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路板上的英文縮寫ofl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溢出的意思
Ⅱ 急求最新版鐵路通信工(高級)題庫,Word版本最好,一定要最新版。
找通信段或電務段職工教育科,有最新版鐵路通信工(高級)題庫。
Ⅲ OFL濾波器的作用,結構是什麼
線路很多長時,則要連接選件輸出側濾波器(OFL濾波器)。使用壓接端子來連接端子和導線。在處理弱信號時,可選用接觸可靠性高的觸點(如:富士電機的控制繼電器HH54PW)。不正確的接地和電氣控制櫃內、外走線(布線)不合理,可能導致干擾而不能正常工作。
Ⅳ 格力空調電路板上comp.ofh.ovc.lpp.ofl各代表什麼
它們各代表的意思如下:
COMP-代表壓縮機;
OVC-代表壓力檢測;
OFH-代表高風速;
OFL-代表低風速;
LPP-代表壓力檢測;
拓展:空調器電路板原理簡介
電路控制系統雖然復雜,但萬法歸一,所有品牌的空調無一例外都是由接收電路(接收頭)、微處理器(CPU)、受控電路(繼電器)、顯示電路(發光管)、檢測電路(熱敏電阻)等組成。工作原理是CPU根據操作指令和對環境溫度及機內工作狀態的檢測判斷,發出控制指令,使各有關電路、壓縮機、風機等按照預先設計的程序進行工作,同時將各種工作狀態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
Ⅳ 施耐德PLC的狀態指示燈有哪些 請逐個說明
(1)OC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加、減、恆速時過電流。
對於短時間大電流的OC報警,一般情況下是驅動板的電流檢測迴路出了問題,模塊也可能已受到沖擊(損壞),有可能復位後繼續出現故障,產生的原因基本是以下幾種情況:電機電纜過長、電纜選型臨界造成的輸出漏電流過大或輸出電纜接頭松動和電纜受損造成的負載電流升高時產生的電弧效應。
小容量(7.5G11以下)變頻器的24V風扇電源短路時也會造成OC3報警,此時主板上的24V風扇電源會損壞,主板其它功能正常。若出現"1、OC2"報警且不能復位或一上電就顯示"OC3"報警,則可能是主板出了問題;若一按RUN鍵就顯示"OC3"報警,則是驅動板壞了。
(2)OLU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變頻器過負載。
當G/P9系列變頻器出現此報警時可通過三種方法解決:首先修改一下"轉矩提升"、"加減速時間"和"節能運行"的參數設置;其次用卡表測量變頻器的輸出是否真正過大;最後用示波器觀察主板左上角檢測點的輸出來判斷主板是否已經損壞。
(3)OU1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加速時過電壓。
當通用變頻器出現"OU"報警時,首先應考慮電纜是否太長、絕緣是否老化,直流中間環節的電解電容是否損壞,同時針對大慣量負載可以考慮做一下電機的在線自整定。另外在啟動時用萬用表測量一下中間直流環節電壓,若測量儀表顯示電壓與操作面板LCD顯示電壓不同,則主板的檢測電路有故障,需更換主板。當直流母線電壓高於
780VDC時,變頻器做OU報警;當低於350VDC時,變頻器做欠壓LU報警。
(4)LU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欠電壓。
如果設備經常"LU欠電壓"報警,則可考慮將變頻器的參數初始化(H03設成1後確認),然後提高變頻器的載波頻率(參數F26)。若E9設備LU欠電壓報警且不能復位,則是(電源)驅動板出了問題。
(5)EF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對地短路故障。
G/P9系列變頻器出現此報警時可能是主板或霍爾元件出現了故障。
(6)Er1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存貯器異常。
關於G/P9系列變頻器"ER1不復位"故障的處理:去掉FWD-CD短路片,上電、一直按住RESET鍵下電,知道LED電源指示燈熄滅再鬆手;然後再重新上電,看看"ER1不復位"故障是否解除,若通過這種方法也不能解除,則說明內部碼已丟失,只能換主板了。
(7)Er7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自整定不良。
