裝測試外殼嗎
封測行業和外殼行業不同;封測企業一般不會生產封裝的外殼。通常,外殼的體罰是針對金屬封裝或者陶瓷封裝來說的;對於我們見的最多的塑料封裝而言,一般沒有外殼的概念,通常用的是引線框架或者封裝基板。
⑺ 宇芯(成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有限公司
宇芯(成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有限公司友尼森(UNISEM)公司 (www.unisem.com.my)成立於1989年,馬來西亞第二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公司,1992年開始從事獨立的IC封裝和測試,目前為客戶提供晶圓測試、IC封裝與測試及相關輔助服務,擁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封裝測試技術,總部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並在馬來西亞,英國,中國等國家擁有生產基地,約94%的產品銷往歐美,6%銷往亞洲。
2004年8月,友尼森宣布,將投資2.1億美金在成都高新西區出口加工區西區新建友尼森旗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半導體工廠,使其成為友尼森公司在全球的旗艦企業-------宇芯(成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有限公司。新工廠將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新設備,生產SLP、BGA、SOIC,TSSOP等高端產品。2004年底,宇芯成都工廠開建,預計在2006年中開始投產。宇芯(成都)項目全部建成後,員工總數將達到4500-5600人。
宇芯成都以團隊精神、信賴、責任、主動、關愛為核心價值,並傾注極大的關注在員工福利、健康與安全上。我們把員工視為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並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培訓,包括海外培訓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真誠邀請您加入我們,與我們共同創造並見證宇芯的成長,分享成功的喜悅。
請將中英文簡歷及近照傳真,郵寄或電郵至
成都市高新區西部園區科新路8號附2號
宇芯(成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有限公司 人力資源部
郵編:611731
傳真:028-87958166
郵件:[email protected]
網頁:www.unisem.com.my
⑻ 晶元模塊組裝和晶元封裝測試哪個好 片測試的准備規劃
一、DIP雙列直插式封裝
DIP(DualIn——line Package)是指採用雙列直插形式封裝的集成電路晶元,絕大多數中小規模集成電路(IC)均採用這種封裝形式,其引腳數一般不超過100個。採用DIP封裝的CPU晶元有兩排引腳,需要插入到具有DIP結構的晶元插座上。當然,也可以直接插在有相同焊孔數和幾何排列的電路板上進行焊接。DIP封裝的晶元在從晶元插座上插拔時應特別小心,以免損壞引腳。
DIP封裝具有以下特點:
1.適合在PCB(印刷電路板)上穿孔焊接,操作方便。
2.晶元面積與封裝面積之間的比值較大,故體積也較大。
Intel系列CPU中8088就採用這種封裝形式,緩存(Cache)和早期的內存晶元也是這種封裝形式。
二、PQFP塑料方型扁平式封裝和PFP塑料扁平組件式封裝
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封裝的晶元引腳之間距離很小,管腳很細,一般大規模或超大型集成電路都採用這種封裝形式,其引腳數一般在100個以上。用這種形式封裝的晶元必須採用SMD(表面安裝設備技術)將晶元與主板焊接起來。採用SMD安裝的晶元不必在主板上打孔,一般在主板表面上有設計好的相應管腳的焊點。將晶元各腳對准相應的焊點,即可實現與主板的焊接。用這種方法焊上去的晶元,如果不用專用工具是很難拆卸下來的。
PFP(Plastic Flat Package)方式封裝的晶元與PQFP方式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PQFP一般為正方形,而PFP既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長方形。
PQFP/PFP封裝具有以下特點:
1.適用於SMD表面安裝技術在PCB電路板上安裝布線。
2.適合高頻使用。
3.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4.晶元面積與封裝面積之間的比值較小。
Intel系列CPU中80286、80386和某些486主板採用這種封裝形式。
三、PGA插針網格陣列封裝
PGA(Pin Grid Array Package)晶元封裝形式在晶元的內外有多個方陣形的插針,每個方陣形插針沿晶元的四周間隔一定距離排列。根據引腳數目的多少,可以圍成2-5圈。安裝時,將晶元插入專門的PGA插座。為使CPU能夠更方便地安裝和拆卸,從486晶元開始,出現一種名為ZIF的CPU插座,專門用來滿足PGA封裝的CPU在安裝和拆卸上的要求。
