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镀挂具上,外面涂敷的材料,有一处很小的破损,在维修时,需不需要全部重新做。
挂具外敷的材料只是为了在电镀时更好地提高导电效率,如果破损处不是很大,不必全部重做。但是工作完毕后要彻底清洗挂具,以免镀液渗入到挂具的破损处腐蚀挂具,影响使用寿命。
2. 电镀中的挂具点是怎么解决的
1.挂在外观不重要的地方。
2.塑胶零件可以挂在水口等位置,电镀后将水口剪掉
3. 瓦特镍打底,挂具头易爆裂,怎么解决呢
解决方法:
1,降低瓦特镍的电流,尽量让瓦特镍镀层厚度不超过1um(效果不是很理想)
2,降低化学镍的反应速度,尽量不让挂具头上沉积上化学镍(结果导致很多产品容易漏镀)
3,在瓦特镍中加入了半光镍的光剂(因光镍的柔软剂里含硫,怕后续结合力差没敢用)
4,提高了化学镍的PH,让化学镍镀层中的磷含量尽可能低(因P越高,化学镍的镀层硬度越高,但是PH高了,化学镍的反应速度又会变快,然后把次钠降低到5-6克/升,结果也容易漏镀)
结论:塑胶电镀中用瓦特镍打底是一个失败的选择(目前本公司就是这个现状,用焦铜基本上98%的良率,用了瓦特镍后,基本上只有93%,降低了5个点)!!!!虽然能够降低废水处理的困难度,但是因挂具头易爆裂而引起铜缸起沙、长毛刺,良品率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铜缸的维护周期等等!!
思路:
1.有木有一种瓦特镍用的添加剂即不影响后续酸铜和瓦特镍的结合力(非常重要,汽车原厂配件,你懂的!)
2.有木有塑胶电镀用的化学镍,可以保证挂具头不论怎么操作都不上化学镍的,或者和化学镍成本接近的其他导电层(化学铜就算了,维护费用太高,而且极易起麻点)
3.有木有更加适合于瓦特镍工艺的挂具钢线的选择(个人理解是铬尽可能少其他金属的比例尽可能高)
4. 化学镍漏镀怎么处理
:(1)沉速低
镀液pH值过低:测pH值调整,并控制pH在下限值。虽然pH值较高能提高沉速,但会影响镀液稳定性。
镀液温度过低:要求温度达到规范时下槽进行施镀。新开缸第一批工件下槽时,温度应达到上限,反应开始后,正常施镀时,温度在下限为好。
溶液主成分浓度低:分析调整,如还原剂不足时,添加还原补充液;镍离子浓度偏低时,添加镍盐补充液。对于上规模的化学镀镍,设自动分析、补给装置是必要的,可以延长连续工作时间(由30h延至56h)和镍循环周期(由6周延至11周)。
亚磷酸根过多:弃掉部分镀液。
装载量太低:增加受镀面积至1dm2/L。
稳定剂浓度偏重:倾倒部分,少量多次加浓缩液。
(2)镀液分解(镀液呈翻腾状,出现镍粉)
温度过高或局部过热:搅拌下加入温去离子水。
次亚磷酸钠大多:冲稀补加其它成分。
镀液的pH值过高:调整pH值至规范值。
机械杂质:过滤除去。
装载量过高:降至1dm2/L
槽壁或设备上有沉淀物:滤出镀液,退镀清洗(用3%HNO3溶液)。
操作温度下补加液料大多:搅拌下少量多次添加。
稳定剂带出损失:添加少量稳定剂。
催化物质带入镀液:加强镀前清洗。
镀层剥离碎片:过滤镀液。
(3)镀层结合力差或起泡
镀前处理不良:提高工作表面的质量,加工完成后应清除工件上所有的焊接飞溅物和焊渣。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应达到与精饰要求相当的粗糙义,如碳钢工件表面粗糙度Ra<1.75μm时,很难获得有良好附着力的镀层;对于严重锈蚀的非加工表面,可用角向磨光机打磨,最好采用喷砂或喷丸处理;工件镀前适当的活化处理可以提高镀层的附着力。如合金钢、钛合金可用含氟化物的盐酸活化后,与碳钢件混装施镀;高级合金钢和铅基合金预镀化学镍;碳钢活化时注意脱碳。
