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
2. 明清傢具特點比較
明清傢具
古典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傢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傢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傢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傢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製品。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傢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傢具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3. 漆木傢具
漆木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的另一大類,也屬漆器的一類。它是以木材做胎骨,外面上漆,是木工和漆工的聯合作品。明清時代中國的漆工藝非常發達,各種技法齊備,用於傢具髹飾,或單色純正,或五彩繽紛,形成絢麗奪目的裝飾效果。
二、 明清傢具的用材
明清傢具所用石材、金屬飾件,選材考究,製作精良,頗富特色,對傢具的裝飾起了烘雲托月的美妙效果。
1.優質木材
明清傢具所用木材多產自熱帶,質地堅硬,色澤紋理優美,可分為硬木和非硬木兩類。紫檀、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烏木等屬硬木,楠木、櫸木、樟木、黃楊木等為非硬木。這里簡要介紹如下幾種:
紫檀木
主要出產於印度及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我國湖南、廣東、雲南有少量出產。紫檀材質緻密堅硬,密度較大,入水則沉色調呈紫黑似犀角色,紋理纖細浮動,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微有芳香。明清兩代主要用於製作高級傢具和精巧器物。紫檀傢具深沉古雅,利用其自然特點,採用光素手法,不事雕飾,表現出莊重大方、沉靜古樸的氣質風度。紫檀有新老之分,新者色紅,老者色紫,水浸老者不掉色,新者掉色,用於區分新老紫檀。
花梨木
花梨也有新老之分,老花梨又稱黃花梨,主要產於海南島,木色從橙黃到紫赤都有,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美觀,有悅人的香氣。新花梨木質較疏鬆,木色赤黃,呈條紋,無光澤,無香氣,紋理色澤較老花梨差異明顯。由於黃花梨紋理華美,色彩明快,材料較大,是明及清前期高級傢具的主要用材。明清兩代製作的黃花梨傢具,充分發揮其木質本身紋理的自然美,大多採用素光手法而不加雕飾,顯得簡練、優美。
雞翅木
老雞翅木紋理緻密細膩,紫褐色相間成紋,具有禽鳥羽毛一般美麗的花紋,尤其是縱斷面,具有光澤和深淺變化,細看猶如雞的翅膀纖毛浮動,雞翅木即由此得名。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且呆滯缺少變化。
紅木
主要產於印度,我國廣東、雲南幾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現代最常見的名貴硬木。老紅木近似紫檀,木色深紅或黑紅色,少數有黑色斑點,紋理戲迷光滑,並有輕微香氣。新紅木顏色赭黃,有花紋,外觀似黃花梨。新紅木經生漆處理後顏色變深,頗似老紅木,但與老紅木不同。老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深,而新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淺。清乾隆以後的高級傢具多數為紅木。
2.石材
通常製成板材,用於桌案面心、插屏、屏風或羅漢床的屏心、櫃門的門心、坐墩的面心、椅子靠背等,清式傢具使用石材較多,廣式傢具的坐具用石材做面心的更多。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斑石、紫石、青石、白石、綠石及黃石等。石材的選擇上以自然形成的山川煙雲圖案為上品,力求體現山水畫中水墨氤氳的藝術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3.金屬飾件
明清傢具常用金屬飾件,如櫃、箱、櫥、椅及屏風等傢具尤為多見,名目繁多,如合頁、面頁、吊牌、包角、鎖插等,造型各異。飾件上採用鏨花、鎏金、錘合等技法,製作出各種花紋,燦爛華美。金屬飾件的設計與傢具的整體造型及雕飾密切相關,充分反映出明清傢具在結構、裝飾與實用三者關繫上相當成熟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些具有藝術創意的金屬飾件,有的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有的對傢具起到保護加固的作用,同時為傢具添光加彩。光彩奪目的金屬飾件與天然的木質紋理形成不同色彩、不同質感的鮮明對比,相得益彰,使明清傢具更臻與完美。
三、 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極其風格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州、揚州、山西等地區。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其中以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作」、「廣作」和「京作」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1.蘇作傢具
