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維修問題 > 古代車輪維修師叫什麼

古代車輪維修師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3 13:13:27

Ⅰ 古代車輪是什麼樣的 視頻

車輪是人類在搬運東西的勞動實踐中逐漸地發現的。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以採集和打獵為生,開始時,弄到的食物有限,輕而易舉地就能隨身把它帶回來。隨著武器及生產工具的改進,獵取的東西多了,把他們運到目的地就困難了。於是,有人就想出了主意,從地上揀了幾根折斷的粗樹枝,用藤蔓將這些樹枝連接在一起,然後把獵物放在上面,雙手抓住兩根長樹枝拖著走,這比用肩扛背馱輕快多了。也有想到用一根木棒,一端扛在肩上,另一端在地上,把重物吊在木棍中間拉著走,這也比用手搬運省力。還有人把兩根棍並排起來,中間系一塊布,雙手持兩棍端,另一端在地上拖著走。上述這些,就是人們最初發明的一種「輕撬」,它的特點是藉助滑桿在地上滑動的。當時在幾乎沒有道路的荒原山上拽這種橇仍然是很困難的。有一天,狂風大作,有人發現在風的吹動下,圓滑的石頭或圓木滾動的比別的東西快。這個自然現象給人們很大啟示,人們用石斧把圓木截短,並把砍下的兩端圓木在中間個鑿一個圓洞,再在洞里穿上一根細一點的木棍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樣,一種滾子橇被製造成功了,用它拖東西比過去那種輕橇又輕快多了,這種滾輪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用這種滾輪裝運太重的物品時,就會被壓裂,因此,後來人們又想到這種輪子套上銅箍或鐵箍。相傳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中亞地區就已經使用帶輪的車,但當時文明發達的埃及並不知道,仍是用滾木為輪拖運貨物,公元前1600年時,北方的海克索斯人用馬拉戰車進攻埃及,使埃及人大吃一驚。從此,埃及人也開始使用帶輪的車。並首先使用了輪輻和輪緣來加固車輪。不過當時還都是木製的,後來隨著鋼鐵的出現,木輪發展成為鋼制輪,外加橡膠輪胎,內充空氣,車輪日臻完善。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復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所以,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後的事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間接從巴比倫學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但以輪行車這個意思始終沒有想到。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但新的考古發現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公元前4800-4700年間留下的。在波蘭Bronocice發現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於公元前4610-4440年的結論。而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輪式車輛很可能是在歐洲與出現的,而後才傳到近東,或是由東方人再次發明。 讓我們暫且不管考古學家的爭論,先來看看他們的共識有哪些: 車輪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輪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製作陶器[01在陶輪上製作陶器],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 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沖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台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Ⅱ 補車輪的叫拿破能,電焊工叫漢武帝那賣燒烤的叫什麼

