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和射頻集成電路設計有什麼區別
而模擬電路是專門處理模擬信號的電路,雖然數字電路是如此的發達,但模擬電路的地位也回越來越答不可忽視,模擬電路一般要求經驗特別豐富,一般一個模擬集成電路的設計要考慮到如功耗,擺幅,增益,帶寬,溫度,轉換速率,雜訊干擾等等諸多因素,折中考慮。 一般來說,射頻和模擬集成電路都比較難,但射頻比較抽象,而模擬對經驗的要求很高,而且要求一個人的綜合問題的能力和獨特的思維能力。
② 如何學習模擬集成電路
學習模擬電路設計首先要從分析模擬電路開始,模擬電路分析應遵循以下步驟:首先確定分析的目的,明確電路的問題;其次,將復雜電路分解成你熟識的基本電路模塊;第三,利用基本電路模塊的模型給系統建模;第四,對系統模型進行手工計算;第五,用模擬驗證手工計算結果,如若不一致,則必須仔細查找其原因,而不能盲目的相信模擬結果。
另外,在做電路設計時,要特別注意電路中的信號流,包括電源。地。時鍾。輸入信號到輸出信號的通路等關鍵通路,清楚了解整個系統的關鍵信號流,能更快找出電路中的問題,有效減少電路時的bug和縮短debug所用的時間。
前文中提到模擬電路的版圖設計不光關繫到晶元的性能和面積,還會影響晶元的功能,使晶元完全失效,因此我還想談下模擬電路設計中的版圖設計。現在SOC已成為晶元設計的主流趨勢,將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集成在一塊晶元上,這將模擬電路的版圖設計提高到一個新的難度。模擬電路版圖設計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匹配;二是電源、地和關鍵信號的走線。有些前輩說模擬集成電路做的就是匹配,在高性能模擬集成電路中更是如此,匹配是降低offset、降低非線性失真、提高共模抑制比和電源抑制比。 減小工藝溫度和電源電壓對晶元性能影響的重要措施,比如bandgap電路的兩個bipolar管子之比通常是1:8,這就是為了版圖設計時更好地匹配。電源。地以及關鍵信號的走線設計主要是為了降低數字電路對模擬電路的干擾以及模擬電路中的敏感模塊受模擬電路其他模塊干擾。具體的學習方法是首先學習模擬版圖的藝術這本書,掌握基本的模擬版圖設計規則,更深層次的學習只能依靠在學習和工作中累積經驗。
③ 搞模擬集成電路要會用什麼軟體
不要被樓上誤解,搞模擬集成電路可能會用到的軟體基本版都在下權面
unix/linux operation system
cadence spectre/ADE/virtuoso/diva/dracula
hspice
verilog-A or matlab
vcs nanosim
④ 現在模擬集成電路IC設計工資很高,而且很缺人,為什麼很少人做是不是國內有很多無法抗拒的阻力
答案是因為這個方向很難,中國985博士在模擬ic設計方向可能只是剛入門,難聽點很多專博士畢業也屬是達不到做模擬ic水平的。而且需要很多經驗來支持,國內大環境下就沒有這么項目來讓學生做。找工作還是去學cs吧,門檻低,ic設計門檻太高了 特別是模擬和混合的。
⑤ 需要看懂拉扎維的com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需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具體一點,本人現在大二,以後想做數字
這種問題應該多問問eetop或者度娘會更好一些。轉一下eetop的鏈接,以供參考: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三本經典教材學習經驗
分割線以下來自eetop論壇中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三本經典教材學習經驗的回帖內容,作者:eetop論壇ID為「飛天白狐」。(不知道這個ID是不是真正的作者,也許是該ID引用自網路其他地方吧,總之向「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的作者致敬!)
——————————————————————————————————————————
三本書後,基本上你算入門了,可以跟大牛做項目了,然後多看IEEE的資料,(基準源,運放,比較器)是要繼續訓練的,(有位大俠談過了,看帖子,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文章結尾有)。然後再從CMOS 到BICMOS等等!!
