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半偏法測電阻是怎麼回事啊
電路圖
│-----G(帶測靈敏電流表)-│
---│
│----R'----------│
│
│-----R(變阻器)---S2----│大阻值滑動變阻器│
│
(開)
│
│
│
--------—--‖---‖----------------S1---------│
(電源)
(開關)
首先閉合S1,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最大(滿偏).
然後保持S1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閉合S2,並調節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為最大示數的一半,即電流為之前的一半(半偏).
記下此時變阻器R的電阻大小(可以直接讀出),該電阻即為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大小.
誤差分析:由於該過程中,R'的電阻較大,我們近似的把整個過程中的幹路電流當作不變的.
但是實際情況中,隨著S2的閉合,整個電路中的電流將會變大,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按照電流不變時的電流來計算的,所以將導致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為原來一半時(半偏),通過變阻器R的電流將比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要大,又因為R與G
並聯,電壓一樣,所以實際的變阻器讀數R將小於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內阻).
所以,半偏法測電阻測出的電阻要小於實際電阻,原因是電流將要改變.
⑵ 急求!半偏法測電阻的兩種方法
電流表的半偏法
首先閉合S1,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最大(滿偏).
然後保持S1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閉合S2,並調節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為最大示數的一半,即電流為之前的一半(半偏).
記下此時變阻器R'的電阻大小(可以直接讀出),該電阻即為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大小.
誤差分析:由於該過程中,R的電阻較大,我們近似的把整個過程中的幹路電流當作不變的. 但是實際情況中,隨著S2的閉合,整個電路中的電流將會變大,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按照電流不變時的電流來計算的,所以將導致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為原來一半時(半偏),通過變阻器R'的電流將比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要大,又因為R'與G 並聯,電壓一樣,所以實際的變阻器讀數R'將小於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內阻).
所以,半偏法測電阻測出的電阻要小於實際電阻,原因是電流將要改變.
電壓表的半偏法原理相似。
⑶ 為什麼電流表半偏法測電阻要用限流電路
電路圖
│-----G(帶測靈敏電流表)-│
---│ │----R'----------│
│ │-----R(變阻器)---S2----│大阻值滑動變阻器│
│ (開) │
│ │
--------—--‖---‖----------------S1---------│
(電源) (開關)
首先閉合S1,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最大(滿偏).
然後保持S1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閉合S2,並調節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為最大示數的一半,即電流為之前的一半(半偏).
記下此時變阻器R的電阻大小(可以直接讀出),該電阻即為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大小.
誤差:由於該過程中,R'的電阻較大,我們近似的把整個過程中的幹路電流當作不變的. 但是實際情況中,隨著S2的閉合,整個電路中的電流將會變大,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按照電流不變時的電流來計算的,所以將導致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為原來一半時(半偏),通過變阻器R的電流將比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要大,又因為R與G 並聯,電壓一樣,所以實際的變阻器讀數R將小於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內阻).
所以,半偏法測電阻測出的電阻要小於實際電阻,原因是電流將要改變.感覺還是找個專業的問問好的 或者到硬之城上面找找有沒有這個型號 把資料弄下來慢慢研究研究
⑷ 半偏法測電阻,此電路圖可以用分壓接發嗎為什麼
在R>>R`的條件下,近似有Rg=R',用限流法。 在Rw<<R1的條件下,近似有Rv=R1,用分壓法。
⑸ 半偏法測電阻的原理及祥解
1、電流表的半偏法
未知電阻與電流表串聯,再與一電阻箱並聯;開始調內節電路中滑動變阻容器使電流表達到滿偏,然後接通電阻箱所在支路,調整電阻箱,使電流表半偏,此時電阻箱示數即為未知電阻測量值;主要是並聯分流原理。
2、電壓表的半偏法
