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衛星發生故障該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比較專業,航天專家才能回答,估計是天高任鳥飛。
Ⅱ 是怎樣修復衛星故障
1984年4月8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開始試圖在太空中修理一顆發生故障的太陽活動峰期探測衛星,結果開始幾次都失敗了。
4月8日,太空梭追上了太陽探測衛星,並和它保持60米左右的距離。宇航員納爾遜使用以氮射流為推進劑的噴氣背包,飛出了太空梭,逐步靠近了離地球480公里,雖已出故障,可還在運行的太陽探測衛星。
宇航員攜帶著一種特殊的裝置,准備更換衛星上的老抓鉤,然後將衛星拖回太空梭艙內,可是沒有成功。納爾遜用戴著手套的手抓住了衛星的一片太陽能板,正要將衛星拖回機艙,指令長克里平卻命令他立即返回,原因是他背包上的氮氣已經消耗殆盡。納爾遜返回太空梭後,克里平使太空梭更靠近衛星,然後宇航員試圖用機械臂抓住這顆緩緩旋轉的衛星,又沒成功。
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4月9日,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們成功地用無線電信號減慢了衛星的運轉速度,並遙控這顆衛星運行的姿態。
4月10日,在最後一次的嘗試中,指令長克里平和駕駛員斯科比謹慎地發動了幾枚火箭,然後小心翼翼地操縱太空梭靠近那顆衛星。宇航員哈特操縱太空梭上的機械手,抓住了衛星,並將它從軌道上拖進太空梭貨艙內。
這顆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是1980年2月發射進入運行軌道的。原來由於保險絲出了故障,10個月之後,也就是1980年12月就基本停止了工作。這顆衛星可以稱之為美國觀測太陽的一隻眼睛。在短短的10個月之內,它便獲得了大量有關太陽耀斑的重要數據。這顆衛星又是美國宇航局設計的第一顆能用太空梭回收和修理的衛星。探測衛星的主要系統都安置在外部的盒子里,衛星上還特別安置了一種抓鉤裝置,專供太空梭上的遙控機械臂捕捉衛星時使用。
這是修理人造衛星的高智能宇宙機器人
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需做兩項修理,一項是更換燒壞保險絲的姿控艙;另一項是置換日冕儀——偏振計試驗中的一個電子設備盒,以及日冕儀中的微處理機。
首先置換姿控艙,這件工作比較簡單,使用電板鉗活扳子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解決了。太陽探測衛星有7個主要的試驗,為了獲取試驗結果,其中有4個敏感器必須非常准確地指向太陽。可是由於保險絲失靈,衛星的指向長期處在一個很不精確的狀態下,這4個敏感器就無能為力了。更換了姿態控制艙之後,恢復到精確的指向,探測試驗就可進行了。
更換日冕儀器的電子設備盒,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首先提取下絕緣體,拆下螺釘固定的入口板。接下來拆掉12根電線,最後換上一個電子設備盒和一個蓋子。當衛星修理好以後,宇航員用機械臂把它高舉到太空梭頂上,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進行檢驗。
接著,衛星就像醫治好創傷的小鳥一樣,又飛回到太空軌道上去了。
Ⅲ 衛星壞了怎麼修
現在只有少數國家能夠修理衛星,像美國和俄羅斯。
當然,衛星壞了,首先要想想是否還有維修的價值。有些衛星,你去修,還不如直接重新發一顆上去。
具體怎麼修,也是要人來操作,首先發射飛船、或者太空梭,靠近後,遠航員穿上太空服,進行艙外操作。
Ⅳ 太空中的人造衛星,應該如何維修
太空中的人造衛星其實是“一次性”的!