G/P11系列變頻器出現此故障報警時,一般是充電電阻損壞(小容量變頻器)。另外就是檢查內部接觸器是否吸合(大容量變頻器,30G11以上;且當變頻器帶載輸出時才會報警)、接觸器的輔助觸點是否接觸良好;若內部接觸器不吸合可首先檢查驅動板上的1A保險管是否損壞。也可能是驅動板出了問題-可檢查送給主板的兩芯信號是否正常。
(8)Er2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面板通信異常。
11kW以上的變頻器當24V風扇電源短路時會出現此報警(主板問題)。對於E9系列機器,一般是顯示面板的DTG元件損壞,該元件損壞時會連帶造成主板損壞,表現為更換顯示面板後上電運行時立即OC報警。而對於G/P9機器一上電就顯示"ER2"報警,則是驅動板上的電容失效了。
(9)OH1過熱報警
鍵盤面板LCD顯示:散熱片過熱。
OH1
和OH3實質為同一信號,是CPU隨機檢測的,OH1(檢測底板部位)與OH3(檢測主板部位)模擬信號串聯在一起後再送給CPU,而CPU隨機報其中任一故障。出現"OH1"報警時,首先應檢查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冷卻風扇是否工作正常,其次是檢查散熱片是否堵塞(食品加工和紡織場合會出現此類報警)。若在恆壓供水場合且採用模擬量給定時,一般在使用800Ω電位器時容易出現此故障;給定電位器的容量不能過小,不能小於1kΩ;電位器的活動端接錯也會出現此報警。若大容量變頻器(30G11以上)的220V風扇不轉時,肯定會出現過熱報警,此時可檢查電源板上的保險管FUS2(600V,2A)是否損壞。
當出現"OH3"報警時,一般是驅動板上的小電容因過熱失效,失效的結果(症狀)是變頻器的三相輸出不平衡。因此,當變頻器出現"OH1"或"OH3"時,可首先上電檢查變頻器的三相輸出是否平衡。
對於OH過熱報警,主板或電子熱計出現故障的可能性也存在。G/P11系列變頻器電子熱計為模擬信號,G/P9系列變頻器電子熱計為開關信號。
(10)1、OH2報警與OH2報警
對
G/P9系列機器而言,因為有外部報警定義存在(E功能),當此外部報警定義端子沒有短接片或使用中該短路片虛接時,會造成OH2報警;當此時若主板上的
CN18插件(檢測溫度的電熱計插頭)松動,則會造成"1、OH2"報警且不能復位。檢查完成後,需重新上電進行復位。
(11)低頻輸出振盪故障
變頻器在低頻輸出(5Hz以下)時,電動機輸出正/反轉方向頻繁脈動,一般是變頻器的主板出了問題。
(12)某個加速區間振盪故障
當變頻器出現在低頻三相不平衡(表現電機振盪)或在某個加速區間內振盪時,我們可嘗試一下修改變頻器的載波頻率(降低),可能會解決問題。
(13)運行無輸出故障
此故障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如果變頻器運行後LCD顯示器顯示輸出頻率與電壓上升,而測量輸出無電壓,則是驅動板損壞;二是如果變頻器運行後LCD顯示器顯示的輸出頻率與電壓始終保持為零,則是主板出了問題。
(14)運行頻率不上升故障
即當變頻器上電後,按運行鍵,運行指示燈亮(鍵盤操作時),但輸出頻率一直顯示"0.00"不上升,一般是驅動板出了問題,換塊新驅動板後即可解決問題。但如果空載運行時變頻器能上升到設定的頻率,而帶載時則停留在1Hz左右,則是因為負載過重,變頻器的"瞬時過電流限制功能"起作用,這時通過修改參數解決;如F09→3,H10→0,H12→0,修改這三個參數後一般能夠恢復正常。
(15)操作面板無顯示故障
G/P9系列出現此故障時有可能是充電電阻或電源驅動板的C19電容損壞,對於大容量G/P9系列的變頻器出現此故障時也可能是內部接觸器不吸合造成。對於G/P11小容量變頻器除電源板有問題外,IPM模塊上的小電路板也可能出了問題;30G11以上容量的機器,可能是電源板的為主板提供電源的保險管
FUS1損壞,造成上電無顯示的故障。當主板出現問題後也會造成上電無顯示故障。3應用中的一些參數設置
(1)當現場應用中需要一台三相220V輸出(50Hz)的變頻器,而手頭只有一台同功率的380V變頻器時,我們可以根據V/F變頻器的基本原理將參數
F04(基本頻率1)修改為90Hz,參數F03(最高頻率1)修改為50Hz,參數F05(額定電壓)保持出廠設定,這時就可以滿足現場需要。在應用此設置時,注意要將自動節能運行(參數H10)關閉,且轉矩提升(參數F09)設置成0。
