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實踐有哪些內容
社會實踐有哪些內容,怎麼寫好一份社會實踐呢?下面是我帶來的社會實踐相關內容,歡迎參考閱讀!
社會實踐內容【1】
寒假來臨,滿懷萬分喜悅的心情回到家中,與自己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開心溢於言表。
同時我還帶著學校布置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這個任務,令豐富的寒假生活又增添幾分激動與期待。
因為社會實踐報告對於我們大一學生是第一次社會活動,經過積極地准備,我在長治九中進行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
長治九中是一所擁有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省級示範學校,我在學校的工作主要是在辦公室幫忙整理文件,檢查學生上自習情況。
辦公室每天都需要把各種文件資料歸類,在查自習時使我有了更多與高中生接觸的機會。
在此期間我發現,關於高中新課改的文件尤其多,通過了解高中新課改,認識到本次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力度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教育變革,其核心在於通過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對此次改革我給予了更多關注。
2015年2月26日,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啟動會議在太原舉行。
從去年秋季學期起,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全面啟動,山西省所有高中課程教材、課程設置將大“變臉”。
高中學生也要像大學生一樣修學分,有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而且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和技術課程,學分分別達23分和8分,加起來比語文、數學和外語的總學分還多。
高中新課程教學開始後,省教育廳將給出兩到三種選用的教材。
學生上課也打破了原來的班級制,實行“走班制”。
平時上課,學生根據所選擇課程組成一個班,但是在管理上,學生還是有固定的班級。
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通高中新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共設置了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
要求學生每一學年都要在所有學習領域獲得一定的學分,以防止偏科。
每一個學習領域都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共包括1213個科目。
其中技術與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
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每一個科目都有若干模塊組成,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議。
普通高中的學制還是3年,但課程變成了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
學生只要修習課程的學分達到規定的144個就可以畢業。
學分設置情況為學生學習一個模塊並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
學生每年還必須參加一周的社會實踐,可獲得2學分。
三年中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學分。
新課程將從高一年級開始逐步增加選修課程,並允許學生跨年級選修。
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的變化帶來的是評價體系的變化。
新課程將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
學校將為每一個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
對於教師的評價也將由單純的學生成績改變為將教師的教學評價工作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教師不僅要有教學能力,更要有課程開發、創新能力。
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教育變革,社會反響不一,激烈的爭辯也隨之進行,諸如“金庸取代魯迅”是語文教改的墮落,改革是否對復讀生不公平,高考不考的課程是否還應該學等等。
一時間在社會上掀起了改革大討論。
而我認為應該傾聽當事人老師與學生的意見,才能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因此我對老師,學生走訪調查。
有些老師認為現在的內容比以前好多了,最大的變化是面更廣,但語言淺顯易懂,貼近生活,學生容易接受,實用性、邏輯性更強。
並對新版《語文》大加贊賞,“無論是單元設置,還是篇目選擇,都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緊密相關。
有些則反映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分三部分: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它沒有教材,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願參加的一項活動,它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性,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國家教育部又規定了這門課程是高中必修的一門課程,佔23學分。
然而對學校來說,高考成績才是學校的生命線,如果高考成績上不去,學生不認可,家長不認可,社會也不會認可。
而這門課程高考又不考,學校能開設嗎,開設了學生能感興趣嗎?盡管專家也講了許多新課改的必要性,還是存在許多困惑。
總之,老師一直贊同還是加強學習,領會課改的.精神,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高對新課程的實施水平,這才是最實在的。
反過來看學生,多數人不知道這對自己是喜是憂。
不管改還是不改,高中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所以他們也不知道課改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對課改的實際內容,他們了解不多,僅僅是老師和學校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況且理科生到了高二還要學文科的,確實令有些學生想不通.並且一下子發了50來本書。
粗略算了一下,書費都到600多元了,每門課一學期下來得學2至3本,到底這是增負還是減負。
有的學生還抱怨連選課都不會,更別提什麼上選修課了。
高中新課改到底孰是孰非,現在誰也不知道,只有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才能看出是否符合全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就目前的狀況,我認為不應該過多的持懷疑態度,不能籠統的認為這是給學生增負,或者想當然的說對高考毫無用處。
放眼看西歐的教育,其實它也是經過若干年的不斷改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國家沒有改革,只會像一潭死水那樣一塵不變,毫無生機,有位政治學家曾說在變革中求發展,的確,只有創新,才有機會接近成功。
在此,我希望這場課改能夠獲得全面勝利。
社會實踐內容【2】
一) 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
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
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
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遊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二)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便民服務。
各小分隊利用當地的圩日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盡己所能,不怕臟、不怕累,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好評,同時也努力實踐著青年志願者的精神。
2.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
暑期不僅中小學放假,而且正是夏收農忙時節,中小學生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之中,大學生們將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對他們進行文化輔導。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
如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組對荔浦縣部分鎮、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並寫出幾分調查報告。
4.開展義務勞動,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
下鄉期間,正值夏收時節,許多軍烈屬和五保戶因家裡缺少勞力,莊稼熟在地里而無人收割,同學們積極幫助這類家庭,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5.文藝下鄉。
由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文藝大蓬車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迴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6.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
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學在學院的組織下開展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環境保護。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宣傳倡導環抱觀念,治理環境污染,裝扮母親河。
8.考察實踐。
我院集中部分學生黨員(幹部)、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三個代表"服務團,赴河池地區開展考察實踐活動,加強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和教育,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9.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
今年全院共確定了大學生科研課題一百多項,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動周,提高我院科技學術水平,各個課題小組紛紛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數據,抓緊實驗。
總之,今年的社會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以提交報告的總體情況來看,今年暑期 社會實踐有幾個特點:(1)社會熱點問題調查;(2)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內容【3】
催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最為重要的作用。
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社會實踐通過使學生了解國情,有助於他們加深對黨的基本路線的認識,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通過使學生接觸人民群眾,有助於他們加深對人民群眾的了解,同人民群眾建立感情,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通過使學生了解社會對知識和人才的需求,增強勤奮學習、奮發成才的責任感;通過了解改革和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緒,增強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催進學生業務素質的提高社會實踐使學生通過實踐的檢驗,看到了課堂教學和自身知識、能力結構的缺陷,主動調整知識和能力結構,培養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通過使學生把知識運用於生產實踐,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鍛煉實際動手的能力。
社會化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是每個人必須面對和經歷的。
大學生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成才與發展,甚至關繫到他們一生的命運。
社會實踐有利於大學生社會角色的轉變,強化其角色類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態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應變創新能力等;社會實踐有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他們消除心理誤區,尋找到社會與自身發展的最佳結合點。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脫離書面進行深度的工作,並在其中了解到整個社會的進程。
總之,學校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的要求非常必要的,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