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是電壓 中國的家庭電路是220伏
手機輸入電壓是直流5V,是經過充電器降壓整流轉換為直流5V電壓,提供手機充電的。
B. 中國第一個集成電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是誰發明的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那不能說是發明,其實就是仿造,包括現在很多常用的國產集成電路,都是仿造的國外技術,幾乎一點區別都沒有可以直接代換,比如tea2025是國外型號,cd2025就是國產的,原理結構都一樣沒有區別可以直接代換的,但是質量就不好說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呢!
C. 中國電的歷史和發展
電力發展概述
一、電力系統的發展歷史(一)、電力系統的發展歷史中國電力系統是隨著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⑴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機組發電到1936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國共有461個發電廠,發電裝機總容量為630MW,年發電量為17億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電系統。⑵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江蘇、浙江等沿海城市的發電廠被毀壞或拆遷到後方;西南地區的電力工業出於戰爭的需要,有定的發展。日本帝國主義以東北為基地,為戰爭生產和提拱軍需物資,從而使東北電力系統也有一定的發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為1848.6,年發電量約43億kW·h,居世界第25位。當時中國已形成的電力系統:①東北中部電力系統,以豐滿水電廠為中心,採用154kV輸電線路,連接沈陽、撫順、長春、吉林和哈爾濱等地區;②東北南部電力系統,以水豐水電廠為中心,採用220kV和154kV輸電線路,邊疆大連、鞍山、丹東、營口等供電區;③東北東部電力系統,以鏡泊湖水電廠作為中心,採用了110kV輸電線路,連續雞西、牡丹江、延邊等供電區;④冀北電力系統,以77kV輸電線路連接北京、天津、唐山等供電區和發電廠。包括如下幾個電力系統。中國的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工作始於
D. 中國的集成電路水平在世界上怎麼樣
設計水平,介於一流和二流之間。
量產工廠的技術水平,介於二流和三流之間。
市場容量,世界第一。
E. 為什麼我國的家用電路用220v的電壓,而日本的是110v的呢
中國比日本大,用220V可減少損失。
F. 為什麼中國的電路電壓是220伏
目前世界各國室內用電所使用的電壓大體有兩種,分別為~130V,與220~240V二個類型。100V、110~130V被歸類低壓如美國、日本、等以及船上的電壓,為因此它的設備都是按照這樣的低電壓設計的,注重的是安全;220~240V則稱為高壓,其中包括了中國的220伏及英國的230伏和很多歐洲國家.注重的是效率。同屬一種電壓體系的普通電器帶到國外去用,電壓一般不會有問題,因為大部分的電器都有20%的電壓浮動范圍如電爐,電飯鍋等,因為即便在國內有時的電壓最高也可達250伏,因此230伏的電壓只是讓他們加熱得更快,沒有多大問題。
對那些電壓要求嚴格和價格比較昂貴的電器即便同屬一中電壓體系如果電壓不同還是建議要使用旅遊變壓器,以免燒毀電器或影響電器的使用壽命。
如果高電壓電器帶到低電壓的國家去一般情況下是不能使用的,即便勉強能用往往也是苟延殘喘或如老牛拉車一樣使用功能大打折扣。
要注意的是很多電器本身有適配電壓,即可以適合110伏-240伏的電壓, 比如海爾彩電的浮動范圍都標有:AC 90-260 V 50Hz,所以在90到260伏的電壓下都可照常使用,你可以看看你的電器說明標志。
. 如果您經常到國外為了防止您所帶電器在國外不能使用或因電壓不同而造成損失,一般旅行社都建議大家出國自備旅遊轉換插頭和旅遊變壓器。
以下是概況:
100V 僅2國
日本、 北韓
110~130V 約30國
中國台灣、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古巴、黎巴嫩、墨西哥
220~230V 約120國
英國、德國、法國、中國、新加坡、香港(200V)、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奧地利、荷蘭、菲律、泰國、挪威、新加坡、印度、紐西蘭、澳洲
注1:採用220~230V電壓的國家裡,亦有視地區需要並用110~130V電壓等情形,如瑞典、俄羅斯
G. 中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何是220V
在電力發展的初期,群雄並起。歐美各個電力公司,出於競爭的需要,採用了不同的頻率、電壓標准,以便於壟斷電力的生產、輸送和用戶市場。後發展電力的國家引進不同電力公司的電力設備,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電壓標准。我國早期引進的電壓標准既有220V的,也有少量110V的,後來逐步統一為220V的。
要統一各國電壓標准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更換大量的電力生產、輸送設備和用電設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220V的電壓就沿襲下來了。
目前世界各國室內用電所使用的電壓大體有兩種,分別為100V~130V,與220~240V二個類型。100V、110~130V被歸類低壓如美國、日本、等以及船上的電壓,為因此它的設備都是按照這樣的低電壓設計的,注重的是安全;220~240V則稱為高壓,其中包括了中國的220伏及英國的230伏和很多歐洲國家.注重的是效率。