(2)當G/P9系列變頻器出現在某個頻率區段內電機振動問題(輕微三相不平衡)時,可調整轉矩提升曲線的參數設置,這時能夠減輕振動或改變振動的頻段;再通過調整載波頻率,降低為2kHz,基本可以解決問題。
(3)低壓通用變頻器一般都具有"瞬時過電流限制"功能,即當負載過重,變頻器的電流上升過快時,變頻器自動降低(或限制)頻率輸出,而這種情況在某些使用場合是不允許發生的自動降頻運行的情況,只能將這種功能關掉;為了保護電動機和變頻器,通過參數設置盡量減小突變電流,如將F09先設成0.0(也可先設成2.0再比較兩種設定電流的大小),節能運行關掉(H10設成0),為了防止恆轉矩負載低電壓啟動時造成過電流,我們還要選擇合適的加/減速度曲線,如將H07設成0。
(4)當變頻器出現"OL1"報警時,直接解決為調整過載的動作值(不建議使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能起到過載的保護作用,我們可調整參數F09設為2(風機的合適點為0.1,水泵的合適點為0.8;一般設為2時電流要比設為0.0時要小),另外將節能運行關掉(參數H10設為0)。
(5)G/P11系列變頻器在拖動大慣量負載時,很容易報OU2恆速過電壓故障,適當修改減速時間參數F08,制動轉矩參數F41設成0,節能運行參數H10設成0。
(6)
在希望設備以點動頻率輸出時,注意要先將JOG-CM置為ON,且在JOG-CM變為OFF之前,置FWD-CM或REV-CM為ON,設備才能按C20
參數設定的點動頻率運行。其特點是:在設備點動運行(無論勻速、升速或降速)期間,即使JOG-CM信號為OFF,變頻器點動運行的狀態按給定的Run、
Stop信號為准。4故障判斷實例
一台FRN11P11S-4CX設備故障為上電立即(有時為幾秒)顯示OC3報警,並且復位動作不正常(有時能復位有時不能復位)。將一台故障情況為帶載運行時顯示OH1、OH3的CPU板替換上之後,該設備故障情況為上電立即顯示OC1報警-可以復位,幾秒後又顯示OL2報警-不能復位;而將此設備的主板換到運行時顯示OH1、OH3的機體(7.5P11)上時,能正常運行也不報警。說明該設備的主板末壞,是電源驅動板壞了;而顯示OH1、OH3報警的
7.5P11的機器為主板有問題,驅動板沒問題。
5驅動板與主板的替換問題
(1)7.5G11~18.5P11功率等級系列,P型變頻器與小一級容量的G型變頻器的容量的驅動板可以互換;
(2)在更換不同功率的E型變頻器的主板時,先進入F00功能代碼之後,同時按住Stop、Run和Pro鍵進入U參數(THR與CM端子必須短接且
FWD與CM斷開),選擇與該變頻器主體同容量的主控程序參數設置;其次F01~F06參數也應按要求修改或確認,步驟同F00;當修改完U參數後,一定要記得重新恢復出廠設置以保存修改完的U參數。
(3)不同容量的G/P型主板在某一容量范圍內(30kW以下是同一規格尺寸,30kW以上是同一規格尺寸)可以互換,其修改主控程序內的C參數,步驟與E型機器修改大同小異。6一些外部硬體配置時需注意的問題
(1)直流電抗器和交流進線電抗器
直流電抗器並不能完全替代交流進線電抗器。直流電抗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功率因數和對中間直流環節的電容提供保護;但在三相進線電壓嚴重不平衡或該電網內有可控硅負載的場合,進線電抗器的優勢就明顯體現出來:它主要保護電源對整流橋和充電電阻的沖擊。對於小功率(7.5kW以下),單獨用進線電抗器要比用直流電抗器的效果好得多。
(2)輸出電抗器和OFL濾波器
在實際應用中,許多客戶在選用變頻器時都配置了一台輸出電抗器,主要是抑制輸出側的漏電流,尤其在輸出電纜較長的場合,如電潛泵的應用。OFL濾波器不是一台簡單的輸出電抗器,它內部有LC迴路,不但可以抑制輸出側的漏電流,而且可以穩定電動機的端電壓和抑制輸出側對外界的干擾。由於OFL濾波器價格昂貴、需從國外訂貨,一般在輸出配線很長又不允許對外界干擾的使用場合可以建議用戶採用輸出電抗器和ACL電抗器配合使用(ACL電抗器應安裝在變頻器的輸出側)。7一拖多問題
在此提到一拖多是指一台變頻器同時驅動多台電動機,如紡織場合的繞絲輥。多台電動機同時被一台變頻器拖動,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如電動機的型號必須相同,每台電動機拖動的相同負載在同一時間內的工藝要求相同。對於變頻器而言,根據電流原則需適當增加變頻器的選型(容量增加及P型改G型)、適當延長變頻器的加減速時間,以防瞬時過電流限制功能動作或OC報警;在外圍硬體配置上,應增加一台輸出電抗器來降低運行時的漏電流.
