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電路圖進化

電路圖進化

發布時間:2021-02-27 04:48:48

⑴ 電腦的進化與發展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人計算機

用電子等部件模擬的具有運算能力的物體,學名計算機。

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

一般來說電腦由二部分組成,即硬體和軟體。硬體包括: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電源、主板,CPU、音效卡、顯卡、光碟機(軟碟機已淘汰)、內存、硬碟,有些還包含網卡、音箱、耳機、列印機、掃描儀、攝像頭、手寫板等外部設備。軟體又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台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台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准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1 定義
按照當前《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的定義:計算機是一種進行運算,或者控制那些可以表示為數字或者邏輯形式的操作的設備。 這個定義的確是真實精確的。然而它和從其他詞典中找到的其他對計算機的定義一樣,包含了太多的內容。這些定義沒有辦法區分歷史上的,當代的,以及未來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更有意義的問題可能包含:有哪些不同種類的計算機?或者問,當代計算機有哪些區別與其他時代計算機的特點和能力?

1.1 辭源
「計算機」對應的英文computer這個詞的含義一直在改變,但是它的含義總是落在了當時計算機能力的後面。「computer」最早用來代表被雇來進行算術計算的人,即計算員;這種用法今天仍然有效。《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認為最早是在1897年, 這個詞被用來代表一種機械的計算設備。到1946年的時候,牛津詞典加入了幾個限定詞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計算機。這些限定詞包含 模擬的,數字的,以及 電子的。 然而,從被引用的上下文看,這些限定詞在1946年前就在被人使用了。

2 成指數級增長的計算機的發展
劃分不同種計算機的難度因為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指數增長更加復雜化。粗略估計,從1900到現在,計算設備的計算能力(按1000美元能夠買到的設備在每秒種內處理運算指令的數量)每一年半到兩年就增加一倍。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E.摩爾在1965年首次描述了計算機發展的這種特性(參考摩爾定律)。快速發展的計算機製造工程技術維持了這種指數級的能力增長。與這種能力增長攜手並進的另一過程是戲劇化的計算機小型化過程。第一代的電子計算機,例如ENIAC(出現於1946年),都是一些重達數噸,占據好幾間房間,需要多個操作員來維持它們正常工作的龐然大物。這些大傢伙太貴了,以至於只有政府和大型機構才能夠買得起。它們也的確太怪異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幾台,或者幾十台這樣的機器就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求了。相比之下,現代計算機比第一代前輩多了幾個數量級,更加多才多藝,而且便宜,小巧,還隨處可見。

3 計算機的分類
為了定義什麼是計算機,對所有計算設備進行分類是必然的。下面的章節介紹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些分類方法必須一起使用才能准確無誤的描述一台特定的計算機。

3.1 按用途分類
這是最明顯的分類法了。 計算機製造商通常用這種方法來描述他們的產品;用戶用同樣的方法來描述與他們交流的機器。例如:

超級計算機
迷你超級計算機
大型計算機
企業級伺服器
小型機
PC 伺服器
工作站
個人計算機或者台式機
膝上型計算機或者筆記本電腦
個人數字助理
可以穿戴的計算機
嵌入式計算機
按用途分類很通俗,但是也導致它的不確定性,因為僅僅當前廣泛使用的設備被包含進來了。計算機發展的快速性意味著計算機新的用途層出不窮,當前的定義很快就過時。許多不再被人使用的計算機的類型,例如微分分析器,通常不被列入分類條目之中。所以,必須採用其他分類方法來明白無誤的定義 計算機 這條術語。

3.2 按製造技術分類
機械式
半電子-半機械式
電子式
晶體管
半導體集成電路
光學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

3.3 按設計特點分類
現代計算機綜合了許多基本的設計特點,這些特點是許多貢獻者在很多年裡逐漸開發出來的。設計特點經常獨立於實現技術。現代計算機的綜合性能來源於這些特點互相作用的方式。一些重要的設計特性羅列如下:

3.3.1 數字式 和 模擬式
設計一種計算機時有一個基本的決定:這種計算機應該是數字式還是模擬式的?數字式計算機處理離散的數字性或者符號性值,而模擬式計算機仍然應用於一些特殊目的的領域:例如機器人和迴旋加速器的控制。其他的途徑,象脈沖計算和量子計算,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們或者用於很特殊的目的或者仍然處於試驗階段。

3.3.2 二進制 和 十進制
在數字式計算的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的設計進步是引入了二進製作為內部的數字系統。這種方法避免了那些基於其他數字系統的計算機中必須的復雜的進位機制,例如十進制系統。採用二進制的好處是簡化了實現算術功能和邏輯運算的設計。

3.4 按能力分類
對不同的計算設備分類的最好辦法可能是按他們的內在能力分類,而不是按他們的用途,實現技術,或者設計特性來分類。計算機按能力可以分為三大類:只能計算一種函數的單用途設備,可以計算有限范圍內的函數的特殊用途設備,以及我們天天使用的通用設備。過去計算機這個詞用來描述所有這些類型的機器,但是現在口語中的用法通常特指通用計算機了。

3.4.1 通用計算機
按定義來說,一台通用計算機能用來解決任何問題,只要這個問題可以用程序來表示。然而,程序運行的是有一些實際的限制的:計算機的存儲能力,問題的大小,以及運行的速度。在1934年,艾倫·圖靈證明了:給定正確的程序,任何通用計算機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他的數學證明是純粹理論上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通用計算機存在。這個證明的意義是深遠的:例如,從理論上說,現在的通用計算機能夠模擬任何未來製造的通用計算機的行為,盡管速度很慢。

通用計算機也稱作完備的圖靈機,它經常被用來作為定義現代計算機的能力上限。然而,這種定義是有問題的。幾種過分單純化的計算設備已經展現出完備的圖靈機特性。但是他們都處於一種幽默化表達的「圖靈瀝青陷阱」(?)狀態,一種什麼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實用性一點都不沾邊。現代計算機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通用化,而且是實用化的通用工具。

從1930年中期到1940年後期,許多人在開發現代的,數字式的,電子的,通用計算機。許多試驗型的機器被造了出來並且可能是圖靈完備化的。這些機器在當時都被宣稱為第一台計算機,然而它們都只有有限的處理通用問題的能力,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都被拋棄了。

3.5 按操作類型分類
計算機也可以按用戶操作的方式來分類。有兩大類操作方式: 批處理 和 互動式處理

4 舊條目解釋
計算機是計算的輔助工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計算機包括:

算盤
加法機
計算尺
計算器
狹義計算機就是電子計算機,如今稱為電腦。

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機(PC)。計算機已經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進入了家庭和個人領域,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

回顧計算機的發展史,一個新概念或一件新產品的出世無疑都直接轉化為產業變革的源動力,而個人電腦(PC)散發出來的能量,讓整個產業瞬間飛越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場聲勢浩大的PC革命離不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精準指引,阿倫·凱(Alan Kay)就是這么一個關鍵的領路人。他不但是PC革命的預言家,更是一個技術天才。他所開發的軟體Smalltalk(面向對象程序語言)、Dynabook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圖形用戶操作界面)概念為PC軟體、硬體和操作系統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在華盛頓向凱頒發有工程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2004年「德雷珀獎」時,該學院的主席Wm. A. Wulf說到:「也許大多數人還都不明白,應用於網路的個人電腦為什麼能像神話故事一樣影響著我們。在對(計算機)技術本身和其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義的過程中,凱在這個群體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德州大學21世紀計劃項目主任Gary Chapman在向凱頒發2003年「圖靈獎」時也表示,Smalltalk和Dynabook概念給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帶來創新的靈感。他的發明引來了個人電腦的革命,從蘋果的Macintosh到微軟的Windows都是受益者。