H. 現今的中國的集成電路(晶元)技術到底什麼水平
晶元技術,可分為設計、量產、封裝三部分。
先說設計技術。中國公司的設計水準,大致在國際二流水平上。有些產品,如華為旗下海思的手機晶元,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已經趕上了歐洲、日本的大多數公司。
再說量產技術。中國量產工廠的技術水準,大致在國際三流水平上。原因是,人家只出售當時的二流設備,安裝以後就是三流的了。
再說封裝技術。設在中國本土的封裝工廠大多數是該行業頂級外商的直接投資,難分彼此了。
I.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出路在哪裡
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都曾出現過好幾次IC市場慘淡的局面,但在中國2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出現,所以IC市場的中心正在不斷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向中國轉移,IC的生產中心也在不斷地從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到中國。去年(2004年)台灣的8寸晶圓生產廠宣布在廣東珠海市落戶,以及台聯電和台積電IC生產廠商在國內蘇州、上海投資辦廠,一下子把中國的IC產業推向了世界高峰。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IC生產廠家的產品或相同型號的IC幾乎在中國都可以找得到,中國IC市場的份額已經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並且這個分量還在繼續增長,因為中國是一個產品加工能力最強和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作為一個IC的使用者,我對中國IC產業的發展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嘆息。欣慰的是IC產業在國內的蓬勃發展必然會帶動中國電子工業及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並且我們的IC產量和產值很快就可以趕上日本、歐洲和美國。IC的發源地在美國,二十多年前傳入歐洲和日本,十年前又傳入台灣,現在又傳到了中國大陸。在IC產生技術方面,日本用了26年才趕上美國,而台灣只用了十年多一點時間就趕上了美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根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的IC產業每年都有30%以上的速度增長,因此可以估計,用不了十年,中國的IC產業就可以趕上美國。嚴格來說早在二十年前,國外的IC生產技術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中國一直沒有把握住機會,因此我們不能不嘆息。八十年代末,中國就開始從日本大量引進IC生產技術,當時國內的最大IC廠家742廠(華晶集團)就是在那時候從日本東芝公司引進IC生產技術的,同時向東芝引進IC生產技術的還有韓國三星。現在可以檢討一下中國二十幾年來IC產業的發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信息產業部(以前叫電子工業部或四機部)一位領導的真心話來概括:我們二十多年來用於引進IC(彩電用)生產的錢,光利息用來買IC都用不完。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IC產業發展這么令人感嘆?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責任歸於日本沒有真心向中國人傳授技術,那麼爾後中國從歐洲引進的IC生產技術又怎麼樣呢?上海非利蒲半導體廠、上海貝嶺半導體、還有深圳的賽意法半導體公司等等,當時引進技術的時候技術水平也應該是很先進的了吧,但為什麼也發展不起來?中國沒有IC用戶嗎?中國IC市場的容量每年都有上百億元的增長,把它攤到任何一個IC企業,這個企業都會被掌死。就良心而論,如果我們不是當年從日本引進了彩電生產技術,中國的電子工業不會像今天發展得這么快。如果拿今天的三星與中國任何一個企業相比,就會知道中國的IC企業到底輸在哪裡?我認為,中國的IC產業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是輸在生產技術上,因為三星公司也是與中國華晶公司同時引進日本的IC生產技術,並且目前在三星公司工作的很多高級技術人員也是中國人,因此我們只能認為,中國IC產業的失敗,是輸在管理和體制上。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是中國IC產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國家,雖然是改革開放了,但一些大的技術引進項目,還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立項、審批和撥款,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的企業還都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在爭取技術引進項目的時候一般都會弄虛作假。這些企業為了爭取得到國家技術引進項目,可以說是不擇一切手段,其中在寫可行性報告的時候,首先是把技術引進的必要性寫得天花亂墜,然後把經濟效益也寫得非常可觀,最後把投資寫得非常節省,只有國外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先拿到項目,資金不足,等上馬以後再繼續向國家申請,反正生米已經將要煮成飯,國家不可能不給。