Ⅵ 為什麼在能作 單模光纖 的情況下還要做多模 光纖
多模光纖的潛力 九十年代多模光纖在世界光纖市場一直佔有穩定分額。 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多模光纖市場基本保持在7~8%的光纖用量和14~15% 的銷售份額。北美比這一大致平均比例偏高。表4 中世界多模光纖用量和銷售額的比例分別為4%和11%,這是由於當年非零色散位移光纖猛增159%,達到 1260 萬公里,使其他品種比例下降,多模光纖實際用量仍保持相應水平。 七十年代光纖進入實用化階段是從多模光纖的局間中繼開始的。二十多年以來,單模光纖新品種不斷出現,光纖功能不斷豐富和增強,性能價格比不斷苛求,但多模光纖並沒有被取代而是始終保持穩定的市場份額,和其他品種同步發展。其原因是多模光纖的特性正好滿足了網路用纖的要求。相對於長途干線,光纖網路的特點是:傳輸速率相對較低;傳輸距離相對較短;節點多、接頭多、彎路多;連接器、耦合器用量大;規模小,單位光纖長度使用光源個數多。傳輸速率低和傳輸距離短正好可以利用多模光纖帶寬特性和傳輸損耗不如單模光纖的特點。但單模光纖更便宜、性能比多模好,為什麼網路中不用單模光纖呢?這是因為上述網路特點中彎路多損耗就大;節點多則光功率分路就頻繁,這都要求光纖內部有足夠的光功率傳輸。多模光纖比單模光纖芯徑粗,數值孔徑大,能從光源耦合更多的光功率。網路中連接器、耦合器用量大,單模光纖無源器件比多模光纖貴,而且相對精密、允差小,操作不如多模器件方便可靠。單模光纖只能使用激光器(LD)作光源,其成本比多模光纖使用的發光二極體(LED)高很多。尤其是網路規模小,單位光纖長度使用光源個數多,干線中可能幾百公里用一個光源,而十幾公里甚至幾公里的每個網路各有獨立的光源。如果網路使用單模光纖配用激光器,網路總體造價會大幅度提高。目前,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已商用,價格與LED 接近,其圓形的光束斷面和高的調制速率正好補償了 LED 的缺點,使多模光纖在網路中應用更添生機。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到,認為單模光纖帶寬高、損耗小,在網路中使用可以"一次到位"的考慮是不全面的。康寧公司對網路中使用單模光纖和使用多模光纖的系統成本進行了計算和 比較,使用單模光纖的網路成本是多模光纖的4 倍。使用62.5μm 和50μm 多模光纖的系統成本一樣,區別在於不同種類的連接器。選用無金屬箍插拔式連接器系統造價(多模系統B)比用金屬箍旋接的連接器,如FC 型(多模系統A)的成本可減少1/2。"62.5"的興衰和"50"的崛起 為適應網路通信的需要,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各國大力開發大芯徑大數值孔徑多模光纖(又稱數據光纖)。當時國際電工委員會推薦了四種不同芯/ 包尺寸的漸變折射率多模光纖即A1a、A1b、A1c 和A1d。它們的纖芯/包層直徑 (μm)/數值孔徑分別為50/125/0.200、62.5/125/0.275、85/125/0.275 和 100/140/0.316。總體來說,芯/包尺寸大則製作成本高、抗彎性能差,而且傳輸模數量增多,帶寬降低。100/140μm 多模光纖除上述缺點外,其包層直徑偏大,與測試儀器和連接器件不匹配,很快便不在數據傳輸中使用,只用於功率傳輸等特殊場合。85/125μm 多模光纖也因類似原因被逐漸淘汰。1999 年10 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IECSC86AGW1 專家組會議對多模光纖標准進行修改,2000 年 3 月公布的修改草案中,85/125μm 多模光纖已被取消。康寧公司1976 年開發的50/125μm 多模光纖和朗訊Bell 實驗室1983 開發的62.5/125μm 多模光纖有相同的外徑和機械強度,但有不同的傳輸特性,一直在數據通信網路中"較量 "。 62.5μm 芯徑多模光纖比50μm 芯徑多模光纖芯徑大、數值孔徑高,能從 LED 光源耦合入更多的光功率,因此62.5/125μm 多模光纖首先被美國採用為多家行業標准。