現年64歲的凱出生在美國,他的父親是生理學家和醫學家,母親是藝術家和音樂家,外祖母是教授和學者,外祖父是攝影師和作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凱從小就多才多藝,聰慧過人。他三歲時就可以自己閱讀,上小學時已讀過上百本書籍。由於在學校里經常不服管理,他多次被校方責令停課,甚至在1961年被維吉尼亞的柏薩尼學院開除。不久他參加了軍隊的志願服務,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他在一次計算機能力傾向測驗中,意外的發現自己有著這方面的天賦,並因此被美國空軍招入IBM 1401大型計算機項目工作,從此便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離開美國空軍後,凱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就讀數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1966年取得雙學士學位後,在音樂、醫學和哲學等方面都極具天分的凱面臨多重選擇,最終他還是進入了猶他大學攻讀機電工程專業。1967年他與人合作發明了一台名為FLEX的機器。這台被他們稱為「個人計算機」的機器配有顯示器和控制面板,使用的是一種多窗口圖形用戶界面,並首次植入了凱開發的面向對象操作系統。雖然這台重量超過一百多公斤的機器基本不具實用功能,更不用說是市場價值,但仍讓凱和他的同伴興奮不已。

在後來的一次參觀麻省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過程中,凱有幸接觸到了供兒童使用的LOGO程序語言。受LOGO的啟發,他開始構想設計一台適合各年齡兒童使用的「筆記本式計算機」,即KiddieKomp項目。1968年,凱拿到了碩士學位,並在猶他大學的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實驗室中從事3D圖形系統和ARPA網的開發工作。1969年他憑借一篇名為《面向對象圖形系統》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做了兩年的教授後,1972年技術前輩泰勒邀請他共同組建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凱成為了該中心的創始人之一。

在PARC的十年,凱的許多構想都得以實現。他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將Smalltalk程序完成,而在此基礎上的第一台攜帶型計算機Dynabook也在隨後完成。雖然Dynabook計算機主要是為兒童教學而設計的,但它所包含的同書本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平板式顯示器、手寫輸入、無線網路、本地存儲、圖形界面等等超前技術直接導致了個人電腦概念在全世界的生根發芽。

1983年離開PARC後,凱先後加入了Atari、蘋果、迪斯尼,並成立了非盈利機構觀點(Viewpoints)研究中心,2002年他正式加入惠普繼續從事軟體的開發工作。惠普公司研發部高級副總裁Dick Lampman表示:「凱的能力、創造力和觀察力始終都給業界帶來了無法預知的影響。」惠普正寄託於凱能為業界引發另一場技術革命,就像凱自己最經典的一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電腦升級分硬體升級和軟體升級.軟體升級就是程序換個更新的(多指驅動程序),硬體升級指往電腦里添置新的設備或更換部件,讓電腦運行速度更快。
但一般來說電腦升級可以分為主機升級與其他元件升級(如顯示器,滑鼠,音箱等),大多數人是指主機升級!
自己可以升級,但必須具有一定的電腦硬體的常識,與最近電腦配件種類,性能,品牌,以免升級後不能充分發揮出水平,或造成不兼容,嚴重的影響電腦其他部件的使用壽命,甚至是電腦燒毀!
顯示器:如果資金不足的話可以選擇CRT(普通顯示器),資金允許的話可以買LCD(液晶顯示器),但必須注意液晶顯示器的幾個特點:1. 高亮度 2. 高對比 3. 寬廣的可視范圍 4. 快速訊號反應時間(8ms以下) 不要有壞點通過TCO O3認證的.
主機:CPU,主板,內存,顯卡,音效卡,硬碟、電源、數據線
但是具體怎麼升級,要看你的資金的多少,與原來的配置,如果機子較新的話換部分就可以了,但是較老的話建議全部換完,總而言之要看具體情況,與個人意願。建議不太懂電腦的話,請專職的電腦人員幫忙升級!

電腦就是電子計算機的俗稱.世界正在經歷由a到b的轉變,即原子(atom) 時代向比特(bit)時代的變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在其中無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經過50多年的量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無所不在,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李英棟謹供.自http://e.slz.cn/info/jsj/3.htm 目前電腦最高配置
CPU —Xeon 3.2Ghz×2; 內存:8192MB(8G); 顯示器CRT×3台+17液晶; 硬碟由22台180GXP組成,共2110GB; 電源由7個電源組成,合計2740瓦; 顯卡MillenniumG550+ MillenniumG450; 音效卡採用Sound Blaster Audigy2 ZS 風扇採用15dB以下靜音風扇。