首先,人造衛星就不可以維修,換句話說,它們的設計方式就是,如果壞了,就不能維修。為了確保它們真的不用維修,製造者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在完成人造衛星的設計之後,它們需要在不同的環境和刺激進行測試,看它們有沒有承受外太空中嚴酷環境的能力。
失敗總是有的,然而,盡管經受過那麼多測試和檢查,人造衛星還是會報廢在外太空。發射上千顆人造衛星,只有幾百個可以運行,這就意味著太空中還有很多報廢的衛星一直在相應的軌道呆著。事實上,這些報廢的衛星佔了很大一部分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太空垃圾”。
Ⅳ 如何修復衛星故障
1984年4月8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開始試圖在太空中修理一顆發生故障的太陽活動峰期探測衛星,結果開始幾次都失敗了。
4月8日,太空梭追上了太陽探測衛星,並和它保持60米左右的距離。宇航員納爾遜使用以氮射流為推進劑的噴氣背包,飛出了太空梭,逐步靠近了離地球480公里,雖已出故障,可還在運行的太陽探測衛星。
宇航員攜帶著一種特殊的裝置,准備更換衛星上的老抓鉤,然後將衛星拖回太空梭艙內,可是沒有成功。納爾遜用戴著手套的手抓住了衛星的一片太陽能板,正要將衛星拖回機艙,指令長克里平卻命令他立即返回,原因是他背包上的氮氣已經消耗殆盡。納爾遜返回太空梭後,克里平使太空梭更靠近衛星,然後宇航員試圖用機械臂抓住這顆緩緩旋轉的衛星,又沒成功。
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4月9日,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們成功地用無線電信號減慢了衛星的運轉速度,並遙控這顆衛星運行的姿態。
4月10日,在最後一次的嘗試中,指令長克里平和駕駛員斯科比謹慎地發動了幾枚火箭,然後小心翼翼地操縱太空梭靠近那顆衛星。宇航員哈特操縱太空梭這是修理人造衛星的高智能宇宙機器人上的機械手,抓住了衛星,並將它從軌道上拖進太空梭貨艙內。
這顆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是1980年2月發射進入運行軌道的。原來由於保險絲出了故障,10個月之後,也就是1980年12月就基本停止了工作。這顆衛星可以稱之為美國觀測太陽的一隻眼睛。在短短的10個月之內,它便獲得了大量有關太陽耀斑的重要數據。這顆衛星又是美國宇航局設計的第一顆能用太空梭回收和修理的衛星。探測衛星的主要系統都安置在外部的盒子里,衛星上還特別安置了一種抓鉤裝置,專供太空梭上的遙控機械臂捕捉衛星時使用。
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需做兩項修理,一項是更換燒壞保險絲的姿控艙;另一項是置換日冕儀——偏振計試驗中的一個電子設備盒,以及日冕儀中的微處理機。
首先置換姿控艙,這件工作比較簡單,使用電板鉗活扳子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解決了。太陽探測衛星有7個主要的試驗,為了獲取試驗結果,其中有4個敏感器必須非常准確地指向太陽。可是由於保險絲失靈,衛星的指向長期處在一個很不精確的狀態下,這4個敏感器就無能為力了。更換了姿態控制艙之後,恢復到精確的指向,探測試驗就可進行了。
更換日冕儀器的電子設備盒,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首先提取下絕緣體,拆下螺釘固定的入口板。接下來拆掉12根電線,最後換上一個電子設備盒和一個蓋子。當衛星修理好以後,宇航員用機械臂把它高舉到太空梭頂上,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進行檢驗。
接著,衛星就像醫治好創傷的小鳥一樣,又飛回到太空軌道上去了。
Ⅵ 衛星接收機壞了怎麼修
故障現象1:指示燈不亮。
分析檢修:首先測量三端穩壓器CD3的(HT1117ADJ)的輸入端電壓,若低於3.3V,可以用一根導線與電源板上的3.3V電壓直接相連。若CD3的輸出電壓低於1.2V,
CPU(U3)是不會工作的。若CD3輸入電壓正常但輸出電壓異常時,通常系CD3損壞所致,用1.2V的三端穩壓器更換即可。有的機器的供電電壓是1.8V,尤其是2010年以前的產品。若沒有同型號的穩壓元件,可以用一隻整流二極體與一隻快恢復二極體串聯降壓,雖然此時電壓會大於1.2V,.但接收機能正常工作。
故障現象2:有時放一會兒自動停機,一會兒又正常。
分析檢修:常見的HS-158型機出這種故障最多,其故障原因多是穩壓塊的輸出端電壓低於1.2V,若該點電壓為1.18V,對於很大一部分接收機而言,都不能正常工作。只要該點電壓低於1.2V,就必須檢修。
故障現象3
:
CPU供電正常,面板指示燈不亮。
分析檢修:先更換或重寫FLASH存儲器U1
(25T80)中的數據,方法有機對機升級、升級小板升級、編程器刷寫等方法,若仍不亮,則更換數據存儲器UW3。
故障現象4:指示燈亮,收不到台,或只能收到左旋16個台,或只能收到右旋30個台。
