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镍镉电池怎么充电
用充电手灯里的那一套就行,可充1.2至12伏电池。
⑵ 镍镉电池充电方法
镍镉电池充电在0.05C至大于1C的范围内对电池恒流充电。一些低成本充电器使用绝对温度终止充电。虽然简单、成本低,但这种充电终止方法不精确。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电池充满时的电压跌落终止充电。
⑶ 镍镉电池充电的问题
12小时 我上中学时候是冲这么长时间的
⑷ 镍镉电池充电时间需要多久
1、镍镉电池充电时,充电时间估算方法是以电池容量除以充电器充电电流再乘以l到1.5,就是充电时间的小时数。如果充电电池容量标为800mAh的电池,充电电流为100mA,充电8到12小时即为充电的最佳时间。
2、若低于8小时,电池可能充不满;高于12小时会太多,可能对电池造成损害。若手中充电器无充电电流的标注又一时无法测量,可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和所购充电器对某一容量电池充电时间段的说明,推算出充电器的充电电流。从而使该充电器适应所有容量的充电电池。如充电器说明对600mAh的电池充电时间为3-4.5小时,则可估算充电电流在200mA左右。
⑸ 镍镉电池充电电极方程式
阴极:Cd(OH)2 + 2e = Cd + 2OH-
阳极:Ni(OH)2 - e + OH- = NiO(OH) + H2O
⑹ 镍镉电池充不进去电了,怎么办
给镍镉电池加一个它本身的5倍电压,也就是大于6V,充电电流控制在电池的1倍C10上,例如1.2V1700MAH的电池,给他加6~7V的电压,充电电流维持在1.5A~1.7A左右,充20分钟,停上20分钟,持续8个小时左右,一般的电池都能恢复60%以上的容量。你可以试试。
在充电的过程中,以保证电池的温度不超过40度为宜,当温度超过40度时,就停止充电,等电池温度降下来再重新充电,并且把充电电流降一点,不管怎样都得完成8个小时的过程。1、长时间放置后,电池容量会有所降低,一般采用小电流充放电的方式进行活化,0.1C充电16h,再0.2C放电放电到1.0V,做个2~3次就可以了。
2、充电时,室温最好控制在10℃-30℃之间进行,右高于30摄氏度最好采取降温措施,避免因电池内部过热发生变形;室温低于5摄氏度时,会造成充电不足,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3、电池经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由于放电程度不同和老化或多或少的存在充电不足和性能下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镍镉电池可在10次左右的充放电循环之后,进行一次过充电。方法是延长充电时间比正常充电时间延长一倍左右。具体举例如下:用SONY的BC--1WA(B)充电器对NP-1电池充电...
⑺ 镍镉电池随时充电的问题
镍镉电池最致命的缺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严重的记忆效应,使得服务寿命大大缩短。
所谓记忆效应就是电池在充电前,电池的电量没有被完全放尽,久而久之将会引起电池容量的降低,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放电较为明显),会在电池极板上产生些许的小气泡,日积月累这些气泡减少了电池极板的面积也间接影响了电池的容量。
此外,镉是有毒的,因而镍镉电池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众多的缺点使得镍镉电池已基本被淘汰出数码设备电池的应用范围。
拓展资料:
镍镉电池是一种直流供电电池,镍镉电池可重复500次以上的充放电,经济耐用。其内部抵制力小,既内阻很小,可快速充电,又可为负载提供大电流,而且放电时电压变化很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直流供电电池。
⑻ 镍镉电池充电时间需要多久(谢谢高人)
一次电池:用完即丢,无法重复使用者,如:碳锌电池、碱性电池、水银电池、锂电池。 ■二次电池:可充电重复使用者,如:镍镉充电电池、镍氢充电电池、锂充电电池、铅酸电池、太阳能电池。 依用途区分 ■工业用 例:工厂使用于产品内建者,属特定外型或多粒组成,如:电动工具、通讯用电池等。 ■消费性使用 例:一般消费者使用,可于市面购置更换者,使用量最多的为圆柱形凸头电池。 服务寿命 电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而也是有一定服务寿命的,诸如干电池(包括普通的碱性电池)等一次电池是不能充电的,服务寿命当然只有一次。对于充电电池,一般我们以充电次数来衡量其服务寿命的长短。镍镉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在 300~700 次左右,镍氢电池的可充电次数 一般为 400~1000 次,锂离子电池为 500~800 次。充电电池的服务寿命不仅受制作电池采用 的原料、 制 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还与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实际使用情况有密切关系。例如,某人于 1985 年开始使用的 6 节 HITACHI (日立)镍镉电池,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只是电池容量有些降低了。看来,只要使用方法合理,充电电池是完全可以达到甚至大大超过标称的服务寿命的。 