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月球到底有什麼
「月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倉庫」——幾乎所有發布了登月計劃的國家都這么對公眾宣傳——通過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種新型核聚變燃料,存量夠人類用上近萬年,看起來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聯合國月球條約里都說了,誰有能力誰先佔有嘛。且慢,這等好事,30年來為啥美國不肯再上月球把這又便宜又清潔的氦 -3帶回來幾百噸用上幾十年,卻大費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爭石油?很簡單,兩個原因:一是用不起。人類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羅」共帶回岩石樣品不到半噸,里頭能不能提煉得出來1克氦-3,誰也不知道,為此卻花了300億美元。第二個是不會用。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將氦-3蘊含的聚變能量轉化為能源的技術。
那這么折騰跑到那個38萬公里遠的月球到底有什麼用?讓我們看看「阿波羅計劃」:
當年「阿波羅」的多重目標里,最重要的當然是奔月,順便達到軍事目的。有句中國老話:站得高,看得遠。月球高於任何太空站,加上它從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誰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導彈基地,裝備各種武器,就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地球。再說了,38萬公里外這個沒有大氣層的巨大衛星,可是檢驗航天技術的最好「靶場」呢。
就在不久前,美國宣布有權打擊被「疑為」從太空發射武器的衛星,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發展用來打擊或保衛軌道衛星的技術——這可是現代軍事的「眼睛」,一個人瞎了,還能跟人打架嗎?看看剛剛挨打的伊拉克,因為失去了衛星導航和電子信號,軍隊成了無頭蒼蠅,而對手美國則調用了100顆衛星「參戰」,織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羅地網」。
再看看「阿波羅」還做了什麼?發展「阿波羅」促成了4000項專利的實現,成果擴展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人類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5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經由「阿波羅」工程得以引發: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後來,這些技術向民用轉移,有人作過統計,每花在「阿波羅」上面的1美元,就能「賺」回來5美元!紀念登月35周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於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製登月靴積累的技術。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技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於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麼關系的項目。
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也巧妙地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 技術引擎」:「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會使大批中國人獲得就業機會,而促進就業對當前中國來說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勁中國就能登月?
既然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來了,「再加把勁兒不就到月球了嗎?」很多人都這么想。得加多大勁?咱們不妨比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們還有多少「艱難的台階」要去登——四個台階,還有「發射場」的問題。
第一個艱難台階就是火箭運載能力。咱們的火箭送幾噸重的東西到太空沒問題,長征系列火箭現在最大能送20噸( 同期美國宇航局製造中的阿瑞斯一號火箭計劃運載力125噸),目前能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萬公里。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必須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動力,光抵達月球軌道就需要好幾級火箭,如果要登月,還必須考慮返回……以「長征3號」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務。正在研製的「長征5號」目標是70噸「貨物 」,那個時候,也許才能說我們距離月球更近了一些。
當飛過去的問題解決後,還要面對「剎車問題」,進入月球引力區時,要及時踩「剎車」,「剎」晚了就會撞到月球上,而「剎」早了就會失控飄向太空。飛過去了,也「剎」住了,就算是第一期「繞月飛行」,找軌道也是難題之一,既不能碰著月球,也不能飛過去。
第二個台階就是測控——觀測和監控。1958年咱們第一枚火箭上天的時候,專家拿著天線站在野外,用望遠鏡觀察,勇氣值得敬佩,回頭路可不能走。飛往月球的探測器一刻中斷與地面聯系都將處於極度危險中。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同時月亮27天繞地球公轉一周。當中國國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轉到背向月球的時候怎麼辦?那時候不僅無法觀測到探測器,連發送指令也不可能。美國在全球建了三座測控站:本土加州、澳大利亞堪培拉和西班牙馬德里,每隔120°建一座,無論怎麼轉,總有一個站能觀測到,除了這三個,它還有數座直徑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線,別說月球,都能探測太陽系了。咱們的天線在哪兒?上海佘山一個,烏魯木齊一個,直徑都只有25米。(新增加的沒說,現在這個問題有進展了。)
除此之外,38.44萬公里即使無線電波來回要走2秒多的時間,怎麼保證指令在延遲後還是准確的?