分析檢修:重點檢查高頻頭的供電電壓,正常值在19V左右(有的機器在21V左右),至少應大於16.5V。測量時最好接上信號線,有時三極體Q1~Q3以及高頻頭的供電電壓在不接信號線的情況下正常,但接上信號線後,高頻頭的供電只有6V左右。此時可以依次測量Q
1~Q3的各腳電壓,哪個腳的電壓不正常,就更換對立的那隻管子。這三隻三極體的型號均是8550(有的機器用了兩只),若其中一隻三極體損壞(該廠的系列機器易出現Q1、Q3炸裂現象),就會出現本例所述故障。
由於該面主板屬於多層板,板中夾層有線路,因此更換上述損壞的三極體時,可先把壞三極體引腳剪斷,或用烙鐵對三隻引腳同時加熱後拔除,然後直接焊上。若主板正反面都無法焊接,此時可用一隻整流二極體或導線直接將19V電壓連到高頻頭上,這樣處理後需給用戶說明:此機必須用單極化的高頻降頻器(俗稱高頻頭)。如高頻頭內部有極化片的,必須取下,否則只能收到16個台。
故障現象5:有圖像,但是沒有聲音。
分析檢修:此故障系靜噪電路異常所致。可從三極體QW3的基極上或在電容CW3的正極端上引焊一根導線,導線另一端焊到音頻輸出端。
若實際維修時不知道音頻輸出端的具體位置,可以用一根細金屬針,接上音頻信號線,依次觸碰伴音電路上的貼片三極體或貼片電容,如發現聲音正常,就在此處焊上連接線。此方法也適用於DVD機的修理。
Ⅶ 衛星鍋機頂盒問題壞了怎麼辦
衛星鍋機頂盒壞了屬於設備故障,由於衛星鍋機頂盒屬於電信信號專業設備,不建議用戶自行操作,如果故障,建議聯系當地10000號或者專業人員上門維修,避免出現意外。
設備維修是指設備技術狀態劣化或發生故障後,為恢復其功能而進行的技術活動,包括各類計劃修理和計劃外的故障修理及事故修理。又稱設備修理。設備維修的基本內容包括:設備維護保養、設備檢查和設備修理。
Ⅷ 衛星壞了該怎麼維修
你沒說是鍋壞了,還是高頻頭壞了,還是接收機壞了,,這些東西任何一個壞了基本沒有維修的價值,,再買一個接上去就醒了,,
Ⅸ 怎樣修復衛星故障
1984年4月8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開始試圖在太空中修理一顆發生故障的太陽活動峰期探測衛星,結果開始幾次都失敗了。
4月8日,太空梭追上了太陽探測衛星,並和它保持60米左右的距離。宇航員納爾遜使用以氮射流為推進劑的噴氣背包,飛出了太空梭,逐步靠近了離地球480公里,雖已出故障,可還在運行的太陽探測衛星。
宇航員攜帶著一種特殊的裝置,准備更換衛星上的老抓鉤,然後將衛星拖回太空梭艙內,可是沒有成功。納爾遜用戴著手套的手抓住了衛星的一片太陽能板,正要將衛星拖回機艙,指令長克里平卻命令他立即返回,原因是他背包上的氮氣已經消耗殆盡。納爾遜返回太空梭後,克里平使太空梭更靠近衛星,然後宇航員試圖用機械臂抓住這顆緩緩旋轉的衛星,又沒成功。
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4月9日,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們成功地用無線電信號減慢了衛星的運轉速度,並遙控這顆衛星運行的姿態。
4月10日,在最後一次的嘗試中,指令長克里平和駕駛員斯科比謹慎地發動了幾枚火箭,然後小心翼翼地操縱太空梭靠近那顆衛星。宇航員哈特操縱太空梭上的機械手,抓住了衛星,並將它從軌道上拖進太空梭貨艙內。
這顆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是1980年2月發射進入運行軌道的。原來由於保險絲出了故障,10個月之後,也就是1980年12月就基本停止了工作。這顆衛星可以稱之為美國觀測太陽的一隻眼睛。在短短的10個月之內,它便獲得了大量有關太陽耀斑的重要數據。這顆衛星又是美國宇航局設計的第一顆能用太空梭回收和修理的衛星。探測衛星的主要系統都安置在外部的盒子里,衛星上還特別安置了一種抓鉤裝置,專供太空梭上的遙控機械臂捕捉衛星時使用。
太陽活動峰期考察衛星需做兩項修理,一項是更換燒壞保險絲的姿控艙;另一項是置換日冕儀——偏振計試驗中的一個電子設備盒,以及日冕儀中的微處理機。
首先置換姿控艙,這件工作比較簡單,使用電板鉗活扳子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解決了。太陽探測衛星有7個主要的試驗,為了獲取試驗結果,其中有4個敏感器必須非常准確地指向太陽。可是由於保險絲失靈,衛星的指向長期處在一個很不精確的狀態下,這4個敏感器就無能為力了。更換了姿態控制艙之後,恢復到精確的指向,探測試驗就可進行了。
更換日冕儀器的電子設備盒,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首先提取下絕緣體,拆下螺釘固定的入口板。接下來拆掉12根電線,最後換上一個電子設備盒和一個蓋子。當衛星修理好以後,宇航員用機械臂把它高舉到太空梭頂上,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師進行檢驗。
接著,衛星就像醫治好創傷的小鳥一樣,又飛回到太空軌道上去了。
Ⅹ 如果衛星發生故障該怎麼辦
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任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