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手機行業的一般返修率在多少
山寨機的返修率大約在5%左右
五碼機(國產小品牌比如金果紫專光等等)大約在3%左右
大品牌(包括國產比如長虹天屬語等等)大約在0.1%---0.5%左右
至於你問的4000元手機有多少錢做售後 這個不是按售價比例的
山寨和五碼機都是你發貨1000台 送你20台 再給你一定數量的機殼、送話器、聽筒(這是只舉例 不是准確的數字)這樣廠家就不做售後
可是品牌機就不知道了 我估計可能是廠家自己做的售後(像諾基亞 摩托 等機器 售後相當完善)
以上只是聽別人說 不準勿怪
❷ iqoo手機返修率
返修率0.1。OPPO和vivo這兩家手機的返修率是最低的,在智能手機中質量是最好的。iQOO故障率不高,她是vivo的產品,質量是一樣的,它的銷量沒有vivo的高,質量故障率。
❸ 維修及時率如何計算
維修及時率,主要是看你規定多長一個時段為及時維修時間段(1 天、三天、一星期還是一個月),用及時維修的數量數量除以應該及時維修數的總量*100%就是及時維修率。
❹ 維修返修率如何記算
你好,用返修的車輛數除以總的維修車輛數的百分比就是返修率。
❺ 如何計算產品返修率
產品返修率的兩種計算方法
①
規定時間內因質量問題返回數量
質量問題返修率1= ×100%
規定時間內產品銷售總數
保修期內因質量問題返回數量
質量問題返修率2= ×100%
返回品銷售年度銷售數量
出保修期因質量問題返回數量
質量問題返修率3= ×100%
返回品銷售年度銷售數量
.
備註:+
1、「保修期內因質量問題返回數量」指除本次「規定時間內」的仍然在保修期內的返回數量。
2、質量問題返修率2、3均不包括在2009年度質量目標內。作為歷年度的質量數據對比、數據分析使用。
3、年度銷售數量包括正常銷售、內部使用等,只要走力創的帳,都算作銷售。
優點是:
2009年我們能夠得到返修率1和返修率2,然後根據返修率1和返修率2來預測、制定2010年的質量目標就會比較合理。以後還是根據這個原則確定下一年的質量目標就好了。所以質量目標制定的相對不準確的就只有09年一年。
缺點是:(以09年目標1.5%為例)
09年年末,我們得到返修率為1.2%,大家發了獎金。但是到了2010年根據返修率2算算還有一個1.5%沒有算上呢。其實09年的返修率是2.7%,超出了1.5%,目標沒有實現。除非是2010年年底兌現2009年年初制定的質量目標,但是具有滯後性,沒有意義。
質量問題返回數量
② 質量問題返修率= ×100%
產品銷售總量 + 維修品數量 + 檢測改型數量
依據這種演算法,不論是不是規定時間內銷售的產品,只要還在保修期之內,只要返修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就算作返修。 而且在分母的部分,也把「維修品數量」和「檢測改型數量」算在內。存在的弊端就是有可能把上一個銷售年度的返修數量算在本銷售年度內。一是不能體現本銷售年度的質量情況,二是不能作為制定新的質量目標的依據。
優點是演算法簡單,容易操作。
方法3:
屬於上個規定時間的返修數量 規定時間內當月返修數量
1月份返修率= ( + )*100%
.上個規定時間的銷售量 規定時間內截止本月的總銷售量
所有返修品必須是在保修期內的。
例如:09年1月共計有返修品100個,其中有80個是去年銷售的,有20個使今年銷售的。去年共計銷售100000個,今年共計銷售10000個,則返修率就是80/100000+20/10000=0.0008+0.002=0.0028=0.28%
2月返修率計算方法一樣,比如返修120個,其中屬於去年銷售的90個,屬於今年銷售30個。去年銷售100000個,今年銷售(1月+2月)共計18000個,則返修率就是90/100000+30/18000=0.0009+0.0017=0.00257=0.257%
實現方法:
從09年開始,產品的銷售日期都可以從條形碼上得到。銷售部門在送返修品時必須表明產品的銷售日期,客戶名稱,聯系方式,用途的等信息。依此來判斷是否還在保修期內(主要是沒有條形碼的那部分產品,有條形碼的直接就能讀到),是否計入返修率的統計中。
年終總的返修率就是12個月的返修率之和。
相比方法①中的返修率1和返修率2相加更合理。
方法4:
產品返修率=當月返修總量/12個月發貨總量*100%(保修期為12個月)
即: 當月返修品數量
產品返修率= *100%
12個月的銷售數量
方法5:
產品返修率=12個月返修總量/12個月發貨總量*100%(保修期為12個月)
即: 12個月的返修總數
產品返修率= *100%
12個月發貨總量
其他:
我個人認為方法3是比較合理的一種。
還有一點就是既然算09年的返修率,雖然有一部分產品賣出去了,只是還沒有返回來就認為沒有這個事情,如果明年出問題了,那算在明年的返修率中就是了。這一部分是無法考慮
❻ 二次維修率怎麼算
二次維修率=二次維修/一次維修。二次維修率是指,在產生的第一次維修中,再次需要維修。
❼ 我想知道設備管理中的設備故障率是怎麼算的啊,公式是多少啊,維修率有是怎麼算的啊,
設備故障率=[(停機等待時間+維修時間)/計劃使用總時間]×100%
假設某設備出現故內障了,等待技術人員容到達現場的時間是10分鍾,技術人員維修的時間是50分鍾,這台設備計劃每天使用8小時,那麼,停機等待時間+維修時間=1小時
日設備故障率=(1/8)×100%=12.5%
通常在企業裡面,都是按月計算設備故障率的,計算公式同理。
❽ 蘋果13後攝像頭有兩個為什麼只用得起一個
來源:AI財經社
00:11
近日,一些人發現,蘋果將iPhone 13的面部解鎖功能和手機屏幕進行了強綁定,如果消費者不去蘋果官方渠道修手機,面部解鎖功能將被禁用。實際上,自iPhone X以來,蘋果用技術手段已經限定了第三方電池、攝像頭、主板等的維修。蘋果的操作,只留給用戶兩個選擇:蘋果官方高價維修,或者加價換新。律師稱,蘋果的做法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撰文 / 薛永瑋 麻策 編輯 / 趙艷秋
「十三香」堵死了第三方維修?
手滑黨們的代價又被蘋果公司抬高了。
在iPhone 13手機才經歷火爆的搶購潮沒多久,就有國外博主Phone Repair Guru測試發現,iPhone 13的面部解鎖功能(Face ID)與手機屏幕進行了強綁定。如果你不是到蘋果官方店或者它指定的第三方經銷商去更換屏幕,無論是更換其他品牌的屏幕,還是把兩台iPhone 13的原廠屏幕拆下來對調,手機都會提示「無法驗證屏幕是否為正品」,會隨即禁用面部解鎖功能——彈窗顯示「Face ID Is Not Available」。
(Phone Repair Guru視頻截圖:把兩台iPhone 13原廠屏幕對調,面部解鎖功能仍被禁用。)
由於蘋果從不對外提供產品維修手冊,有外界猜測這是因為蘋果在 iPhone 13 屏幕中單獨設計了一款晶元,晶元會識別手機機身序列號和屏幕序列號,如果兩者不匹配,就會鎖定面容解鎖模塊。
而蘋果這個操作也意味著,通過對最易損壞、也是跟用戶打交道最多的屏幕進行強綁定,蘋果達到了對iPhone 13維修渠道的強限定目的。
AI財經社來到北京朝陽區一家蘋果授權經銷商,該經銷商稱對國外博主的測評早有聽聞,「第三方修的機器,面容解鎖會損壞,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至於解決辦法,這個經銷商給出的建議是:以舊換新,從他那裡購買新機。
他的理由非常充分,「維修,不是蘋果授權的店現在也修不了。就算以後能修,修一下的錢都快趕上買個新的了,為什麼不直接買個新的?」以256G國行的iPhone 13為例,手機「外屏」受損,花3500元左右可以在他那裡換部新機,如果是「內屏」受損,那就花4000多元。「但修一下怎麼也得2000元錢起,以後回收時價格還要再貶值一千多塊,里外里加起來都超過三千了。」
這是一個完美的邏輯閉環,蘋果對iPhone 13的維修限制,對蘋果官方店和它的授權商們來說,都是巨大利好。
至於第三方非授權維修商,則是閉環之外的那一個。面對iPhone 13碎屏問題,在一家非蘋果授權維修中心工作的張靖只能建議AI財經社,「去蘋果售後修」。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第一,這個屏幕不好找;第二,不知道什麼原因,換上了屏幕,面容解鎖也不能用。」
但這單生意張靖不是不想做。他表示,再等一陣,自己可以通過渠道以拆原機的方式拿到內屏,至於外屏就更好辦了,可以直接從深圳拿貨,「外屏,說白了就是一個玻璃,就值幾百塊錢。」
這比蘋果官方的屏幕維修價格要低出不少。10月8日,AI財經社對北京朝陽大悅城的Apple Store及蘋果官方授權維修商詢問,雙方給出的答案一致:不分內外屏,以iPhone 13的屏幕維修價格為例,修一次是2419元。而位於北京國貿商城的蘋果授權維修店稱,此前iPhone 11系列手機換屏,蘋果給了他們優惠,最終價格可以做到1000多元,iPhone 12換屏的價格也可以商量,但不知道為什麼,對於iPhone 13,蘋果給他們的價格與官方一致,「也許後期會有優惠」。