電阻箱(開始阻值為零)與未知電阻串聯,電壓表與未知電阻並聯,先是調節電路中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滿偏,然後調電阻箱,使電壓表半偏,此時電阻箱阻值即為未知電阻測量值;主要是串聯分壓原理。
(5)半偏法測電阻電路圖擴展閱讀:
誤差分析:
1、半偏電流法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和串並聯的特點,當閉合開關S2,調整電流表半偏時,迴路中的總電流增大(大於Ig),故流過R『的實際電流比流過電流表的電流大(大於Ig/2),因此,R』<rg,即測量值小於真實值。
2、半偏電壓法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和串並聯電路的特點,當調整電壓表半偏時,R2和電壓表上的電壓之和增大(大於Ug),故R2上的實際電壓大於電壓表上的電壓(大於Ug/2),因此,R2>RV,即測量值大於真實值。
3、電源
選擇電源時,電動勢越大的電源,R的有效值越大,測量的誤差越小
⑹ 急求!!!半偏法和電橋法測表頭內阻,繪出相應的電路圖並寫出測量方案步驟。謝謝……
1.半偏法測電表內阻
半偏法測電表內阻是常用的測量電表內阻的方法之一,它又分為串聯半偏法和並聯半偏法。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並聯半偏法。並聯半偏法測電表內阻的電路如圖2.1.1所示。
圖2.1.1並聯半偏法測電表內阻
圖2.1.1是並聯半偏法的電路,設電源電動勢為,將滑動變阻器調到最大,斷開,閉合,調節使微安表滿偏,然後合上,調節使微安表半偏,此時可得到下面兩個方程:
(2.1.1)
(2.1.2)
其中是斷開開關時,電路中的電流;是閉合開關時,電路中的電流。
此時通過微安表的電流為,因微安表和電阻並聯,故:
(2.1.3)
解方程得:
(2.1.4)
若>>,則。
其方法誤差:2.1.5)
(2.1.6)
若,則
(2.1.7)
實驗中測量的是微安表的內阻,待測電表的生產日期是2002年9月,生產廠家是永
恆精密電表廠,編號為20904.11,級別為0.5級,的理論值約為。利用半偏法測編號為20904.11微安表的內阻。
實驗所需器材如表2.1.1所示
表2.1.1實驗儀器設備清單
器材名稱 型號 規格 數量
雙路直流穩壓電源 HY1711-3 1
開關 2
微安表 C46-
0~50
1
旋轉式電阻箱 ZX21 0-99999.9Ω
R0=(20±5)mΩ 2
導線 若干
【實驗數據】
表2.1.2測量電阻的數據
46650 46662 46659 46699 46685
657 660 658 657 656
666.4 669.5 667.4 666.4 663.5
9.4 9.5 9.4 9.4 9.3
其中,則
此方法由於和並聯後總電阻變化,因而引起電流的變化,使測量產生誤差。
其方法誤差:
在這次半偏法測電表內阻實驗中,方法誤差是主要的,必須用公式計
算電表內阻,然後再進行不確定度計算。若設法保持兩次的總電阻不變則沒有方法誤差。
2.電橋法測電表內阻
電橋法測電表內阻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方法。如圖2.5.1所示,是電橋法測量電表內阻的實驗電路圖。因電流表量限小,故加一電阻串聯保護電表,使其不過載。當電橋平衡時,應有:
(2.5.1)
(2.5.2)
測量時多採用,且用換臂取幾何平均值的方法測電表內阻。如第一次側得值是,換臂後測得值是,則:
(2.5.3)
(2.5.4)
圖2.5.1電橋法測電表內阻
實驗中測量的是毫安表的內阻,待測電表的生產日期是2002年6月,生產廠家是永
恆精密電表廠,編號為01105.7,級別為0.5級,實驗時我們所使用的量程為0~15,電表內阻理論值的范圍為2.9~21。利用電橋法測編號為01105.7毫安表的內阻。
實驗所需器材如表2.5.1.1所示
表2.5.1.1實驗儀器設備清單
器材名稱 型號 規格 數量
雙路直流穩壓電源 HY1711-3 1
毫安表 C46-
0,1.5,3,7.5,15
1
滑線式變阻器 BX7D-1/4 0.2A4000Ω 1
直流指針式檢流計 AC5/2 1.5×10-6安/格 1
滑線式變阻器 BX7D-1/5 0.5A1400Ω 1
旋轉式變阻箱 ZX21 0-99999.9Ω
R0=(20±5)mΩ 2
開關 2
導線 若干
【實驗數據】
表2.5.1.2測量電阻和的數據
4 5 6 7 8 12 16 20 30 35
6.8 7.9 8.8 9.8 10.7 15.2 19.1 22.5 32.4 38.3
2.8 2.9 2.8 2.8 2.7 3.2 3.1 2.5 2.4 3.3
其中電路中,由實驗數據知,所測電表內阻的平均值為。
根據實驗數據可知,電橋法測電表內阻比較精確,而且電路也不是很復雜。當電阻箱
阻值的數量級與電流表的內阻阻值數量級相同時,所測量的結果更加精確。實際測量時,
檢流計要加強保護電阻,或者用分壓電路作電源,從零開始逐步增高電壓調節電橋平衡,
則保護電阻也可省去。
⑺ 半偏法測電阻的原理
用一個電阻箱和一個G並聯,然後再和一個滑動變阻器串聯,調劃片,使G滿偏,再調節電阻箱,使G半偏,那麼電阻箱的示數就是G的電阻,用這個方法需滿足R滑遠大於RG
⑻ 什麼是「半偏法則」測電路上的電阻啊
電路圖
│-----G(帶測靈敏電流表)-│
---│ │----R'----------│
│ │-----R(變阻器)---S2----│大阻值滑動變阻器│
│ (開) │
│ │
--------—--‖---‖----------------S1---------│
(電源) (開關)
首先閉合S1,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最大(滿偏).
然後保持S1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閉合S2,並調節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為最大示數的一半,即電流為之前的一半(半偏).
記下此時變阻器R的電阻大小(可以直接讀出),該電阻即為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大小.