如AT&T 的室內配線系統標准、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IA)的區域網標准、美國國家標准研究所(ANSI)的100Mb/s 令牌網標准、IBM 的計算機光纖數據通信標准等。50/125μm 多模光纖主要在日本、德國作為數據通信標准使用,至今已有18 年歷史。但由於北美光纖用量大和美國光纖製造及應用技術的先導作用,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均將62.5/125μm 多模光纖作為區域網傳輸介質和室內配線使用。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62.5/125μm 光纖幾乎成為數據通信光纖市場的主流產品。 上述形勢一直維持到九十年代中後期。近幾年隨區域網傳輸速率不斷升級, 50μm 芯徑多模光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自1997 年開始,區域網向1Gb/s 發展,以 LED 作光源的 62.5/125μm 多模光纖幾百兆的帶寬顯然不能滿足要求。與62.5/125μm 相比,50/125μm 光纖數值孔徑和芯徑較小,帶寬比62.5/125 μm 光纖高,製作成本也可降低1/3。因此,各國業界紛紛提出重新啟用 50/125μm 多模光纖。經過研究和論證,國際標准化組織制訂了相應標准。但考慮到過去已有相當數量的62.5/125μm 多模光纖在區域網中安裝使用, IEEE802.3z 千兆比特乙太網標准中規定50/125μm 和62.5/125μm 多模光纖都可以作為1GMbit/s 乙太網的傳輸介質使用。但對新建網路,一般首選50/125 μm 多模光纖。50/125μm 多模光纖的重新啟用,改變了62.5/125μm 多模光纖主宰多模光纖市場的局面。遵照上述標准,康寧公司1998 年9 月宣布推出兩種新的多模光纖。第一種為InfiniCor300 型,按62.5/125μm 標准,可在1Gb/s 速率下,850nm 波長傳輸300 米,1300nm 波長傳輸550 米。第二種是 InfiniCor600 型,按50/125μm 標准,在1Gb/s 速率下,850nm 波長和1300nm 波長均可傳輸600 米。新一代多模光纖雖然1998 年新出台的IEEE802.3z 標准提出了在1Gbit/s 網路中使用多模光纖的規范,但網路升級的發展比標準的制訂還快。目前要求傳輸速率達到10Gbit/s。這使得62.5/125μm 多模光纖的帶寬限制更加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大公司在最近一兩年開發推出了幾種新品種多模光纖,如康寧的InfiniCorCL1000 和InfiniCorCL2000,朗訊的 Lazr-SPEED,阿爾卡特的GIGAlite 等。康寧在發布這種光纖時說:"康寧以嫻熟的技術和新的折射率分布控制,推出這種以前只有單模光纖才能給出的特性而且能在網路中使用以前給多模光纖配套的低成本系統。" 在上述背景基礎上,美國康寧和朗訊等大公司向國際標准化機構提出了"新一代多模光纖"概念。新一代多模光纖的標准正由國際標准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SO/IEC)和美國電信工業聯盟(TIA-TR42)研究起草。預計2002 年3~4 月推出,新一代多模光纖也將作為10Gb/s 乙太網的傳輸介質,被納入 IEEE10Git/s 乙太網標准。新一代多模光纖的英文縮寫 "NGMMF"(NewGenerationMultiModeFiber)已被國際通用,並可作為關鍵詞在國際網站查詢。目前,新一代多模光纖的全面技術指標尚未正式公布,但從標准制訂的相關報道及有關技術網站中可以得到如下確切信息: 1.新一代多模光纖的類型新一代多模光纖是一種50/125μm,漸變折射率分布的多模光纖。採用50μm 芯徑是因為這種光纖中傳輸模的數目大約是62.5 μm 多模光纖中傳輸模的1/2.5。這可有效降低多模光纖的模色散,增加帶寬。對850nm 波長,50/125μm 比62.5/125μm 多模光纖帶寬可增加三倍 (500MHz.km 比160MHz.km)。按IEEE802.3z 標准推薦,在1Gbit/s 速率下, 62.5μm 芯徑多模光纖只能傳輸270 米;而50μm 芯徑多模光纖可傳輸550 米。