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行漫步
從7月31日到8月10日的一路西行,從蘭州到嘉峪關,到敦煌,再到張掖,經祁連山到青海湖,最終由西寧返廣州。
預備站:蘭州
作為旅行第一站的蘭州,並未給我太多的新鮮感。只是念及自己到了常常吃的蘭州拉麵店的產地,卻總還是存著一絲懵懵懂懂的訝異。因為每個蘭州拉麵店的牆上必然會掛著草原清真寺的圖片,便給我以幻覺蘭州本該是如此。但事實上蘭州是一個可以用來避暑的地地道道的城市,有著屬於每個城市都應該有的一些普通的景點(白塔山公園,水車園,黃河母親像,蘭州市博物館據說也不錯,可是去的時候正在維修,於是就無緣了)。黃河流經這座城市的時候,是黃得近乎發紅的顏色,以至於後來我爸整日念叨著「黃河黃,青海青」(⊙o⊙)…。黃河沿岸有一些羊皮筏子,在陽光下油光閃亮,看起來很有意思,不過我未曾親眼見到它們在水中漂的模樣。本來,蘭州的白塔山公園還是不錯的,隔著黃河去看對岸的風光時還是頗壯觀的,但是在經過接下來幾天的旅遊後,我便只好把它歸於普通的景點了。
大概西北這邊都是如此吧,這里的羊肉串最少也要10串起賣,吃得爸媽直叫我肉食動物,不過在我心裡,我覺得這肯定遠遠到不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程度和境界。除了羊肉,蘭州也有不少其他的小吃,不過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就只是淺嘗輒止了。想要吃的朋友就集中去蘭州的大眾巷吃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蘭州的氣候。雖然是比較乾燥,讓我很快就掛了彩(流鼻血)。但是即使是大中午在城市裡行走多時,或者是爬完一座山,都很涼爽,幾乎不怎麼出汗,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不過在晚上市內特別是到火車站那邊的灰塵很大,讓我們初步體驗了西北的風沙。
第一站:嘉峪關
我覺得旅遊的正式開始,應該是從嘉峪關開始算起。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嘉峪關是絲綢之路重鎮,也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按現在的話說,古時的中國,到了嘉峪關,便到了國界。出了嘉峪關,便出了國。
以上是歷史文化意義上的嘉峪關,不過用歷史地名來作為現今地名以帶動旅遊業發展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嘉峪關本身也是一個地級市的名字,真正的古嘉峪關,是在城市周邊的。
嘉峪關的行程從天下第一墩開始,再到長城,最後到關城。不得不說,天下第一墩,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土堆而已。當時我還特意網路了一下,「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看來在古時,這樣的墩豈止千千萬,只是因為這一個留下來了而已,所以給了它一個「天下第一」之名吧,本也不必抱太大希望。不過進入此墩旁邊的一個洞,能看到大峽谷,學名討賴河谷,景色倒是十分壯觀,當時旁邊有個遊客說好像到了非洲大峽谷。在離此墩不遠,還有一座仿製的古兵營,帳篷,點將台,瞭望樓,日晷等基本設施都挺齊全的,大大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前些年看酒徒的歷史軍事小說,特別是《家園》,早就對這些垂涎已久了。
接著在快正午的時候,我們到了嘉峪關長城,老爸說這邊的長城要比北京那邊的八達嶺要窄,不過比起我在照片上看到的北京長城,這邊的長城似乎更「土」更陡一些。初看不覺得十分高,但是大約是因為陡峭,爬起來卻十分起勁。當時邊爬心裡邊迴旋兩樣東西,一個是岳飛的《滿江紅》,一個就是動畫片《大英雄狄青》裡面的片首曲。(整個旅行過程中我多次回想起這部動畫片,大概是因為它給我的童年造成的影響以及上學期的回看,最主要的還是這部動畫里故事的發生地點基本上多是在甘肅和青海這邊,也就是我旅遊的地方,很多景點和情節似乎可以得到印證,而且片頭曲最後的畫面就是定格在長城上,我強烈懷疑就是我爬的長城!!!)