誤差分析:由於該過程中,R'的電阻較大,我們近似的把整個過程中的幹路電流當作不變的. 但是實際情況中,隨著S2的閉合,整個電路中的電流將會變大,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按照電流不變時的電流來計算的,所以將導致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為原來一半時(半偏),通過變阻器R的電流將比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要大,又因為R與G 並聯,電壓一樣,所以實際的變阻器讀數R將小於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內阻).
所以,半偏法測電阻測出的電阻要小於實際電阻,原因是電流將要改變.
另外,你可以看看這篇關於伏安法測電阻原理的論文:
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6zt-2/zt/gz/wl/41.htm
我已經打開過,無毒。摘錄一段過來:
一. 伏安法測電阻基本原理
1. 基本原理:伏安法測電阻的基本原理是歐姆定律 ,只要測出元件兩端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即可由歐姆定律計算出該元件的阻值。
2. 測量電路的系統誤差控制:
(1)當 遠大於 時,電流表內接;當臨界阻值 時,採用電流表的內接;當採用電流表內接時,電阻測量值大於真實值,即 (如圖1所示)。
(2)當 遠小於 時,電流表外接;當臨界阻值 時,採用電流表的外接;當採用電流表外接時,電阻的測量值小於真實值,即 (如圖2所示)。
3. 控制電路的安全及偶然誤差:根據電路中各元件的安全要求及電壓調節的范圍不同,滑動變阻器有限流接法與分壓接法兩種選擇。
(1)滑動變阻器限流接法。一般情況或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由於限流電路能耗較小,結構連接簡單,應優先考慮限流連接方式。限流接法適合測量小電阻或與變阻器總電阻相比差不多或還小,(如圖3所示)。
圖3
(2)測動變阻器分壓接法。若採用限流電路,電路中的最小電流仍超過用電器的額定電流時,必須選用滑動變阻器的分壓連接方式;當用電器電阻遠大於滑動變阻器總電阻值,且實驗要求的電壓變化范圍較大(或要求測量多組實驗數據)時,必須選用滑動變阻器分壓接法;要求某部分電路的電壓從零開始可連續變化時,須選用滑動變阻器分壓連接方式(如圖4所示)。
⑼ 半偏法測電阻
電路圖
│-----G(帶測靈敏電流表)-│
---││----R'----------│
││-----R(變阻器)---S2----│大阻值滑動變阻器│
│(開)│
││
--------—--‖---‖----------------S1---------│
(電源)(開關)
首先閉合S1,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最大(滿偏).
然後保持S1閉合,滑動變阻器不動,閉合S2,並調節變阻器R,使得G帶測靈敏電流表示數為最大示數的一半,即電流為之前的一半(半偏).
記下此時變阻器R的電阻大小(可以直接讀出),該電阻即為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大小.
誤差分析:由於該過程中,R'的電阻較大,我們近似的把整個過程中的幹路電流當作不變的.但是實際情況中,隨著S2的閉合,整個電路中的電流將會變大,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按照電流不變時的電流來計算的,所以將導致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為原來一半時(半偏),通過變阻器R的電流將比通過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流要大,又因為R與G並聯,電壓一樣,所以實際的變阻器讀數R將小於G帶測靈敏電流表的電阻(內阻).
所以,半偏法測電阻測出的電阻要小於實際電阻,原因是電流將要改變.
⑽ 高中物理半偏法測電阻
測電壓表內阻時為什麼要求滑動變阻器的電阻越小越好?
這個實驗是一個近似實驗,也就是說必須在一定條件下(Rw<<Rv)。
先問你一個問題,一個很大的電阻Rv與一個很小的電阻Rw並聯,並聯的電阻值是多少?
答案是近似等於Rw。
那麼,一個很大的電阻2Rv與一個很小的電阻Rw並聯,並聯的電阻值是多少?
答案是比上一個的並聯值更加近似等於Rw。
總結一下,就是Rv與Rw的差值越大,並聯電阻的值就越接近Rw。
而這個實驗的假設是,與電壓表電路並聯的那段滑動變阻器上的電壓,在實驗過程中,始終不變。要想電壓不變,電阻就要不變。只要Rw<<Rv,那麼R並≈Rw,這樣就做到了近似的電阻不變。
測電流表內阻時為什麼要求滑動變阻器的電阻越大越好?
先看實驗原理,與上一個實驗一樣,這也是一個近似實驗,而這個實驗的假設是電流不變(總電流不變)。要想總電流不變,就要求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
請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很大的電阻Rg與一個很小的電阻Ra串聯,串聯電阻值是多少?
答案是很接近於Rg,而且Rg與Ra的差距越大(Rg>>Ra),就越接近與Rg。
所以要求並聯電路的電阻(電流表與電阻箱的並聯電阻)與滑動變阻器串聯後電流不變,就必須使滑動變阻器的電阻遠遠大於並聯電路的電阻。也就是說,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越大越好。
如有說的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