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殊菩薩是怎樣修行的
就是按照自己發願修行的 文殊菩薩十大願
無盡十種甚深大願。
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凈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迴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葯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贊嘆。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凈行不凈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禪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於法界迴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梨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物作駝驢豬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倍命。還他倫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啞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埿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斗亂縱恣貪嗔。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凈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
Ⅱ 菩薩修行的關鍵問題,一是如何看待眾生,二是如何對待眾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
摘要 眾生是佛」出自《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頓悟禪法思想的核心:「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眾生是佛是從本質上看待一切;眾生是凡夫,是從現象上看待一切。從現象上看待一切就是凡夫,從本質看待一切就是佛;凡夫只能看見凡夫,佛只能看見佛。六祖慧能就是從本質看待一切,所以在他眼裡看到的眾生都是佛。從現象上看待一切就是迷,從本質上看待一切就是悟。
Ⅲ 菩薩應如何修行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生無滅,非無生滅,行畢竟滅,無有餘生,無所言說。菩薩如是修行菩提。復次那羅延,菩薩知過心已滅無所能行,未來心未至無所能行,現心不住無所能行,不著去來現在之心,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名修行菩提。
******************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有四種法得名為大如實修行者。何等為四。一者善知自心現見故。二者遠離生住滅故。三者善解外法有無故。四者樂修內身證智故。大慧。菩薩成就如是四法。得成就大如實修行者。大慧。何者菩薩摩訶薩觀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離我我所故。無動無覺故。離取捨故。從無始來虛妄執著。三界薰習戲論心故。種種色行常系縛故。身及資生器世間中六道虛妄現故。大慧。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善知自心現見相。大慧。雲何一切菩薩摩訶薩見遠離生住滅法。謂觀諸法如幻如夢故一切諸法自他二種無故不生。以隨自心現知見故。以無外法故。諸識不起觀諸因緣無積聚故。見諸三界因緣有故。不見內外一切諸法無實體故。遠離生諸法不正見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薩爾時名得初地無生法忍。遠離心意意識五法體相故。得二無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動地如意意身故。
Ⅳ 觀音是怎樣修煉成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菩薩是悟成,不是坐成修行!
這個問題不能用言語來討論。不在其境界,一切都是妄想、妄語。
而且觀音菩薩在無始劫之前就已經成佛了。號:正法明如來!
觀音菩薩倒駕慈航,以菩薩身份度化眾生!
這是觀音菩薩留給眾生的一段話,你若從中覺悟,你即是觀音菩薩: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Ⅳ 怎樣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
菩薩身相之所以用橘色,因為橘色代表的是太陽快要出來時,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從這個顏色後,大地會有光明。為了方便解說,我們說文殊菩薩是橘色的。我們的本性就是文殊師利,但是我們總是對之視而不見。就像我們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們總是找不到他。因為我們沒有認出文殊師利,而他又與我們如此之近,以致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染污。我們忘記本性所在,我們創造出各種分類,各種標簽。