爬長城的時候遇到了不少外國人,還有兩個韓國老太太,她們的體力都很好,爬得也挺快的。
嘉峪關的重頭戲是關城,好吧,我又問了下度娘,說是就是關城裡面就有關帝廟,牌樓等各種古代居民設施,那叫一個激動啊~相當於一個古城的還原哎。後來才知道嘉峪關關城在維修,一多半都被圍起來了,不對外開放,深深的失落感。
不過即使是處於維修的狀態下,這座古城關也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用言語說似乎又一下子形容不出來了。就是當你能夠比較完全地了解古時城池的布局(比如我看到了南北箭樓,然後知道敵樓是存放兵器的地方,等等),能親眼看到摸到,然後能聽導游實地講解一座城池的攻防等,就會覺得胸腔里有一個完整的東西,最後發酵的結果就是我的胡思亂想:要是國產游戲能用古城池為背景,做一個攻守城的游戲該多好,背景全部用我當時所看到的畫面。問了一下朋友,他說國外的《黑客帝國》好像就是這樣的,只是國內目前好像還沒有類似的游戲。
從嘉峪關城門出去,就到了西域了,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當時我走出城門時,看到的便只是一條朝上走的路和茫茫藍天,有種到了天邊的感覺,或許是地理因素加心理因素吧。畢竟就算是現在,出個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何況古代呢。當時看動畫時狄青為了去西域買一對玻璃花瓶,出了這道嘉峪關後,遇到了多少凶險啊。
第三站:敦煌
我記得當時是早上四點鍾去嘉峪關火車站等去敦煌的火車,車上人不多,一群人睡得懵懵懂懂,我精神比較好,沒怎麼睡,於是偷拍了幾張老媽睡覺的靚照O(∩_∩)O~
沿途一路聽著玉門,瓜洲等邊塞詩中出現的地名,神經興奮不已。我背後的幾個人在討論瓜洲是不是在哪句詩中出現過,於是我胸口油然湧出幾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豪情。想著古邊塞軍,都是在此地安營紮寨,浴血奮戰,這一路過去,經過的多是沙漠和戈壁灘,偶爾出現一點綠色,也會讓人興奮不已。後來快到的時候,爸媽都醒了過來,一起在議論荒漠上插的小標牌~最後他們竟然得出結論是墓碑(⊙o⊙)…我媽還在感嘆在茫茫黃沙里墓碑會不會被混淆~好吧,,後來我們近距離看到才發現是路標。
其時正是蒙蒙的天色,太陽慢慢升起,車上一個小女孩爭著和她娘比誰的照片照得好看。在拍了幾張照片後我也慢慢睡著了。接近中午的時候,我們到了敦煌火車站,這里的火車站挺氣派的,不過我好像沒照全。
在敦煌第一天的行程從下午兩點開始,途徑敦煌古城,玉門關,漢長城遺址,最後才到達雅丹地貌(我後來才知道這也被稱作魔鬼城)。
我們在買了敦煌古城的票後俺娘才反應過來這是網上說的不值得看的景點之一,頓生後悔之情。雖然大概是為了拍一些影視劇修的,不過我的感覺還可以,走在裡面有一種在打仙四的感覺,於是我頻頻想到仙四裡面的壽陽城,也是在中軸線上的一條主街,然後有兵器鋪,珠寶行等等。其實在回家後老媽也承認,在那裡隨便一拍,藍天黃土便十分的漂亮~順便插一句,大西北就是天然地拍古裝劇的好地方啊,且不說各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就說那些在天邊的黃沙漫漫的路,寸草不生的戈壁灘,沒有任何雜質的藍天,映在電視或電影頻幕上,必然是極致的漂亮。
然後就到了玉門關,其實俗一點說,也就是個土堆~想必當年「春風不度玉門關」,「願生入玉門關」的玉門關必然是壯麗雄偉的,惹無數人牽念。只是到了如今,它和嘉峪關一樣,不再作為軍事要塞而存在,只餘下幾分殘存供後人追憶昔日辰光。
