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達林頓陣列驅動電路的工作原理,即電路圖
⑵ 磁碟陣列的原理
磁碟陣列作為獨立系統在主機外直連或通過網路與主機相連。磁碟陣列有多個埠可以被不同主機或不同埠連接。一個主機連接陣列的不同埠可提升傳輸速度。
和當時PC用單磁碟內部集成緩存一樣,在磁碟陣列內部為加快與主機交互速度,都帶有一定量的緩沖存儲器。主機與磁碟陣列的緩存交互,緩存與具體的磁碟交互數據。
在應用中,有部分常用的數據是需要經常讀取的,磁碟陣列根據內部的演算法,查找出這些經常讀取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加快主機讀取這些數據的速度,而對於其他緩存中沒有的數據,主機要讀取,則由陣列從磁碟上直接讀取傳輸給主機。對於主機寫入的數據,只寫在緩存中,主機可以立即完成寫操作。然後由緩存再慢慢寫入磁碟。
⑶ RAID5的具體原理
raid代表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or independent) drive。raid的優點在於三個方面即可用性、容量(capacity)及性能(performance)。利用raid技術於存儲系統的好處主要有以下三種
通過把多個磁碟組織在一起作為一個邏輯卷提供磁碟跨越功能
通過把數據分成多個數據塊並行寫入/讀出多個磁碟以提高訪問磁碟的速度
通過鏡像或校驗操作提供容錯能力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raid級別可以滿足用戶對存儲系統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要求。常用的raid級別有以下幾種:nraid,jbod,raid0,raid1,raid0+1,raid3,raid5等。為提高可靠性和性能,常使用raid5和raid。下面分別簡要介紹各自的原理及特點:
nraid即non-raid,所有磁碟的容量組合成一個邏輯盤,沒有數據塊分條。nraid不提供數據冗餘。要求至少一個磁碟。
jbod代表just a bunch of drives,磁碟控制器把每個物理磁碟看作獨立的磁碟,因此每個磁碟都是獨立的邏輯盤。jbod也不提供數據冗餘。要求至少一個磁碟。
raid0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整個邏輯盤的數據是被分條分布在多個物理磁碟上,可以並行讀/寫,提供最快的速度,但沒有冗餘能力。要求至少兩個磁碟。我們通過raid 0可以獲得更大的單個磁碟的容量,且通過對多個磁碟的同時讀取獲得更高的存取速度。raid 0首先考慮的是磁碟的速度和容量,忽略了安全,只要其中一個磁碟住了問題,那麼整個陣列的數據都會不保了。
raid 1,又稱鏡像方式,也就是數據的冗餘。在整個鏡像過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碟容量是有效的(另一半磁碟容量用來存放同這一半完全一樣的數據)。同raid 0相比,raid 1首
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容量減半、速度不變。為了達到既高速又安全,出現了raid 10(或者叫raid 0+1),可以把raid 10簡單地理解成由多個磁碟組成的raid 0陣列再進行鏡像。
raid 3和raid 5都是校驗方式。raid 3的工作方式是用一塊磁碟存放校驗數據。由於任何數據的改變都要修改相應的數據校驗信息,存放數據的磁碟有好幾個且並行工作,而存放校驗數據的磁碟只有一個,這就帶來了校驗數據存放時的瓶頸。raid 5的工作方式是將各個磁碟生成的數據校驗切成塊,分別存放到組成陣列的各個磁碟中去,這樣就緩解了校驗數據存放時所產生的瓶頸問題,但是分割數據及控制存放都要付出速度上的代價。raid 30、raid 50相對應的工作方式可以像raid 10那樣去理解。
由此可見,使用raid功能組成陣列,總能做到單個磁碟無法做到的功能,所以說raid卡+多磁碟對我們來說是充滿誘惑的。
⑷ RAID0,RAID1和RAID5有什麼區別和原理
RAID 0:無差錯控制的帶區組
要實現RAID0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硬碟驅動器,RAID0實現了帶區組,數據並不是保存在一個硬碟上,而是分成數據塊保存在不同驅動器上。因為將數據分布在不同驅動器上,所以數據吞吐率大大提高,驅動器的負載也比較平衡。如果剛好所需要的數據在不同的驅動器上效率最好。它不需要計算校驗碼,實現容易。它的缺點是它沒有數據差錯控制,如果一個驅動器中的數據發生錯誤,即使其它盤上的數據正確也無濟於事了。不應該將它用於對數據穩定性要求高的場合。如果用戶進行圖象(包括動畫)編輯和其它要求傳輸比較大的場合使用RAID0比較合適。同時,RAID可以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比如所需讀取的文件分布在兩個硬碟上,這兩個硬碟可以同時讀取。那麼原來讀取同樣文件的時間被縮短為1/2。
RAID 1:鏡象結構
對於使用這種RAID1結構的設備來說,RAID控制器必須能夠同時對兩個盤進行讀操作和對兩個鏡象盤進行寫操作。通過下面的結構圖您也可以看到必須有兩個驅動器。因為是鏡象結構在一組盤出現問題時,可以使用鏡象,提高系統的容錯能力。它比較容易設計和實現。每讀一次盤只能讀出一塊數據,也就是說數據塊傳送速率與單獨的盤的讀取速率相同。因為RAID1的校驗十分完備,因此對系統的處理能力有很大的影響,通常的RAID功能由軟體實現,而這樣的實現方法在伺服器負載比較重的時候會大大影響伺服器效率。當您的系統需要極高的可靠性時,如進行數據統計,那麼使用RAID1比較合適。而且RAID1技術支持「熱替換」,即不斷電的情況下對故障磁碟進行更換,更換完畢只要從鏡像盤上恢復數據即可。當主硬碟損壞時,鏡像硬碟就可以代替主硬碟工作。鏡像硬碟相當於一個備份盤,可想而知,這種硬碟模式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帶來的後果是硬碟容量利用率很低,只有50%,是所有RAID級別中最低的。