干电池carbon-zincdry batteries 碱锰电池alkaline 一次性电池manganese batteries) primary batteries 锂电池lithium batteries 铅酸电池lead batteries 化学电池 二次电池 镍镉电池(Ni-Cd ) chemical batteries (secondary batteries 镍氢电池Ni-MH 锂离子电池Li-ion 其它other 燃料电池fuel cell 物理电池physical energy 太阳电池solar cellbatteries 微生物电池 常用设备 常用电池 一次/二次电池 酸性/碱性/有机类 常见尺寸 汽车用启动电源 铅酸电池 二次电池 酸性 方型 普通摄像机电池 铅酸电池 二次电池 酸性 方型 火车启动电源、电动车 镍镉/镍氢电池 二次电池 碱性 方性、圆柱型 手机电池 镍氢/锂电池 二次电池 碱性/有机介质 方型 手电筒 锌锰电池 一次电池 酸性/中性/碱性 1号/2号/5号 传呼机 锌锰电池 一次电池 碱性 5号/7号 高档模拟相机 锂电池 一次电池 有机介质 圆柱型 具体解释参考: 电池有多少种类?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什么是锌-锰干电池? 锌-锰电池又称勒兰社(Leclanche)电池,是法国科学家勒兰社(Leclanche)于1868年发明的由锌(Zn)作负极,二氧化锰(MnO 2 )为正极,电解质溶液采用中性氯化铵(NH 4 C1)、氧化锌(ZnC1 2 )的水溶液,面淀粉或浆层纸作隔离层制成的电池称锌锰电池,由于其电解质溶液通常制成凝胶状或被吸附在其它载体上而呈现不流动状态,故又称锌锰干电池。按使用隔离层区分为糊式和板式电池两种,板式又按电解质液不同分铵型和锌型电池纸板电池两种。 什么是碱性锌锰电池? 指20世纪中期在锌锰电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锌锰电池的改进型。电池使用氢氧化钾(KOH)或氢氧化钠(NaOH)的水溶液做电解质液,采用了与锌锰电池相反的负极结构,负极在内为膏状胶体,用铜钉做集流体,正极在外,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压成环状与电池外壳连接,正、负极用专用隔膜隔开制成的电池。 电池由哪几部分构成? 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什么是绿色环保电池? 指近年来已投入使用和正在研制的一类高性能、无污染电池,包括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正在推广使用的无汞碱性锌锰原电池,及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 什么是铅酸蓄电池? 1859年法国普
⑼ 镍镉电池充电一般用多长时间忘记的话充时间长了可以吗 会不会爆炸
第一个问题,镍镉电池充电正常来说呢!第一次充电最好充足24小时,以后用完电充8-10小时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镍不可以,有一定的危险性,镉电池尽量不要充电时间过长。好的电池带有泄压系统过充后会导致泄压空动作,可以防止电池爆炸。
第三个问题,任何电池过充都会爆炸或燃烧的几率。
镍镉电池正确的充电方法与注意
1、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熟悉自己使用电池所属类型,它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和性能。这对于指导我们正确的使用和保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也是极为重要的。
2、充电时,室温最好控制在10℃-30℃之间进行,右高于30摄氏度最好采取降温措施,避免因电池内部过热发生变形;室温低于5摄氏度时,会造成充电不足,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3、电池经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由于放电程度不同和老化或多或少的存在充电不足和性能下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镍镉电池可在10次左右的充放电循环之后,进行一次过充电。方法是延长充电时间比正常充电时间延长一倍左右。
4、电池充放电应严格按要求规范操作,切忌长期过充、过放或经常充电不足。放电不彻底、电池使用时长期小电流深度放电或短路都是造成电池容量下降、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违章使用操作不仅会影响使用,而且势必会影响电池的容量与寿命。
5、在常用BC-1WA(B)充电器中,电池充电过程应一次完成,不可中途断电或在快速充电结束后,电池处于高温状态,而重新接通电源,使得充电器再次给电池快速充电,结果会造成过充电。在使用中当电池告警指示灯闪烁告警时,应及时更换电池,避免电池过量放电。
6、镍镉电池长期不用时勿需充电保存,但须将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后(摄录机电池告警灯闪烁)方可封装存放在原包装纸盒或用布、纸包装后,置于干燥、通风处存放。
⑽ 请描述镍镉电池的充电方法
1新电 充电至1.4,停止;
2开始放电,放电至0.9即停;
3以上动作循环2-3次,即所谓、激活‘;
4即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了、注意不要过放电(低于0.9V)才充电;
5使用原则必须充满和尽量减少1.1V 1.2V就充电,避免记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