是指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蘇作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作傢具為主。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不及他們從與充裕,表現為用材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往往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相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作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魚草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2.廣作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作傢具。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同時兩廣有時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作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較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3.京作傢具
京作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3. 明清傢具雕刻與紋飾有哪些特點
明清傢具在裝飾手法及紋飾上存在著時代的差別。一般說來,明式傢具以精緻但不淫巧、質朴而不粗俗、厚實卻不沉滯見長,它特有的美學個性和藝術範式也鮮明地體現在紋飾圖案上。 歲寒三友: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以此比喻忠貞的友誼。 中國紋飾圖案具有繼承性和趨同性特點,每個時代的出品或多或少地含有歷史的因素,每個品類的裝飾性也可能在其他品類中出現。明式傢具的紋飾題材許多都是承傳的。如祥雲龍鳳、纏枝花草、人物傳說等,這些題材在織綉、陶瓷、漆器等品類中常能看到。不過明式傢具的紋飾題材仍有自已的傾向性和選擇性,如松、竹、梅、蘭、石榴、靈芝、蓮花等植物題材;山石、流水、村居、樓閣等風景題材;魚藻、祥麟、瑞獅、喜鵲等動物題材較多見。明式傢具紋飾題材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主題,如方勝、盤長、萬字、如意、雲頭、龜背、曲尺、連環等紋,與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紋飾題材的寓意大都比較雅逸,頗有「明月清泉」、「陽春白雪」之類的文儒高士之意趣,更增強了明式傢具的高雅氣質。 清式傢具以雕繪滿眼絢爛華麗見長,其紋飾圖案也相應地體現著這種美學風格。清代傢具紋飾圖案的題材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拓寬,植物、動物、風景、人物無所不有,十分豐富。吉祥圖案在這一時期亦非常流行,但這一時期所流行的圖案大都以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為目的,與明式傢具的陽春白雪相比,顯得有些世俗化。晚清的傢具裝飾花紋多以各類物品的名稱拼湊成吉祥語,如「鹿鶴同春」、「年年有餘」、「鳳戲牡丹」、「花開富貴」、「指日高升」、「早生貴子」等,宮廷貴族的傢具則多用「祥雲捧日」、「雙龍戲珠」、「洪福齊天」、「五福捧壽」等等。總之,題材豐富多彩是清式傢具紋飾圖案的特點之一。清式傢具紋飾題材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樸素生活意願或統治者炫耀權力財富的功利要求,不如明式傢具來得超逸。對於紋飾題材的選擇,也不如明式傢具講究,有些傢具紋飾圖案顯然是單純為了顯示華貴富麗,而很少注意題材的貼切性。 明末清初之際,西方文化藝術逐漸傳入中國,至清雍正以後,仿西洋紋樣的風氣大盛,特別是清代廣式傢具,出現了中西結合式傢具,即以中國傳統做法製成器,而雕刻西式紋樣,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也有稱為西番蓮的,這種花紋出現的年代要相對晚些。 有些題材,明與清雖然都有採用,但在圖案內容上存在著差別。如麒麟作為一種瑞獸,是我國古代常用的裝飾題材,明中葉時,麒麟一定為卧姿,即前後兩腿均跪卧在地;而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但後腿仍與明中期相同;進入清代康熙以後,麒麟前後腿都站起來了,虎視眈眈。此外傢具上的博古圖案,在清代流行過兩次,一次在康熙時期,一次是在同治、光緒時期,兩次同為博古,前者提倡優雅清閑,後者推崇金石學問。同為博古,內涵有異。 傳統吉祥雕刻紋飾萬字紋:萬字紋即「卍」字形紋飾。 「卍」字為古代一種符咒,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 鳳戲牡丹: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瑞鳥,牡丹象徵富貴吉祥,鳳戲牡丹圖案,除了富貴之意,還被用於婚嫁和象徵愛情,成為表現民間婚戀的重要題材。 靈芝紋: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瑞草」之稱,靈芝紋也是皇家與民間傢具及其他器物上的常見紋飾。 四合如意: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一般為四個如意從四面圍攏鉤連起來,象徵諸事如意,和和美美。
4.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傢具中以哪些地方產的最為著名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傢具甚為豐富,以廣作、京作、蘇作、晉作最為著名。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州、揚州、山西等地區。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其中以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作」、「廣作」和「京作」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1.蘇作傢具