最開始一直遺憾無法去陽關,因為陽關和玉門關是兩條不同的線路,如果要去的話只能另外單獨一天。我一直最喜歡王右丞的邊塞詩,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更盡一杯酒,疊盡陽關,西出無故人。當年必然是詩人的朋友,在陽關飲下這邊送別酒,伴著沿路漸漸稀疏的柳枝,走入風煙之中,走進未知的人生的漫漫長途。
不過在如今,就算是過了陽關,也依然是祖國的疆土,道路也依然是在可以掌控之下,所以即使我們去了陽關,就算是面對右丞的塑像,那份蒼茫不舍之前也會多多少少減弱幾分。不如就將這份情境和念想留在心裡,由內心深處感悟之。
漢長城遺址也只是剩下很短的一段斷壁殘垣,從上面的紋路依稀可以想像昔日的模樣。我們沒有在此多做逗留,很快便又上了車,開往雅丹魔鬼城。
車在路上有時行得很平穩,有時卻又能感受到從高處一落而下的爽朗。司機放著很明快的音樂,一路上的調子很是愉悅,讓我時時覺得走在天邊。
不知道雅丹被稱為魔鬼城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它那無孔不入的風沙。最開始下車看景時尚不覺得十分疼,後來車子走到深處再下車時。我的裙子早已被吹成了褲子,即使是全副武裝的臉,也覺得嘴中噙著咸鹹的沙子,而後背到脖子的那一塊地方,因為暴露著,更是被風沙狠狠地拍打著,無處躲閃,狼狽不堪。其時正是落日時分,許多人走到遠遠的一處去看落日,我卻因為過於狼狽,和老娘早早地逃入車中。
晚上回到敦煌市區,已經快十二點了。(忘了說,敦煌這邊太陽下山時就已經9點了)整個城市卻是地地道道的不夜城。沙洲夜市的燈火正紅火地亮著,小吃街,工藝品街。這個城市的經濟應該多數都是靠旅遊業帶動的,在後來與一個計程車司機的交談中,我們也了解到這里的百姓多數是計程車司機或者靠開店為生。
因為我們在敦煌安排的時間很充裕,所以第二天懶覺睡到10點才起床,然後准備乘市內的公交去莫高窟。
我從小到大聽說和關注的敦煌,其實主要還是指這座莫高窟。在以往所看的書本和紀錄片中,這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幽暗的藏匿在某個很遙遠未知且不可到達的地方。彷彿是一閉上眼,那些壁畫上的畫像都會忽地怒目圓睜,在深夜中如魂魄一樣在這黃沙萬里的荒漠中游盪。那種距離是橫貫千年的捉摸不定。然而敦煌和平日里所念叨的長安或其他繁華的古城卻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因為其他的古城的繁華是可想見的,可觸及的,在史書和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流傳了千百年的,而獨獨敦煌是一支深入無人之地的騎兵,卻再也找不回來時的路,便在此處安營紮寨,在一個隔絕的小空間里用斑斕的色彩和千年的時光繪出神秘的華章。
(好了,抒情完畢)
因為時間隔得有點久,我無法具體地描繪每一幅壁畫的模樣和導游講的許多有價值的話。我們當時共參觀了八個洞窟,由北魏、北周開始,最晚到西夏、金時期。或許是因為前些年絲路花雨大型演出導致「飛天」的迅速成名,或者我猜是不是因為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的原因,導游著重介紹了飛天在各個朝代的演變過程,由男女不辨最終變成朱唇粉面的女子,穿著仙袂飄飄華麗的衣裙,在天地之間飄然而舞。然而這只是敦煌壁畫很小的一個部分,「飛天」只是作為古代天庭的一個樂官而存在,地位是很卑微的,真正的主角的應該是那些形態各異的慈眉善目的佛像和各種意蘊深遠的佛教壁畫。
為了保護壁畫,洞窟內部是不讓拍照的,相機都是被提前寄存在外面。
