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問問電器貿易公司的經營范圍有哪些
貿易公司經營范圍是根據進行貿易的商品來決定的,經常的可以選擇的形式也是非常的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相關的商品填寫。
電器銷售公司經營范圍參考一:
從事家用電器、微波爐、空調器、電飯鍋、電磁爐、電烤箱、消毒碗櫃、電熱水壺、電熱水器、電風扇、電冰箱、洗衣機、五金配件、塑料配件的批發、傭金代理(拍賣除外)業務(涉及行業許可管理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以上產品的安裝維修售後服務。
電器銷售公司經營范圍參考二:
機電產品(不含九座以下乘用車)、低壓電器、電子儀器、化工產品(不含危險、易制毒化學品)、氣動元件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更多關於電器貿易公司的經營范圍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056f99161583378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貳』 電器屬於哪個行業
蘇寧成立之初,屬於電器銷售行業,目前經營的商品已經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目前已由實體零售行業,逐步演變為實體零售業與電子商務行業相結合的運營模式。
拓展資料:
蘇寧雲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於1990年12月26日,是中國商業企業的領先者,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線下實體門店1600多家,線上蘇寧易購位居國內B2C前三,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引領零售發展新趨勢。正品行貨、品質服務、便捷購物、舒適體驗。
2018年4月收購迪亞中國。4月12日與碧桂園達成約定,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商業地產的合作,2018年內約有600家蘇寧小店、蘇寧直營店等智慧零售業態店入駐碧桂園物業。此外,投資、金融、電商采購等也將順勢全面推進。
一般經營項目:家用電器、電子產品、辦公設備、通訊產品及配件的連鎖銷售和服務,計算機軟體開發、銷售、系統集成,百貨、自行車、電動助力車、摩托車、汽車的連鎖銷售,實業投資,場地租賃,櫃台出租,國內商品展覽服務,企業形象策劃,經濟信息咨詢服務,人才培訓,商務代理,倉儲,微型計算機配件、軟體的銷售,微型計算機的安裝及維修,廢舊物資的回收與銷售,樂器銷售,工藝禮品、紀念品銷售,國內貿易。
『叄』 家電行業入世以來從哪些方面促進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入世10年讓中國家電業在白熱化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依靠「規模化製造」完成了自身的原始積累,實現了本土化崛起;並加速了國際化擴張進程,進入從「產品出口」向「品牌出口」的升級通道。 中國入世,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開拓,也加速了中國本土家電企業的國際化擴張步伐。
從兩千億元到上萬億元,入世10年來,中國家電經歷了「野蠻生長」,在本土規模化製造、全球化加工貿易等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迅速成就了中國作為全球家電製造中心的強者地位。同時,海爾、美的、TCL、創維、格蘭仕等企業也成長為全球家電巨人。
然而,在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等專業人士眼中:「中國家電業夠大不夠強,面臨著如何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的轉型重任。做大品牌、做強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家電業未來10年面臨的新挑戰。」
驚人十年:中國家電海外擴張加速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熱銷的所有家電產品中,中國生產的45類產品銷量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商會副會長姚文萍透露:「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家電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已經由1241.1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28億美元,增長了8倍,平均每年增速為23%,遠遠領先於GDP增幅和整個進出口的增幅。」
中國入世,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開拓,也加速了中國本土家電企業的國際化擴張步伐。
與此同時,家電企業的出口也逐漸步入了整合發展期。目前,中國的家電產品已經承擔了全球市場七成以上的供應量。
除在市場規模上獲得優勢之外,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並購方面也在「跌宕起伏」後迎來了新的春天。今年以來,海爾集團並購日本三洋在東南亞地區所有白電的「研產銷」一體化業務,標志著海爾在經歷此前的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後,全面駛入了「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的深水區。
美的空調繼2010年收購開利埃及子公司Miraco之後,今年再度宣布斥資2.233億美元收購UTC下屬開利拉美空調業務公司51%權益,以佔領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三國的空調市場。
盡管曾在對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的並購過程中遭遇了整合難題,但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回憶起「國際化並購」時仍堅稱:「國際化擴張是中國家電企業的必經之路,TCL盡管經歷了挫折,卻積累了再度走出去尋求海外市場走好走穩的寶貴經驗。」
入世之後的10年間是中國家電國際化擴張發展速度最快的10年。據不完全統計,海爾、海信、TCL、長虹、康佳、創維、美的、志高、海爾、春蘭、格力、廈華、美菱、奧克斯等國內綜合實力排名前20強的家電企業,或已經在海外設立銷售公司,或直接設立海外生產基地。與此同時,還有數千家家電企業為海外客戶提供「OEM、ODM」等加工貿易業務。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指出:「從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陰影仍未散去,實際上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第二波震盪,美國及歐洲債務危機使得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明顯放緩。這對於正在謀求從傳統的加工製造貿易向海外自主品牌自主經營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時機。」姚文萍則提醒,如果沿用傳統產品、傳統手段,很難保障我們的競爭優勢。必須要不斷地改造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才能抓住國際市場的新機遇。