⑵ 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原理有那些

1、產生背景
在文藝復興以及思想啟蒙之後,現代科學的理性思維已經建立起來。達爾文的時代是十九世紀中後期,正是走出蒙提,提倡科學的前一階段,在思想和理性上,為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進化論提供了思想依據;而青年時的遠游,則為他積累了大量的實據,引發了他關於物種進化的思考並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2、要點:
他認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以上三點,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在基因學誕生之生,為此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事實上,物競天擇,競的是「基因」。
3、影響:
進化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學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說取代地心說,否定了人類位於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結;第二次就是進化論,把人類拉到了與普通生物同樣的層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與人類有了或遠或近的血緣關系,徹底打破了人類自高自大,一神之下,眾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慶幸的是,達爾文已經不是在中世紀了,所以他沒有受到布魯諾的待遇,民眾仍然給了極高的評價,即使是宗教,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寬容,當然,這與當時宗教權力遠不如中世紀有關。
4、有關爭論:
爭論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界的內部爭論,一方面是科學界以外的宗教與進化論爭論。
在科學界內部,沒有進化論是否成立的爭論和質疑,進化的事實早已確鑿無疑地證明了進化論的成立,但是,在具體的進化形式和原因中,依然爭議不斷,如漸變與突變的爭議(這個已經不爭了,進化速度因條件不同而不同)、人類進化歷程的爭議、……
宗教與科學的爭論,這是民眾感受最多的部分,也是爭論最有影響力的領域。因為民眾專業的生物學知識很貧乏,中學時代我們學到的只是研究的結論,而沒有專業的解釋,因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則慣於歪麴生物學和進化論,把進化論描述為非科學的、蠻橫的、可笑的、無證據的或者是捏造的……
【達爾文簡介】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編輯本段]【 達爾文生平】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力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熱心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一位大學生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這位大學生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裡,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隻甲蟲,大學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裡的甲蟲藏到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大學生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裡的哪只給忘記了。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大學生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裡。然後,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這個大學生就是查理·達爾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
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
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采訪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向導,爬山
涉水,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白天收集
谷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
在大西洋中維德角群島的聖地亞哥島。水兵們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
背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標本。
一路上,達爾文把各式各樣的石頭敲下來放進背包,有黑色的、白色的,還有夾著一束
花紋的。一會兒,背包便放滿各種各樣的石頭,背包帶深深地勒進達爾文的肉里,渾身上下
都被汗水浸透了。
「達爾文先生,這些亂七八糟的石頭,到底有什麼用?」看著吃力向前爬行的達爾文,
助手不解地問。
「你看,石頭是有層次的,每層石頭里有著不同的貝殼和海生動物的遺骨,它能告訴我
們不同年代的生物!」達爾文喘著粗氣說道。
助手總算明白了一些,趕忙從達爾文身上接過背包,背在自己的肩上。
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
類萬物究意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系?這些問題在腦海
里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
洲的安第斯山。
艦長吃了一驚,急忙說道:「這山又高又長,您怎麼走得過去?」「我就是要走前人沒
走過的路!」達爾文堅定地說道。艦長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為了安全起
見,又派了向導和騾馬一同前往。
當他們撲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
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復思索,他終
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心中異常激動地說道:「看來,這條高大的山脈地帶,在億萬年
前,原來是一片大海洋啊!」
達爾文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帶領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達爾文
忽覺心胸開朗了許多。他俯瞰山下,突然發現山脈的兩邊,植物的種類並不相同。再仔細一
看,即使同一種類,樣子也相差很遠。它們為什麼會有明顯的差別呢?
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
6年10月回到英國。
在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
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
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
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里,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
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
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志著進化
論的正式確立。
《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
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
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
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指出:進化論轟
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緊接著,達爾文又開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的寫作,以不可
爭辯的事實和嚴謹的科學論斷,進一步闡述他的進化論觀點,提出物種的變異和遺傳、生物
的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重要論點,並很快出版這部巨著。晚年的達爾文,盡管體弱多病,
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和寫作,連續出版了《人類的由來》等很多著
作。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
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⑶ 進化論的原理是什麼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來的,它的中心就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內通過這個容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生物演變的規律,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分析,不同地區生物的形態特徵異同等,得出來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⑷ 生命進化的原理是