温度波动太大:控制温度在较小的范围波动。
下槽温度太低:适当提高下槽温度。
清洗不良:改进清洗工序。
金属离子污染:用大面积废件镀而除去。
有机杂质污染:活化炭1-2g/L 处理。
热处理不当:调整热处理时间和温度。
(4)镀层粗糙
镀液浓度过高:适当冲稀镀液。
镀液的pH值过高:降低pH值至规范值。
机械杂质:过滤除去。
亚磷酸盐过高:弃掉部分镀液。
加药方法不对:不可直接加固体药品或用镀液溶解药品。
清洗不够 ,带入污染:加强清洗。
络合剂浓度偏低:补充络合剂。
工艺用水污染: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5)镀层不完整(漏镀)
前处理不当、镀件局部钝化或油污、清洗水不干净等:加强前处理,更换清洗水。
装挂不对有气袋:改进装挂方法、抖动工件、变换位置等。
十二烷基硫酸钠污染:活性炭吸附。
金属离子污染:除去(见上述),过滤。
底金属影响:镀前闪镀镍。
稳定剂过量:弃去部分镀液。
(6)镀层针孔(通常镀层厚度达10μm以上是无孔)
工件前处理不当和酸洗后停留时间过长:提高工件表面加工质量,酸洗后应在30s内进入镀液。
pH值过高:降低pH值。
镀液组份变质和老化:报废镀液。
悬浮不溶物:过滤除去。
装载量过大:减至1dm2/ L,降低pH值。
金属离子污染:除去。对于含pb、cd、Zn、Sn等元素的基材,在施镀镍前,最好电镀1~5μm的镍打底,以阻止有害元素进入镀液。
搅拌不充分:摆动工作。
有机杂质污染:活性炭处理。
(7)镀液不沉积镍
稳定剂浓度过高:弃去部分镀镍。
表面未活化:改进镀前处理工艺。
表面非催化:镀前表面催化处理
镀液pH值、温度过低:调整之。
金属离子污染:加1~2g/L活性炭过滤,通电处理。
(8)pH值变化快
前处理溶液带入:改进清洗工序。
装载量太大:减少受镀面积。
pH值出范围:调pH至最佳范围。
(9)镍离子消耗过快
槽壁和设备镀上镍:处理方法同(2)--⑥
载量太大:减少装载量。
液分解:滤去镀液分析调整或报废。
补充硫酸镍不及时:补加主盐。
(10)镀层光亮度下降、发黑或不均匀
镀液过度浓缩(水份蒸发超过30%):补水
镀液老化(使用寿命达6周期):报废旧液。
络合剂用错或络合剂、稳定剂变质:无法恢复镀液性能时只能将镀液报废。
施镀条件不当,如pH值或温度过高,溶液搅拌和工件阴极移动不良等:调低pH值至规定值的下限,当镀液寿命超过2周期时,pH值控制在4.2为好。但pH=3.5---4.0之间也能得到光亮的镀层;良好的镀液搅拌系统工程和工件移动以及低温施镀都有利于提高镀层光亮度。并控制镀液流速<0.3m/s,避免造成漏镀。
有机杂质污染:处理方法同(3)---⑥。
前处理不充分:加强前处理。
(11)镀层有麻点
工件表面光洁度较低:尽量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
在施镀时调整pH值:施镀时不调pH值。
镀液不稳定和镀液中悬浮颗粒较多:加强过滤,补充一定的稳定剂。
工件摆放位置不当:工件较重要的表面朝下或竖直成90o,并将工件预热到70oC以上施镀,可改善工件向上的光洁度。
(12)镀层厚度不均匀(可以看到镀液中气泡的析出量较正常情况下要多)
由于工件几何形状影响工件表面上的氢气逸出不易,有妨碍氢气顺利排出的部位可能造成镀层较薄:最好采用滚镀法。对于较大的工件也应尽可能性在施镀过程中移动、镀液搅拌、降温等,以利于氢气的排出,提高镀层厚度的均匀性。