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應該很熟悉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有時候,文殊菩薩示現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現為在家眾,就像觀音菩薩和普賢菩薩一樣。和觀音菩薩一樣,文殊菩薩以教法著稱。心經就記載了舍利佛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很多時候,文殊菩薩作為佛陀的助教,幫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義。有一次,佛陀問文殊菩薩對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薩沉默下來,表示空性超越語言和概念。像剛才這種方式,文殊菩薩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經典中,記載了文殊菩薩是很多菩薩的老師,偽裝成弟子的老師。很多資淺的菩薩是通過文殊菩薩的引導進入的。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年輕的王子的時候,走出宮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說法說這就是文殊菩薩的示現。還有說法認為佛陀的父親也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文殊菩薩也是佛陀諸大弟子的前輩。
在那爛陀大學很多大學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薩。在西藏,文殊菩薩帶來的影響和教法是無量無邊的。在中國內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薩的影響也是非常廣大的。這里講的是文殊菩薩象徵性的部分。難道文殊菩薩就局限在一個人的角色中嗎?根據大乘的講法並不是這樣的。文殊師利超越人身的概念。歷史上,文殊師利的形象或者文殊聖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為產生一個和文殊菩薩直接溝通的管道。如果沒有這些相對的方便法門,我們就沒有辦法認出內在究竟的文殊師利。誰是真實的文殊師利?他在哪裡?他是男的還是女的?當然是超越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師利不是一個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師利就在我們的內在,一直都是這樣。
我們的本性就是文殊師利,但是我們總是對之視而不見。就像我們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們總是找不到他。因為我們沒有認出文殊師利,而他又與我們如此之近,以致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染污。我們忘記本性所在,我們創造出各種分類,各種標簽,把所有這些變得很堅固——標為人類,男人女人,歐洲人、美國人,醫生,父親,孫女等,這種身份的認定如此堅固,以致我們無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為這些標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依賴其他的條件存在,因緣聚合,就好像風中的羽毛。於是,我們創造更多自我的標簽,強化的標簽,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好以為這些是實際存在的。這些年我來香港,看到越來越多的賣勞力士的錶店。我奇怪廠家怎麼沒有做更多的掛在脖子上,在腳上的款式。這變得有些復雜,因為我們不會帶著價簽走來走去。我們不想讓人以為我們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國人是不把標簽拿下來的。如果某人戴著曼谷出廠的假勞力士,也可以作為標簽,強化我們存在的證明。
言歸正傳,到底文殊師利是誰?認出文殊師利,直到把所有的標簽放下為止。要能夠認出文殊師利有非常多的法門。長而詳細的法門,與簡短的法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時候,法門因為簡單,我們無法對之建立信心,而無法掌握。
冥想練習:對好念頭或者壞念頭,不拒絕,不接受,這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認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這個方法,這就是文殊師利。這就是橘色。沒有持劍,也沒有持經典,同時TA也持劍,持番茄,持花。聽起來很簡單,修起來挺困難。因為我們習慣上喜歡可以度量的一切東西,比如喜歡象徵性的東西。喜歡顏色,喜歡形狀……因為人們喜歡象徵性的東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為橘色代表的是太陽快要出來時,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從這個顏色後,大地會有光明。為了方便解說,我們說文殊菩薩是橘色的,文殊菩薩是16歲,好像這個16歲很重要似的。另外他還有一些法器,這些我們都可以一一解說。相對層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薩示現為 6的後代。
我從很多的上師那裡都得到教法,這些上師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現。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師,是無染的聖者。但是我的壞毛病就太多了……