因此,技術引進項目在一開始就是先天不足,經常是一邊引進技術設備一邊修改方案,最後把資金用完了,還不能正常生產,更談不上日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了。如:華晶半導體廠(742廠),IC產生技術引進項目在進行到第一期工程後,因資金不足就基本停止了下來,但為了向政府部門報喜,表示項目超前完成任務,提前出產品,不得不向東芝公司買進IC半成品進行封裝,然後打上自己的品牌,一個自力更生,獨立生產的IC產品就這樣誕生了。但直到今天,華晶半導體廠當年的雄偉目標一直都沒有實現過。思想保守,不重視技術引進,企業缺乏活力,是國內IC生產廠家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政府領導的眼裡,引進IC產生技術和設備,IC產品就可以像麵包師烤麵包一樣,等著麵包出爐了,殊不知IC產品最關鍵的技術還在前頭,就是產品技術開發。搞過電路設計的工程師都會清楚,開發一個電子產品,比較復雜一些的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而開發一個IC產品需要的時間還要更長,因為IC樣片試制出來後還要作電路試驗,還需要整機廠的配合。況且以前搞IC設計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用膠帶貼圖),特別是搞模擬電路IC設計,對設計師的技術水平(經驗)要求更高。光有IC產生技術和設備,還需找米下鍋,而IC產品設計,在國內IC產生技術剛引進的時候還是個空白,對IC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並且當年連師傅都沒有到哪裡去培養。因此引進成熟的IC技術產品是解決IC產生廠當時等米下鍋的唯一出路,但是在自力更生,自主開發等思想的指導下,只好讓IC技術開發人員加班加點,重復別人的勞動,讓IC生產設備耐心地等待著新產品的誕生,和靜靜地等待著衰老。因為,IC產品技術引進多麼丟中國人的臉。而在此同時,韓國三星卻每年花幾億美金來進行技術引進,然後用同樣的生產設備進行IC生產,並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到中國,每年幾十億元的錢也源源不斷從中國人的手中流入別人的腰包。你看多可惜,中國就這樣失去了一次IC發展的好機會。今天三星半導體公司的產品樣樣均有,這些產品完全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嗎?我看不是,我相信大部分產品都是靠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連日本人賣給中國人的生產設備也是通過引進,然後改造再賣給中國。而在國人看來引進設備還可以,但引進技術就是恥辱,中國人能把衛星發射上天,為什麼就不能開發IC。20世紀末IC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個人電腦發明以後,IC生產技術和IC電路開發技術,無論是在效率上或者在性能上,以及在產能上都比前10年最少增長了100倍。英特爾公司在進行802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還是用手工貼圖的方法,而到了803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才開始採用CAD和EAD技術,正是因為CAD技術的飛速發展才引起今天IC技術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今天IC的生產和開發技術越來越集中,並且產能已基本集中在幾個世界級的IC企業手中,而且IC生產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行業。中國領導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要想讓現在國內的IC企業(國營企業)直接去追趕國外的IC企業巨頭,已經是不可能了,那樣只能白白地丟失更多的錢。上個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國家在IC產業方面進行了政策調整,原來只允許國營企業涉及的IC產業,現在反過來鼓勵民營企業進入IC技術領域,並把民營企業的概念延伸到外商在國內投資企業的范圍,這一觀念的改變使得二十多年籠罩在中國IC產業頂上的陰雲,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隨著台灣IC企業向大陸轉移,以及國外IC企業競爭的激烈,和國外留學人員創業的濃厚興趣,在2000年以後的幾年裡,中國從事IC技術的企業一下子猛增了400多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海歸人員新辦的IC設計公司,中國IC產業的春天終於到來了。與此同時,在政府提出信息產業要有自己的「心」(CPU)和「腦」(系統軟體)的號召下,一些代表國家頂級IC技術的產品,如:方舟1號、2號;龍芯1號、2號;漢芯等CPU產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兩年裡也陸續在不同場合亮了相,並得到政府部門的嘉獎,同時也給中國政府的官員面子增加了光彩,證明政府的支持是正確和有效的。沒有人懷疑,CPU不是當今IC技術中的皇冠,英特爾公司獨領風騷20多年,靠的就是CPU一枝獨秀。但是CPU與其他IC產品不同,它不但需要硬體支持,更需要軟體來支持,沒有一大幫熱血沸騰的軟體開發隊伍跟進,不斷地開發應用軟體來支持,任何先進的CPU都會變成廢物。對於CPU電路性能的優越性我們暫且不說,但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別人的IP,那麼我們的CPU到底有多少優勢,能與英特公司抗衡嗎?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自己的IP,手中已經掌握大量軟體資源的軟體公司願意跟進嗎?