是指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蘇作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作傢具為主。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不及他們從與充裕,表現為用材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往往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相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作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魚草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2.廣作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作傢具。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同時兩廣有時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作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較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3.京作傢具
京作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 =*">
5. 清朝廣式傢具的鑒別真假
與收藏其他文物一樣,如何准確鑒別真假也成為收藏古傢具的必修課之一。收藏專家建議,除了要懂得鑒別木質以及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雕工紋樣外,學會從4個方面品「古味」,也是淘老傢具的關鍵招術。
1、看包漿 看包漿是鑒別是否是古傢具的要訣之一。據佛山收藏專家梁秉南介紹,一般在使用者經常撫摸的位置會出現自然形成的包漿,而新仿的包漿要麼不自然,要麼在不常撫摸的地方也做出來了。
2、看腿腳 清晚期廣式傢具的腿腳多採用束腰、羊蹄腿、馬蹄腿、足部雕刻等,因此可觀察其腿腳部位的造型紋樣,以及是否有因多年受南方潮濕氣候影響而導致的褪色和受潮水浸的痕跡。
3、查是否有翻修痕跡 古傢具的作偽手法常見於移花接木拼湊改造,或是以常見古傢具改製成罕見品種,以及化整為零以一改多等。如把架子床改成羅漢床,或是鏟除陽雕上的部分紋樣加深年代,以及把不太值錢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改製成較為罕見的抽屜桌、條案、圍棋桌,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對椅子等,都是常見的造假手法。
4、看配件 仔細觀察古傢具的底板、抽屜及銅活件等配件物品,也能從中尋找出仿造的蛛絲馬跡。 據了解,古傢具的底板和抽屜板,一般都有一股仿不像的古氣,且過去的榫眼都是方的,鎖住榫頭的是梢子,如果看到榫眼兩頭圓的,就說明是機器加工的,肯定是新仿的。另外,一般老傢具的銅活件如果是原配的,時間很長後會泛出幽幽的銀光或是點點綠銹,以及表面上像腐蝕版畫的板子那樣高低不平,這些都是鑒別老傢具真偽的關鍵。
以劣充好、拆一組兩、雜材其中、老料新作這幾項作偽招數都屬於材質作偽。中國明清傢具的製作材料,多採用極為名貴的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等製作,這些木材雖在比重、色澤、紋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物理性質,但由於生長地的不同,生長年代的差異,木料所處位置的轉移(如邊材、心材),以及開料切割時下鋸的角度變化,就會出現與書本上的標准木樣圖相悖的現象,在自然色澤和紋理上極易混淆,以致讓鑽營者有可乘之機。此外,即使自然色澤與高檔木料不一致,投機商也會改變木色,冒充高檔傢具。
由於時尚的不同,大約在清代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因受宮廷權貴、文人雅士的青睞,硬木傢具貴黑不貴黃,所以做假的木料大多被刷成黑色,如有將草花梨傢具塗上黑漆,冒充紫檀的事例。偽作的硬木傢具,有仿紅木、仿紫檀木等。仿紅木是將蘇木屑浸水中煮,呈濃紅紫色後,再用毛刷蘸塗木面數遍。待干後,以汁5份,大紅色料或金黃金粉1份的比例調勻,用細毛刷蘸塗木面上,干後,打蠟上光。仿紫檀木,是用高錳酸鉀或重酪酸鉀液塗在木頭上,經空氣氧化變為褐色,再塗赤色液。還有的為了加強其黑褐色效果,採用改塗重酪酸鉀與黑色混合液的方法,干後,打蠟上光,於是一件色澤黝暗深沉的「紫檀傢具」隆重面世了。
從雕刻工藝、打磨工藝、髹漆工藝這三個方面入手做一簡單介紹。
1、雕刻是明清傢具的重要裝飾手段,鑒別仿製傢具的雕刻應注意以下幾點:
(1)查刀法。仿造傢具的刀法,呆滯生硬,刻意追求像不像而失去了神韻,有時為了仿冒故意突出某個局部,而使整個布局失去均衡。
(2)觀線條。線條看似最簡單,但最難做工,稍不留意就會露出馬腳。在鑒定的時候就要細觀線條,特別是邊沿線條,紋飾外線是否有力度,是否流暢。
(3)審細部。明清傢具的雕刻,特別講究細部的精緻性,而仿製的傢具往往因為材料不到位,很難做到細部的精緻。
2、明清傢具的製作中,有「三分做工,七分打磨」的說法。過去師傅做好傢具後,學徒要對傢具精心打磨,常常一磨就是數年,有的紫檀傢具甚至是用竹片一點一點刮磨出來的。這種打磨工夫深刻入微,決不遺留半點空白,特別是那些細微、深凹之處,都能打磨得非常光滑柔潤。而新仿傢具,大多是機械打磨,外凸和平整部位可以拋光的如鏡面,但坑坑窪窪的地方,機械就無能為力,肯定會流下毛毛糙糙的痕跡。就算人工打磨也不會有以前的深工夫。