工件材质不同:不同材料的化学镀镍速度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材质的工件一起施镀时,必须分别测量不同材质工件的镀层厚度。
(13)镀层表面化有大量"花斑",局部有暗色条纹或斑块状沉积物(用10倍放大镜观察)
前处理清洗不良,工件表面粘附了某些杂质:更换洗净剂,镀层恢复了均匀的光亮表面。
(14)镀液中毒(工件上的析氢量较正常情况下多,且沉积速度很慢) 稳定剂过量:通电处理。(工件作阴极,不锈钢件阳极,Dk=0.6~1.0A/dm2,电解1~5min;将镀液置于80oC保温24h;如镀液还不行,最好将镀液储存起来,分批与新镀液混合使用。
缓蚀剂污染镀液:酸洗液中缓蚀剂的加入要慎重,要防止微量缓蚀剂带入镀槽中。
(15)镀槽不沉积镀层
镀液中产生一些固体颗粒:将镀液打入备用槽,再用30%(wt)HNO3在40OC下清洗(不能冷洗),钝化镀槽5h,然后用水洗净硝酸,再用干净棉纱擦洗镀槽上附着物。用清水清洗干净。
镀槽的防镀效果不好:为了防止镀槽上沉积镀层,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镀方法。据称,采用阳极保护法时,以工件作为阴极和参比电极效果 好。在75~85OC的镀液中维持不锈钢镀槽相对施镀的工件的参比电位为+350~550mv时,镀槽有良好的钝化性能。此时的阳极电流密度为20~90mA/m2。当机械杂质进入镀槽或镀槽上有镀层产生时,其维钝电流将有所上升,但很快将下降至正常水平。这样防镀效果好,并且可以提高镀速10%~20%,而且对镀层质量无显著影响。
加热管功率与其表面积之比不当:同样功率的加热管,应作得尽量长一些,管子粗一些,缩小加热管,应作得尽量长一些,管子粗一些,缩小加热管功率与其表面积之比。
施镀设备及挂具用硝酸清洗不够:每次开缸前用硝酸浸泡镀槽、加热管、挂具、滚筒等,即使没有发现镍镀层也应这样做。
(16)镀液混浊
主盐、还原剂浓度超过上限:调整溶液。
络合剂浓度低:补充络合剂。
pH值过高:降低镀液pH值。
5. 请问有谁知道电镀用挂具的钢丝头外面的塑料皮有什么好方法才能去掉
高温火焰枪烧化掉,直接可以点燃的,烧完了会有些地方熏黑,做打磨抛光就好了
6. 棒状的金属杆电镀挂具怎么做好些
然后再次进入烘箱烘烤让粘在上面的塑粉均匀地熔化在表面、挂钩点部分剥皮部分是否整齐、检查。另外注意所选用的铜材是否优质紫铜,2一,3、清洁、表面有没有漏涂部分、电镀挂具制作方法,先对组装好的挂具加热到220度取出放到盛放塑粉的容器里粘粉、表面涂层是否均匀,不锈钢丝弹性是否良好:1,这样塑粉在热的挂具表面熔化粘附上去,4,这样反复三次挂具就做成功了、有无气泡针孔。二:主干和支干部分都是用紫铜排材料,组装好之后上塑粉,挂钩用不锈钢丝锁在铜排上
7. 电镀整流器起热原因
电镀整流器起热原因
1、可能是整流器里面的电路问题,这需要专业的电工确认问题在哪里,然后维修。
2、有可能连接整流器阴阳极的电线,接触点,挂具挂点等接触不良,电流时有时无。还有可能不挂具电镀过程中碰槽壁了,导电点接触不好。
8. 电镀挂具印子怎么处理
挂具每镀完一遍最好去退掉再挂,挂钩什么的不要太紧。已经做出来的不良品可以清洗、抛光、打磨、或者退镀重做,关键看你镀的是什么了。
9. 制作电镀挂具需要什么设备
烤箱,和五金工具
储胶槽
先用五金工具做好挂具的骨架, 再放烤箱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拿出来 放槽里并用胶粉覆盖, 翻覆2 ~3次就可以了,
这种方式不需要什么包胶设备
