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效益合理性原則
效益原則包括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率兩個方面。行政效率要求降低稅務部門的徵收費用和納稅人的納稅費用,講求稅務管理的效率,堅持嚴格管理,依率計證。經濟效率要求稅收能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有利於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作出一項財務決策要以效益大於成本為原則,即某一項目的預期效益大於其所需成本時,在財務上可行;否則,則應放棄。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目的在於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成本管理要為這個目的服務,必然要講求成本效益,樹立成本效益觀念。所謂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觀念就是成本管理要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 (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考察成本高低的標準是產出(收入)與投入(成本)之比,該比值越大,則說明成本效益越高,相對成本越低;考察成本應不應當發生的標準是產生(收入)是否大於為此發生的成本支出,如果大於,則該項成本是有效益的,應該發生。否則,就不應該發生。可見,在成本效益觀念下,成本絕對數並非越低越好,關鍵看一項成本的發生產生的效益(收入或引起的企業總成本的節省)是否大於該項成本支出。成本效益觀念是戰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礎,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均體現了成木效益觀念。而傳統成木管理則強調成木絕對數的節約與節省,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以企業是否節約為依據,片面地從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費用的發生入手,強調節約和節省。傳統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簡單地歸納為減少支出、降低成本。這就是成本論成本的狹隘觀念。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效益始終是企業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標,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由傳統的「節約、節省」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轉變。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業管理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向市場提供質量盡可能高、功能盡可能完善的產品和服務,力求使企業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
與企業管理的這一基本要求相適應,企業成本管理也就應與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直接聯系起來,以一種新的認識觀——成本效益觀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問題。企業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動應以成本效益觀念作為支配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與「減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區別的。「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節省或減少成本支出。它是運用成本效益觀念來指導新產品的設計及老產品的改進工作。如在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到如在產品的原有功能基礎上新增某一功能,會使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盡管為實現產品的新增功能會相應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最終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這種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觀念的。
又比如,企業推廣合理化建議,雖然要增加一定的費用開支,但能使企業獲取更好的收益;引進新設備要增加開支,但因此可節省設備維修費用和提高設備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為減少廢次品數量而發生的檢驗費及改進產品質量等有關費用,雖然會使企業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生產效益卻會因此而逐步提高;為充分論證決策備選方案的可行性及先進合理性而發生的費用開支,可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使企業獲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失。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這種成本觀念可以說是「花錢是為了省錢」,都是成本效益觀的體現。
Ⅱ 什麼是工作效益
工作效益是指以經濟績效為基礎的,企業的某些決策和行為能夠產生其他的一些附屬價值的總和,包括員工的滿意度、對社會的貢獻等。
Ⅲ 什麼是管理效益
管理效益是管理工作追求的目的,既是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又是管理工作的歸宿。效益就其詞義看是指效果和利益,即人們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和帶來的利益。如我們說一個單位效益好,是指它的生產活動給單位的員工帶來了較多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指它更多地滿足了社會的要求。一般說來,效能的實現就是效益。因此,學校管理效益是指學校按一定的目標、以一定的效率發揮其效能的結果。學校管理效益可以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著手分析:從動態過程看,學校管理效益是學校管理目標行為有效作用的結果,它表現為學校管理目標、效能和效率的函數,可用公式表示為:
學校管理效益=f(目標•效能•效率)