文殊師利就在你身體里,我給不了你。我才落地幾個小時,祖父就強行把我的舌頭拉出來,在上面畫了個諦字。另外我從7歲開始跟著頂果法王,他授於我文殊灌頂,以及薩迦法王的文殊灌頂。薩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個有文殊菩薩基因的家族。盡管修了這么多文殊法,我連一個好的夢兆都沒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確定,我一直有個感覺,文殊菩薩一直照看著我。所以各位來這里希望得到加持,應該不會浪費時間。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從書里讀到,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個台頂,雖然沒有親見文殊菩薩,但全程我很滿意,雖然條件很艱苦,我不曾被煩到。沒有升起煩惱心,我認為是文殊的示現。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頂,來自薩迦傳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經活了50歲,仍找不到任何東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單一的人導致你對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損失。各位來到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還有些人,我走到哪兒都看到他們的臉。在當今時代,看到這么多人對佛法有興趣還是令人鼓舞的,畢竟到處都是勞力士錶店。下面教的一些儀軌,不在場的人,可以上網去聽。有些朋友說要去五台山,請帶著我對文殊菩薩的尊敬與問候。請帶話給文殊菩薩:現在這個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請他長久駐世。供養不起的,請點香或者獻花。有的人想做哈達和供養,我不喜歡哈達,需要折來折去的。憶念文殊菩薩就是最好的供養。請不要拿哈達供他。
****************************************************************
文殊聖誕談:文殊菩薩象徵生命應有的高度
今天是農歷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生日。很多人跟觀音地藏彌陀的緣分比較足,跟文殊普賢緣分好像比較淺一些。這也是正常的。觀音地藏彌陀的願力偏向於我們人的命,你要修行,先要救命。那觀音地藏就是先救命的,你命夠了,再談智慧,談修行。有這個層的意思。一般人遇到災難,不是念《普門品》,就是念《地藏經》。這就是救我們的命。
救了這個色身命後,就要救法身慧命。那就要找文殊菩薩了。大家看文殊菩薩,總感覺很陌生,很遙遠,像個大學老師一樣。這也是正常的。文殊和普賢都有些類似大學老師。大學老師就是負責上課,啟發你,上完課後,他就走了。
但你要明白一點,人生除了滿足你的救命後,還有第二個目標要做的。就是綻放你靈性的生命,如果人生境界提高了,你會發現文殊菩薩其實是很可愛的。
文殊菩薩的可愛,從兩點可以看出。第一,文殊菩薩度眾生的方式特別可愛。大家去五台山,山上有許多文殊感應的故事。我以前也講過許多。也就簡單講幾個。比如塔院寺在供養千僧齋時,文殊菩薩化身一個婦女,帶著一條狗來應供,這個婦女沒有錢,只給了寺院一撮頭發,古人的頭發,相當於捨身了。就要了三分齋,一份自己的,一份給她的狗的,一份給肚子里的。這時,知客師就發火了,說你這么貪心,文殊菩薩就顯現了。因為文殊菩薩的顯靈,所以五台山到現在,仍然每年結夏安居時,都舉行千僧齋,就是供養到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的化身,也比較神奇。比如為了度化乾隆,乾隆聽說了五台山僧人破戒的多,就來五台山。果然在澡浴池看到一個和尚和女人洗澡,乾隆一生氣,一箭射過去,和尚背著箭跑了,乾隆就追,追到了菩薩頂,箭在文殊菩薩身上。
在五台山,康熙當年迷路了,文殊又化身一個老者,提著燈籠來指引他。五台山又有了燈籠文殊。虛雲老和尚去拜五台山時,他拜過黃河,遇到大雪,快要死去。來了一個乞丐,叫做文吉,來救他,這么一救,就救了兩次。這也是文殊菩薩化身來的。
這個故事,還特別多。文殊菩薩度眾生的方式,很神奇。你根本不知道他會出什麼樣的方式來。因為你根本招架不住。所以文殊菩薩又有十大願,其中一個講到,世間要是有誹謗我的,嗔恨我的,都與我有緣,我都要度他發菩提心。
單單這一條,可以顛覆你所有的知見。比如你看到親人在誹謗三寶,你就很著急,他們會下地獄。這個是真的,誹謗就下地獄。但地獄出來後,他就種下了三寶的善根了。這個是文殊菩薩的心量。誹謗他,也是跟他結緣的一種方式。所以大家到五台山,你就會感覺,好像摸不到邊。為什麼這樣子,因為心量太大了,大到你摸不到邊。這個文殊菩薩的可愛之處。
第二點,不講文殊菩薩的神通,就講我們生命中,文殊菩薩到底佔了多大的地位。
一般人把佛法理解為安身立命之法,就是活的更好的法。但活有三種,第一,是物質生命的活,第二是精神生命的活。第三是靈性生命的活。如果學佛很久了,仍然在物質生命領域發揮,為了生計而苦惱,這說明兩點,第一,你慾望太強了,世俗慾望太強了,總覺得享受的不夠好。第二點,說明了福報太小了,連生計都解決不了。如果福報夠了,就應該開始追求精神生命和靈性的生命的成長。
如果你只用物質生命的領域來看,佛法的價值就很小了,甚至不如儒家的做法。但如果你切入了靈性領域,就會知道,原來佛法是這么尊貴的。
大家去看佛經的時間概念。佛一說時間,就說劫,一劫等於五十六億年,而且還是恆河沙劫。這么長時間內,地球都毀滅了幾次,人類文明都消失到誕生,誕生到消失,這樣輪回了幾次。所以你放長了看,時間上,放大了看,從人類的族群上,你就知道佛法的偉大。
佛法的目的,他是提高人的靈性生命。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在於他的靈性生命的豐富。世界上誕生了幾大偉大的思想家。後來就再也無法超過他。孔子,老子,耶穌,釋迦佛,默罕默德。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領袖,後人只能頂禮他們,學習他們,而無法超越他們。為什麼,那代表了人類精神生命的高峰。(下略)
Ⅵ 菩薩怎樣修智慧與出離
