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C如图方式连入电路.其间一带电液滴悬浮在两极板间不动,要使液滴上升,可使(
液滴受重力及电场力,开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故电场力一定向上;
若要使液滴上升,则应使电场力增大;
由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容器与R2并联;
A、R1减小,则总电阻减小,电流增大,则R2两端的电压增大;故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增大,液滴受电场力增大;液滴上升,故A正确;
B、R2增大时,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则R1两端的电压减小,则R2两端的电压增大;如A分析可知,液滴上升,故B正确;
C、平行板间距离减小,电压U不变;则板间的场强增大,液滴受力增大,故液滴上升,故C正确;
D、R3与电容并联,故R3相当于导线,改变R3不会改变板间电压,故液滴不动;故D错误;
故选:ABC.
B. 液滴的形成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的是引力,同时也在斥力。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基本平衡。但是液体表面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不要表现为引力,大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引力的合力,就是液体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从而形成球面。
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液体的分子结构,分子力、表面张力、力的合成。
C. 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能液滴计数吗比如,输液时的液滴。求电路图,输出是接单片机外部中断的。
这样的实验未做过,你可以试试的,有滴液与无滴液时,透过滴液管的红外接收管输出的变化有多大,也就是有滴液与无滴液时的透光率如何,这个暂时与单片机无关;
D. 液滴是什么
液滴
(细小液体粒子)
液滴是指在静止条件下可沉降,在紊流条件下能保持悬浮状态的细小液体粒子,主要粒径范围在200μm以下。
E.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平行金属板中的带电液滴处于静止状态,电流表和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当滑动变阻器R 4
C、滑片向b端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外电路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则电源的内电压增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路端电压减小,R 1 两端的电压增大,故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则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减小,板间场强减小,则带电液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 则质点将向下移动,故C错误; B、因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则R 2 中的电流减小,而干路电流增大,故电流表中的电流增大,故B错误; A、R 1 两端的电压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即R 3 与R 4 两端的总电压减小;而由于电流表示数增大,由欧姆定律可知R 3 两端的电压增大,故R 4 两端的电压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故A正确; 由电路图可知,R 3 与R 4 串联后与R 2 并联,再与R 1 串联,电容器与并联部分并联; D、电源的效率为η=
故选A. |
F. 平行板电容器连接在电路中闭合S,使电容器充电后,有一带电液滴恰好静止在两极板之间,关于液滴的运动情
平行板上板带正电,由二力平衡知,液滴受向上电场力和向下重力,液滴带负电。
S闭合时平行板电压U不变。由E=U/d知,E与d有关,与S无关。d增大E减小,液滴向下运动。A错B对。
S断开时平行板带电量Q不变。由C=εS/4πkd=Q/U和U=Ed,得E=4πkQ/εS。可知E与S有关,与d无关。S减小E增大,液滴向上运动。CD错。
G. 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中有一个带电液滴正好处于静止状态.为了使液滴竖直向
A、将S断开,电量Q不变,增大板间距离d,根据E=
U |
d |
Q |
C |
?S |
4πkd |
4πkQ |
?S |
4πkQ |
?S |
U |
d |
H. 如2所示的电路中,平行金属板中的带电液滴处于静止状态,电流表和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当滑动变阻器我l的
C、滑片向b端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外电路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则电源的内电压增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路端电压减小,R1两端的电压增大,故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则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减小,板间场强减小,则带电液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 则质点将向下移动,故C错误;
B、因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则R0中的电流减小,而干路电流增大,故电流表中的电流增大,故B错误;
A、R1两端的电压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减小,即R3与R四两端的总电压减小;而由于电流表示数增大,由欧姆定律可知R3两端的电压增大,故R四两端的电压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故A正确;
由电路图可知,R3与R四串联后与R0并联,再与R1串联,电容器与并联部分并联;
D、电源的效率为η=
Uq |
Eq |
U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