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幫忙解讀圖中單片機時鍾電路和復位電路
這個來說的是上電復位
簡單的說自,電容式儲能元件在上電的極短的時間內,是充電狀態,近似可以看作是短路
也就是Reset腳是高電平,reset使能了
之後由於不斷充能,充能完畢後,電容可視為斷路,reset腳被下拉為低電平
② 51單片機「上電/按鍵復位電路」的原理及其電容C的作用
我認為說法1正確:51單片機是高電平復位,所以先看給單片機加5V電源(上電)啟動時的情況:這時電容充電相當於短路,你可以認為RST上的電壓就是VCC,這是單片機就是復位狀態。隨著時間推移電容兩端電壓升高,即造成RST上的電壓降低,當低至閾值電壓時,即完成復位過程。
如果按下SW,的確就是按鈕把C短路了,這時電容放電,兩端電壓都是VCC,即RST引腳電壓為VCC,如果超過規定的復位時間,單片機就復位了。當按鈕彈起後,RST引腳的電壓為0,單片機處於運行狀態。
51單片機復位要求是:RST上加高電平時間大於2個機器周期,你用的12MHz晶振,所以一個機器周期就是1us,要復位就加2us的高電平即可。
圖中的RC常數是51K×1uF=51ms,即51毫秒,這個常數足夠大了。
③ 單片機為什麼需要復位,試畫出51單片機的上電復位電路圖
單片機在開機是或出現故障時要復位,是要使它的程序計數器回零。
現在單片機開機復位已經普遍使用專用的上電/掉電復位電路,故障復位則使用看門狗復位電路,阻容復位是一種可靠性不高的復位方式,已被淘汰。
④ 51單片機上電復位電路設計
這是粗活,用不著計算,在麵包板調試時按經典電路試試就知道是否合適。回
選擇電阻答 R :查看單片機具體型號的手冊,或者直接測量電壓,使 RST 電位保持低電平,而不是接近低電平的上限。
電解電容誤差很大,用 RC 過渡過程的計算公式計算無意義。好在復位時間長些無所謂,選大一些即可。
⑤ 51單片機 復位電路 幫忙講解一下,要有電路圖。謝謝各位了。
51單片機高電平復位。以當前使用較多的AT89系列單片機來說,,在復位腳加高電平版2個機器周期權(即24個振盪周期)可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主要特徵是各IO口呈現高電平,程序計數器從零開始執行程序。
復位方式有兩種。
1.手動復位:按鈕按下,復位腳得到VCC的高電平,單片機復位,按鈕松開後,單片機開始工作。
2.上電復位:上電後,電容電壓不能突變,VCC通過復位電容(10μF電解)給單片機復位腳施加高電平5V,同時,通過10KΩ電阻向電容器反向充電,使復位腳電壓逐漸降低。經一定時間後(約10毫秒)復位腳變為0V,單片機開始工作。
⑥ 單片機上位復位電路與按鍵與上電復位的區別
一、用途不同:
上電復位是為下載程序做准備的,單片機在在上電的前兩個周期(由於電容電壓不能突變,復位端為開始為高電平)檢測是否有程序下載,如果前兩個周期沒有檢測到程序下載信號,逐漸在復位電阻把復位端下拉成低電平後開始運行程序。
按鍵復位是在調試程序或者程序運行不正常時手動復位使程序從新運行的。
二、原理不同:
單片機要復位,本質上是在其RESET腳上保持一定時間的高電平,單片機檢測到這個電平保持時間大於它要求的時間就會自動復位。
上電復位電路是用一個電容與一個電阻串聯組成,電容接VCC,電阻接地,RESET腳接在它們中間,當上電時,電容相當於短路,此時電阻上的電壓等於VCC,經過一段時間後電阻電壓逐漸變小直至為0,只要RC時間選擇合適,就可以用來上電復位。
三、操作不同:
電路圖是上電復位+手動復位。
圖中上電瞬間,電容等效為短路,那麼單片機復位埠接高電平,即進行復位動作,後續時間電容斷開,恢復低電平,單片機復位完成。
手動按鍵接通瞬間,等於再接高電平,那麼單片機復位。松開後低電平,復位動作完成。資料裡面說的按鍵也稱為上電復位也是准確,畢竟包含這個意思:按鍵下去後等於上電得高電平而復位。