以前給別人整的,放這不知合適不始皇帝是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的偉大人物,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在鐵血中被統一,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存在下去都是有疑問的,因為即便是統一、文明、富強的中國也經常不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對手,甚至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諸如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的覆滅——現在談論誰是古印度人的後代,巴比倫人的後代在哪兒,古埃及人演變成了什麼都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們就知道相對先進的文明什麼都保證不了,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能確保不滅種(也許會亡國)。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只有它無論在民族上還是文化上都延續了下了,而這種延續下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幸運地在始皇帝時代就統一了起來,從而為同一文化下種族的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歷漢代的發展,從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經具備了即便亡國也不可能被滅種的條件——中國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統條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數量之多,力量之強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無論什麼東西都最終被稀釋並成為它的一部分,再野蠻的征服者也無法將其殺光。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就在於它不僅征服了六國,更在於他創造了如何將已經在分裂的局面中習慣性地生活了數百年(也許上千年)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人不具有確定的含義)統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礎。我們設想中國一直無法統一,那麼時間的推移就會使文明在相對獨立基礎上繼續各自發展,統一的民族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如果我們考慮到兩岸相對隔絕已經引起的嚴重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和令人憂慮的趨勢,我們就能夠理解秦始皇和鐵血統一中國的歷史價值,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現在落後百倍。這種價值不能從它在當時引起的東西去理解,而應當從「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歷史基礎」這樣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統一,中華民族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上述統一,那麼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在歷史上能否形成並延續下來便會成為嚴重的疑問,至於其文明的延續就更成問題了。正因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荒淫……的皇帝(還好他不是),但是與在分裂的持續發展會使中國人和中國失去歷史基礎的情況下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績相比,那都算不了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將荊軻、屈原之類看成是愛國英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都還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進行中的事情,而絕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對秦始皇陵應當永久保護,絕不能挖掘。因為子孫們出於對歷史的好奇而挖開祖墳無論如何也是和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秦始皇因為坑殺了一些列國的遺老遺少們(也許從當時歷史角度來看,他們是堅決的愛國者),燒了書生們喜歡的書籍,所以文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盡管沒有秦始皇,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的歷史基礎就不存在。這些人的著眼點是對秦始皇那個人的具體行為感情方面的評價和某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價值評價,而絕不是真正客觀地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對秦始皇的客觀的評價也許應該站在敵人的角度上進行——站在一個一直試圖滅亡中國但始終未能如願的民族或者國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這個民族的形成和延續的歷史根源,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即「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基礎」。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當時列國的人都看成中國人,把他們理解為一個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否則屈原就是分裂分子了。呵呵!)。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歷史是非常復雜曲折的,它是不計其數的多民族長期融和的產物——而這樣一種融合的歷史基礎就是被強權整合在統一的國家裡,在書同文之類的規范下經歷漫長的演變。不了解這一點,已完成了的民族觀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歷史,就會陷入到混亂中——前一陣子關於岳飛的討論就是這種混亂的產物。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的締造者的歷史功績,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義上,他的功績是不可超越的——也許即便是中國再出一個能夠統一全人類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漢武帝(前156一前87),即劉徹。西漢皇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於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里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劉徹是漢景帝的兒子,漢高祖的曾孫,公元前156年生於猗立殿,他7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時即皇帝位。盡管漢武帝即位時還很年輕,可是他很有一套治國的法。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讓丞相、御史、郡守、諸侯王等人推薦賢良方正。詔令一下,各地推舉了不少讀書人,有100多人被選送到中央政府。漢武帝親自策問他們的治國安邦之道。其中有一個叫董仲舒的,在對策中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種主張恰好符合漢武帝統一天下的願望,因此,漢武帝大為稱贊,丞相衛綰也向漢武帝上了一個奏章,指出各地派來的賢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縱橫家一派的,還有其這各派的,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國家,而且各立一說,會把朝庭擾亂,應當一律不用。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衛綰的建議,只把公孫弘,庄助等幾個儒家學派的留下,其餘的人一律不加任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墨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整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武帝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上,也很敏銳和果斷。他懂得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首先要提高生產,增強經濟能力。他一方面穩定個體小農經濟,宣布「重本輕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則對地主的兼並和不法行為加以限制。同時他還注意興修水利,先後修了引謂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渠道,這樣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後的20年裡,又實施了新財政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整理幣制,將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直接控制起來;廢銷各種雜劣銅錢,統一推行「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設立鹽官和鐵官。控制與經濟命脈有關的大手工業和大商業。這些政策的實行,充裕了漢王朝的財政。漢武帝由於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為了維護北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漢武帝決定改變漢初以來對匈奴的和新政策,進行一場反擊匈奴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對匈奴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戰役。這3次戰役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匈奴貴族以致命的打擊,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保障了邊境地區人民的安居生產。但這些戰爭消耗了國家的財富,使廣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為了聯合西域,共抗匈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同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產交流的新紀元。不但促進了亞洲各地經濟和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聯系。公元前88年,漢武帝70歲時,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他叫畫公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為了防止太後專權,漢武帝又殺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安排好後事以後,不久就死去了。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資振古國。紹發華統彰九野,敢擊匈奴正六合。悔過曾使眾心恪,富民又啟譜新轍。風雨茂陵依舊在,春鞦韆古瓠子歌。漢武帝是漢朝文景之治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國歷史上人們常常把「秦皇漢武」並稱。這是有道理的。漢武帝,景帝後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後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個月。武帝是位富於創新、開拓、進取的人。他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又處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改革與發展時代。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富於創新精神的人,所以那個時期有許多創設。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後來四年一個年號。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後世科舉之制始此。6、漢武帝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8、漢武帝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9、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13、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漆器傳至大宛等地。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17、元封五年(前106),為加強對地方官吏和豪強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從此國家壟斷了鑄造錢幣的權力,對後世影響重大。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單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除上述二十五項創設之外,還可列出其他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干個第一來,此處不再一一贅述。漢武帝及其事業,是中國古代歷史蘊積的產物,牽涉到了思想文化、禮樂習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演變,以及中國古代各族的狀況等等。有感於漢武帝在振興中國方面所成就的巨大業績和那時人民群眾所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斗爭,特錄今人所作《贊漢武帝》古詩一首,以紀念那個偉大的時代,並供評價漢武帝時參考: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資振古國。紹發華統彰九野,敢擊匈奴正六合。悔過曾使眾心恪,富民又啟譜新轍。風雨茂陵依舊在,春鞦韆古瓠子歌。

