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何以为家》主要讲述了什么看完你有什么想法呢
《何以为家》是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父母贫穷而带着妹妹离家出走,因为他的父母想把妹妹卖给别人做妻子。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样生活困难的黑人女性,然后她被刚生完孩子的女人收养了。然而,这个女人因入狱不得不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男孩,因为没有户口,经济实力低下,后来,这个男孩和黑人女性的孩子一起流浪。男孩也和女人成了朋友,在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男孩把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赞恩是那么强壮,勇敢,肩膀瘦弱却承受着所有的痛苦。但除了痛苦,除了可怜,赞恩心里还有一个作为哥哥的爱和责任,让我的感叹。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所以我希望每个孩子,能得到家庭的温暖,能像我一样快乐地成长。
『贰』 电影何以为家英语版经典台词
"I wish we could be good people and be loved by everyone, but God doesn't want us to be like that. He just wants us to be dishwashers.""My greatest wish is to sleep on a pillow."
『叁』 《何以为家》:去年那个感动千万人的小男孩,他的家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的五一档,超过千万的中国观众被大荧幕上这个小男孩的笑容惹哭了。
电影的中文译名《何以为家》,它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中东地区的许多问题展现在了中国观众面前。至少,看过电影的观众,再提到叙利亚、黎巴嫩等中东国家时,会有布满弹孔的街区、挨饿的流浪人、早熟的孩子、难民的面孔这些具体的影像浮现在脑海,而不再只是一个笼统的“乱”字概括。
可最近的地球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2020年刚开始50天,就被几只“黑天鹅”、“绿天鹅”搅的昏天黑地、手忙脚乱。千里之外的贫穷、战乱和不公带来的怜悯,可能连一丝涟漪都不见了。
1、中东小巴黎为何沦为“重建”中的城市
1943黎巴嫩独立,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首都贝鲁特曾有“中东小巴黎”之称,可见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975年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爆发冲突,历时15年的内战使国家满目疮痍。
1990年内战结束后开始重建,但限于经济能力和效率,现在城市中还可见很多废弃的楼房,以及建筑物上的弹坑。《何以为家》开始的镜头,赞恩和许多孩子一起抽烟,拿木枪互相追打时,就是在类似的地方。
作为叙利亚与以色列的邻国,黎巴嫩也一直有复杂的宗教争端,也曾几度成为战场。黎巴嫩国内有许多的叙利亚难民,和以色列的关系时常陷入紧张。一个本来就不甚安定、国情复杂的国家,却仍是许多难民想尽办法要留下的地方——曾与赞恩相依为命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就为一张身份证明入了狱。
2019年10月17日晚,就在电影上映后的半年,黎巴嫩国民抗议加税政策,多地发生示威游行,部分示威者焚烧轮胎、垃圾阻断交通。
2020年1月,持续了3个多月的黎巴嫩大罢工,暂时止于哈桑·迪亚卜组建的新内阁政府。新政府宣称将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带黎巴嫩走出当前危机,并会通过行动重新获得民众信任。
黎巴嫩只是中东地区国家的一个缩影,贫富差距、阶级固化、失业率高……但还是相对富裕和开放的。而周边的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情况更糟。
中东地区联系着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许多国家富有矿产资源,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又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成为了资本主义列强的必争之地,多年混乱的统治,利益争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文化差异仍有情感共鸣
《何以为家》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
但和普通以儿童视角拍摄的电影不同,赞恩是一个因为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过早成熟的孩子。他七八岁的单薄身体实际上已经十二岁,却装着几近成年人的心智,这种反差和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十分契合。
赞恩警惕着陌生人给予的可疑帮助和亲昵(这不是来自于天生的敏感,而是经历过太多),竭尽全力赚钱贴补家用,照顾弟妹,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无能为力。每天在他打工的商店门前停留的那辆校车,成了他抬头可见却遥不可及的梦想。
赞恩痛恨父母对生活现状的麻木,而他能做出的抗争也只限于帮助妹妹隐瞒初潮和离家出走,如果他不做点什么,牢里的哥哥就是赞恩的未来(讽刺的是即使赞恩尽力做了许多事,他还是进了监狱)。
而赞恩生活的环境如同泥潭,大部分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即便如此,同一个阶层中的人们仍存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娶了赞恩妹妹的阿萨德愚昧地认为童婚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贩子美化自己的犯罪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群体没有统一有效的历史思考,也没有对未来系统的想像,赞恩个体的反抗连螳臂挡车都算不上,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对他所生活的黑暗世界的抵死一搏,让人既心疼又遗憾。
导演给了电影一个似乎圆满的结局——赞恩得到了合法身份,被人贩子倒卖的约纳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这一结局显然成为众多影评人批判的“败笔”。毕竟,无数的“赞恩”还没有学可上,许多的“约纳斯”不知被送往何处……但这种环境中,电影最后留有的这一丝希望,可能更是触动人们改变的动力——通过个人的微弱努力,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在去年10月开始的大罢工当中,黎巴嫩一位老师给他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学生们积极地去参加罢工,不要担心考试的事情,并希望他们成为国家历史的创造者。
民众一番“伤筋动骨”的罢工,使黎巴嫩经济雪上加霜,但哪怕换取了一点点公平和进步,也是值得的。他们太需要有理想的领导者。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哄约纳斯开心,赞恩把镜子放在窗口,把邻居电视里的图像反射出来,给约纳斯看。这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的那个故事。1984年,当时的中国,也只有少数人家才有电视机。为了看女排比赛,电视机被摆在弄堂里,全弄堂的人挤在一起看,一起紧张一起欢呼。在那台电视机前,我们看到的是团结和希望,而赞恩看的电视,却是防备和隔阂。
《何以为家》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电影,大部分镜头,导演都做到了冷静客观的处理,把她所要表达的想法展现了出来。无论是街头孤独的孩子,还是监狱中麻木的脸庞,都带给了观众极大震撼。
感谢有电影这样的媒介,带给我们对外部世界更多直观的认知和感受,能产生多一些的敬畏、思考,拥有更加开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