實際上最近的實驗證實:使用850nm 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作光源,在 1Gbit/s 速率下,50μm 芯徑標准多模光纖可無誤碼傳輸1750 米(線路中含5 對連接器),50μm 芯徑新一代多模光纖可無誤碼傳輸2000 米(線路中含2 對連接器)。在10Gbit/s 下,50μm 芯徑新一代多模光纖可傳輸600 米,而具有 200/500MHz.km 過滿注入帶寬的標准62.5μm 芯徑多模光纖只能傳輸35 米。 採用50μm 芯徑的另一個原因是以前人們看中62.5μm 芯徑多模光纖的優點,隨技術的進步已變得無關緊要。在八十年代初中期,LED 光源的輸出功率低,發散角大,連接器損耗大,使用芯徑和數值孔徑大的光纖以使盡多光功率注入是必須考慮的。而當時似乎沒人想到區域網速率可能會超過100Mbit/s,即多模光纖的帶寬性能並不突出。現在由於LED 輸出功率和發散角的改進、連接器性能的提高,尤其是使用了VCSEL,光功率注入已不成問題。芯徑和數值孔徑已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而10Gbit/s 的傳輸速率成了主要矛盾,可以提供更高帶寬的50μm 芯徑多模光纖則倍受青睞。 2.新一代多模光纖光源以往傳統的多模光纖網路使用發光二極體(LED)做光源。在低速網路中這是一種經濟合理的選擇。但二極體是自發輻射發光,激光器是受激發射發光,前者載流子壽命比後者長,因而二極體的調制速率受到限制,在千兆比及其以上網路中無法使用。另外,二極體與激光器相比,其光束發散角大,光譜寬度寬。注入多模光纖後,激勵起更多的高次模,引入更多波長成份,使光纖帶寬下降。幸運的是850nm 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不但具有上述激光器的優點,而且價格與LED 基本相同。VCSEL 的其他優點是:閾值電流低,可以不經放大,直接用邏輯門電路驅動,在2Ggabit 速率下,獲得幾毫瓦的輸出功率;其850nm 的發射波長並不適用於標准單模光纖,正好用於多模光纖。在這一波長下,可以使用廉價的硅探測器並有良好的高頻響應;另一個令人矚目的優點是VCSEL 的製造工藝可以容易地控制發射光功率的分布,這對提高多模光纖帶寬十分有利。正是由於這些優點,新一代多模光纖標准將採用 850nmVCSEL 做光源。 3.新一代多模光纖的帶寬按上面敘述的激光器與發光管的比較來看,多模光纖使用激光器做光源,其傳輸帶寬應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初步實驗結果表明,簡單地用激光器代替LED 做光源,系統的帶寬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降低。經過 IEEE 專家組的研究發現,多模光纖的帶寬還與光纖中的模功率分布或注入狀態有關。在預制棒製作工藝中,光纖的軸心容易產生折射率凹陷。以前用LED 做光源,是過滿注入(OFL-OverFilledLaunch),光纖的全部模式(幾百個)都被激勵,每個模攜帶自己的一部分功率。光纖中心折射率的畸變隻影響少數模式的時延特性,對光纖模帶寬的影響相對有限。所測出的多模光纖帶寬,對於用 LED 做光源的系統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可以用這樣測出的帶寬數據估算系統的傳輸速率和距離。但是,當用激光器做光源時,激光器的光斑僅幾微米,發散角也比LED 小,因而只激勵在光纖中心傳輸的少數模式,每個模式都攜帶相當大的一部分功率,光纖中心折射率畸變對這些僅有的、少數模式時延特性的影響,使多模光纖帶寬明顯下降。因此不能用傳統的過滿注入(OFL)方法來測量用激光器做光源的多模光纖的帶寬。 新標准將使用限模注入法(RML-RestrictedModeLaunch)測量新一代多模光纖的帶寬。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帶寬叫"激光器帶寬"或"限模帶寬",以前用LED 做光源測出的帶寬叫"過滿注入帶寬"。兩者分別表示用激光器和LED 做光源注入時的多模光纖帶寬。