Ⅲ 羅師維修,羅師這兩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羅氏的意思就是姓羅的師傅,這家修車店是姓羅的師傅開的,也是姓羅的師傅在維修的

Ⅳ 古代 車輪的價格

不見實物不太好復說,因為不知制道你的車輪是什麼檔次的車上的。就像農用四輪車和賓士車比較一樣。
最好有圖看一下。
但可以肯定的說,若是大明的東西,2萬元左右還是值的。若是清的,看是清早或清晚的了,清早的貴些,清晚便宜些,最差一萬元左右了。
以上說的是一般馬車的價格,如果是當時比較高貴車的輪子,價格還要往上。
最好找個行家出手,防止賣到地皮上。

Ⅳ 古代鐵車輪什麼時候出現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復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所以,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後的事情。
人們最初發明的一種「輕撬」,它的特點是藉助滑桿在地上滑動的。當時在幾乎沒有道路的荒原山上拽這種橇仍然是很困難的。有一天,狂風大作,有人發現在風的吹動下,圓滑的石頭或圓木滾動的比別的東西快。這個自然現象給人們很大啟示,人們用石斧把圓木截短,並把砍下的兩端圓木在中間個鑿一個圓洞,再在洞里穿上一根細一點的木棍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樣,一種滾子橇被製造成功了,用它拖東西比過去那種輕橇又輕快多了,這種滾輪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用這種滾輪裝運太重的物品時,就會被壓裂,因此,後來人們又想到這種輪子套上銅箍或鐵箍。相傳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中亞地區就已經使用帶輪的車,但當時文明發達的埃及並不知道,仍是用滾木為輪拖運貨物,公元前1600年時,北方的海克索斯人用馬拉戰車進攻埃及,使埃及人大吃一驚。從此,埃及人也開始使用帶輪的車。並首先使用了輪輻和輪緣來加固車輪。不過當時還都是木製的,後來隨著鋼鐵的出現,木輪發展成為鋼制輪,外加橡膠輪胎,內充空氣,車輪日臻完善