況且開發自己的IP談何容易,如果選用別人的IP,還不是需要乖乖的給別人交一筆知識產權費。世界上曾有多少人,想在CPU行業與英特爾公司爭奪天下,都沒有成功。在英特爾公司剛推出80286的時候,那是個群雄輩出的時代,有西門子、NEC、台灣聯電、IBM等好幾十家公司跟進;到了80386和80486的時代,世界大部分廠家紛紛倒閉,只剩下幾家;再到奔騰CPU的時代,世界CPU的廠家幾乎只剩英特爾公司一家,最後有十幾家CPU公司聯合起來搞一個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的奔騰CPU抗衡也沒成功。那麼中國IC產業的出路在哪裡?實際上這兩年華為、中興等IC開發公司的實際行動已經作了回答,就是要搞那些能與自己產品配套用的IC,或某個新技術領域,別人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的新IC,這樣才可能會成功。不過,現在華為和中興的IC開發公司還是處於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小農經濟經營方式,只不過是省了點趕集買菜的時間和路費,圖了個方便。他們這種小農經濟經營方式,註定他們的IC開發公司規模不可能做得很大。他們如果想把IC開發公司規模做大,必須自己構建一個農場或收購一個農場,把自己培養成一個IC專業戶。當一種主流文化形成以後,一般人只能跟著它走,誰要是想與它作對,必須量力而行,估計一下自己有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和敢不敢付出那麼高的成本,如:美國的王安電腦就是因為與眾不同,而倒在了IBM電腦的腳下。目前WINDOWS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7000多萬行原代碼,雖然它很不盡人意,但誰想准備用新的操作系統取代它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用LINUX來取代它,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人已經實踐了好幾年,並且在這方面花的錢起碼也有十幾億元,到現在還沒有看得出有成功的希望。中國IC產業的發展絕不會像政府官員宣布的那樣,缺「心」就是搞CPU——要與英特爾對著干,少「腦」就要搞操作系統——要與微軟對著干。如果大家都去搞CPU和操作系統,很多企業都得要完蛋。企業要生存首先是要解決吃飯問題,然後才能求發展,過度地追求高標准,高水平,不先考慮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實力,對於一個沒有品牌基礎的新企業來說,死得更快。中國科學院軟體所倪光南院士早在幾年前就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方向是搞系統晶元和與之相配的嵌入式系統軟體。目前在世界上系統晶元雖然還沒有形成規模,但嵌入式系統軟體發展非常快,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體開發的人員也越來越多,這也給將來系統晶元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里我不願意作為算命先生來推算中國最近誕生的方舟、龍芯、漢芯等產品的命運,但如果沒有政府的繼續支持,可以肯定他們往後的日子非常艱難,但政府鼓勵發展自己的CPU也情有獨鍾,我們無法評論。幾年以前我與華邦公司總裁?元先生(他現在是台灣地區SOC促進會主席)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就指出:最近美國十幾家IC公司聯合起來生產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抗衡,都沒成功,今後幾年誰再去搞CPU,誰將會死得更快。威盛是唯一一家敢與英特較勁的CPU公司,並且它還是一家生產電腦的公司,要不是他自產自消,它可能很早就倒閉了。除非國產的CPU公司也能自產自消,或者政府一直願意眷養著,要麼這些CPU公司也將很快就會倒閉。元先生原來就是搞CPU出身的,他深知CPU河流的深淺,所以他自己創建公司的時候就沒有開發和生產自己的CPU,而是開發計算機圖形處理晶元。華邦公司開發成功的兩塊圖形處理晶元(用於電腦顯示卡和VCD電腦放映卡)在97年前後出盡了風頭,為公司賺足了發展資金。因此,公司在剛上馬的時候產品選型非常重要,要麼還沒等站穩腳跟,產品很可能就要過時和被淘汰。自從晶體管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集成電路自60年代初期發明以來,半導體製造技術和計算機產業一直都在按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性能翻一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數字文明」。在半導體這樣的日新月異的產業領域,對於所有相關企業而言,永遠都會有新機遇和新威脅。不管是擁有什麼樣的業績和規模的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業務環境的變化。深知半導體產業戰略意義的地區和國家為了增強半導體技術的競爭力都在不斷投入龐大的資源。同時,半導體產業,技術開發、生產體制和客戶企業等全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翻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半導體產業首先誕生於美國,然後擴展到歐洲,之後經日本和韓國,發展到台灣和擴展到了中國大陸。展望未來,毋庸置疑的是半導體產業將以驚人的速度在中國出現。所以,產業的發展將沿地區性和全球性兩個方向推進。在半導體產業區域擴展的同時,構成這一產業的企業也經歷了反復的重組和整合,半導體產業構造的進化始終沒有停止過,擁有嶄新業務模式的企業將會不斷登台亮相。