第三個台階是「衣服」,也是最難的一個:探測衛星也好,航天員也好,都要穿一件特殊「衣服」才可能探月、登月,這衣服得熱的時候不熱,冷的時候不冷,這衣服可不像咱們普通人穿著那麼簡單,衛星繞著月球轉,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球和月球旁的衛星繞著太陽轉,這么復雜的鄰里關系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冷熱變化巨大,(相差600℃!)搞不好,不但衛星上所有設備會得「感冒」,宇航員也會面臨巨大生命危險!在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看來,「現在咱們楊立偉、費俊龍、聶海勝等航天員所穿的宇航服根本就滿足不了月面上的要求,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登月宇航員根本就不能在月球上生存。」
讓登月宇航員絕對安全返回更是不小的挑戰,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將導致致命的災難——1969年7月16日, 「阿波羅11號」載著三名美國宇航員第一次成功登月。但這個舉世聞名的登月行動差一點毀於災難:當宇航員結束兩小時的月球行走之後,竟然發現登月艙引擎開關損壞。原來,在狹小的登月艙里,宇航服刮斷了啟動引擎的極為關鍵的一個電路開關。如果沒有開關,他們將永遠留在月球上。當時尼克松總統准備了一份演講稿:「命運註定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遠安息在月球上。」這一「備用悼文」差點成為現實,萬幸的是,宇航員用圓珠筆接通電源,成功化解危機,最終逃過了劫難。
我們准備好自己的「圓珠筆」了嗎?時間表上的「硝煙」
發令槍響後,從各國「登月時間表」上你就能嗅到硝煙的味道:
2006年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宣布2015年重返月球,並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為這個目標研製的新型載人航天工具也將在2008年完成測試。歐洲航天局也不甘示弱,打算在美國完成火箭測試的時刻向月球發射一顆衛星,2020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俄羅斯更快,宣布自己已經研製了新式登月飛船,剛剛過去的夏天已經完成首次試飛。日本規劃很長,野心也不小:五年內研製出能在月球進行探險的機器人(以日本一向領先的智能技術做到這一點不會有太大困難);十年內開發出能夠使人類在月球長期停留的技術!印度呢,別看這個國家搞核試驗悄沒聲的,登月計劃倒是高調宣傳: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月球飛船-Ⅰ號」,2015年前載人登月……
形勢不容樂觀,至少中國目前對何時登月還沒個明確的說法呢,可是人家別的都全齊了,計劃都定了,實施也早開始了,各自埋頭忙活很久了。說不準,中國宇航員到時候登上月球,發現好地方都讓美國人、俄羅斯人、印度人給佔了,甚至還有日本人的基地——那時候,就算「成功登月」讓咱們民族自豪心大大增強了一把,恐怕也得咽下遲到的苦果。
目前,我們已知的官方文件中,對「嫦娥計劃」的實施時間表能作出的判斷就是明年開始「繞月」,2012年「可能」進行無人登月,也許在這之後,五年或更久,中國人能把紅旗插上月球……
中國登月計劃
2006年10月12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航天事業就是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要帶動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
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的計劃,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201 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
在外界看來,「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實際上只是中國整個探月工程的一個序曲。盡管目前國防科工委僅僅啟動了「嫦娥工程一期」「繞月探測工程」,二期和三期計劃尚未正式立項,但是沒有人懷疑它們已經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嫦娥一號」順利升空以後,接下來「嫦娥工程二期」就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階段。有消息表明,2 009年~2015年,中國將進入「嫦娥工程二期」,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發射一個軟著陸器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按照這一計劃,軟著陸器將攜帶載有攝像機和多種探測儀器的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視勘察,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數據資料。目前中國進行此項任務的技術、物資條件和經濟實力都已基本具備。
在此之後,中國將進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這個軟著陸器不僅要採集月壤和岩石的樣本,還要搭乘返回艙重返地球。在這個階段,空間機器人將會充當主要角色,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據悉,為了盡快實施機器人登月計劃,國家早已成立了第一個空間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即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目前空間機器人已經進入研製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後,中國將進入載人登月階段,那時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就會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成為「嫦娥工程四期」。在這一期工程中,中國將如何載人登月呢?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登陸月球。活動完成後,宇航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於重要地位。
「中國將在2024年把人送上月球。」2006年6月,路透社等外國媒體對中國的登月時間更是作出了非常肯定的報道,據悉西方媒體報道的依據是香港文匯報的一條消息:2024年的「嫦娥工程四期」,中國宇航員將可能執行登月任務。官方對這種聲音未置可否,倒是國內航空航天界的一些專家認為西方媒體的這種說法完全忽略了「預測」,有炒作的嫌疑。一位中國航天專家指出,這種炒作反映出西方對中國航天迅速發展的矛盾心態,一方面既有特殊興趣,同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擔心。
中國啟動的探月工程也引起了國人的廣泛興趣。盡管中國官方目前所公布的只是一個初步探月計劃,但還是有人將它和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聯系在了一起,並產生一些豐富的聯想。在互聯網上,不時就可以發現有關中國載人登月方面的科幻作品出現。有網友曾作出了如下生動的描述:「20年後,我們大家坐著『快船』型宇宙飛船來到了月球基地……由於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的引力小很多,我們在植物園里見到了西瓜般大小的西紅柿,微型轎車般大小的西瓜,棒球棍長短的黃瓜,一粒粒如足球大小的葡萄……」