RAID5:分布式奇偶校驗的獨立磁碟結構
從它的示意圖上可以看到,它的奇偶校驗碼存在於所有磁碟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RAID5的讀出效率很高,寫入效率一般,塊式的集體訪問效率不錯。因為奇偶校驗碼在不同的磁碟上,所以提高了可靠性。但是它對數據傳輸的並行性解決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設計也相當困難。RAID 3 與RAID 5相比,重要的區別在於RAID 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而對於RAID 5來說,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碟操作,可進行並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寫損失」,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⑸ 分析下圖所示由 ROM 陣列構成的電路,寫出輸出 D 和 Ci 的最小項表達式, 列出真值表並總結其邏輯功能。
c=C(i-1)
D=A'B'c+A'Bc'+AB'c'+ABc=A⊕B⊕c ,A異或B異或c
Ci=A'B'c+A'Bc'+A'Bc+ABc=A'B'c+A'Bc'+Bc(A'+A)
=A'B'c+A'Bc'+Bc=c(A'B'+B)+B(A'c'+c)=c(A'+B)+B(A'+c)
=A'c+A'B+Bc。
⑹ 關於電路板
電阻加電容典型的濾波嘛
既然要用到AD來採集
那你的溫度感測器採集到的是模擬信號
模擬信號在傳輸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干擾
那個放大電路我看很有可能是接成射隨電路了
因為我實習的時候,碰到過一個溫度採集電路
它是用AD590來採集信號
然後經過濾波,再經過LM358
再經過一個1451AD(型號好像是1451,反正那個AD的引腳只有8個引腳)傳給單片機的
電路圖你網路一下RC濾波器
就能看到很多的
⑺ 自動控制原理中勞斯陣列是怎麼寫出來的方程是s3+3s2+2s+K=o
設線性系統特徵方程為:D(s)=a0sn+a1sn-1+a2sn-2+……+an=0,a0>0勞斯表為:s3 1 2,s2 3 K,s1 (3*2-k*1)/1=6-k 0,s0 [(6-k)k-3*0]/3=(6-k)k/3。
反饋控制系統在反饋控制系統中,控制裝置對被控裝置施加的控製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饋信息,用來不斷修正被控量和控制量之間的偏差從而實現對被控量進行控制的任務,這就是反饋控制的原理。
自動控制系統:
為了實現各種復雜的控制任務,首先要將被控制對象和控制裝置按照一定的方式連接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自動控制系統。在自動控制系統中,被控對象的輸出量即被控量是要求嚴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它可以要求保持為某一恆定值,例如溫度、壓力或飛行軌跡等;而控制裝置則是對被控對象施加控製作用的相關機構的總體,它可以採用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對被控對象進行控制,但最基本的一種是基於反饋控制原理的反饋控制系統。
⑻ RAID 0 1 3 5的工作原理
樓上的RAID0和RAID5說法錯誤!!!RAID0是2塊(或2以上)硬碟做,不需要2的倍數!
raid5是3塊(或3以上)做。而不是樓上說的4或4的倍數。
RAID0:N(N不小於2)塊盤組成raid0,容量是單盤的N倍,將一個數據平分寫到N塊盤里。寫入速度是單盤的N倍。但若有一塊盤壞了,那麼伺服器所有數據丟失。
RAID1:2塊盤組成raid1,容量和單盤容量一樣。2塊盤寫入的數據完全相同(當然你只能看到一個盤),寫入速度不變。允許壞一個盤,數據不丟失。
RAID5:N(N不小於3)塊盤組成raid5,容量是單盤的「N-1」倍。寫入速度加快(具體看raid卡所支持的速度比)。數據平分到N塊盤,每盤除寫自己的數據,還要分擔其他所有盤的一部分數據。當其中壞了一塊盤,其他所有盤分擔的數據可以組成壞盤丟失的數據。允許壞一個盤,數據不丟失。
希望採納!
⑼ CAD中如何沿彎曲線路陣列
使用measure定距等分命令,將需要陣列的對象設置為塊,然後按照提示操作就可以,實現的結果如下圖。
⑽ 陣列天線的工作原理
陣列天線的輻射電磁場是組成該天線陣各單元輻射場的總和(矢量和)。由於各單元的位置和饋電電流的振幅和相位均可以獨立調整,這就使陣列天線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單個天線無法實現的。
圖1為最簡單的二元天線陣。把功率P饋給一個天線單元時,在天線最大輻射方向足夠遠(距離r)的A點產生場強E0,當把同樣的功率饋給等幅同相二元天線陣(圖1)時,每個天線單元得到一半功率,它們在A點各產生相同的場,則合成場強。也就是說,總饋電功率不變,而產生的場強卻增大到原來倍,即天線陣的增益增大,與一個單元相比,輻射也較集中。上述結論是在認為兩天線單元間相互沒有影響時得出的,這只有當兩單元相距很遠時才能達到。天線陣的單元數越多,天線陣的增益就可能越高,當然天線陣的尺寸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