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為止,幾乎所有的著名半導體製造商都是獨立進行產品的策劃、設計、生產和銷售。這種業務形式被人們稱為「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IDM(集成設備製造商)」。這種業務形式在90年代初很快就被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創造的兩種新業務形式所突破。這兩種新業務形式之一是專門從事半導體生產的「半導體代工廠商(Foundry)」和專門從事半導體設計的「半導體設計廠商(Fabless)」。這是一種新的資源共享模式,它是由IP(知識產權)供應商和SOC設計服務公司來承擔的一種產品設計外包模式。笛卡兒發明的三根直線把歐洲人的思維延伸到無限遠的空間,而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卻把中國人的思維固化在1+1=0的原點上。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突然誕生了400多IC設計公司,這些IC設計公司無一不是從事CPU、DSP、SOC等數字電路器件的技術開發。這些數字電路IC的技術開發需要購買或租用非常昂貴CAD、EAD軟體和IC測試設備,並且這些產品的生產工藝以及介面電路已經標准化,IP授權費用很高,產品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一個IC設計公司光靠一個產品很難養活一個公司,因此,在很短時間內將會有一大批IC設計公司被淘汰出局。奇怪的是,那些具有廣泛應用的模擬器件或IC,卻無人去問津。例如:電源開關管、電源管理IC、音頻放大IC等等。這些模擬半導體器件的技術開發,不需要昂貴的IC開發專用CAD、EAD工具軟體,甚至用手工同樣也可以進行技術開發。因此,模擬半導體器件的利潤相對來說比數字電路IC還要高。例如: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手機、數碼相機等產品用的電源適配器或充電器的價值,估計每年超過300億元,其中半導體器件的價值就超過100億元;還有CRT電視機、空調等電源使用的半導體器件,總價值將超過300億元。這么大的半導體市場,卻沒有人看見,反而大家都?死盯在CPU、 DSP、SOC等這幾個電腦專用的技術產品上。在他們看來,只有使用昂貴的CAD、EAD工具軟體和IC測試設備,開發出來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才算是高新技術,才能給中國人的臉爭光。難道電腦比人腦還要更聰明嗎?別忘了,每年創收幾百億美金的微軟公司的WINDOWS軟體產品,是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每年創收幾十億美金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也是SYNOPSYS、CADENCE和MENTOR等公司的工程師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其實數字電路要比模擬電路簡單非常多,因為,數字電路基本上都是由與門、或門、非門等三種基礎電路組成。因此,一些國外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提供商,大部分都是把重點放在數字電路技術設計上。模擬電路設計相對來說,要比數字電路困難很多,因為,大部分CAD、EAD工具軟體對模擬電路設計都用不上,大部分模擬電路設計還得靠人的工作經驗積累,這應該是給中國人留下了一個最好的後門——發展IC技術的最好機會。
J.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現狀怎麼樣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製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集成電路是製造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安全的基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存在諸如集成電路設計、製造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失仍然大量依賴進口,與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差異。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只有實現了底層集成電路的國產化,我國的信息安全才能得以有效保證。因此在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中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黃金時期的到來,重點企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
在電子行業的眾多新興子行業中,集成電路、北斗產業、感測器、智能家居、LED等有望在本輪升級轉型中脫穎而出。從之前的千億扶持計劃,到近期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這個時間窗口才能重新定義全球市場格局。
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意義