月球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
這是許多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所追問的問題。中國科學界也不乏反對的聲音。月球探索真的對我們毫無意義嗎?事實並非如此,它所帶來的七大利益可以看得見。
一、是維護我國月球權益的需要
盡管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簡稱《月球條約》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但是,當前,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作為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成員國,我國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履行《月球條約》和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
二、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
科學家認為,通過利用月面上沒有人為改造和破壞的某些本來面目研究月球,了解月球的成因、演變和構造等諸方面的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的遠古狀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有助於搞清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對地球、太陽系以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變及其特性的認識,從中尋求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線索。
三、是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開發月球是空前艱巨的事業,需要解決一系列難題,這必然會帶動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航天器、高速飛行、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人、加工自動化、精密儀器、遙感作業、通信、材料、建築、能源等工程技術以及空間生物、空間物理、空間天文等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四、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作準備
據探測,月岩中含有地殼中的全部物質元素,約有60種礦藏。在月球岩土中,具有豐富的氧、鐵、鎂、鈣、硅、鈦、鈉、鉀、錳等物質,初步估計共含有8萬億噸鐵。此外,月球上有豐富的能源,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沒有的核聚變反應的高效燃料,據估計,在月壤中氦-3的資源總量可以達到100萬~500萬噸,能夠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電量。
五、促進深空探測
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因此,航天器從月球上起飛,可大大節省能源。月岩土壤中氧佔40%,可以就地生產推進劑和作為受控生態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的氧氣來源。硅佔20%,可以為航天器製作太陽電池陣,其他金屬可以為航天器製作各種部件設備。還可以用月球做中轉站,為過往的航天器進行檢修和補充燃料。
六、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平台
月球表面的地質構造極其穩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陽的輻射,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沒有塵埃污染,沒有磁場,月球的背面沒有人造光源和射電的干擾,地震很微小。同時,月球有漫長的黑夜,黑夜溫度極低。這種環境為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七、推動經濟發展
開發月球,可以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而且其他技術的二次開發應用,勢必促進工業的發展與提升。
Ⅱ 關於月球
近幾年,中國的探月、登月計劃受到世人的關注,但依然掩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中國人何時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腳印,在這里插上鮮艷的五星紅旗?何時建立月球基地?這都成了許多人急切想知道的問題。 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的計劃,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 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
目前國防科工委僅僅啟動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CH-1)衛星選用東方紅三號(DFH-3)衛星平台,並使用運載能力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2600公斤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顆月球衛星的在軌飛行一年。星上搭載7種有效載荷,分別是用於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的CCD相機和激光高度計,用於月表化學元素與物質探測的成像光譜儀和γ/X射線儀,用於月壤厚度探測的微波探測儀,用於地月空間環境探測的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粒子探測器。
預計2007年 「嫦娥一號」升空以後,接下來「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階段。2009年至2015年將進入嫦娥二期工程,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發射一個軟著陸器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按照這一計劃軟著陸器將攜帶載有攝像機和多種探測儀器的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視勘查,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數據資料。目前中國進行此項任務的技術、物資條件和經濟實力都已基本具備。據悉,二期計劃中採用的月球車,將採用全國招標的方式來選擇,目前國內已經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了角逐。