(6)單片機上電復位電路圖擴展閱讀:
復位電路的基本功能是:系統上電時提供復位信號,直至系統電源穩定後,撤銷復位信號。為可靠起見,電源穩定後還要經一定的延時才撤銷復位信號,以防電源開關或電源插頭分-合過程中引起的抖動而影響復位。RC復位電路可以實現上述基本功能,左邊的電路為高電平復位有效,右邊為低電平有效,Sm為手動復位開關,Ch可避免高頻諧波對電路的干擾。
⑦ 51單片機「上電/按鍵復位電路」的按鍵復位原理和其中電容C的作用
開機時,電容器是空的,上電後就對電容充電。
充電電流,在電阻上版形成正電壓,使得RST為高電平,權單片機處於復位狀態。
充電電流逐漸減弱,電阻上電壓逐漸接近於0,RST降為低電平,單片機即開始正常工作。
手動按下SW,對電容放電,電容器裡面又空了。
手鬆開後,電源又對電容充電,再次出現開機時的現象。
⑧ 單片機的按鍵啟動和復位電路圖
單片機的復位有上電復位和按鈕手動復位兩種。如圖(a)所示為上電復位電迴路,圖(答b)所示為上電按鍵復位電路。
上電復位是利用電容充電來實現的,即上電瞬間RST端的電位與VCC相同,隨著充電電流的減少,RST的電位逐漸下降。圖(a)中的R是施密特觸發器輸入端的一個10KΩ下拉電阻,時間常數為10×10-6×10×103=100ms。只要VCC的上升時間不超過1ms,振盪器建立時間不超過10ms,這個時間常數足以保證完成復位操作。上電復位所需的最短時間是振盪周期建立時間加上2個機器周期時間,在這個時間內RST的電平應維持高於施密特觸發器的下閾值。
上電按鍵復位(b)所示。當按下復位按鍵時,RST端產生高電平,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其片內各寄存器狀態改變,片內RAM內容不變。
由於單片機內部的各個功能部件均受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程序運行直接受程序計數器PC指揮。各寄存器復位時的狀態決定了單片機內有關功能部件的初始狀態。
另外,在復位有效期間(即高電平),80C51單片機的ALE引腳和引腳均為高電平,且內部RAM不受復位的影響。
圖要點一下查看大圖才清楚哦O(∩_∩)O
⑨ 單片機復位電路圖
我覺得藍色深紅色的同學說很不錯。
電容器的確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在去除抖動,但版這里有一個更重要的電容權作用是上電復位,只是考慮晶元的電源供應不穩定,由於做出了錯誤的計算,因此,增加一個電源上電復位延遲啟動CPU,以實現晶元正常工作的目的。雖然它帶有晶元的上電延時功能很多,但我們一般還是會增加額外的電源上電復位電路,提高了可靠性。
電復位是如此的工作,那麼不考慮的關鍵,你看著辦1K電阻。瞬時功率,電壓,從0V上升到VCC 5V(發言權5V)短,這一刻相當於交變電流,電容等效線,5V電壓施加到整個10K的電阻,也就是時RST電平為高電平狀態時。但是,從電源,電容自己慢慢充電,兩端的電壓,其彎曲起來,最終達到5V,即其正端電位為5V,負端電位為0V,這也恰好是負端RST,RST是低時間,微控制器開始工作。
「添加」按鈕,手動復位時,一般不能加1K的電阻。當按鈕被按下時,構成迴路電容兩端的排出端的RST再次變高的,關鍵是提升電容充電的RST被返回低。
⑩ 51單片機復位電路的具體解釋,最好是能附上電路圖作解釋的
51單片機是高電平復位抄,一般襲是一個電容和一個電阻串聯,電容端接VDD,電阻端接GND,中間接復位腳。也可以用專用復位電路。
阻容復位的原理是上電時電容未充電相當於通路,復位腳為高電平。一段時間後,電容充滿電相當於斷路,由於電阻的作用復位腳變成低電平,單片機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