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才能快速看懂電路板的電流走向
還是看圖方便些,電流走向習慣於從高電位到低電位這樣看,直接看PCB稍復雜就眼花繚亂了,所以有抄板一說。
❷ 請問誰知道PCB板中1MM寬的走線能過多大的電流計算公式是什麼
有幾點需要說明:
1、PCB通過電流的能力與線寬和銅箔厚度(有時候按照盎司來計算,也就是1平方米的覆銅板上的銅的質量,常見的有0.5oz,1oz,2oz,3oz,對應的銅箔厚度分別是18um,35um,70um,105um;現實中如果不說明,默認值是0.5oz,也就是18um,所以二樓的說法有誤,常見的不可能有0.5mm那麼厚,否則賣出來的電路板是天價了,應改為0.5oz還差不多)嚴重有關,你沒有提出銅箔厚度,嚴格的說,這道題是沒有答案的。
2、走線寬度、銅箔厚度與允許的電流強度之間的關系沒有計算公式,而是根據一張圖上的曲線查出來的,而這條曲線是根據實驗實測獲得,網上有份資料叫:印製導線溫升與導線寬度和負載電流之間的關系(pdf格式),裡面可以參考。
3、根據2裡面的資料顯示,理論上,1oz電路板,1mm線寬的導線在通過2.3A的電流時,溫升會達到10攝氏度。
4、網上經驗公式:對於1oz的印製板,1mm線寬通過電流的經驗值約為1A。但不是說2mm,1oz或1mm,2oz的板就能走2A的電流,因為這里是非線性的關系。
5、有些不怕燙的公司會按照1樓所說,1oz/1mm走3A的電流,不過個人不推薦這么做。
6、國防工業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本關於電子電路抗干擾技術的書,裡面提到載流量與線寬的關系,認為銅箔的載流量除了與銅箔厚度和線寬有關外,還與銅箔的散熱情況有關,而這個散熱情況與電路板上的元器件種類、數量、散熱條件有關,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以下經驗公式,對於1oz的電路板,線寬與電流關系經驗公式選擇0.15*W(A),W為線寬(mm),從這里計算得到的結果是1mm,1oz通過電流約0.15A。
❸ 電流大小對電路板有影響嗎
當然有影響
一般電路設計的時候會考慮到電路中電流大小決定線路板上的銅箔寬度
電路上長時間經過大電流的話容易是導線發熱,甚至熔掉,很危險的。
❹ PCB板最大能承受多少的電壓和電流
電壓方面,220V的電壓要求線與線的距離有5mm以上,24V的話在0.5-1mm以上就行了,電流方面嘛,是跟線路的寬度有關,一般按經驗是1mm可以過1A的電流
❺ 怎麼看電路板上電流的走向
電路板上電流的方向是看不出來的,只能測出來。都是從電位高處流向電位低處。如果一定要「看」就是積累一些經驗就可以了,有一定的經驗之後一看某個電路板,就能大致知道電流是從哪兒流向哪兒的了。
❻ 電路板 電流
電流在電路板上走金屬導線。導線在印刷電路版上的顏色,沒有統一標准。在有些電路板上,深綠色基底、淺綠色導線。
❼ 電路板通過的安全電流是多少
要看銅箔的面積了(還有厚度),估算一般的電路板銅箔線都在幾百毫安以內,如果在幾安培的話,可見到電路板銅箔很粗,並加有焊錫。
❽ 在電路板上怎麼測電流
一般是把在路電阻脫開一隻腳,然後把萬用表打在相應電流檔串接在電路中即可,提醒注意的是,一定要選擇適當量程。
❾ 初學電路板,對最簡單的電流和電壓都不懂,該怎麼學習
高等教育的《電工電子學》適合基礎淺的人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是電子,通信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但是很多同學初學時面臨了不少學習上的難題,而部分教師往往忽略掉一些應該強調問題,使得學生感到學習起模擬電路就更加困難,很盲目。再加上本來這門課程內容比較多,國內很多教材又很難做到精緻入微的講解,而且很多編寫者往往沒有給整本書一個統一的主題,使得內容看起來很冗雜。在這里我談談我的建議,菜鳥們可以借鑒,大俠們希望能給予指點。
1 從電阻時代的稚嫩進入半導體時代的成熟
