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後對岳陽樓做了哪些修復
岳陽樓在1880年最後一次修成後,到新中國成立前,樓身已經破舊不堪。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為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岳陽樓便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復的建築。
② 岳陽樓有多少年歷史了.重建是多少年
1700多年。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樓台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並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 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文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後,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
③ 岳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
岳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於唐,後毀於兵燹,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岳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年)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岳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岳陽樓。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在樓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很有氣勢。但是范仲淹應滕子京之請,為岳陽樓作記,寫得就更好。<<岳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解放後,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岳陽樓所處的位置極好。它屹立於岳陽古城之上,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岳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主樓3層,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其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於一般。 岳陽樓側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懷甫亭等建築。在岳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制物品,重達1500斤,也吸引不少遊人觀看。其用途為何,至今說法不一。
④ 岳陽樓大修工程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個問題你可以登錄岳陽樓管理單位的官方網站查看
⑤ 岳陽樓幾時修建
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岳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於唐,後毀於兵燹,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岳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年)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岳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岳陽樓。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在樓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很有氣勢。但是范仲淹應滕子京之請,為岳陽樓作記,寫得就更好。<<岳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解放後,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岳陽樓所處的位置極好。它屹立於岳陽古城之上,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岳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主樓3層,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其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於一般。 岳陽樓側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懷甫亭等建築。在岳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制物品,重達1500斤,也吸引不少遊人觀看。其用途為何,至今說法不一。
⑥ 岳陽樓到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1700多年。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樓台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並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 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文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後,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
http://www.yueyanglou.com/about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