不過,如何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品牌,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建立中國家電品牌的影響力,成為當前擺在所有中國家電企業面前的一道新挑戰。
黃金十年:中外巨頭對壘奠定大局
中國入世後,以三星、LG、松下、索尼、日立、東芝、A.O.史密斯、伊萊克斯為代表的一大批外資家電企業率先掀起一股對中國家電市場的投資熱潮,或建立全球技術研發中心,或投資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或直接改變此前的合資為獨資方式。
與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企業以及90年代中後期歐美、韓國企業在中國第一輪投資時的「謹慎、保守」不同,如今外資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已大大縮短。而入世無疑將帶來中國家電業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此外,外資企業多年來在中國市場形成的「高品牌認知度、領先技術優勢、強大資本實力」也成為推動其深耕中國市場的巨大力量。
安徽工業大學教授李德俊認為:「以日本松下、索尼為代表的洋家電在中國不僅開啟了品牌化、市場化運作的先河,也為此後眾多中國家電巨頭的成長提供了借鑒和模仿的樣本。在過去30年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整個中國家電業的發展走勢,而入世這10年間,翅膀開始豐滿的本土家電企業已開始在中國市場上對洋家電進行全面趕超。」
自2005年海爾集團產銷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後,事隔5年美的集團也成功加入千億元陣營,並提出未來5年內要向2000億元發起全面的沖擊。與此同時,家電渠道領域呈現出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兩大巨頭獨霸的格局,年銷售規模也紛紛突破千億元大關。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海信、格力、TCL、長虹、志高、創維、康佳等本土企業也紛紛瞄準了「產銷千億元」的發展目標。
過去10年間,中國家電企業正是依託「本土化」優勢在對「大規模生產製造能力」進行極致擴張後,憑借靈活多變的終端促銷、層出不窮的價格競爭、完善周到的售後服務對洋家電展開了一系列的正面較量。
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告訴記者:「入世10年是中國家電業全面擴張的黃金10年,我們不僅完成了對各大家電產業發展根基的夯實,還實現從以價格為導向的規模型市場向以需求為導向的價值型市場的轉型升級。特別是最近兩年來,中國家電企業正在完成從大規模的中低端市場,向外資家電長期占據的高端市場積極轉型。」
目前,日資企業已經在家電零售市場遭遇重創,開始轉戰中國家電業的關鍵零部件等上游市場和以系統解決方案為主的商用市場。而歐美家電企業除了西門子、A.O.史密斯外,惠而浦、伊萊克斯、飛利浦等均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變身品牌運營商,將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和銷售交由中國的同行來負責。韓國的三星、LG家電雙雄雖然已經在全球家電市場上保持著強勢的擴張和領先優勢,但在中國市場上仍遭遇了來自本土企業的強勢反擊,處在被動競爭的地位。
已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家電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的中國,未來不僅將會孕育出一批馳騁全球家電市場的領軍企業,還將會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以各種方式參與市場利益的爭奪。不過,入世10年卻讓中國家電在白熱化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不僅依靠「規模化製造」完成了自身的原始積累實現了本土化崛起,還加速了國際化擴張進程,積極實現著從「產品出口」向「品質技術出口」為內核的品牌影響力擴張。
未來十年:從大到強創造全球品牌
中國家電市場雖然規模很大,但放眼全球,無論是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微波爐等傳統家電,還是手機、電腦等信息家電,在全球市場上真正「叫得出」、「叫得響」的中國家電品牌卻是「屈指可數」。
姜風指出:「過去10年,中國作為全球家電生產大國的地位早已確立。不過,品牌影響力不夠依然是擺在中國家電企業面前最主要的問題。要做到『全球化』,必然要有能被全球消費者所廣泛接受並喜愛的品牌。」姜風鼓勵國內家電企業:「在今年大連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談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時提及海爾,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地位的提升。」
姚文萍同樣認為,「在中國所有產業的國際化競爭中,家電產業是屬於典型『打不爛』的領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也曾形象地比喻:「中國家電業是一個很皮實的孩子,很禁打。通過這10年來的發展,中國家電業從一個很皮實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很爭氣的孩子。」對於未來10年的發展,他指出,今後幾年家電業的發展將繼續面臨上游成本增加和下游流通企業的雙重壓力,面臨嚴重的出口形勢,家電業的發展將更加依靠國內市場。隨著節能、環保、智能和安全成為家電發展的主題,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和高端產品的高盈利性迫使家電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自主創新將成為家電業發展的戰略支撐點
『肆』 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1、二元化市場結構造成供給相對過剩
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而且城鄉收入差距還有日益擴
大的趨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市場特有的二元化市場結構。一方面城市市場主
要家電產品容量普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家電保
有水平,家電產品的邊際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提高。在農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條件制