我再推薦兩本好書(專業性更強)introcation to cmos op-amps and comparators;design of analogy chip
本人剛剛學習,說得不好,不專業,還請各位朋友多多提醒
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
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晶元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
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於本人打算研究感測器的,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 兩個層次。 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 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晶元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雜志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以前非常喜歡看, 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總是憧憬啥時候咱也灌水一篇, 那時候國內在此雜志發的文章鳳毛麟角, 就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傑。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於國內先驅人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為專家或顧問。 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對於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模擬調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
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志)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 做的過程中很郁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為很懂這個了,後來工作後才發現其實還沒懂。 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裡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扎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後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
碩士畢業,去找工作,當時有幾個offer。 我師兄孫立平, 李老師的關門弟子,推薦我去新濤科技,他說裡面有個常仲元,魯汶天主教大學博士,很厲害。我聽從師兄建議就去了。新濤當時已經被IDT以8500萬美金收購了,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的晶元公司。面試我的是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總經理Howard. C. Yang(楊崇和)。 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博士,鎖相環專家。面試時他當時要我畫了一個兩級放大器帶Miller補償的, 我很熟練。他說你面有個零點,我很奇怪,從沒聽過,雲里霧里,後來才知道這個是Howard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 等效模型中有個電阻,他自己命名為楊氏電阻。 當時出於禮貌,不斷點頭。不過他們還是很滿意,反正就這樣進去了。我呢,面試的惟一的遺憾是沒見到常仲元, 大概他出差了。
進入新濤後,下了決心准備術業有專攻。因為本科和研究生時喜歡物理,數學和哲學,花了些精力在這些上面。工作後就得真刀真槍的幹了。每天上班模擬之餘和下班後,就狂看英文原版書。第一本就是現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書。讀了三遍。感覺大有收獲。那時候在新濤,初生牛犢不怕虎,應該來說,我還是做得很出色的,因此得到常總的賞識,被他評價為公司內最有potential的人。偶爾常總會過來指點一把,別人很羨慕。其實我就記住了常總有次聊天時給我講的心得, 他大意是說做模擬電路設計有三個境界:第一是會手算,意思是說pensile-to-paper, 電路其實應該手算的,模擬只是證明手算的結果。第二是,算後要思考,把電路變成一個直觀的東西。 第三就是創造電路。
我大體上按照這三部曲進行的。Razavi的那本書後面的習題我仔細算了。公司的項目中,我也力圖首先以手算為主, 放大器的那些參數,都是首先計算再和模擬結果對比。久而久之,我手計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號分析計算,感覺非常順手。這里講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在一個項目中,一個保護迴路AC模擬總不穩定, 調來調去,總不行,這兒加電容,那兒加電阻,試了幾下都不行,就找常總了。因為這個迴路很大,所以感覺是瞎子摸象。常總一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 他仔細看了,然後就導出一個公式,找出了主極點和帶寬表達式。通過這件事,我對常總佩服得五體投地, 同時也知道直觀的威力。所以後來看書時,都會仔細推導書中的公式,然後再直觀思考信號流, 不直觀不罷手。一年多下來, 對放大器終於能夠透徹理解了,感覺學通了, 通之後發現一通百通。最後總結:放大器有兩個難點,一個是頻率響應,一個是反饋。其實所謂電路直觀,就是用從反饋的角度來思考電路。每次分析了一些書上或者JSSC上的「怪異」電路後,都會感嘆:反饋呀,反饋!然後把分析的心得寫在paper上面。 學通一個領域後再學其他相關領域會有某種「加速」作用。
