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晶闸管调光电路原理
工作原理:晶闸管T在工作过程中,它的阳极A和阴极K与电源和负载连接,组成晶闸管的主电路,晶闸管的门极G和阴极K与控制晶闸管的装置连接,组成晶闸管的控制电路。
晶闸管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它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门极。晶闸管工作条件为:加正向电压且门极有触发电流。其派生器件有:快速晶闸管,双向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等。
它是一种大功率开关型半导体器件,在电路中用文字符号为“V”、“VT”表示(旧标准中用字母“SCR”表示)。晶闸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1)调光电路分析扩展阅读
晶闸管是四层三端器件,它有J1、J2、J3三个PN结,可以把它中间的NP分成两部分,构成一个PNP型三极管和一个NPN型三极管的复合管当晶闸管承受正向阳极电压时,为使晶闸管导通,必须使承受反向电压的PN结J2失去阻挡作用。每个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同时就是另一个晶体管的基极电流。
因此,两个互相复合的晶体管电路,当有足够的门机电流Ig流入时,就会形成强烈的正反馈,造成两晶体管饱和导通,晶体管饱和导通。
㈡ 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工作原理
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工作原理:
晶闸管在工作过程中,它的阳极(A)和阴极(K)与电源和负载连接,组成晶闸管的主电路,晶闸管的门极G和阴极K与控制晶闸管的装置连接,组成晶闸管的控制电路。
晶闸管为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它的工作条件如下:
1. 晶闸管承受反向阳极电压时,不管门极承受何种电压,晶闸管都处于反向阻断状态。
2. 晶闸管承受正向阳极电压时,仅在门极承受正向电压的情况下晶闸管才导通。这时晶闸管处于正向导通状态,这就是晶闸管的闸流特性,即可控特性。
3. 晶闸管在导通情况下,只要有一定的正向阳极电压,不论门极电压如何,晶闸管保持导通,即晶闸管导通后,门极失去作用。门极只起触发作用。
4. 晶闸管在导通情况下,当主回路电压(或电流)减小到接近于零时,晶闸管关断。
晶闸管(Thyristor)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又被称做可控硅整流器,以前被简称为可控硅;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晶闸管产品,并于1958年将其商业化;晶闸管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它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控制极; 晶闸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㈢ 请问,我有一道题关于单片机pwm调光的,具体电路见下图,输出三极管的部分分析一下,详细一点啊。原理
Q1导通灯亮,这个好理解!
Q2的作用是在Q1截止时Q2导通,放掉回路中的电流。
如果没有Q2的存在Q1截止后灯是缓慢变暗的,当PWM频率高的话,还没等灯变暗Q1又导通了,所以就调光就不明显了!
㈣ 调光台灯电路原理图工作原理
电源接通后,Vc通过可变电阻器RP向电容充电,随着电容充满,满足单结晶体管的导版通权条件,单结晶体管导通,电容C上的电压通过R2放电并在R2两端输出一个很窄的正脉冲去导通单向晶闸管(一旦导通后控制极失去控制要关断总电源才有效),随着电容C放电,Uc下降,下降到一定值时单结晶体管截止,放电结束,此后电源Uc又通过RP向电容C充电,重复上述过程形成张弛振荡现象,这样就在R2上形成正脉冲,调整RP阻值的大小,可改变电容C的充电常数,从而调整输出脉冲的频率。
㈤ 电阻调光电路原理
电阻调光原理:可变电阻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通过改变电阻阻值大小,实现对其工作电流大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灯光亮度,实现调光。
㈥ 调光台灯电路原理分析,想知道图中VT1和VT2的作用,和可控硅是怎样控制灯泡EL的,以及电容C2和
当电源接通时,在整流桥右边得到上正下负约220V脉动直流电压,一路加到单向可控硅的阳极,一路经R1限流由稳压管VS1.VS2稳压得到24V电压,一路由RP到VT2发射极。一路经R4加到VT1集电极,R3是VT2的偏置电阻,VT2是共基极放大,VT1共集电极射极输出,R4为负载电阻,调整RP阻值即调VT2VT1放大输出在R4产生的触发电压高低,这个电压同时加到可控硅的G极,从而控制可控硅的通道电流,。反馈到左边灯泡电流大小改变其亮度达到调光目的,C2的作用是调整PR时使VT2射极得到相对平滑变化的电压。
仅供参巧
㈦ 晶闸管调光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给你这个简单的调光电路,最大可带500W。