據導游所說,有許多學美術的都會來莫高窟找靈感。我當時忽然在想,如果真的十分熱愛這里的壁畫想要深入學習,其實是可以努力地去得到一個導游的身份,在帶領遊客的過程中加深對壁畫的了解,然後在過一段時間便辭去這個職務。當時這樣想時,心裡便有著隱隱的激動。也許真的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平淡,未來的軌跡又清晰得枯燥,或者說也許是缺乏對事物真摯的熱愛,或者往深了說,缺少一種震懾人心的信仰,所以心裡總是隱隱有種想要出逃的慾望。於是常常在很多時候閃現,此時便出現在了壁畫邊。
因為佛法知識和歷史的缺乏,我無法真正完全的把自己融入這樣一個佛教的天堂里,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喜愛,而只能是浸在某個陰暗卻華麗的氛圍里,感受幽深的氣氛。
而許多學者、研究員、畫家,卻是真正把一生的命運與榮耀和它聯系在了一起。在敦煌研究院博物館里看到壁畫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以及許多研究人員對壁畫艱難的保護過程,不知為何,幾乎是要落下淚來。或許半是為這樣一座歷史的殿堂所經歷的毀滅性的磨難而痛楚,而另外一半卻是為研究人員紮根於敦煌而落淚。我想,我會一直尋找這樣的可以埋身於此,將風風雨雨和辛酸快樂全系於此的一種事物,終其一生的。
另外向大家提供一個信息,因為破壞得太嚴重,莫高窟好像明年就不開放了,以後去了就只能看3D影像了。
因為在從莫高窟回去的計程車上,司機告訴我們鳴沙山的日出非常漂亮,於是將晚上的行程改為第二天早上。
於是在敦煌的第三天,我們清早趕去鳴沙山看日出。
說起鳴沙山,最初還是從楊紅櫻的《五三班的壞小子》知道它的存在。那時我還在上小學,記得書中的情節應該是一個叫什麼豆豆的小男生(好吧,真的好久了,忘了)每天下課後便站在桌子上,向他的同學們講述他在鳴沙山魔鬼城的奇聞。(我記得當時看的大概是鳴沙山會鳴,然後魔鬼城裡的各種恐怖氣氛~╮(╯▽╰)╭現在描述出來一點感覺都木有了)我想當時不僅是他的同學,連我這樣的讀者也被他玄乎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以至於不知不覺記得了那麼多年。
說起楊紅櫻的小說,忽然想起另一本《男生日記》了,裡面有一段就是主角跟車進藏的各種故事。雖然後來馬小跳系列出多了,當時的語文老師也曾跟我討論過它們的不好的方面。但是想起早期的那些書在我的童年裡埋下的對旅行的熱望,頓時有種暖暖的感覺。
好了,言歸正傳,清晨六點左右到了鳴沙山,天幾乎還沒怎麼亮(敦煌這邊和嘉峪關一樣,都是晚上9點才日落)。遠遠望去,鳴沙山上的人也極少。走近沙漠邊緣時,看到一群紅腳丫子在沙漠里整齊地踩出一個又一個的印(我覺得十分像鴨蹼啊,甚至因此還聯想到了「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於是才發覺有人在出租鞋套,在老闆的各種慫恿在我們每人花十五塊錢使自己加入了「鴨子」行列。(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個坑)
最開始,我們沒有按照標準的路線,而是自己爬上了一個小沙丘。這里的沙十分的綿細,不像是天天被人踩踏的樣子。(後來才知道這里的沙在經過一天的踩踏後,晚上會自動回到原貌)因為去過一些不同地方的海灘,覺得只有威海的沙才有這么的細(因為遊客少的緣故)。不過沙灘上的沙自然無法與沙山上的沙相比。站在一個小沙丘上,看著起伏延綿不絕的沙山,早些年最愛用的「黃沙漫漫」等形容大漠的字眼便陡然出現。隨著一陣陣延緩而清脆的鈴聲,不遠處,駱駝隊已沿著另一條相對平緩的路的出發了,大漠,駝鈴,幼時在許多美好的文字和紀錄片中觸摸到的美好的感覺一瞬間湧上心頭。已經不記得是小學幾年級在語文課本最後的幾篇課文中的一篇了,內容也已不再記得清,記得的只是門口的駱駝隊,和夕陽下如梵音一般的駝鈴。