3、各種傢具有各自的髹漆工藝,明清珍貴硬木傢具的髹漆工藝是「揩漆」,首先對傢具進行打磨,以體現木材的天然紋理,然後用天然漆髹。
6. 明式紅木傢具的地域怎麼樣鑒定啊
我在友聯為家的網站上找到的,因為家裡就買過友聯為家的紅木傢具,你看看,應該比較完整了
明清傢具的地域鑒定 :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建、揚州、山西等地區。
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
其中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式」、「廣式」和「京式」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蘇式傢具
以蘇州為中心的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
蘇式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
明代蘇式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
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並不充裕,因此用料往往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常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
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
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向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裝飾上的簡與秀,蘇式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廣式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式傢具。
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進口的主要通道,當時兩廣又是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
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東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
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京式傢具
京式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式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合的特點。
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了一種擺設,這是京式傢具最大的遺憾。
寧式傢具
寧波地區的硬木傢具生產也有悠久歷史,大多繼承傳統式樣,人們稱其為「寧式」。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寧波的鑲嵌傢具。
寧波的鑲嵌傢具從清初到道光時期,先後經過「木嵌——黃楊木與象牙嵌——骨木和嵌——骨嵌」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道光後主要採用骨嵌,也有用螺鈿作鑲嵌的;形式可分為高嵌和平嵌兩種,前期多高嵌,後期多平嵌。
高嵌似浮雕高起,平嵌以剪影平貼切圖案,布局勻稱,輪廓形象生動,工藝精密細致,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臨摹當時畫家作品製成骨嵌的所謂「丹青體」,一種是民間藝人設計的民間裝飾性繪畫的「古體」紋樣兩種裝飾各得其美,各具特色。
海式傢具
海式傢具是指清代晚期至民國時,上海地區生產的以紅木為主要用材的傢具式樣。
清代中葉以後,中國傳統傢具生產受到西式文化直接影響的,除廣州、寧波以外,就是上海。
因此上海的傢具一直同蘇式傢具一樣,遵循著明清以來傳統傢具的一貫作法。
清代晚期以後,又以追求西方傢具和廣式傢具為時尚,常常在形體構造上添加許多西方的形特徵,甚至在內部結構上也學習西方傢具,從而使傢具顯現出一種「海式」樣子。
這種式樣的傢具十分講究大效果和新潮款式,力求新穎別致,不免給人一種顯眼華麗之感,缺乏耐看的傳統文化內涵。
其外表還竭力摹仿紫檀色,當仁不讓塗棕黑或紅黑色漆層,海式傢具在吸收西式傢具的創制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和款式,對現代傢具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除上述幾個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外,其它地方的傢具各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比如晉作傢具以山西地區為代表隊,所製作的傢具,以本地所產的優質核桃木為主,在用料上很大氣。
晉作傢具在裝卸中大量採用如意紋、雲紋、靈芝紋,傢具腿足多用三彎腿,椅子的聯幫棍常變為竹仿狀或花瓶狀等,晉作傢具的銅飾件多呈凸拱形,也是其一大特點。
晉南以漆傢具為主,以金漆彩繪山水、人物、風景取勝;晉北以木器傢具為主,明代風格尤濃。
川作傢具在製作手法上吸取南北之長,更注重傢具的實用性,其精神核心是威嚴又實用。
魯作傢具以製作簡朴為特點,多用粗壯,體積碩大。
陝作傢具以古拙質朴,有石雕之神韻。
冀作傢具拙笨實用,以平面直角為多,銅飾件或方或圓,少有變化等。
找的我好辛苦哦,要給我加分啦!
