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串联电路分压原理
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流和用电器电阻的乘积。
即:
U1=IR1,U2=IR2,U3=IR3……
U1:U2:U3:……=IR1:IR2:IR3:……=R1:R2:R3:……
U1:U2:U3:……=R1:R2:R3:……
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各用电器的电阻之比。换句话说,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压分配关系是由各用电器的电阻来决定的,电阻越大,分担的电压越大。
如果在电路中串联有滑动变阻器,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的分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大,则滑动变阻器分担的电压也会变大。
② 电工学的分流定理是什么
一、分流和分压定律
在电阻并联线路中,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每个支路电阻中的分电流之和,这就是电阻并联的分流定律;
在电阻串联线路中,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每个电阻上的分电压之和,这就是电阻串联的分串定律。
比如:电阻并联的分流作用和电阻串联的分串作用是万用表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电流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第一、二定律》动画演示
http://movie.df169.com/flash/play.html?/flash/UploadFile/2006-7/200671715234734964.swf
三、这是那本书的内容,我告诉你
电工基础、最常见的电工常用书上都有的,请你留意点
③ 串联电路分压定律如何证明
④ 分压定律是
道尔顿分压定律
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确切地说,并不是道尔顿首先提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毁坏的粒子——人称原子组成的。这个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来的,甚至在他以前可能就有人提出过。另一位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年?)采用了这一假说。罗马作家留克利希阿斯(公元前99?-55年)在他的著名诗歌《论事物的本质》中对这一假说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未被亚里士多德接受,在中世纪受到了忽视,对现代科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17世纪有几个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主要科学家支持过类似的学说。不过早期的原子学说都没有定量表达,也没有用于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是谁也没有看到哲学的假想和化学的严酷事实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就是道尔顿的贡献所在。他提出了一个明了的定量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化学实验,并经受住了实验室的精确检验。
虽然道尔顿的术语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稍有不同,但是却清楚地表述了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他明确指出;虽然世界上原子的总数目相当之大,但是不同原子种类的数目却是非常之小(他的原著中列出20种元素即20种原子,今天所知道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虽然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但是道尔顿认为任何两个同类原子的所有性质包括重量都相同。道尔顿在他的书中列出了一张各种不同类原子的相对重量表——有关这方面的第一张表,是定量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尔顿还明确地指出,任何相同化合物的两个分子都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例如,每个氧化亚氮都是由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由此可推出一种已知的化合物——不管是由什么方法配制或在哪里发现的——总含有相同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之间的重量比完全一样。这就是约瑟夫·路易斯·普劳特几年前在实验中发现的“定比定律”。
道尔顿的学说非常具有说服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为大多数科学家所采纳。而且化学家按照书中所提出的方案行事:准确地确定出相对原子重量和每种分子的原子数;定量分析化合物。当然这个方案已取得彻底的成功。
原子假说的重要性是不易被夸大的。它是我们认识化学的主要学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是因为在道尔顿以前就有人经常讨论原子论,所以他在此册中的名次并不很高。
道尔顿于1766年出生在英格兰北方鹰田庄。他只是在11岁以前受过正规教育,几乎完全是靠自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他才智早熟,12岁就当上了教师。15岁迁往肯德尔城,26岁又迁到曼彻斯特,在那儿一直居住到1844年去世。他终生未娶。
道尔顿在1787年26岁时对气象学发生了兴趣,六年后发表了一本有关气象学的书。对空气和大气的研究又使他对一般气体的特征发生了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了有关气体特性的两个重要定律。第一个定律是道尔顿在1801年提出来的,该定律认为一种气体所占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一般称为查尔斯定律,是根据法国科学家查尔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比道尔顿早几年发现了这个定律,但未能把其成果发表出来)。第二个定律是1801年提出来的,叫做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
1804年道尔顿就已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并且编制了一张原子量表。但是他的主要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直到1808年才问世,那是他的成功之作。他在晚年获得了许多荣誉。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