是,遺傳變化和遺傳選擇來研發蛋白質,

⑸ 電路圖中4*16㎜² +10㎜²是什麼意思

五芯線 其中四芯為16平方的一心為10平方的

⑹ 都是繪制電路圖的軟體,,altium designer 和multism功能上有什麼區別

multism沒有抄用過,網路介紹:工程師們可以使用Multisim互動式地搭建電路原理圖,並對電路進行模擬。Multisim提煉了SPICE模擬的復雜內容,這樣工程師無需懂得深入的SPICE技術就可以很快地進行捕獲、模擬和分析新的設計,這也使其更適合電子學教育。通過Multisim和虛擬儀器技術,PCB設計工程師和電子學教育工作者可以完成從理論到原理圖捕獲與模擬再到原型設計和測試這樣一個完整的綜合設計流程。
altium designer是最常用的電路原理圖,PCB圖設計軟體。目前常用的有Protell 99SE版本和Protell DXP版本。Protell 99軟體小,只有100M多,安裝容易。Protell DXP有1G多,安裝麻煩一點。

⑺ 退化和進化的原理是否相同

生物學史是一個思想斗爭的歷史。達爾文的著作,特別是《物種起源》一書,當然不會不是從事論爭的著作(一般所謂「達爾文主義」,主要就是指稱這部書里所講的道理,也稱作達爾文的學說或進化學說)。事情的確是這樣,他徹頭徹尾地和物種神造說(即特創說)及目的論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並戰勝了它們。
生物有進化,即物種有變化,本不是達爾文首先發現的;進化學說,也不是達爾文創建的,在他以前已有著漫長的歷史。不過達爾文加上他觀察所得的新材料,總結和發展了進化學說,提高了它的科學性,發揮了它的戰鬥力,徹底地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治,建立了生物學的真正科學的基礎。這是達爾文的真正勞績。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中雖含有不完善的缺點和雜有唯心論的錯誤,但進步性和革命性是主要的。達爾文的宇宙觀主要是唯物的,但還不是有系統的辯證唯物論,只有些觀察得深切一些的要點,反映出一些辯證唯物論的見解,但也只是不純熟的、不自覺的。我們學習達爾文主義的時候,這些關節是應當盡先了解的。
達爾文在建立唯物論的生物學同時,和物種神造說及與此有關的目的論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在英、美、法等資本主義國家裡,流行著一種反科學的宗教信仰,它是和科學真理不可調和地相對立著。上帝創造萬物之說,便是宗教主要謬論之一。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包括人類由猿猴進化來的學說發表後,在英國的牛津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反動方面是牛津的所謂當時名流維爾伯爾福斯主教,他開始了誹謗性的講演。擁護達爾文學說的有當代有名的學者、動物學家赫胥黎教授挺身和他論戰。主教的誣蔑性的狂言完全無用,反而暴露了他對於生物科學的無知。主教完全失敗了,勝利在赫胥黎方面。
進化論在古希臘時代已初具胚芽,到了18世紀,法國的布豐(1707-1788年)更具體地提出了進步的見解,說明生物能因生活條件改變而發生變化,特別可因馴養和栽培而改變。不過他這樣說了一說,即受到宗教的逼壓,1751年布豐不得不公開宣布放棄這種科學的信心。
到了19世紀,法國拉馬克(1744-1829年)在1809年出版了他的《動物學的哲學》,他宣講了生物進化的理論,確切地說明生物的種是會變異的。拉馬克的進化理論主要方面是進步的、革命的。
但拉馬克的學說不是全部健康的。他說動物的器官不使用即退化,多使用則發達的話是有理由的,但他認為「願望」這種心理作用在進化中占重要地位。例如他解釋像鶴一類長項頸、長脛腳的鳥時,他說它們不喜歡浮在水面上,又不願意讓身子沒入水邊的淤泥里,經常竭力伸長它的腿部,遂形成了踏「高蹺」的樣子的長脛。同樣,因為這類鳥不願意把身體浸濕,遂伸長了項頸去捕魚,項頸遂伸得很長了等等。顯然這種解釋是不對的,是唯心主義觀點的。
講到進化學說時,不能不講到法國的居維爾(1769-1822年),他是反進化論者,但在進化學說的發展史上卻需要說到他。居維爾專長比較解剖學,很了解動物個體各部分間相互關系。他認為動物體是統一的獨立的系統,每一部分決定著另一部分甚至於全體。因此他相信只要根據一塊骨頭就可以推斷整個動物的體形。這種道理是重要的,但他的這種見解不是和真正的科學原理相結合,卻和神造說相結合的,他以為這種結構是不變化的。
對於進化論發生最壞影響的是居維爾的激變論。他認為地球上已經過多次激烈的災變,災變一來,大部分生物都死亡了,只有少數能殘存下來。災變過去之後,他雖不說重新創造,只說又有生物從別地方移來。這樣,他就表示該地新生的生物和早先的生物沒有什麼關系。到他的學生和繼承人時,索性把他的激變論改為每激變一次,上帝重新創造一次新生物的謬論。這種殘存思想亦成為達爾文攻擊的重要目標。