晶闸管(Thyristor)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版称,又可称做可控硅整流器,权以前被简称为可控硅;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晶闸管产品,并于1958年将其商业化;晶闸管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它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门极; 晶闸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㈧ 无极调光电路原理
无极调光电路原理:
本电路采用双向可控硅(双向晶闸管)来调光,可以让光线从弱到强均匀变化。双
向可控硅的外形和三极管一样,很多朋友会误以为可控硅也是和三极管一样,是类似于基极电流控制三极管分压限流来完成调光的。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至少站长十几年以前有好几年就是这样认为的,毕竟,通过自学在很多方面的突破都是有一定困难的,那时学习条件也很差,很多都是停留在想象状态,很少有书讲得详细,很少提到重点。
可控硅和三极管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电流控制器件,都可以起到开关作用;不同点在于:三极管需要电流持续控制,可精确控制,可控硅导通后可以撤消控制电流,控制电流失去控制作用,负载电流取决于负载大小,可控硅在无控制电流和负载电流情况下会自动关断。因此,可控硅控制电流又称触发电流。这是可控硅的重点,如果大家认真理解并实践制作实验,这一关就过了。
电路原理图和可控硅97A6的资料:
本调光电路采用交流220V供电,可控硅会在每个电压交变(正悬波的0电位)时
自动关断。平时由于R1、W、C1、R2、C2、R3的移相延时作用,会使触发电流来得比较迟, 这是因为电压通过电阻给电容充电,电容两端的电压相位会滞后产生延时,当W的阻值调至最小时,R1和C1组成第一级延时,R2和C2组成第二级延时,但是,由于R1、R2的阻值很小,当A端电压上升时,T1的控制极仍能很快产生触发电流导通,让负载有电流通过;但是,当W的阻值调节到最大时,C1、C2上的电压上升很慢,T1甚至在正半周结束了还没有导通,这样负载就没有电流通过。通过调节W的阻值,可以调节可控硅在每个交流电半周期的导通时间的长短,从而达到调节负载消耗功率来起到调光的作用。
交流电压的负半周工作情况和正半周情况相同,仅仅是电压极性不同而已。由于可控硅是工作在开关状态,可控硅本身消耗的功率很小,从而效率很高,本制作元件包配用的97A6可控硅,外形和9014的三极管一样大,但是可以控制100W的灯泡(理论值220V时可以控制220W),如果换成用三极管串联分压限制电流的原理来控制调光的话,那得需要一个几十W的大功率三极管才行,光散热片的成本就高得不得了
㈨ 简述调光灯工作原理
电源接通后,Vc通过可变电阻器RP向电容充电,随着电容充满,满足单结晶体管的导通条件,单结晶体管导通,电容C上的电压通过R2放电并在R2两端输出一个很窄的正脉冲去导通单向晶闸管(一旦导通后控制极失去控制要关断总电源才有效),随着电容C放电,Uc下降,下降到一定值时单结晶体管截止,放电结束,此后电源Uc又通过RP向电容C充电,重复上述过程形成张弛振荡现象,这样就在R2上形成正脉冲,调整RP阻值的大小,可改变电容C的充电常数,从而调整输出脉冲的频率。
㈩ 调光电路 工作原理 其中的原件各有什么作用
调光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部分就是由一个双向可控硅和由可调电阻,电容和双向二极管组成的触发电路,此电路采用220V交流供电,交流电正半周通过电位器VR4和电阻R19向电容C23充电,随着电容C23上的充电电压升高,达到双向触发二极管DB1的正向转折电压时,二极管呈低阻态导通。
从而触发可控硅导通,至过零时截止,双向触发二极管是一个当两端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导通,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所以在负半周到来时,电容被反向充电,当反向电压达到双向二极管的转折电压时,也可触发可控硅。
这样,只需调节电位器阻值,就可以改变RC充电时间常数,进而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达到调压的目的。
(10)调光电路分析扩展阅读
调光电路的应用
用光电耦合器作固体继电器具有体积小、耦合密切、驱动功率小、动作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一个光电耦合器用作固体继电器的实际电路图,它的左半部分电路可用于将输入的电信号Vi变成光电耦合器内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光信号。
而右半部分电路则通过光电耦合器内的光敏三极管再将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电光与光电联合转换器件。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比为20%,耐压为150V,驱动电流在8~20mA之间。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它没有一般电磁继电器常见的实际接点,因此不存在接触不良和燃弧打火等现象,也不会因受外力或机械冲击而引起误动作。所以,它的性能比较可靠,工作十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