由於智慧之光不能與愚痴之暗共存,修習智慧波羅蜜的菩薩,極力避免導致愚痴的原因。 他譬如對善法反感、怠惰、昏沉,以及無正念地伸手、行動等,而精進地致力於,獲得更廣泛的智慧,譬如各種禪定、神通智等。 智慧有三種: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 一、聞所成慧:為了把聞所成慧帶至成熟,菩薩以方法善巧智為根基,而具有正念、精進與智慧地細心讀、聽、學、記、問和分析探討,以培育聞所成慧。 聞所成慧的整體組合是:(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廿二根、十二因緣,由四念處等所組成的三十七菩提分,以及善惡等各種法的排式。 (二)無可責備、有助於為眾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的世間知識。如此,菩薩培育了聞所成慧而成為智者,成就自己,也為他人建立智慧。 同樣地,為了服務於眾生,菩薩培育了可以即刻在當地找到適當方法的智慧,也即是方法善巧智。 運用這種智慧,菩薩有能力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明了有幫助的因素與導致破壞的因素。 二、思所成慧:菩薩通過深入地省察,四聖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廿二根、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諸究竟法,以培育思所成慧。 細心地讀、聽、學與記五蘊等諸究竟法,為聞所成慧。先思考,而後省察已讀、已聽、已學與已記的諸究竟法,是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在透徹地了解五蘊等究竟法的特相與共相,而建立了俗諦的知識之後,菩薩進而禪修,以便獲得前面部份的修所成慧,即是前九個觀智,譬如觀察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的思惟智。 如此地修習觀智,菩薩全面地觀到身外與身內之物,皆只是名色法的現象而已:這組自然現象,只是名色而已,根據因緣而生滅。事實上,並沒有造作者或被造者。 名色法在生起之後肯定會消失,因此它是無常的。由於它不斷地生滅,因此它是苦的。由於它無可控制,因此它是無我的。 如此地觀照內外物的實相,菩薩舍棄了對它們的執著,舍棄對一切有為法的執著,也幫助他人做到這一點。 在未成佛之前,菩薩基於大悲心,去幫助眾生進入三乘行道,通過這三乘行道,眾生得以成就三種菩提。或者,他幫助已進入行道之人達到成熟。 對於他本身,菩薩致力於獲得禪定的五自在與諸神通。由於禪那與神通的定力之助,他達到了智慧的頂峰。以上便是,菩薩修習智慧波羅蜜的方法。 因此,菩薩首先以過患智,如實地觀照欲樂和生命界的不圓滿:由於在家生活是諸多煩惱的住所;由於有妻子兒女等約束,是自己修善的障礙。 由於牽涉與受束縛在種種的日常活動當中,譬如經商、耕種、工作、社交等,因此,在家生活不是一個可以獲得出離之樂的適當地方。 人們的欲樂,就有如在利劍尖端上的一滴蜂蜜,實是危害多於享受。這些享受都是很短暫的,就有如電影片段的影像。 只有像瘋子的服裝扭曲般混亂的知覺,才會去享受它們。欲樂有如掩蓋一堆糞的掩飾物般,具有誤導性;有如舔舐手指上的水份一般,難以滿足。 欲樂有如飢餓過度的人,正狼吞虎咽食物一般,會帶來許多不幸與具有危害性。又有如鉤上之餌,會帶來過去、現在與未來諸苦。 欲樂有如焚燒之火的熾熱,又有如樹膠之黏;它有如兇手的斗篷,掩飾了凶器。 菩薩首先省察了欲樂與生命界的壞處,再省察脫離它們的好處之後,他致力於修習出離波羅蜜。 由於出家是出離波羅蜜的根基,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為了修習此波羅蜜,菩薩就在相信業力與相信造業的修行者之下,出家為隱士。 但是,若佛陀出現,他將加入佛教僧團。出家之後,他培育止戒與行戒;為了清凈這些戒行,他再修持頭陀行。 菩薩以受頭陀行加持的凈戒水,去洗掉內心的煩惱,而具備了無可指責的清凈身語業。他對任何所獲得的袈裟、食物與住所,都感到知足。 跟從了聖者的四個傳統前三個之後,他致力於獲得第四個傳統,即樂於禪修,而從四十種業處當中選修一種適合的,直到證得近行定與安止定。 在證得禪那時,菩薩即成就了出離波羅蜜。以上便是,菩薩修習出離波羅蜜的方法。
Ⅶ 學佛菩薩,死無常的修法,如何思維,可按廣論所述,亦或其餘經,謝謝.
確實很重要,精進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而死無常是精進的最強大動力。
二 下士修法
下士道的修法,四個大科。
第一是「念無常」,第二是「觀惡趣」,第三是「歸依三寶」,第四是「明業果」。
甲初 念無常
「念無常」,第一科,「有情決定死」;第二科,「死不定何時來」;第三科,「死至時無可拒止」;第四科,「死後不定何趣受生」。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決定
乙二 死不定何時來
乙三 死至時無可拒止
乙四 死後不定何趣受生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一、思決定死
一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
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
三思於生時亦無閑暇修行妙法,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二、思惟死無定期
一思贍部洲壽無定
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
三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
一親友憐愛圍繞,無一人可隨去
二盡其所有寶聚,無塵許可持往
三俱生骨肉尚須棄舍,況諸余法 ,決定除法而外,其餘皆不可恃
頌有情決定死死來無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後何所歸
死無常的修法可以配合生活中所見所聞,醫院的老病死,事故中的死難等等而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