在此之後,中國將進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這個軟著陸器不僅要採集月壤和岩石的樣本,還要搭乘返回艙重返地球。在這個階段中,空間機器人將會充當主要角色,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據悉,為了盡快實施機器人登月計劃,國家早已經成立了第一個空間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即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並且空間機器人現在已經進入研製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後,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成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根據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登陸月球。活動完成後,宇航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隨著神舟四號飛船的上天,中國很快就將在載人航天領域跨出自己那炫目的一步。至此,航天領域的「三駕馬車」中,中國在衛星應用、載人航天兩個方面快馬加鞭,取得了讓世人嘆服的成就。 於是,中國航天人又將探尋的目光轉向了月球。他們希望,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的提出和實施,能成為我國邁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探月三步走,走出自己特色
2000年11月,中國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在近期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由此,我國月球探測計劃開始「浮出水面」。
在制定計劃時,航天專家普遍達成共識:雖然我們起步較晚,但中國的月球探測活動不會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起點要高,要有特色,要科學地選擇我國進行月球探測的目標,既要填補我國月球探測的空白,也要為人類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台歐陽自遠院士介紹,我國月球探測計劃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我國現有技術和條件,向月球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月球探測衛星將繞環月軌道運行,對月球進行遙感探測,除了探明月球上蘊藏豐富的氦3、鐵、鈦、水冰等能源和資源外,還將查明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質構造與物理場,爭取對月球的形貌特徵、資源性元素分布規律及開發利用前景有一個初步認識。
第二步,使用月球車在月球「軟著陸」,腳踏實地地在月球上進行探測。
第三步,機器人登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采樣,完成任務後返回,為載人登月並且返回做准備。
事實上,中國為探測月球所做的准備已經開始了。據了解,目前包括多家高校在內的研究機構,正在展開研製月球車的「競賽」,一些研究機構因為月球車研製技術日益成了宣傳,期望在日後的月球探測計劃技術招標中,自己設計的月球車能夠受到青睞。
中國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空間機器人的研究機構,目前該中心已設計出多種太空機器人,其中用於月球表面探測的機器人輕小靈巧,會自由移動、爬坡和躲避障礙,並能適應月球上大溫差和輻射等環境。
長三甲火箭加東方紅三號衛星
「探月三步走」已確定,但第一步如何走?我國將採取什麼方法,怎樣發射自己的月球探測衛星?這始終還是個謎。
不久前,在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組織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火箭總指揮龍樂豪院士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向人們講述了正在醞釀中的我國月球探測第一步計劃的大致構想。
龍院士介紹,採用多級大推力火箭,發射1至2噸的月球探測器進入環月軌道,環繞月球進行探測,是我國首次月球探測計劃的基本設想。
「使用長三甲火箭作運載工具,將東方紅三號衛星稍作改進,依靠現有技術,一旦立項,我國有望在3年內發射月球探測衛星。」龍院士的樂觀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航天界人士認為,其實我國現在就已基本具備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的技術條件。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雖然我國航天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目前運載火箭技術及動載能力卻大大超過美國和前蘇聯三四十年前進行第一輪探月時的能力。
醞釀中的我國探月計劃,運載火箭一共有三大類型九種方案可供選擇。其中,我國自行研製的長三甲系列的3種火箭,可分別將1600千克、2400千克和3300千克的探測器直接送入奔月軌道,由於它們運載能力大,並且已成功進行過10次發射,因此長三甲火箭是發射探月飛行器首選。
專家們還樂觀估計,即使是在將來,在月球探測器既要在月球表面著陸,又要從月球返回地球,所需的發射質量較大的情況下,中國規劃中的最大運載能力達到28噸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也能完全滿足要求。
研製月球探測器不是新手
事實上,中國在研製月球探測器上並不是新手。從1962年起,中國就開始對「月球號」、「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和「阿波羅」等月球系列探測器進行跟蹤研究,還參與了阿波羅17號樣品的研究工作,中國已有多年研製空間環境探測器和空間遙感器的能力與經驗。
目前,月球探測器的各個分系統,如結構、熱控制、姿控、軌控、電源、測控、數據管理等,我國基本可利用現有的研製成果。
Ⅲ 中國「嫦娥登月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 ,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3)什麼月球維修擴展閱讀:
2019年底,嫦娥五號工程將實施,屆時我國將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昨天介紹,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在規劃中。
2018年12月8日成功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目前已經取得圓滿成功。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完成互拍,科學實驗項目順利開展。
這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繼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後實施的第五次月球探測任務。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未來的月球和深空探測計劃,已經制定到2030年前後,但載人登月正在研究當中,尚未進入決策階段。
以嫦娥四號圓滿成功為標志,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月面采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實施。到那時,我國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
Ⅳ 中俄兩國攜手,建造月球科研站,建成月球科研站有什麼作用
中俄兩國攜手,建造月球科研站,建成月球科研站有什麼作用?