不僅貴,而且還慢。由於iPhone 13新出不久,Apple Store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店內沒有可供維修的零部件,要維修只能返廠。」從預約Apple Store天才吧維修服務開始,到工程師檢測和送廠維修,維修完畢用時需兩周以上。不過,如果不想把時間花費在返廠上,那可以選擇等零部件到店——但用時大約是一個月。
(圖/視覺中國)
長期以來,蘋果在全球拒絕公開設備維修手冊,並嚴格管控原廠部件渠道,甚至一度不開放維修授權。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想要做蘋果的維修生意都不容易。所以,一些美國用戶甚至沒有聽說過蘋果之外的第三方維修商。
為應對反壟斷調查,蘋果在2019年推出了一項獨立維修計劃,雖然開放了一些維修許可權給少數認證的第三方企業,但因這項計劃的合同條款和規定極其嚴苛,授權維修商能夠提供的維修類目受到嚴格的限制,反而引發爭議和批評。
2020年以來,伴隨歐洲實施新的維修權法規,以及近來美國推進維修權法案,消費者和第三方維修商店的權利逐步得到重視。2021 年,美國有 27 個州考慮「「Right to Repair(維修權)」法案,但因為蘋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採取各種措施游說政府,激烈地反對,其中一半以上的法案已經被否決或被駁回。在該法案中,要求科技公司向獨立維修店提供維修零件和設備原理圖,這遭遇了大公司們的強烈反對。
對此,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對AI財經社表示:「關於維修權法案,事實上美國的立法機關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國內在維修權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和進展。
另一名律師庄志明則進一步分析說:「如果維修只能到原廠換高價配件,沒有維修權選擇的時候,商家就會牟取暴利。」
「功能一樣的,所謂的正品可以賣1000元,所謂的冒牌可能只賣100元,但經營者利用技術手段或者其他的方式,令消費者陷入非常被動的位置。」庄志明說。
在知乎上,也有用戶認為,正常用戶花「一分錢」買一個基本功能齊全的「一分貨」完全夠用了。但蘋果的大部分配件都是屬於「一塊錢三分貨」的范圍。意思是,蘋果的配件也好服務也好,更多隻適合於手頭寬裕的人。
在商業利益面前,地位顯赫的企業無不希望通過不斷削弱第三方來維護自己的「後花園」。它們先是修建籬笆,到最終築起高牆。
在汽車行業,圍繞修理權展開的廠商、代理商和第三方修理廠的力量對抗持續了數十年,汽車經銷商售後維修所涉及到的汽車配件,同樣也由汽車廠商統一購買和調配。其同樣導致消費者維修成本被大幅拉高。
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制定了「新三包」政策。簡單來說,就是規定廠家和經銷商不能再隨便以「未在4S店保養維修」為由,拒絕消費者合理的三包權益。這對消費者而言也是好事,也被認為是屬於國內40萬非授權修理廠的福音。
律師庄志明表示,今後電子行業消費者的維修權可能也會得到重視,因為消費者有自己選擇維修的空間。「《反不正當競爭法》當中規定,經營者不能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或者其他的方式實施破壞、妨礙其他合法經營者提供的網路產品或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其中就包括惡意對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路產品或者服務實施不兼容。」
他補充說,蘋果手機可以被認為是網路產品,它又排斥了其他經營者,「這種行為我認為就實施了不兼容,應該說它是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
(吳偉、張婧、韓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