一般教材開頭都是講一些半導體物理的知識,讓大家了解二極體,三極體作用的物理過程,相信大部分同學對這部分內容還是能明白一二的。作為設計電路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是什麼?是這些元器件的I-V函數關系,而不要局限於每次看到三極體都去想物理過程,這樣很浪費時間,而且方法很不科學。
2 從線性電路分析方法的「陰影」中走出來
這個問題很多同學都出現了,我在這里強調一下
任何電路可用的分析方法:
KCL,KVL,節點電壓法,
線性電路分析方法:
疊加原理,戴維寧,諾頓
尤其是疊加原理,太多的同學拿到我們的非線性電路裡面去了,還有部分同學把線性電路中常用的短路判別法拿到非線性中,盲目的認為凡是元器件兩端電壓為零這個器件就被短路了。
大家還是笨一點,先用KCL,KVL把各個迴路,節點認識清楚,搞清楚我們的一個迴路中包含的哪些電壓是在晶體非線性元件上,哪些是在線性元件上,再來回憶一下各個元器件的I-V特性,三極體有3個接頭,有2種二埠元件的I-V曲線,大家一定要熟記,注意這2種曲線的區別和聯系。有同學就問,如果用這種方法解電路那不就是要解很多方程,還是非線性的方程組?當然我們不會用這種方法來解,大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從老東西中跳出來。把問題的實質認識清楚。
3 學會用系統的觀點來看電路
我們明確了電路中各個電流電壓其實是拓撲約束和元件約束共同作用結果後就能明確的思考下一個問題,對於這樣復雜的電路,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看?
其實這些電路圖的畫法就給大家一些提示,它並不像我們在電分里接觸的那些---會把迴路畫完整,讓電路結構更清晰,這種電路圖是為了方便工程師設計而簡化的,更具有工程上方便之處。
我給出的口號就是「以系統的觀點看電路」
相信很多同學在學習模擬電路的同時已經接觸到信號系統這門課程了,大家對系統可能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簡單的系統1個輸入1個輸出..(我就不廢話了)
大家注意我們工程上的電路圖總有個參考點,就是把輸入輸出的數值反映到一個數域中,這樣我們電路中電勢差的輸入輸出不就成了系統中信號的輸入輸出了嗎?這樣我們可以通過瞬態分析得到沖擊響應或者階躍響應這些來反映系統功能?再通過變換變換到變換域不就得到系統函數了嗎?然後按照我們信號系統學的那些系統連接的方法不就可以把一個又一個子系統合成起來得到一定功能的系統了嗎?
這樣的思路是對的,但是在工程中遠不是直接連起來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系統之間並不能做到相互「絕緣」,我們的這些系統通通都是電路,如果練到一起肯定會有新的迴路,節點產生,相互之間肯定會滿足KVL,KCL約束關系,這樣我們的問題就是要怎樣減小他們之間的聯系
在電分里大家已經接觸到輸入電阻,輸出電阻這些系統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引進就是為了讓我們解決系統間的問題。相對電壓信號,如果輸入電阻大,那麼取信號能力強,對上級的影響小,如果輸出電阻小那麼給信號能力強,對下級影響也小。
大家注意,我上段談的都是直流情況即所有輸入都是直流,到了交流情況要復雜的多,系統自身的問題,系統間的問題會更加突出。
4 認識到約束與反饋的關系
以系統的觀點來看電路中我們談到要有意隔絕系統電路間關聯性,但有的時候我們遇到的系統並不滿足上述要求,那麼有的同學就說,我們就只有回歸到列KVL,KCL的約束關系來解了,其實對於約束的另一種表述就是對某個行為的負反饋。大家由此可聯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社會,自然,我這就不多說了,請大家享受思考的樂趣。這個問題有空再給大家仔細談談,以後我如果有空我將就系統輸入交流的情況給初學者一些建議。
❿ 電路板一通電,電流就過大怎麼回事
不知道是哪方面
比如說如果是手機主板電流大
可能是電源濾波電容被擊穿導致電源直接接地
這時用表測量時會發現電流很大
主板也發熱
如果是測量某條支路電流大
可以接下拉電阻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