在達爾文以前,即在18~19世紀之間,俄國產生過不少進化論者,有如18世紀的羅蒙諾索夫、卡維茲聶夫等,19世紀的赫爾岑、郭良尼諾夫、路里那等,他們都是當時俄羅斯生物進化論的卓越代表者,並且在以後的拉馬克和達爾文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和他們相同的觀點和實驗方法。
達爾文主義是英國資本主義興盛起來時期的產物。英國很早就利用蒸汽機發展工業,生產提高了。並為了向海外找尋工業原料、商品市場,英國就積極地找尋新的殖民地。當時英國的「貝格爾」號軍艦的周遊世界就是為了這目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就在這情況下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資本主義同樣侵入了農村,許多農民破產了,產生了大型的資本主義農場,畜牧業也發展起來了。為了滿足工業發展中原料的要求,為了繁育和改良家畜,許多飼養和選種家就在這方面努力。不僅如此,整個自然科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有了很大的成就。在19世紀上半葉,細胞的理論、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都有了巨大的成就。這一些社會的和科學的條件都為產生達爾文學說准備了條件。同樣,資產階級為蒙蔽欺騙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企圖把資本主義所引起的無產階級的飢餓、貧困、死亡和無權,說成是自然界的不能改變的法則,因此當時在英國非常風行著反動的馬爾薩斯「人口論」。這在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中亦得到了反映。
達爾文(1809-1882年)是資產階級出身的一個進步學者。他求學很虛心,斗爭很穩健勇敢。但因為他不能完全脫離那一階級,所以他顯然具有不徹底性和某種畏縮的情緒。他強烈地反對物種神造說,分明是一個無神論者,但他不贊成別人稱他無神論者,自己寧願稱為不可知論者;他是很欽佩馬克思的工作的人,但他又不贊成馬克思引述他的學說等等,都是軟弱的表現。他的學說中含有一些缺點和錯誤,亦是和他沒有和資產階級脫離聯系有關系的。
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主要是從實際考察得來的。以前,達爾文雖然愛好自然史,但他並不相信進化說,反而保存著宗教的觀點。在他乘了「貝格爾」號軍艦作環球旅行時,在南美洲紅黏土的沉積層中發見了動物的化石,看出和現今生存的犰狳、食蟻獸等很相像。事實叫他相信古代生物和現存的生物是有關系的。並且達爾文看到島上的動物,特別是加拉巴哥斯群島上的動物,各島彼此之間雖不同,但和最靠近的大陸上的動物卻相近似。這一類事實,使達爾文不能不反對神造說,相信進化說了。從此他轉了方向,不再和神造說站在一起,他成了神造說的堅強不可戰勝的敵人了。他在他的主要著作《物種起源》里,每章列舉了許多例證,壓迫得神造說者無法翻身和否認,再加以沉重而犀利的徹底的打擊,神造說遂宣告慘敗和潰滅。
達爾文的進化說,簡單地說:
(一)他首先肯定生物有變異性和遺傳性。例如同一窩里孵出來的小鳥,各有微細的不同;從一隻蝴蝶所產生的卵孵化出來的毛蟲也是這樣。如把普通的捲心菜(甘藍)種在熱帶地方,長大起來會不包心;馬如生活在養料缺乏、食料粗雜的山上,身體會變為矮小;把綿羊養在熱帶地方,數代以後,身上的毛就生得稀薄。這些差異和變異都是和生活條件的變化有關系的。達爾文說明生物的變異不但和無機的生活條件如溫度等關系密切,而且亦和有機生活條件,即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也極密切的。他說明紅翹搖的花和土蜂極適應,花粉依靠土蜂傳播,土蜂如衰落,紅翹搖也衰落了。此外,如生活條件改變,生物的習性亦改變;使有的器官多使用,有的器官少使用或不使用,生物也會發生變化的。例如家鴨多走不飛,脛腳便比野鴨發達,翅膀則比野鴨退化。還有生物體的這部分和別部分之間有關系。例如長脛的鳥常有長項頸;長脛的獸常常面孔也很長(例如馬)。生物不但有變異性,同時還有遺傳性。它不但能把祖先的性狀遺傳於後代,也能把變化過的性狀遺傳到後代去。
(二)人工選擇。達爾文認為生物雖會發生變異,但使變異向一定的方向累積起來,則須靠人工的選擇作用。他認為塊根塊莖供食用的植物,會生巨大的塊根塊莖,葉供食用的植物能長出肥大的葉,花供觀賞的植物能開美麗的花,都是許多年來人工選擇的效果。賽跑的馬跑得快,拉車的馬能拉重物,乳牛能分泌出很多的牛奶,也是飼養和選擇的效果。
(三)自然選擇。人是有意志的,自然沒有意志。人工選擇有人的目的,自然選擇則須生物的變異適合於牛活條件,即有利於自身時才起作用。達爾文看到海洋中有的小島上的昆蟲沒有翅膀或翅膀很不發達,原因是由於島上多風,能飛的昆蟲常被吹到海里去,只有沒有翅膀或翅膀不發達的適於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最適合於環境的生物得到生存。
