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善電路功率因數的意義和方法
一。 提高功率因數的實際意義
1. 對於電力系統中的供電部分,提供電能的發電機是按要求的額定電壓和額定電流設計的,發電機長期運行中,電壓和電流都不能超過額定值,否則會縮短其使用壽命,甚至損壞發電機。由於發電機是通過額定電流與額定電壓之積定額的,這意味著當其接入負載為電阻時,理論上發電機得到完全的利用,因為P=U*I*cosØ中的cosØ=1;但是當負載為乾性或容性時,cosØ<1,發電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為了最大程度利用發電機的容量,就必須提高其功率因數。
2. 對於電力系統中的輸電部分,輸電線上的損耗:Pl=RI*I,負載吸收的平均功率:P.=V*I*cosØ ,因為I=P./V/ cosØ,所以Pl=R*P./V/cosØ(V是負載端電壓的有效值)。 由以上式可以看出,在V和P都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功率因數cosØ會降低輸電線上的功率損耗!
在實際中,提高功率因數意味著:
1) 提高用電質量,改善設備運行條件,可保證設備在正常條件下工作,這就有利於安全生產。
2) 可節約電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企業的電費開支。例如:當cosØ=0.5時的損耗是cosØ=1時的4倍。
3) 能提高企業用電設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企業的設備潛力。
4) 可減少線路的功率損失,提高電網輸電效率。
5) 因發電機的發電容量的限定,故提高cosØ也就使發電機能多出有功功率。
在實際用電過程中,提高負載的功率因數是最有效地提高電力資源利用率的方式。
在現今可用資源接近匱乏的情況下,除了盡快開發新能源外,更好利用現有資源是我們解決燃眉之急的唯一辦法。而對於目前人類所大量使用和無比依賴的電能使用,功率因數將是重中之重。
二.提高功率因數的幾種方法
可分為提高自然功率因數和採用人工補嘗兩種方法:
提高自然因數的方法:
1). 恰當選擇電動機容量,減少電動機無功消耗,防止「大馬拉小車」。
2). 對平均負荷小於其額定容量40%左右的輕載電動機,可將線圈改為三角形接法(或自動轉換)。
3). 避免電機或設備空載運行。
4). 合理配置變壓器,恰當地選擇其容量。
5). 調整生產班次,均衡用電負荷,提高用電負荷率。
6). 改善配電線路布局,避免曲折迂迴等。
人工補償法:
實際中可使用電路電容器或調相機,一般多採用電力電容器補嘗無功,即:在感性負載上並聯電容器。一下為理論解釋:
在感性負載上並聯電容器的方法可用電容器的無功功率來補償感性負載的無功功率,從而減少甚至消除感性負載於電源之間原有的能量交換。
在交流電路中,純電阻電路,負載中的電流與電壓同相位,純電感負載中的電流滯後於電壓90º,而純電容的電流則超前於電壓90º,電容中的電流與電感中的電流相差180º,能相互抵消。
電力系統中的負載大部分是感性的,因此總電流將滯後電壓一個角度,如圖1所示,將並聯電容器與負載並聯,則電容器的電流將抵消一部分電感電流,從而使總電流減小,功率因數將提高。
並聯電容器的補償方法又可分為:
1. 個別補償。即在用電設備附近按其本身無功功率的需要量裝設電容器組,與用電設備同時投入運行和斷開,也就是再實際中將電容器直接接在用電設備附近。
適合用於低壓網路,優點是補嘗效果好,缺點是電容器利用率低。
2. 分組補償。即將電容器組分組安裝在車間配電室或變電所各分路出線上,它可與工廠部分負荷的變動同時投入或切除,也就是再實際中將電容器分別安裝在各車間配電盤的母線上。
優點是電容器利用率較高且補嘗效果也較理想(比較折中)。
3. 集中補償。即把電容器組集中安裝在變電所的一次或二次側的母線 上。在實際中會將電容器接在變電所的高壓或低壓母線上,電容器組的容量按配電所的總無功負荷來選擇。
優點:是電容器利用率高,能減少電網和用戶變壓器及供電線路的無功負荷。缺點:不能減少用戶內部配電網路的無功負荷。
實際中上述方法可同時使用。對較大容量機組進行就地無功補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