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珠橋的歷史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Ⅱ 廣州海珠橋天光墟還有嗎,聽說被取締了
還有,海珠橋天光墟已是廣州六個僅剩的一個鬼市了!
Ⅲ 海珠橋的來歷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由馬克敦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
●1933年2月,大橋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梁,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梁,方便船隻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時海珠橋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從此大橋不可以開合,只能讓小船通過,大船則泊於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被炸毀的海珠橋
●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敗退廣州前夕,提出「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行動口號,妄圖變廣州成為廢墟,並以破壞海珠橋為主要目標。10月,廣州衛戍司令李及蘭派遣軍隊和便衣特務,以汽車運載黃色炸葯近100箱,置於橋墩、橋梁接合部。14日下午5時50分施爆,由於時間緊迫,竟未通知橋上人員撤離,造成400多名市民死傷,沉毀民船100多艘,震損房屋數百間,受災居民3000多人,海珠橋被炸毀。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僅用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自行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海珠橋
●上世紀70年代,海珠橋上交通日趨繁忙緊張,1974年12月海珠橋擴建工程正式動工,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組合成一新的橋面體系。經擴建的海珠橋,新舊橋既獨立又聯體。現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在原橋上進行加固、維修。工程採用自錨式吊索方案,將中孔恆載轉嫁到吊索上,原橋變為三孔連續自錨式懸索吊橋!
●2012年2月28日,海珠橋正式封閉,進行為期18個月的大修;途經海珠橋的22條公交線路改道繞行解放大橋、江灣大橋及人民橋。
●2013年8月,海珠橋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兩端地面上的引橋,並更換了主橋的鋼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內的加固結構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復1950年原始結構。
Ⅳ 海珠橋炸毀是誰炸毀的,還有具體時間
它始建於1929年12月,當時,軍閥陳濟堂主政廣東,就籌備修建海珠橋,最後決定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不過,荒唐的是,海珠橋在開工時,陳濟棠竟聽信風水軍師的意見,讓海珠橋打了童子樁。
所謂的「童子樁」,就是在橋墩打樁時將一對童男童女灌醉綁在樁上沉下江底。
海珠橋於1933年2月建成,據說,它是仿照英國倫敦的塔橋建造的,中間的吊梁在大船經過時可以開啟。然而,海珠橋在建成後,曾兩度被炸毀。
1938年,日軍為了盡快攻下廣州城,派遣飛機大肆轟炸廣州,海珠橋的橋體的開合器被震壞了,海珠橋傷痕累累。日軍侵佔廣州後,盜走了橋上的整套設備。
從此,海珠橋中間的吊梁就不能隨意開合,大船無法通過,只能停泊在黃埔碼頭。後來,雖然經過整修,海珠橋的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海珠橋第二次遭到轟炸,是在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當時,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廣州城大亂,土匪、盜賊、潰兵乘機四處搶掠,駐守廣州的國民黨軍奉命向海南島轉移。
國民黨發出了「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命令,國民黨廣州衛戍司令部命令部隊把海珠橋炸毀。此外,天河機場、白雲機場、自來水廠、電廠和一些重要工廠,都成為爆破目標。
很快,廣州城東響起了持續不斷的爆炸聲,這是國民黨在炸毀石牌軍用物資倉庫和黃埔魚雷倉庫。
10月14日下午5時55分,一聲猛烈的爆炸,鋼鐵結構的海珠橋被國民黨炸成了兩截,中孔鋼梁沉沒,南北兩孔大梁折斷,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皆被炸毀,斷鐵碎鋼和水泥磚塊四散橫飛。
一小時後,解放軍就踏著夕陽從沙河進入了廣州城區。
Ⅳ 求海介紹海珠橋的歷史故事
廣州海珠橋的歷史故事: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1929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由馬克敦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