(四)但達爾文在自然選擇項下加了一條「生存競爭」。而且他特別強調種內競爭,這一概念今日有爭論,本文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達爾文對於各種不同的種的看法,認為各個體既有微小的變異,這變異如適合於生活條件時,就能生存下去,生殖後代,每代再受自然選擇的作用,積微成著,到了和個體表現顯著不同時,就成了新種。
為了駁斥從居維爾的激變論和他的繼承人說的上帝創造行為而殘留下來的意見,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論到地層連續的時候,一貫強調了量變說。並反復引用了「自然之中沒有飛躍」這一句成語。達爾文應該也見到自然界中有質變,例如從猴類變化為人時,性質不會還是相同的。但他要駁斥激變論,就得強調各種生物先後代的一系相承,結果把質變一面放在一邊了。但如果只是量變,就意味著物種的變化只由於量的增減,而沒有本質的變更了,這種進化觀就成為庸俗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看法了。達爾文單刀直入地只拿量變說去力辟神造說,忽略了質變一方面的闡明,遂發生這一不小的缺點。
達爾文觀察生物的實際生活狀況,獲得了進化概念。但這狀況只告訴他生物會變化,沒告訴他如何發生變化的原因。於是他不得不藉助於家養動物植物的觀察,結果獲得了生活條件改變則生物亦起變化,加上人工的選擇作用,使變異有了一定方向的結論。他並把這一情形推論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達爾文看出變異和環境即生活條件的變遷有關系,但他又人為地把變異分為不同的兩類,給它們起了兩個不同的名詞。他把比較容易看出由於某種或某些條件有關聯的變異,如生於寒地的動物毛茂密些,食料豐美則動物長得肥胖些,他叫它為一定變異;把關系和作用不明顯的變異叫做不定變異。生物體因外界變遷而發生微細的差異,開始往往是無一定目的和作用的「偶然」差別。這種差異,從生物的作用或目的上來說不是適應一定生活目的而生的。但偶然變異亦是和外界一定的條件和體內各機構間的關系有關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必然的。
達爾文的變異學說,不管後人看來精密性如何,當時這一學說卻盡了擊毀目的論的作用。所謂目的論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說:貓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吃老鼠的,老鼠創造下來就是為了給貓吃,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證明了造物主的智慧的。生物的各種器官或特性,亦用同樣道理來說明它們的用處。達爾文的學說恰好針對著這種有害的目的論說明了生物的變異本來並沒有目的性,有合目的性的作用僅僅是自然選擇作用亦即適應的結果。他把目的論完全打破,把生物學從神秘的鐐銬里解放出來,給予了發展的自由。恩格斯贊譽達爾文這一功績,他說:「它(指達爾文的著作——作者注)不僅對自然科學中的目的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而且還以實驗方法解釋了它的合理意義。」
達爾文的學說傳播開去後,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即相反的主張,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反達爾文主義的「新達爾文主義」;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創造性的達爾文主義——米丘林學說。
德國的魏斯曼(1834-1914年)把選種作用推廣到種質即生殖質上去,說種質間亦有自然選擇作用。他主張種質永世不變的,它對生物體作獨立的看,雖然生物體會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種質卻不受外界影響的。他反對物體在其生活過程中所獲得的性質能夠遺傳的話。所以,魏斯曼學說的所謂「新達爾文主義」本質上是「反達爾文主義」。美國摩爾根主義和魏斯曼學說相聯合起來,反達爾文主義色彩更加顯著了。
蘇聯的米丘林真正接受了達爾文主義和發展了達爾文主義,更確切地說,是發展了達爾文主義中正確的部分,批判了錯誤的部分,使它健康地發展起來。達爾文僅提出生物因生活條件的變遷而影響生物體起變化。米丘林的生物學,說明生物體和周圍的環境是統一體,生物在活著的時候不斷進行著代謝作用,生物身體構成的質料都是從體外吸收進來的,外界物質條件的變化必然會影響著代謝過程的進行,代謝作用的類型如發生變化,生物體也就發生變化了。這道理是非常明顯的。
達爾文的時代僅僅觀察家養動物植物的變異去解釋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的變異。米丘林進一步長期地實驗著家養生物,主要是栽培植物,進一步掌握了生物生長的規律,遂獲得了改造生物的方法。人們不必等待自然發生有用的變異才加採用,而可用人力改造自然了。