約下,家電生產企業只能將精力集中於競爭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場,結果便造成了
城市市場供給相對過剩的現象,價格大戰、概念炒作、囤積居奇等現象成了家電行
業特有的風景。
從家電產品的保有水平來看,我國家電行業未來的主戰場毫無疑問在農村地區
,農村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使家電行業再獲得一次高速成長的機會。但基於農
民收入在短期內仍無法迅速提升的現實,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家電市
場仍將維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場格局,品牌競爭也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家電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出現明顯分化
在家電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
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
期開始,由於城市市場趨於飽和,家電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
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
現了巨額虧損。
事實上,家電業從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行業萎縮的現象。而到了2000
年,則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同時,我
們也注意到還有一批企業仍在實現著發展,海爾、美的便是其中的代表。海爾依靠
其多元化產品組合、國際化營銷思路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
得了主動,實現了業績穩步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在不太景氣的家電行業中
成為了一個醒目的亮點。美的則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團隊以及不斷
豐富的產品組合,一舉在白色家電和小家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家電行
業內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筆者認為,家電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及早進行有力的兼
並重組並加大產品開發的力度,家電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
3、家電銷售渠道和價格決定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
伴隨著生產廠家間的激烈競爭,家電銷售網路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家電銷售
網路中傳統的百貨商場數量逐漸減少,家電專賣和超級市場則異軍突起。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家電專賣店在全部家電銷售網點中所佔比例高達65%,
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了家電經銷網點的絕對主體。家電專賣店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業
內人士也頗感震驚。在家電專賣店迅速擴張的同時,企業的銷售分公司和超級市場
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作為傳統家電經銷主力的百貨商場數量比例卻在不斷縮減
,有的百貨商場甚至已經放棄了家電經營。調研數據還表明,目前多數家電經銷網
點經營狀況平平,能維持正常經營的網點只佔到總數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近幾年來
家電銷售的利潤率不斷降低,特別是經營彩電、影碟機等價格競爭較激烈的品種的
銷售網點,基本上處在薄利經營的境況中。
另一方面,隨著國美、蘇寧、三聯等為代表的家電零售巨頭的崛起,家電產品
的價格決定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電零售商銷貨能力日益增大並具備
了一定壟斷實力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已不再由製造商自己說了算了,在零售商規模
普遍較大的中心城市,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開始由製造商單獨制定向製造
商和銷售商協議制定轉變。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網上銷售、會員直銷等先進銷售方
式的逐步開展,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仍將不斷改變。
4、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不斷增大
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
牌逼到了市場一隅,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長期保
持在85%以上的較高水平,國內家電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
威脅。
然而從1999年末開始,這一趨勢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伴隨著家電產品升級
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借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
2000年中,在價格戰此起彼伏的彩電市場上,平均零售價格幾乎是國產同型彩
電一倍的索尼彩電其零售額份額連續數月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其中索尼純平彩電在
最初上市的幾個月中市場份額一度佔了純平彩電全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難怪
業內人士急呼狼來了。
彩電市場如此,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也如此。2000年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
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位居三甲,惠而浦在洗衣機市場的排名也迅速提升,LG、
三星在微波爐市場也逐漸崛起,這些事實都向我們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國際品牌已經
開始大舉反撲的嚴峻現實,我國家電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