作用:可以進行地球上做不了的科學實驗,可以種植太空生物,可以開采礦物,可以作為一個中繼站,也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2020年7月,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航天機構確定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
而研發未來空間探索技術也將是月球科研站的重要內容,如空間核能源、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月面設施建造、在軌維修維護,以及智能機器人探測、人機聯合探測等技術試驗,這些對於提升人類空間探測能力無疑都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由於可以讓航天員在月球長期停留,月球科研站能夠幫助人類對月球礦產和能源進行詳細的勘察和評價,不但有利於查明資源類型、特徵、儲量、分布規律與成因,對相關樣品進行採集和化驗,在條件允許時甚至可以直接開展相關資源的提取、處理、運輸、加工、生產、循環利用,為未來建設能夠自給自足的地外家園積累基礎。
Ⅳ 沈騰+馬麗,浙產科幻喜劇《獨行月球》定檔,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沈騰馬麗《獨行月球》官宣,“沈馬組合”再次攜手,小編還是很期待的,這次他們一起演的是一個科幻電影,劇情腦洞也比較大,沈騰老師飾演的是獨孤月,是一個月球維修工,他在工作時突然遇到了隕石的突襲,因為逃離不利,他與領隊失聯,最終無計可施的獨孤月,開始了一個人在月球的擺爛生活,其中領隊藍星是由馬麗出演,在這部影片里,馬麗和沈騰不在演小兩口了,但是兩人的喜劇效果依然是很不錯的,相信這部科幻喜劇片,一定會成為爆款的。
《獨行月球》雖然還未定檔上映,但宣傳已經做了很多了,期待沈馬組合的全新演繹吧。
Ⅵ 嫦娥一號與二號的十大不同點急!
1、奔月時間更短
"嫦娥一號"衛星用了10天時間走完了探月的路程。與"嫦娥一號"衛星的這種間接方式相比,"嫦娥二號"衛星行程縮短了一半,整個探月路程只要5天時間。
2、運載火箭增強馬力
據透露,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征三號丙火箭,較之前運送"嫦娥一號"上天的長征三號甲火箭,主要是增加了兩個火箭助推器。在加足馬力的同時,直飛對火箭的入軌精度和入速度均有嚴苛要求。
3、離月球更近
除了奔月時間縮短了一半以外,"嫦娥二號"比起"嫦娥一號"來說,跟月球的距離更加近了,其探月軌道由200公里降低為100公里。
4、攜帶儀器更先進
為此,"嫦娥二號"衛星特意裝備了經過升級的兩件重要"武器"——CCD相機和激光高度計,憑借這兩件裝備,"嫦娥二號"將為月球著陸器選擇更加安全、合適的著陸地點。
5、技術有突破性
"嫦娥二號"衛星突破了地月轉移軌道發射、X頻段測控、近月捕獲、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深空測控通信及高解析度立體相機研製等六項關鍵技術。
Ⅶ 人類登月的資料 要簡寫!!!!!!!