7. 明清傢具的主要區分
明及清代前期傢具製造業空前繁榮,大致上可歸於兩個原因,一是城市鄉鎮的商品經濟普遍發達起來,社會時尚的追求從一個側面刺激了傢具的供需數量;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海運的開放有關,硬質木材大量湧入,使工匠們有發揮的空間,競相製造出在堅固程度和美觀實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傢具。
所謂明式傢具,一般是指在繼承宋元傢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由明入清,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傢具開始出現。它起始時被稱為「細木傢具」。起初,這種細木傢具在江南地區主要採用當地盛產的櫸木,至明中期以後,更多地選用花梨、紫檀、等品種的木材。當時人們把這些花紋美麗的木材統稱為「文木」。特別是經過晚明時文人的直接參與和積極倡導,這類時髦的傢具立即得以風行並迅速以鮮明的風格形象蔓延開來。細木傢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傢具產生於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可傢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傢具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大量進口硬木木料如紫檀、花梨、紅木都得到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的喜愛。其中色澤淡雅、花紋美麗的花梨木成為製作高檔傢具的首選材料。國產的木材如南方的與黃花梨接近的鐵力木、櫸木、用於裝飾的黃楊木和癭木以及專做箱櫃的樟木等都被廣泛使用。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傢具剛柔相濟,洗練中顯出精緻;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傢具增添了有效的裝飾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傢具的種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不僅有桌、櫃、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等,其中最為集中的出現在清朝初期。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做法上明顯不同,可劃分為紫檀作、花梨作、紅木作以及柴木作等等,相互有所區別。清初的柴木傢具是明代傢具中的精品,許多柴木傢具風格淳厚、造型敦厚,體現出來自民間的審美情趣。在柴木傢具當中,以晉作為最優,河北、山東也不乏佳作,精品不絕。
清初之時,傢具上的創新不多,出現了尺寸擴大,形式守舊的特徵;但隨著政治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統治者體現到傢具上的追求,一是體積加大,二是裝飾一味趨細趨膩。
清代中葉以後,蘇式傢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徵,與風行全國的京式傢具相互影響,又各自保留著自身的特點和歷史地位,在清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傢具中獨樹一幟。從傢具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上講,乾隆後期達到了頂峰時期。這個時期清朝傢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才真正顯示出「清式傢具」的獨特審美來。
對於這兩種時代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一)明代傢具的特點
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明代傢具的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券口、圈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明式傢具紋飾題材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母題,如方勝、盤長、萬字、如意、雲頭、龜背、曲尺、連環等紋,與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紋飾題材的寓意大都比較雅逸,更增強了明式傢具的高雅氣質。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傢具,從發展歷史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所以,這時期的傢具造型、裝飾等,還是明代傢具的延續。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傢具還是用紫檀木製造。中期以後,紫檀漸少,多以紅木代替了。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傢具風格可以稱為明式。
第二階段是康熙至嘉慶。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盛世」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興旺發達。到了清朝黃金時代的乾隆時期,傢具生產達到了高峰。這些傢具材質優良,作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國勢與民風。這些盛世傢具風格,與前代截然不同,代表著清代的主流,被後世稱為「清式風格」。清式傢具的風格,概括來說有如下兩點:
1.造型上渾厚、莊重
從雍正年開始,傢具新品種、新結構、新裝飾不斷涌現,如折疊式書桌、炕格、炕書架等。在裝飾上也有新的創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鈿、婆羅漆面、掐絲琺琅等。另外用福字、壽字、流雲等描畫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時的一種新手法。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
2.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清式傢具」的代表作。清式傢具以雕繪滿眼絢爛華麗見長,其紋飾圖案也相應地體現著這種美學風格。清代傢具紋飾圖案的題材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拓寬,植物、動物、風景、人物無所不有,十分豐富。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吉祥圖案在這一時期亦非常流行,但這一時期所流行的圖案大都以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為目的,與明式傢具的陽春白雪相比,顯得有些世俗化。晚清的傢具裝飾花紋多以各類物品的名稱拼湊成吉祥語,如「鹿鶴同春」、「年年有餘」「早生貴子」等,宮廷貴族的傢具則多用「祥雲捧日」、「雙龍戲珠」、「洪福齊天」等等。明末清初之際,西方文化藝術逐漸傳入中國,雍正以後,仿西洋紋樣的風氣大盛,特別是清代廣式傢具,出現了中西結合式傢具,即以中國傳統做法製成器,而雕刻西式紋樣,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這種花紋出現的年代要相對晚些。
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傢具上同時採用幾種工藝手法,如雕刻加鑲嵌,彩繪加貼金、包銅或琺琅等,材料的運用也趨多樣,常見的有傢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處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趨多樣化、復雜化。如這一時期出現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幾、嵌玉璧插屏、掐絲琺琅寶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傢具裝飾技法。
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後至清末。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造型上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木材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