不过如果是大型的挂具, 就还需要一些挂吊的设备
10. 电镀挂具的绝缘处理
电镀挂具的绝缘处理,是指除了需要和零件接触有导电要求的部位外,其它部位都用非金属材料包扎或涂覆,使其成为非导体。这样可使电镀过程的电流集中在零件上,加快沉积速度,同时节约了金属材料和电能消耗。在挂具退镀和酸洗时,还可减少挂具的腐蚀,延长挂具使用寿命。
对于绝缘处理所用的材料,要求具有化学稳定性、耐热性、耐水性、绝缘性、机械强度和结合力、结合力强,机械强度较高、涂层可去除。
绝缘前应进行预处理,即去除挂具上的毛刺、焊垢,将其凹凸处整平。在支杆、挂钩等处施加压应力,延长挂具寿命。
包扎法
一般采用宽度为10~20mm、厚度为0.3~1mm的聚氯乙烯塑料膜带,在挂具需要绝缘的部位自下而上的进行包扎。包扎时将绝缘带拉紧并缓慢的转动挂具,缠扎第二层时压住第一层的接缝,最后用金属丝扎紧。在挂钩上也可用尺寸合适的聚氯乙烯塑料管套上,只留出需要和零件接触的部位。
用聚氯乙烯薄膜包扎的绝缘方法,在电镀生产中采用较普遍,但由于包扎过程中,塑料薄膜和挂具之间总有一些间隙,加上塑料容易热胀冷缩,溶液容易残留在里面,而使工序间溶液相互污染,故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浸涂法
挂具在浸漆前先进行除油、浸蚀和干燥处理,然后浸渍或在其表面涂刷一层防蚀绝缘漆。待漆膜完全干燥后,再将挂钩上需要和零件接触的部位用小刀刮去漆膜。常用的绝缘材料有过氯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防腐清漆、耐酸硝基漆和氯丁胶等。
过氯乙烯防腐清漆法:清除其表面的油污和氧化物,以提高漆层和挂具的结合力。再将清洁和干燥的挂具浸入过氯乙烯防腐清漆(G52-2)中,使挂具需要绝缘的部位附着一层清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10~20min,当第一层漆膜干燥后,再重复进行浸渍,涂覆的次数与电镀工艺有关,一般重复5~10次即可。当漆膜完全干燥后,将挂钩上需要和零件接触的部位用刀具除去漆层。这种绝缘处理的方法比较简单,过氯乙烯防腐清漆化学稳定性较好,能耐酸、碱,但它的耐热性能还不够理想,一般只适用于80℃以下的情况。
聚苯乙烯性能及使用温度条件与过氯乙烯相近,只是耐碱差,且结合力不够理想。
聚氯乙烯涂层耐酸、耐碱、耐热、耐磨性能均良好,适于温度较高或易受碰撞的场合。
氯丁胶具有聚氯乙烯涂层耐酸、耐碱、耐高温的所有优点,且不脱落,结合力强。涂后自然干燥,也可加温干燥。
沸腾硫化法
将挂具除油、除锈刷洗干净,加温到250℃左右,立即放入专用硫化桶中,利用挂具本身的余热,使塑料粉粘附并随之塑化在挂具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然后取出放在水中冷却(避免塑料长时期受热而老化)。若一次硫化后塑料薄膜厚度不够,可将挂具放回烘箱内,在加温到250℃后,重新进行硫化处理。若硫化后挂具余热不能使粘附的塑料塑化,可以在烘箱中保留片刻,再取出冷却。挂具需要导电的部位可用刀具轻轻刮去。为使塑料涂覆均匀,挂具应尽量减少棱角、焊渣及复杂的弯曲变形。由于塑化时温度很高,挂具需采用铜焊。
若要得到不同颜色的绝缘层,可在聚乙烯塑料粉中加入0.5 %的酞蓝、铬黄、铁红等颜料,来代替炭黑。沸腾硫化的工作条件是:加温至250~300℃;塑化温度 220~225℃;塑化时间8 min;也可用其它市售绝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