一場競爭的結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連續獲得數個空間賽第一: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 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與之相比,盡管美國也獲得了兩個第一:1960年4月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 「泰羅斯」,1962年7月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作試驗性通信,但同蘇聯的巨大成就相此,顯得小巫見大巫。在加加林飛行之後不到四個星期,美國航天員謝潑德中校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186千米),它說明美國具備了擺脫空間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國肯尼迪總統向全世界宣布實施宏偉的載人登月計劃。
這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雖然是美國與蘇聯競賽的產物,但也可以認為是人類向太陽系擴張的第一步。
宏偉工程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開始於1961年5月,預計1969年7月20至21日首次實現登月。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整個工程歷時約11年,到1972年12月結束,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 萬。它是本世紀人類最宏偉的工程之一。
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
為了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先實施了四個輔助計劃,即在1961年至1965年發射九個「徘徊者」月球軌道器,用以了解未來的「阿波羅」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五個「勘探者」月球著陸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發射三個「月球軌道環形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選出 10個登月點;在1965年至1966年發射10艘「雙子座」飛船,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和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及艙外活動訓練等。
「阿波羅」工程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研製低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的大推力「土星」—5運載火箭。
研製「阿波羅」飛船是該工程的「重頭戲」。飛船的指揮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服務艙裝有主發動機等系統;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三級分離,且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 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沖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鷹」落向月面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層樓房高)在百萬人的關注下緩緩升空。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土星」—5運送地球使者的來訪。當「土星」—5把「阿波羅」—11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後,後者便開始獨自飛向月球。
「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柯林斯。從地球到月球大約有38萬千米,「阿波羅」—11飛船上載著三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9日進入月球引力圈。 20日清晨,「阿波羅」到達月球上空4900千米後,接到休斯敦飛行指揮中心命令,減速飛行,進入月球軌道,於是飛船服務艙發動機逆向噴射,進入了遠月點313千米、近月點113千米的橢圓軌道,此時飛船繞月球一圈只需兩小時。在月球軌道上,航天員們緊張地進行登月前的准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名叫「鷹」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仍留在稱作「哥倫比亞」的指令艙中。
偉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21日2時許,登月艙的發動機被點燃,使它與指令艙分離。指令艙由柯林斯駕駛繼續繞月飛行,而登月艙則載著兩名航天員緩慢向月球飛行。當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亂七八糟的卵石時,便決定繼續飛行,尋找平坦的地方。最後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
個人的一小步
人類的一大步
他倆向窗外眺望,進入眼簾的是一個遍布隕石坑和大石塊的陌生世界。雖然他倆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這塊神秘的地外之地,但還是自我剋制地按預定計劃,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們先在艙內美美地睡了一大覺,醒後在艙內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頓飯,又檢查了艙內儀器、燃料裝置、氧氣供應情況。當一切都經過精確無誤地核對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彼此幫助穿上了極笨重的航天服。
7月21日11時56分,阿姆斯特朗打開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豎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擬過此動作),他帶著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為之夢想了數千年的月球,這時他說:「對我來講這是一小步,而對於全人類而言這又是何等巨大的飛躍。」人們用驚奇的目光從電視上看到了第一個地球人踏上月球的情景。阿姆斯特朗感到無比幸福,貪婪地欣賞這塊從未有過人跡的地外星球。他在敘述踏上月面第一步看到的景象時說:「月面是美麗的,彷彿上面鋪著一層細細的炭粉,可以清楚地看到腳印。走路並不那麼困難,比在地面模擬訓練輕松多了。」
19分鍾後,奧爾德林緊步阿姆斯特朗的後塵,走出登月艙。當他走到月面上時,第一句話就贊嘆說:「啊,太美了!」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很快學會了地球人不習慣的移動方法:跳躍。他倆時而用單腳蹦,時而又用雙腳跳,有些像袋鼠。兩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鑲刻著:「1969年7月。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的地方。我們代表全人類平安地到達這里」。
7月22日下午1時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揮「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離開月球軌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時50分,「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永載史冊
「阿波羅」—11登月後,又有五艘飛船相繼成功登月,其中「阿波羅」—15、16從環月軌道上各發射了一顆環月運行的科學衛星;阿波羅一15、16、17的登月艙中還各帶一輛月球車,用於擴大航天員的活動范圍和減少航天員的體力消耗。這6艘登月飛船的航天員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時,足跡達100千米,帶回岩石樣品約440千克,這些均大大充實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
「阿波羅」工程是當代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它的出現導致60至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又將該計劃中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向民用轉移,帶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與社會效益。
總之,載人登月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Ⅷ 月球燈不亮了怎麼修
摘要 親!你按Fn+F4試試,肯定能把月亮燈弄亮。不過這樣會進入休眠。再按一下開機鍵結束休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