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图所示是电路的某一部分,R1=R2>R3。。。
分析电路图:
如果只从C点流出,则R1,R3被短路,不会有电流流过R1,所以一定有电流从版B流出,但也有可权能有电流从C流出;
A进B出的电流,经过R1,R2,R3.此时电路是R1,R3并联,再和R2串联.
如果只从C点流出,则R1,R3被短路,不会有电流流过R1,所以一定有电流从B流出,但也有可能有电流从C流出,两者并不矛盾!
电流有叠加原理!
A进C出的电流不经过R1,R2,R3.
A进B出的电流,经过R1,R2,R3.此时电路是R1,R3并联,再和R2串联.
R1=R2>R3,所以R3上的电流>0.2A,流过R2的电流大于0.4A.
R2>R3,所以R2两端的电压也大于R3两端的电压.
故选C.
『贰』 如图所示的驱动电路,R1,R2,R3的值要如何计算出来
这个电路图的电路就是错误的电路。至少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都没搞明白
Q2,Q4貌似是开关管
Q1,Q3貌似射级接地也只能起开关管作用
既然全部是开关管,那就无所谓了。随便取个电阻值能工作就行
这个电路设计的。。。呵呵不说了
栅极电阻选择计算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算法,该电阻大小和PCB布线长短及元件位置有很大关系。至于你说的BnF我不知道是什么,MOSFET从未听说过BnF。
『叁』 如图所示两个电路为什么第一个图R1,R2是串联,第二个图就是R1,R2并联
1)ab是两个节点,这里就是电阻R2的两端,如果是求Uab,那么就是R2的电压;
2)这里没你说的串联并联问题;
『肆』 (2014天津)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均为可变电阻,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平行板电容器C的极板水平放置,闭
根据图示电路图,由欧姆定律可得:电容器两端电压:U=IR1=
E |
R1+r |
ER1 |
R1+r |
E | ||
1+
|
qE | ||
d(1+
|
qE | ||
d(1+
|
qE | ||
d(1+
|
『伍』 如图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如图所示,则R1:R2=______
(1)电压表V1测电源两端电压,即两电阻的串联电压,电压表V2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
因此电压表V1示数大于电压表V2示数;两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两电压表量程不同,
电压表V1的量程是15V,电压表示数UV1=9V,电压表V2的量程是3V,电压表示数UV2=1.8V;
(2)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UV2=1.8V,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UV1-UV2=9V-1.8V=7.2V;
两电阻串联,电阻比值
R1 |
R2 |
| ||
|
U1 |
U2 |
7.2V |
1.8V |
4 |
1 |
『陆』 (2013新华区一模)如图电路,R1>R2,当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放在变阻器的中点时,
A.当闭合S1断开S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放在变阻器的中点时,
R1和变阻器的
1 |
2 |
U | ||
R1+
|
1 |
2 |
『柒』 电路如图,R1=R2=R3=5Ω,求I
可用叠加原理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I'=10/(5+5)=1 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I''=2A/2=1A
I=I'+I''=2A
『捌』 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电源电压U相同,R1<R2,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丙、乙、甲
两个电阻串联时,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即总电阻越串越大,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两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即总电阻越并越小,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R1<R2,
∴甲、乙、丙、丁四个电路两端电压相等,电阻关系为R丙>R乙>R甲>R丁,
∵P=
U2 |
R |
『玖』 电路分析:如图,已知R1=R2=1欧,求Rab。 答案是0.5欧,求详细过程或具体思路。谢谢
分析:把下面的R2断开,求得AB两点电位相等,说明下面的R2接入电路后其中电流为零,也就是下面的R2接入与不接入电路对整个电路没有影响,所以下面的R2不起作用,计算时可以把下面的R2断开计算。
由电阻串并联电路计算得总电阻为Rab=0.5Ω。
另一种计算方法: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下面R2中无电流。(电桥平衡)
设a、b加上电压U,总电流:
Iab=Uab/(R1+R2)+Uab/R1+Uab/(R1+R2)
Rab=Uab/Iab=1/(R1+R2)+1/R1+1/(R1+R2)=0.5Ω
『拾』 如图15-46所示的电路,R1=2R2,电流表在A、B两处测得的电流分别为IA和IB,则( )IA和IB的关系是什么
从图中看出:R1和R2并联,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支路电流之和,又因为并联电路中电压都相等,且R1=2R2,根据I=U/R,那么经过R1的电流是R2的1/2,即I2=2I1,又I1+I2=I总,所以IA=2/3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