1933年2月,大橋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梁,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梁,方便船隻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時海珠橋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佔領廣州後,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從此大橋不可以開合,只能讓小船通過,大船則泊於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敗退廣州前夕,提出「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行動口號,妄圖變廣州成為廢墟,並以破壞海珠橋為主要目標。10月,廣州衛戍司令李及蘭派遣軍隊和便衣特務,以汽車運載黃色炸葯近100箱,置於橋墩、橋梁接合部。14日下午5時50分施爆,由於時間緊迫,竟未通知橋上人員撤離,造成400多名市民死傷,沉毀民船100多艘,震損房屋數百間,受災居民3000多人。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僅用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自行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廣州市政府都對海珠橋進行了整修,特別是2012年,海珠橋整整封閉了18個月進行大修,2013年的9月1號,海珠橋恢復1950年時候的樣貌,重新開放……
(5)廣州海珠橋什麼時候維修擴展閱讀:
橋梁結構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
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米,南引橋15孔,總長82.2米。
2012年大修
海珠橋是中國第一座鋼橋和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梁,由德國工程師設計、美國公司興建、使用英國鋼材,於1933年2月正式通車,其後經歷兩毀兩建以及1995年的加固工程。2012年2月28日,79歲「高齡」的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正式開始大修,計劃耗時18個月、花費近3億元人民幣,是廣州史上最大手筆的一次橋梁維修。
搜狐-海珠橋懷古
網路-海珠橋
Ⅵ 海珠橋的結構
海珠橋的簡介: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Ⅶ 廣州海珠橋是原橋修復嗎
親,是的,解放前就有這座橋的,現在只是加固修復一下。
Ⅷ 廣州海珠橋的名是怎麼來的
海珠本來就是得名於珠江江心中三塊大石(
浮丘石
、海珠石、
海印石
)中的海珠石的。所以附近的地名
海珠廣場
、
海珠路
、海珠區包括
海珠橋
最初都因為海珠石而命名的。
Ⅸ 海珠橋的2012年大修
維修後的海珠橋承載能力大幅提高,可承受20噸的汽車通過;橋面兩側的曲線拉長,坡度更加平緩;主橋通航凈高抬高至8.7米,與珠江上其他橋梁達到同樣高度;邊橋增加了盲道,並設置記錄著海珠橋六大歷史事件的12塊景觀牆。
廣州市建委負責人表示,海珠橋維修工程歷經18個月,使用復雜工藝進行維修加固,拆裝難度之大,不亞於修建一座長江大橋。如今海珠橋的承載能力更強,交通疏導更合理,燈光照明更環保,防護性能更優化。 海珠橋歷經18個月的閉關大修後,於2013年9月1日恢復開通。
廣州市長陳建華當日攜近千市民組成的「跨越」方陣,一齊緩步過橋,作為簡單的復通儀式,近萬市民現場圍觀。海珠橋當日中午12點正式通車;公交車將於9月1日夜班線路首班車開始恢復,日班車從2013年9月2日首班車起恢復,因大橋維修一度改道的市內22條公交線路全部「回家」。 廣州海珠橋抹黃油防跳橋自殺信息時報8月26日報道為防有人爬橋,海珠橋有了防護新招——橋南引橋鋼架上塗抹了黃色油狀物質。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海珠橋橋南引橋處看到,引橋鋼架上塗抹了一些黃色油狀物質,十分粘稠,大老遠就能看到。市民經過時也都好奇地看上兩眼。護橋保安解釋說「這些(黃油狀)的東西是用來防止有人爬橋的!」
廣州海珠橋出現「跳橋團」 交通癱瘓(圖)
2009年11月2日下午,廣州海珠橋癱瘓。下午1時,來某工廠的超過30名工人聚集在海珠橋上,其中16人攀上海珠橋鋼架(包括兩名女工,1人中途被救下),堅守3個多小時才被勸下橋,導致海珠橋雙向車道封閉,附近路段擁堵。工人稱,因為不滿意公司的勞動合同、醫療保險、加班費以及無故解僱等,同公司多次協商無果,自感弱勢,工人們才有此舉。
2012年2月28日,79歲「高齡」的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正式開始大修。記者探營獲悉,現場圍蔽面積已「縮水」500平方米,4月將完成全橋橋面板和纜索懸吊結構拆除。項目總工江涌接受廣州日報記者獨家專訪坦言,維修加固廣州人民心中的「第一橋」難度很大,不亞於重建長江大橋。 廣州四大橋遭白蟻侵蝕 海珠橋枕木幾乎被掏空
海珠橋修復工程
Ⅹ 海珠橋被國民黨炸毀的歷史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1929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橋長180米,寬18.3米,為內簡支拱形容下承鋼桁架梁。
●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海珠橋遭破壞,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國民黨軍隊敗退時將海珠橋炸毀,中孔鋼梁沉沒江中,南北兩孔大梁折斷,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皆被炸毀。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上世紀70年代,海珠橋上交通日趨繁忙緊張,1974年12月海珠橋擴建工程正式動工,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組合成一新的橋面體系。經擴建的海珠橋,新舊橋既獨立又聯體。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在原橋上進行加固、維修。工程採用自錨式吊索方案,將中孔恆載轉嫁到吊索上,原橋變為三孔連續自錨式懸索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