雖然內心裡有個不滿足的聲音總是在提醒我那些不過是遊客,這也不過是旅遊中的一個項目,這樣的旅行也許並不是真正的觸摸。然而這些已經足夠讓人興奮了。那些上山的駱駝們就好像是古時的商隊,要穿過長長的沙漠,經歷千險萬難,把我們的絲綢和茶葉賣給一些藍眼睛高鼻子的外國人,或許是波斯,或許是其他~
後來我們終於順著標準的道路向上攀爬目之所及的最高的一座沙山,看起來雖然不高,卻是一個與雲相接的距離。在爬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以往無數在數學習題中爬井的青蛙的辛苦(當時我們可都是一同笑它們傻的),向上爬30厘米,是真的會滑20厘米的(⊙o⊙)…
於是,看似不高的山,爬起來卻真的覺得吃力,因為爬得太慢,以至於沒有爬到山頂太陽就升起來了╮(╯▽╰)╭
雖說鳴沙山的神奇之處之一是即使是刮風,也不會起很大風沙。然而在沙山頂上的時候,風沙還是顯得略有些嗆人(不過跟雅丹的風沙完全不能比)。到了此處人便多了起來,往下看去,如湖面一般平整的沙子呈45度傾斜狀一直延伸到下面的服務區,看起來頗有些駭人,我們和許多人一樣,都只敢嘗試性地小心翼翼將腳踏向邊緣,俄而又快速收回。其後看見一個人竟然視而不見地沿著斜面快速向下走去,剎那間我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卻只見他就這樣極其平穩地向下走,踩出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在干凈的沙面上顯得格外的注目,站在頂上的人都為他的勇氣感到贊賞,卻遲遲沒有第二個人效仿他的腳步。
良久,有第二個人踩著第二串腳印在眾人的注視下遠去。
第三個人。。。。。。
終究是沒有勇氣效仿,於是隨眾人沿著沙山頂上的一條平整的路向前走。
雖然之前在嘉峪關,站在玻璃做成的地板上向下看腳下的大峽谷,也不曾有恐高的感覺。然而看與做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在小時候所看的小說中便知道滑沙就是一項游戲,然而最開始的自己終究無法克服由於幻想因為重力的下墜而帶來的恐懼感。於是,便也不敢貿然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然而隨著周圍的人都漸漸躋身「沙海」,心中的恐懼感卻如手心的細沙一般一點點地流出,心中最本能的渴望被激發了出來,便大步大步地向下奔去。沙子的摩擦力巨大,用不了幾步就會覺得鞋尖像是被堵塞了一般,沙子便也漸漸地漫進腳里。乾脆心下一橫,脫掉鞋子大力向下擲去,希望能看到鞋子一下子落到沙山底部,卻見它們像兩只被羽箭射中的飛鳥,搖搖欲墜地掉入兩個坑中,好吧。
金色的陽光已經開始灑在沙面上,有了幾分溫溫的感覺,從下往上看,緩緩蜿蜒著的沙山,一部分在陽,一部分在陰,藍天就在它們的周圍,這樣的構圖如此明朗干凈,又如此震懾心靈。這是完全不同於我們平日生活的一種存在,又總覺得自己會迷失於其中。
思維飄遠處永遠是一個叫做西域的神秘的地方,曾經它們與中原的相連便是靠這茫茫沙海,靠著拴著叮叮當當清鈴的駱駝,靠著一滴一滴疲軟地在皮囊中顫抖的淡水,當然,最重要的是靠著一代又一代向著朝陽遠行的使者們,商人們,文化的交流是那樣的艱難卻又是那樣的擁有著神秘的魅惑。中土的人們渴望著西域的玻璃、牛羊,西域的人們熱衷於中原的絲綢、茶葉,大家對精湛工藝的熱愛,對美的熱愛是異曲同工的,屬於這世間的美好的東西,會得到大家的共同熱愛和喜歡。(終)
寫於2013年
『貳』 重慶自駕內蒙古 重慶內蒙自駕游攻略
重慶自駕內蒙古攻略
一、最佳旅遊季節
二、推薦旅遊線路
重慶至赤峰及周邊草原線路
重慶至額濟納旗胡楊林線路
三、注意事項
四、附加推薦
綜上所述,重慶自駕內蒙古是一次充滿挑戰與美景的旅程,合理規劃行程,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