集成電路是工業的「糧食」,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中國製造的重要技術和產業支撐。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加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更將其視為未來20年從根本上改造製造業的四大技術領域之首。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既是信息技術產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生產了16.3億部手機、3.5億台計算機、1.4億台彩電,佔全球產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主要以整機製造為主。由於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電子信息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9%,低於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176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進口商品。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發布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和產業規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50%。產業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3.8%。
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系統級晶元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建成了7條12英寸生產線,本土企業量產工藝最高水平達40納米,28納米工藝實現試生產。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採用,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靶材等進入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
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2014年海思半導體已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名的門檻,數據顯示,我國設計企業在2014
年全球前五十設計企業中占據了9個席位。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元製造企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長電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裝測試企業,在完成對星科金朋的並購後,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創新要素積累不足。領軍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和管理團隊不穩定;企業小散弱,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英特爾一家公司。產業核心專利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
二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晶元設計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難以進入整機領域中高端市場。跨國公司間構建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國內企業只能採取被動跟隨策略。
三是「晶元-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晶元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大部分在境外製造,沒有與國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製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後國際主流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實現趕超提供了難得機遇。從外部挑戰看,國際領先集成電路企業加快先進技術和工藝研發,推進產業鏈整合重組,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不少領域已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
從發展機遇看,市場格局加快調整,移動智能終端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格局面臨重塑,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
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呈現新趨勢,製造工藝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新結構、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隨著信息消費市場持續升級,4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這些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