限模注入和多模光纖激光器帶寬的標准由TIAFO-2.2.1 任務組起草。目前已完成62.5μm 多模光纖檢測規程FOTP-203 和FOTP- 204(FOTP-FiberOpticTestProcere),內容如下: FOTP-203 規定了用來測量多模光纖激光器帶寬的光源的功率分布。要求光源經過一段短的多模光纖耦合之後,其近場強度分布應滿足在中心30μm 范圍內光通量大於75%,在中心9μm 范圍內光通量大於25%。新標准中沒有推薦使用VCSEL 做光源對帶寬進行測量,這是考慮到不同廠家VCSEL 的光功率分布差別很大。 FOTP-204 規定使用限模光纖將光源耦合入多模光纖進行激光器帶寬測量。限模光纖用來對過滿注狀態進行濾波,限制對多模光纖高次模的激勵。限模光纖是一段芯徑23.5μm,數值孔徑0.208 的漸變折射率多模光纖。這種多模光纖折射率梯度指數接近於2。在850nm 和1300nm 過滿注入條件下應有大於 700MHz.km 的帶寬。限模光纖的長度應大於1.5 米以消除泄漏模,並小於5 米以避免瞬態損耗。選取芯徑23.5μm 是因為其產生的注入狀態最接近VCSEL。 4.光源的注入 在實際使用中,激光器與多模光纖耦合可依照 Gbit/s 乙太網標准推薦的法: ①偏置注入為避免上述激光器直接注入多模光纖出現的帶寬惡化情況,標准規定使用模式調節連線(ModeConditioningPatchCord-MCP)將激光器輸出耦合入多模光纖。模式調節連線是一段短的單模光纖,它的一端與激光器耦合,另一端與多模光纖耦合。標准規定單模光纖輸出光斑故意偏離多模光纖軸心一段距離,允許偏離的范圍是17~24μm,其目的是避開中心折射率凹陷,但又不偏離太遠,只是選擇性地激勵一小組較低次模。 ②中心注入對折射率分布理想,沒有中心凹陷的多模光纖可以使用中心注入而不用模式調節連線。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有效提高多模光纖的激光器帶寬,減少網路系統的復雜性和降低系統成本,目前一根模式調節連線約 80~100 美元。
Ⅶ 欲變更控制輸入端孑的功能,具體操作步驟
摘要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有兩個功能:一是用於防無線電干擾的濾波器電源;二是再生制動運行時,主變頻器整流部分與三相交流電源脫開。
Ⅷ plc編程入門
初學時可以編一些簡單的梯形圖,如觸點的與、或、輸出等,在PLC的機器里運行一下。
Ⅸ ovc-comp什麼意思
OVC是一個品牌,主要是聲音上的物品,比如耳塞,音響。
物理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物體在一秒鍾之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聽到20~20000Hz的聲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間的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固體>液體>氣體(例外如:軟木500m/s,小於煤油(25℃)、蒸餾水(25℃)等),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介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聲音是一種波。可以被人耳識別的聲(頻率在20 Hz~20000 Hz之間),我們稱之為聲音。
Ⅹ 格力空調電路板上comp.ofh.ovc.lpp.ofl各代表什麼
它們各代表的意思如下:
COMP-代表壓縮機;
OVC-代表回壓力檢測答;
OFH-代表高風速;
OFL-代表低風速;
LPP-代表壓力檢測;
拓展:空調器電路板原理簡介
電路控制系統雖然復雜,但萬法歸一,所有品牌的空調無一例外都是由接收電路(接收頭)、微處理器(CPU)、受控電路(繼電器)、顯示電路(發光管)、檢測電路(熱敏電阻)等組成。工作原理是CPU根據操作指令和對環境溫度及機內工作狀態的檢測判斷,發出控制指令,使各有關電路、壓縮機、風機等按照預先設計的程序進行工作,同時將各種工作狀態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