這表明:第一,學校目標不明確,即使效能大、效率高,也會導致效益低或無效益;學校目標不正確,結果就是負效益,效能越大、效率越高,負效益也越大。學校目標一經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可視為常量。第二,學校組織結構在特定的時空內是相對穩定的,其效益也可視為一個常量。所以,上述公式可簡化為:學校管理效益=f(效率)它表明,學校管理效益主要取決於學校管理效率。從靜態結果看,學校管理效益主要是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構成的。在這里,經濟效益指學校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價值,是學校管理效益的核心,它可以用學校管理投入或成本來考核,即實現教育目標,培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後備力量或專門人才,必須消耗一定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我們把這些教育投資和管理投資叫做學校管理投入或成本,當學校成果一定時,學校管理成本越小,經濟效益就好。社會效益指學校對環境的價值,即通過改革和創新而實現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學校既能從變化的環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資源,如招聘賢人、多渠道籌資等,又能通過自身完善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為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Ⅳ 什麼是有效益
單倍支出,多倍收入
Ⅳ 故障現象描述、故障原因分析、故障排除方法與過程、修復費用及修復效益等等
請說明什麼行業的,本人從事過,印刷包裝,覆銅板行業,電鍍行業,機加工行業,等等維修經驗,不要說3條,300條都可以,[email protected],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我回答。
Ⅵ 什麼是工程效益
工程設施所能獲得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收益的總稱。
Ⅶ 電動車維修效益如何
現在遍地的電動車我是做電動車修理的效益還是很不錯的
Ⅷ 什麼是工作效益
工作效益是指員工的工作給公司創造的經濟價值。經濟價值包括直接經濟價值和間接經濟價值兩類。間接經濟價值包括對企業整體工作效率的改善、對企業未來發展的良性影響等。
Ⅸ 什麼是定期維修,都有哪些優缺點
定期維修是以時間為基礎的預防維修方式。它具有對設備進行周期性修理的特點,是根據設備的磨損規律,預先確定修理類別、修理間隔期及修理工作量;所需的備件、材料可以預計,因此可作較長時間的安排;修理計劃的確定是按設備的實際開動時數為依據。過去蘇聯的設備計預修制度是定期維修的典型形式,適用於已掌握設備磨損規律和在生產過程中平時難以停機維修的流程生產、動能生產、自動線以及大批量生產中使用的主要設備。
定期維修的優點:
1、可以防止和減少突發故障。
2、可以預防隱蔽故障(不拆開就難以發現和預防的故障)。
3、適用於已知設備壽命分布規律而且有明顯耗損期的設備,這種設備故障的發生,發展同使用時間有明確的關系。
4、使生產和修理均能有計劃地進行。定期維修便於預計所需要的備件和材料,便於安排維修人員,便於制訂設備使用計劃和維修計劃,充分體現了計劃性強,可操作性強的優點。
定期維修的不合理性:
定期維修雖然在預防設備故障和事故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夠保證設備在一定的技術狀態下運行,但它計劃性太強,檢修周期卡得太死,不管設備實際技術狀態如何,到期就修。隨著設計的日趨完善和製造水平的不斷提高,設備的固有可靠性越來越高,定期維修方式越來越顯得過於保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定期維修已逐漸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定期維修的不合理性歸納起來如下:
1、定期維修的理論依據片面
定期維修產生的背景是當時的設備基本上是機械,電氣單一的結構模式,針對的故障率模型是浴盆曲線。而現代設備集機械,電控,液壓,氣動,激光等多種技術於一身,又以微機為信息存儲及處理手段,設備的基本故障率曲線不止是浴盆曲線一種,而是六種。
一般而言,具有金屬疲勞或機械損耗的機械設備符合A,B,C三種故障模型,電子設備的故障符合D,E,F模型。有文獻指出,數控設備符合E模型,隨著設備的日趨復雜,越來越多的設備符合模式E和F。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設備沒有耗損期,故障的發生具有隨機性,設備運行時間和故障率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把基於浴盆曲線的定期維修運用到所有設備上面,在邏輯上行不通。事實上,人們早就發現不必要的定期拆修會把早期故障引入本應穩定的系統,這只能增加設備整體故障率。
2、定期維修所採用的參數往往不是實際情況的反映,因而與實際情況不盡相符
實際上,定期維修的周期是根據人的經驗和某些統計資料來制定的,人的經驗畢竟不大靠得住,統計資料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確定維修周期的科學性是值得懷疑的。例如,鐵路機車發動機的定期維修周期是根據發動機運轉時間確定的,這個維修參數是在實驗室內穩定試驗台上按有關標准進行耐久性及野外現場實車試驗後,測量主要零部件的磨損量來確定的。野外實車試驗,試驗周期長,使用條件和試驗環境復雜,造成試驗數據離散大,置信度低。穩定的室內試驗與發動機實際運行中所遇到的工況相差較大,其實驗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而動態模擬試驗雖然很有實用價值,但目前尚未達到實用階段。因此可以說,確定發動機定期維修參數的基礎是不可靠的。
3、設備的各種情況不同,定期維修難免造成維修過剩和維修不足
定期維修沒有考慮到每台設備的具體技術狀況的不同,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不同,維修保養的程度不同,以及使用環境的不同,這四個"不同"使設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主要機件的磨損情況和性能變化發生明顯的差異。而定期維修不管設備具體的技術狀況和實際運用狀態的好壞,也不管設備是否有必要檢修,只根據修理規程的規定,到期就進行維修。這種"一刀切"式做法的後果是,要麼造成維修過剩,要麼造成維修不足。維修過剩則限制了設備最大潛力的發揮,維修不足則失去了預防性維修的意義。維修過剩與維修不足,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都追求效費比,從維修費用這個角度來考慮,定期維修也顯得不合時宜。
總而言之,定期維修方式是一種僵化的維修體制,已經日益暴露出其不夠科學性和經濟性的一面,越來越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發展的障礙。針對定期維修日益暴露出的種種弊端,除從設計上科學合理地確定設備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壽命,根據使用壽命來選擇結構和材料,進行無檢修設計和等壽命設計外,應採取更為先進的維修方式,即視情維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