ZIF(Zero Insertion Force Socket)是指零插拔力的插座。把這種插座上的扳手輕輕抬起,CPU就可很容易、輕松地插入插座中。然後將扳手壓回原處,利用插座本身的特殊結構生成的擠壓力,將CPU的引腳與插座牢牢地接觸,絕對不存在接觸不良的問題。而拆卸CPU晶元只需將插座的扳手輕輕抬起,則壓力解除,CPU晶元即可輕松取出。
PGA封裝具有以下特點:
1.插拔操作更方便,可靠性高。
2.可適應更高的頻率。
Intel系列CPU中,80486和Pentium、Pentium Pro均採用這種封裝形式。
四、BGA球柵陣列封裝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對集成電路的封裝要求更加嚴格。這是因為封裝技術關繫到產品的功能性,當IC的頻率超過100MHz時,傳統封裝方式可能會產生所謂的「CrossTalk」現象,而且當IC的管腳數大於208 Pin時,傳統的封裝方式有其困難度。因此,除使用QFP封裝方式外,現今大多數的高腳數晶元(如圖形晶元與晶元組等)皆轉而使用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封裝技術。BGA一出現便成為CPU、主板上南/北橋晶元等高密度、高性能、多引腳封裝的最佳選擇。
BGA封裝技術又可詳分為五大類:
1.PBGA(Plasric BGA)基板:一般為2-4層有機材料構成的多層板。Intel系列CPU中,Pentium II、III、IV處理器均採用這種封裝形式。
2.CBGA(CeramicBGA)基板:即陶瓷基板,晶元與基板間的電氣連接通常採用倒裝晶元(FlipChip,簡稱FC)的安裝方式。Intel系列CPU中,Pentium I、II、Pentium Pro處理器均採用過這種封裝形式。
3.FCBGA(FilpChipBGA)基板:硬質多層基板。
4.TBGA(TapeBGA)基板:基板為帶狀軟質的1-2層PCB電路板。
5.CDPBGA(Carity Down PBGA)基板:指封裝中央有方型低陷的晶元區(又稱空腔區)。
BGA封裝具有以下特點:
1.I/O引腳數雖然增多,但引腳之間的距離遠大於QFP封裝方式,提高了成品率。
2.雖然BGA的功耗增加,但由於採用的是可控塌陷晶元法焊接,從而可以改善電熱性能。
3.信號傳輸延遲小,適應頻率大大提高。
4.組裝可用共面焊接,可靠性大大提高。
BGA封裝方式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1987年,***西鐵城(Citizen)公司開始著手研製塑封球柵面陣列封裝的晶元(即BGA)。而後,摩托羅拉、康柏等公司也隨即加入到開發BGA的行列。1993年,摩托羅拉率先將BGA應用於行動電話。同年,康柏公司也在工作站、PC電腦上加以應用。直到五六年前,Intel公司在電腦CPU中(即奔騰II、奔騰III、奔騰IV等),以及晶元組(如i850)中開始使用BGA,這對BGA應用領域擴展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BGA已成為極其熱門的IC封裝技術,其全球市場規模在2000年為12億塊,預計2005年市場需求將比2000年有70%以上幅度的增長。
五、CSP晶元尺寸封裝
隨著全球電子產品個性化、輕巧化的需求蔚為風潮,封裝技術已進步到CSP(Chip Size Package)。它減小了晶元封裝外形的尺寸,做到裸晶元尺寸有多大,封裝尺寸就有多大。即封裝後的IC尺寸邊長不大於晶元的1.2倍,IC面積只比晶粒(Die)大不超過1.4倍。
CSP封裝又可分為四類:
1.Lead Frame Type(傳統導線架形式),代表廠商有富士通、日立、Rohm、高士達(Goldstar)等等。
2.Rigid Interposer Type(硬質內插板型),代表廠商有摩托羅拉、索尼、東芝、松下等等。
3.Flexible Interposer Type(軟質內插板型),其中最有名的是Tessera公司的microBGA,CTS的sim-BGA也採用相同的原理。其他代表廠商包括通用電氣(GE)和NEC。
4.Wafer Level Package(晶圓尺寸封裝):有別於傳統的單一晶元封裝方式,WLCSP是將整片晶圓切割為一顆顆的單一晶元,它號稱是封裝技術的未來主流,已投入研發的廠商包括FCT、Aptos、卡西歐、EPIC、富士通、三菱電子等。
CSP封裝具有以下特點:
1.滿足了晶元I/O引腳不斷增加的需要。
2.晶元面積與封裝面積之間的比值很小。
3.極大地縮短延遲時間。
CSP封裝適用於腳數少的IC,如內存條和便攜電子產品。未來則將大量應用在信息家電(IA)、數字電視(DTV)、電子書(E-Book)、無線網路WLAN/GigabitEthemet、ADSL/手機晶元、藍芽(Bluetooth)等新興產品中。
六、MCM多晶元模塊
為解決單一晶元集成度低和功能不夠完善的問題,把多個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晶元,在高密度多層互聯基板上用SMD技術組成多種多樣的電子模塊系統,從而出現MCM(Multi Chip Model)多晶元模塊系統。
MCM具有以下特點:
1.封裝延遲時間縮小,易於實現模塊高速化。
2.縮小整機/模塊的封裝尺寸和重量。
3.系統可靠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