Ⅵ 羅師維修。羅,師,分別各字是什麼意思

羅斯維修螺絲分別名字是代表維修期充電盒這個維修人員的相關帶貨差的。

Ⅶ 古代的車輪是什麼樣的

古代的車子是由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古代車輪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輪盤回,後來人們仿照輪盤的特點答製造了車輪。古代的車輪由輞、轂、輻三部分組成。輞是指車輪邊緣的木框,轂指的是車輪中心帶有孔的圓木,而輻是指連接輞與轂的木棍。這種木棍約有三十條,以轂為中心,向外散射,一直到輞,因而人們又將這種形狀稱為輻輳。後來人們又用輻輳來比喻人或物聚集,就像輻聚集在車轂處一樣。

Ⅷ 古代馬車車輪在土地上碾過的痕跡叫什麼

車轍
成語——南轅北轍
曹劌論戰里也有:。。。車轍亂。。。

Ⅸ 古代車有哪些稱呼車輪又叫什麼古代又有哪些和車有關的名詞

古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版〔yǐ以〕,權 車的運轉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網〕。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這叫輻輳〔còu湊〕。車軸是一根橫梁,上承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出轂外,末端套有青銅或鐵制的軸頭,叫軎〔wèi衛〕。軸頭上有孔,用來納"轄",以防車輪脫落。轄一般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車軸橫在輿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輿的底部安上兩塊木頭,用繩索把軸綁在上面。它的形狀像個爬伏著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復〕。

車輛的構造和組成,除了上面介紹的有關載車和運轉部分的構件外,還要包括駕車的構件。駕車部分的構件主要有轅、軛。轅又叫輈〔zhōu舟〕,為一根直木或稍彎曲的木杠。轅轅的後端連著車軸,前端拴著一根彎曲的橫木叫軛,又叫衡或橫。轅和軛相連靠的是銷子,叫

Ⅹ 古代的車輪是誰發明的

車輪的起源

古代車輪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輪子的誕生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復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所以,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後的事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間接從巴比倫學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但以輪行車這個意思始終沒有想到。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但新的考古發現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公元前4800- 4700年間留下的。在波蘭Bronocice發現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於公元前 4610-4440 年的結論。而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 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輪式車輛很可能是在歐洲與出現的,而後才傳到近東,或是由東方人再次發明。

從陶輪到車輪

讓我們暫且不管考古學家的爭論,先來看看他們的共識有哪些:
車輪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輪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製作陶器[01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
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沖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台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車輪的影響

也許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輸。在車輪發明以前,古人要藉助滑撬搬運重物。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復雜一些的還會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杠——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雖然古埃及人更應該受滾杠的啟發而發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製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現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密切關聯。

輪子概念的出現

任何簡單而意義深遠的發明都不是憑空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的,必然有什麼現象觸發了靈感。正如古人見到水裡漂著的木頭而想到獨木舟一樣,車輪的發明也可能是受到了一些自然物的啟發。《淮南子》中說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飛蓬」是一種草,其莖高尺許,葉片大,根系入土淺。一有大風,很容易被連根拔起,隨風旋轉。古人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現象的啟發,發明了車輪和車軸。與魯班受鋸齒草的啟發而發明鋸子的傳說一樣,這種說法很可能也是一個傳說而已。因為輪子在自然界是有原型的。

原始民族曾經普遍地崇拜過天空中的日月。古人一定認為它們擁有最完美的外形——直到古希臘時代,哲學家柏拉圖也還認為球體是最完美的形式。也許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在製作器具時很自然地會模仿太陽和月亮的形狀。當他們偶然發現製成的圓盤狀物體可以在轉動中保持形狀不變時,他們就有興趣進一步發掘它的用途。

車輪與自然環境

車輪之所以是一個相對晚出現的發明,是與先民身處的自然環境分不開的。距今一萬年前,陸地的大部分都被冰川覆蓋。如果那時有什麼東西能稱得上是 「交通工具」的話,這個殊榮非雪橇莫屬。在叢林和沙漠中,車輪毫無實用價值——即便出現過,也被密林遮掩下的羊腸小路和滾滾流沙淘汰了。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就沒有使用過輪式車輛,有趣的是,他們卻製作了大量的有四個輪子的動物泥塑。