⑤ 分压定律和分流定律是什么
标准气体 分压定律
1810年道尔顿发现,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把各组分气体对浓度置于同一容器里所产生的压力之和。这个规律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其实,道尔顿分压定律只对理想气体才成立,对于实际气体,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道尔顿定律将出现偏差。因此,能满足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气体混合物称为理想气体的理想混合物。
国家测量局颁布的GB102.8—82采纳IUPAC的推荐,规定混合气体中的气体B的分压pB的定义为
pB=xBp
式中xB为气体B的摩尔分数,p为混合气体在同温度下的总压。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到:
p=p1 +p2 +p3 +p4 +……+pj +pB =∑pj =∑xjp
上式表明,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同温度下其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此式可用于任何混合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将p总V=n总RT/V
可见分压pB是理想气体B单独占有混合气体的体积V时显示的压力。
例:
混合气体中有4.4gCO2,14gN2,和12.8gO2,总压为2.026×105Pa,求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
先求出各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代入上式即可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n(CO2)=4.4g/44g/mol=0.10mol
n(N2)=14g/28g/mol=0.50mol
n(O2)=12.8g/32g/mol=0.40mol
x(CO2)=n(CO2)/[n(CO2)+ n(N2)+ n(O2)]=0.10
x(N2)=n(N2)/[n(CO2)+ n(N2)+ n(O2)]=0.50
x(O2)=n(O2)/[n(CO2)+ n(N2)+ n(O2)]=0.40
p(CO2)=0.10×2.026×105Pa=2.0×104Pa
p(N2)=0.50×2.026×105Pa=1.0×105Pa
p(O2)=0.40×2.026×105Pa=8.1×104Pa
标准气体标准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密度。分压定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标准气体常量R的取值0.08206 L�6�1atm�6�1mol-1�6�1k-1 或 8.314 m3�6�1Pa�6�1mol-1�6�1k-1
⑥ 什么是分压原理
分压原理,指的是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分压原理的公式为R1:R2=U1:U2。在并联电路中分流。
串联分压的原理: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可知每个电阻上的电压小于电路总电压,故串联电阻分压。
并联分流的原理:在并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各电阻上的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干路电流)。可知每个电阻上的电流小于总电流(干路电流),故并联电阻分流。
假设从混合气体系统中排除第i种气体以外的所有其他气体,而保持系统体积和温度不变,此时气体所具有的压强,称为混合气体中第i种气体的分压,即在给定温度及体积下,仅一种i气体单独存在而充满容器时的压强。
(6)电路分压定律扩展阅读:
在任何容器内的气体混合物中,如果各组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则每一种气体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容器内,它所产生的压强和它单独占有整个容器时所产生的压强相同。也就是说,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容积的容器中的压强仅与温度有关。
例如,零摄氏度时,1mol氧气在 22.4L 体积内的压强是 101.3kPa 。如果向容器内加入 1mol氮气并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则氧气的压强还是 101.3kPa,但容器内的总压强增大一倍。可见, 1mol 氮气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压强也是 101.3kPa。
⑦ 分压公式是什么
如下:
分压公式:
电源电压U,
电阻1的阻值R1,电阻2的阻值R2,
总电流I=U/(R1+R2)
电阻1上的分压U1=IR1=UR1/(R1+R2)
电阻2上的分压U2=IR2=UR2/(R1+R2)
分压原理,指的是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分压原理的公式为R1:R2=U1:U2。在并联电路中分流。
分压的介绍:
分压电阻是与某一电路串联的导体的电阻。分压电阻的阻值越大,分压作用越明显。在电流计线圈上串联一个高阻值的分压电阻,就能把电流计改装成伏特表,量度较大的电压。分压电阻在电路中往往采用阻值较高,功率较大的捷比信功率电阻。
如果是插件的,一般电源上会用到无感功率电阻捷比信TO-220电阻(几十到一百W),分压电阻的阻值越大,分压作用越明显。在电流计线圈上串联一个高阻值的分压电阻,就能把电流计改装成伏特表,量度较大的电压。
⑧ 物理电学分压定律
各支路电压之比与各支路电阻之比成正比。(如:U1/U2=R1/R2)
⑨ 串联电路分压的规律…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由欧姆定律得I=U1/R1=U2/R2=.=U/R,即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电阻越大,两端电压越高,且总电压U=U1+U2+.,总电阻R=R1+R2+.
⑩ 电压分压和欧姆定律矛盾吗跪求详细解释!不要复制!
1、R与RP是串联的,它们的电压和是不变的,等于电源电压,可以分析RP,从而得出R的情况
2、若换用R=10Ω电阻,R串变大,由 I=U/R可知,电流 I 会变小,由公式 U=IR可知,RP的两端电压变会小,也为就是说R的电压变大了。
3、为了使R的电压变小回到原来的3V,据公式 U=IR 可知,要使电流变小才行,所以RP要向右移动,以增大总电阻,电流自然也就变小
哪点不明可指出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