常總的方式是每次做一個新項目時,讓下面人先研究研究。我在離開新濤前,做了一個鎖相環。 我以前沒做過,然後就把我同學的碩士論文,以及書和很多paper弄來研究,研究了一個半月,常總過來問我:鎖相環的3dB帶寬弄懂了吧? 我笑答:早就弄懂了。我強大的運放的頻率響應知識用在鎖相環上,小菜了。我這時已經去研究高深的相位雜訊和jitter了。之後不久,一份30多頁的英文研究報告發出來,常總大加贊賞!。
後來在COMMIT時,有個項目是修改一個RF Transceiver晶元, 使之從WCDMA到TD-SCDMA。裡面有個基帶模擬濾波器。我以前從沒接觸過濾波器,就花了兩個月時間,看了三本英文原版書,第一本有900多頁,和N多paper, 一下子對整個濾波器領域,開關電容的,GmC的,Active RC的都懂了。提出修改方案時, 由於我運放根基扎實,看文章時對於濾波器信號流很容易懂,所以很短時間就能一個人提出晶元電路原理分析和修改方案。最後報告寫出來(也是我的又一個得意之作),送給TI. TI那邊對這邊一下子肅然起敬,Conference call時, 他們首先說這份報告是「Great job!」,我英文沒聽懂,Julian對我誇大拇指,說「他們對你評價很高呢」。後來去Dallas, TI那邊對我們很尊敬, 我做報告時,很多人來聽。總之,現在知道,凡事情,基礎很重要,基礎扎實學其他的很容易切入, 並且越學越快。
我是02年 11月去的COMMIT,當時面試我的也是我現在公司老闆Julian。 Julian問我:你覺得SOC (system on chip)設計的環節在哪兒? 我說:應該是模擬電路吧,這個比較難一些。Julian說錯了,是系統。我當時很不以為然, 覺得模擬電路工程師應該花精力在分析和設計電路上。 Julian後來自己run了現在這公司On-Bright,把我也帶來, 同時也從TI拉了兩個,有一個是方博士。我呢,給Julian推薦了朱博士。這一兩年,我和朱博士對方博士佩服得五體投地。方博士是TI華人裡面的頂級高手, 做產品能力超強。On-Bright現在做電源晶元,我和朱博士做了近兩年,知道了系統的重要性。晶元設計最終一定要走向系統, 這個是晶元設計的第四重境界。電路如同磚瓦,系統如同大廈。晶元設計工程師一定要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電源晶元中,放大器,比較器都是最最普通的, 其難點在於對系統的透徹理解。在On-Bright,我真正見識了做產品,從定義到設計,再到debug, 晶元測試和系統測試,最後到RTP (release to proction)。 Julian把TI的先進產品開發流程和項目管理方式引入On-Bright,我和朱博士算是大開眼界,也知道了做產品的艱辛。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David Johns, Ken Martin, University of Toronto, John Wiley, Inc. A must read classic book on CMOS. Good circuit cook book and circuit theory. The part of Switched-capacitor PLL parts are very good and you must know it.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the latest edition is 4th). Adel S. Sedra, Kenneth C. Smith, Oxford, 1998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very good book! It is for undergraate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summery is very good and equation is very insightful. A must-read book before interview.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 Phillip E. Allen and Douglas R. Holberg, Published in 1987. A little older but still worth to read. (It has a later edition (2002 ?, but I have not found time to read yet).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Behzad Razavi, McGraw-Hill, 2001. A textbook used by many schools. It helps you understanding lot of the circuits, but too simple to use in real design. I should say it is a very good theory book. Not ENGINEER book. Anyway IT ALL BEGINS FROM MAXWELL'S EQUATIONS, RIGHT?
⑥ 想了解下數字集成電路設計和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都是做什麼的。