⑻ 動物的進化原理

是自然選擇,包括兩個方面,一、動物在遺傳過程中會產生變異,即後代和父輩版
有大的差異,但動物生活環境不變權時這差異會使動物生活困難。二、環境的劇烈變化。即環境的突變使動物生活很不方便,但後代的一些變異恰好比較適應
新的環境,於是這樣的後代的種群中越來越多,最後這些變異的特徵就成為這個種群的遺傳特徵。這時,動物就進化成了新的動物。

⑼ 電路圖r1s2t3代表什麼

████████ MSI ████████今天先打這2個狗: love許嵩vae9 放棄愛情成全你████████ MoonShine ████████

⑽ 電腦進化史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

(10)電路圖進化擴展閱讀: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

閱讀全文

與電路圖進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辣妹子家居 瀏覽:630
白溝電力維修電話 瀏覽:202
上菱洗衣機維修中心 瀏覽:286
哪個家用小傢具好用 瀏覽:537
銷售家電招工怎麼寫 瀏覽:498
林岳紅木傢具城 瀏覽:957
常熟便宜廠房防水多少錢 瀏覽:461
上海德龍除濕機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966
未來小家電有哪些新需求 瀏覽:150
德爾家居收購 瀏覽:604
銀川好的汽車維修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瀏覽:827
洗衣服如何翻新妙招 瀏覽:25
郵政銀行維修多久 瀏覽:306
舊房翻新申報表怎麼填 瀏覽:947
奔騰智能電飯煲電路圖 瀏覽:491
品質剛性防水套管是什麼 瀏覽:888
農村地面鋪裝防水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100
漢密爾頓南京維修點 瀏覽:755
佳能e518維修鍵有什麼作用 瀏覽:303
懷化市有哪些傢具市場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