再如愛斯基摩人。他們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但沒有無合適道路,連木材也缺乏。車輪顯然沒法再這種環境中出現。

在其它地區,輪子最先也不是以運輸工具的面目出現的。從公元前2900年的一座匈牙利墓穴中出土的車形陶杯和世界其它地區的文物顯示,有輪車輛最早只在儀式和禮儀場合使用。

即便有了車輛,沒有合適的畜力也是枉然。缺乏牽動車輛的馬匹也是制約阿茲特克人發明車輪的因素之一。遠在公元前15000年以前,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就給馬匹套上了籠頭。那時人類剛剛馴化馬不久。

車輪在中國

據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考證的結論,約在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中國出現了第一輛車子。而《左傳》中提到,車是夏代初年的奚仲發明的,如果記載屬實,那是四千年前的事情。在殷代(距今三千多年前)文物中,考古學家也發現了殉葬用的車,當時的車子由車廂、車轅和兩個輪子構成,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
石器工具
中國古代有傳說是軒轅黃帝把木頭插在圓輪子中央,使它運轉,因而造成車輛。但鑒於歸功於黃帝的發明實在太多,我們也不能輕易把這個說法當真。

古代的輪子如何工作

以埃及的戰車為例。這些戰車具有帶輻條的車輪,輪上裝有堅固的箍,並且車輪用鍥子緊緊釘在軸上。車箱、車轅和兩副挽具證明了同樣的技術。

如果我們想從在埃及戰車或羅馬戰車的創造者那裡所看到的那種精細活計探求人類發明帶輪車的過程,那是沒有什麼益處的。但是,常常有這種情況:能夠找到一些製作粗糙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就好像是技術之早期階段的再現。古代最簡陋的鄉村大車,用兩個幾乎一英尺厚的圓形木作車輪,是用橫斷的樹干做成的,同時,這些圓形物,或者叫車輪,不是在軸上旋轉,而是固定在軸上。車軸安放在特製的木框內,或者是在兩塊窄木板內,或者是穿在車底上的環孔里,同它的一對輪子一起轉動,就像小孩兒的玩具車那樣。有趣的是,在條件已經改變的情況下,鐵路車輛的製造者們又恢復了這種構造。

在像葡萄牙這樣一些國家裡,到現在還可以看到軸和車輪一起轉動的古典車子。於是可以設想:類似的大車說明,帶輪的車是怎樣發明的。最初用的是軸,或滾子,是用它們來滾動大石頭或其他巨大的重物。我們可以想像,用光滑的樹干或圓木做的這類滾子,起初是這樣完成的:把它的中間部分削細一些。於是,它就變成了一個兩端帶著寬圓滾的軸。我們猜想,軸是處在某一種最簡陋的梁木架下,並在架下轉動的。於是我們就有了一輛最簡單的想像中的帶輪車。完全可能,類似關於車的第一個概念出現之後,輪就開始單獨製造,並把它固定在一個活動的軸上,裝上了輪箍。後來,有了輕便的車輪和光滑的輪座,於是車輪就在不動的軸上轉動了。當然,所有這些,無非是一種想像,但是,無論如何,它使我們的頭腦完全清楚了車的本質。

輪子在現代

齒輪是工業革命的代表物。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藉助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工人暗示了人類已經成為機器的奴僕。也許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和即將到來的生物技術時代中,輪子會推出歷史舞台,事實不是這樣。在你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的硬碟正在嗚嗚作響,光碟機、軟碟機沒准也在工作;而在為基因組測序的各個實驗室中,離心機軸承正在不停地旋轉以完成蛋白質的分離。

既然我們從文明之初就選擇了輪子,那麼它很可能會伴隨人類的始終。
求滿意答案。謝謝

閱讀全文

與古代車輪維修師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