首先說說數字和模擬設計的問題。無外乎數字前端數字後端,模擬前端(設計)模擬後端(layout),因為本身是做模擬的,所以對模擬的流程更熟悉一些,但是因為經常整個項目一直到流片出來都參與到了,所以包括數字和流片封裝都有些了解,在次簡單根據個人的了解解釋一下。數字前端:簡單說就是演算法代碼綜合成門級電路,當然還有模擬、FPGA驗證等也算在數字前端。數字後端:主要就是布局布線了。因為數字電路大多是大信號,而且邏輯單元在版圖實現上也比較有規律,而且動輒幾十萬門幾百萬門,所以版圖的實現主要靠工具,其中ICC和SOCencounter是主要工具,但很多地方也需要手工修。模擬前端:主要就是原理圖、前模擬,當然版圖實現後後模擬也是你得任務。模擬後端:其實就是模擬版圖,layout,模擬版圖應該見過吧。
在集成電路中,千萬不要有一種觀念,做哪方面的一定很牛,哪方面的沒技術含量,都是非常重要且需要研究的。有的人覺得前端比較需要頭腦技術含量高,後端就是畫畫圖,數字後端就是用工具,但實際根本不是這樣的,拿模擬來說,你設計能力再強,沒有好的layout工程師幫你實現,各種匹配問題寄生問題,煩也煩死你,到頭來還做出一堆廢柴,而且好的後端工程師那面積也省大發了,這在公司中就是錢啊。數字方面也是一樣,不要以為後端僅僅是工具,很簡單,告訴你,同樣是後端用一樣的工具做同一個電路,有經驗的和沒經驗的差太遠了,而且後端優秀的人才很珍貴的,如果有個好的後端工程師,你會發現做起來真的是太給力了!最簡單的,去看看那些做後端的design service的開價你就知道重要性了。這個就說到這,有什麼不清楚的和不同意見的可以提出來,再討論一下,我也只是根據自己的經歷過的來說說。另外,樓上有個朋友說真正nb的都是模擬的,這個我還是不太同意的,雖然我也是做模擬的,知道模擬的重要性,但在做數模混合晶元以及SOC的時候,我只能說數字模擬同樣重要,模擬方面性能確實是一大難度,但數字方面也不是只完成功能就可以了,記住最終做出來的是為了量產的,不僅僅只是實現那麼簡單,成本效率等同樣是命脈。
關於看書的問題,數字方面的我就不多說了,我之前也看過一些數字方面的,但都很膚淺(終歸不是做這方面的,只為了了解流程)。主要說模擬:拉扎維 那本確實是寶典之一,這本中文翻譯的不錯,建議第一遍可以先看一下中文的,對於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和初步理解,中文的看的還是快,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這本書後邊會經常用來參考,包括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重中之重,拉扎維書中最重要的——課後習題,這可是這書非常寶貴的地方,千萬別忽略),但我建議還是也看一下英文的,進一步理解,同時,掌握這個專業英文的名詞,你後邊查文獻有用的基本都是英文的。另外,四個這方面的建議都看一下:一、艾倫- 《cmo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中英都可以。二、拉扎維-《模擬cmos集成電路設計》。三、格雷-《模擬集成電路的分析與設計》(格雷大師,鼻祖啊,不過這本書里bjt講的比較多),英文的看過,沒看過中文版,不知道怎麼樣。四、馬丁、約翰斯-《模擬集成電路設計》(講的真不錯,但這本書一大遺憾,國內沒有英文版,但是千萬別看中文版,翻譯的就是垃圾,去網上下吧,有掃描的英文版)。
⑦ 模擬集成電路與數字集成電路設計的差別
模擬集成電路:主要是針對模擬信號處理的模塊。如;話筒里的聲音信號,電版視信號和VCD輸出的圖象權信號、溫度採集的模擬信號和其它模擬量的信號處理的集成模塊。
數字集成電路:主要是針對數字信號處理的模塊。如;計算機里的2近制、8近制、10近制、16近制的數據進行處理的集成模塊。
⑧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待遇怎麼樣
哦?樓上再見~來
負責的自告訴你,即使有用傳統的分立元器件搭建出基本電路的能力,但是該能力對於IC行業完全沒有用處,因為IC設計,不論數字模擬,和分立元件搭電路沒有一毛錢關系。
另外,請區分精英的真實含義,如果你管一個曾經被視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在今天也叫精英的話,我實在無話可說。IC設計碩士生才剛入行呢,尤其對於模擬,如果沒有成功流過片的話那不叫學過模擬設計。
待遇的話,以我周圍的水平,平均數是起薪8k/m,當然做的越出色,錢越多
⑨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精粹的介紹
《模來擬集成電路設計精粹》作者首先自對MOST和BJT兩種器件模型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然後以此為兩條線索,分別介紹了相應的基本單元電路和各類放大器的詳細分析,隨後的章節分別研究雜訊、失真、濾波器、ADC/DAC和振盪器電路,每一章都結合MOST和BJT兩種類型電路進行分析比較。本書一方面側重於基礎知識,對模擬和混合信號集成電路中的許多重要概念以直觀形象的語言進行了描述。另一方面又側重介紹與現代集成電路工藝相關的最新電路的研究方向和熱點。
⑩ 關於模擬集成電路設計
模擬設計入門門檻很高
COMS模擬設計有四大聖經
本科生嗎 ,Gray.Mayer和Razavi那兩本書總的版要看吧
還要學學版權圖設計 學模擬工具
想要從是模擬設計,大四 做設計 爭取流片是必須的
模擬IC設計,在中國 也就那麼兩三所學校出來的人能用
所以, 最好去讀復旦研究生。中國微電子 設計方向最好的學校
要是有機會出國那更好好
看來你對IC領域 還不了解啊 看你學的課程應該是微電子啊?
不是我說的容易 是模擬設計入行門檻高
本科生沒幾個有機會做模擬設計的
你先把我說的Gray.Mayer和Razavi兩本入門 看下來再說吧
你可以去EETOP論壇的IC版塊 了解下IC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