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靈性修行
靈性是人與反物質世界溝通的一種能力。
為了維護宇宙的相對穩定,上帝對宇宙中的一切都進行了規范,並將靈性置於萬物之中,靈性是生命之源,上帝是掌握生命之源的唯一源泉。
生命,是有靈性的一種反物質結構。
以靈性為主的是仙人
人分渾人、俗人、凡人、賢人、仙人五大類。以本能為主的是渾人,以慾望為主的是俗人,以情感為主的是凡人,以理性為主的是賢人,以靈性為主的是仙人。聖人屬於仙人類。
沒有了靈覺,也就沒有了靈性。沒有了靈性,就無法獲得完美的人性,其結果是:1.思維局限在三維空間內;2.不承認規律性和必然性;3.不相信因果報應;4.不相信生命輪回;5.將進化論的觀點引入人類社會,信奉「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6.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後果;7.道德敗壞,人性沉淪;8.無感激報恩之心。
——摘自《禪院網路》
2. 意念力是什麼,如何修行
樓上的回答,都有些虛。
你所謂的意念力。
是意志的一種強度表現。
比如堅強的意志。
那麼首先你要學會丹田呼吸,建議你網路一下丹田相關。
丹田為人本源,你想感受意念這種形而上的東西,
首先就得了解你自己的身體,才能脫離本體,產生意念。
那麼第一步就是希望你學會丹田呼吸,
為何?
唱歌需要丹田呼吸,所謂學會丹田呼吸就學會了唱歌;
氣功需要丹田呼吸,氣沉丹田萬累不疲。
其實丹田應用在很多方面,那麼當你學會了丹田呼吸。
你就會學會處理世俗情緒,喜怒哀樂,不悲不喜,不卑不亢。
那麼此時你就會感受到你的意念力了。這個東西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要通過某種途徑來達到領悟。
不敢故弄玄虛,但希望於你有益。
3. 什麼叫修行,人應該如何去修行
修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iū xíng,一指修養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學佛或學道;六指行善積德。
出自《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
修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綜觀修道歷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它是一種通過修正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精神或神識力量的目的。
古代道家通過修道方式,期望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4. 什麼是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為。
是修正自己「心」的行為,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處事心態等,使之安住於善法,對人對事都能起正確的反應,具有慈悲與智慧。
祖師說「擔柴運水無不是道」,意思是說:修行並沒有絕對的外在行為模式。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5. 如何進行思維能力修煉
、培養良好思考力的方法
了解到思維的模式以後就需要有良好思維方法。路?泰斯曾經是美國西雅圖的體育教練,他在《對卓越的投資》一書中談到「每個人都是有著無窮發展潛力的個體,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對樹立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態度、思維方法的不同。」
1.閱讀古典書籍
每個人都可以走向卓越,都可以取得超出自己想像的成功,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個人的態度和思維方法。古人的哲學思維內涵很深厚,對開啟思維很有益處,比如,心理學、中國古代哲學、西方哲學等方面的書,包括中國的易經、皇帝內經等古代書籍等。但是現代的很多年輕人卻都不在重視古老的書籍。
2.利用「你知道」決定績效
路?泰斯曾經說過,「並不是自己知道多少決定你的績效,而是在不熟悉有壓力的情況下能用所了解的東西決定你的績效。」
人之所以要激發潛能,因為所了解的東西不一定都能夠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人在放鬆的狀態下可能會如數家珍講得頭頭是道,然而要在正式場合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平常我們看過很多的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但是突然碰到有一個人來搶劫,這時候大腦里激發的東西可能首先是緊張害怕,其餘的東西都想不起來,也想不到以前看到過的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的應變措施。這就是人們真正在不熟悉、有壓力的情況下,能使用多少「你知道」來決定績效。
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很多挑戰和困難都是我們不可能想像到的。此時決定企業績效的同樣是在關鍵時刻能派上用場的企業管理辦法,而不是企業所擁有的資源。
四、認知心理學的幾個關鍵概念
網狀激活系統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即在關鍵時刻能夠調動網狀激活系統,激發自己的潛能,打開思維,迅速做出反應。
與網狀激活系統相關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1.舒適區
舒適區是指在一定的感知和聯想的范圍,個人或組織能有效地運作,不會出現不自在和恐懼。它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或對不安的控制,人總是處於不斷建立舒適區後,再打破、再重建的否定之否定中。在舒適區,人們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與陌生人相處
人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在變化過程中給自己形成一個能接受的安全心理范圍。在第一次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心理會產生緊張的情緒。從認知心理學來講就是沒有找到一個舒適區,感覺有不安全感。
突破心理舒適區
當大人突然把孩子高高舉到頭頂的時候,小孩馬上就會產生恐懼,因為這種情況突破了小孩心理的舒適區。同樣嬰兒在母親的懷裡面才感覺是最舒適、最安全的。當他脫離這個舒適區就會產生恐懼感,會緊張。
在同一個地方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個舒適區。從變革理論的角度來看,只有打破這種舒適區,才能在尋求新的舒適區過程中獲得成長進步。
企業里也存在舊習慣,當個企業或者個人有舒適區的時候,從安全感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從超越自己的角度來看則是制約獲得突破發展的障礙。人們要對自己的舒適區有正確的認識,注意到哪些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只有在緊張害怕的時候要想到不克服情緒就無法取得進步,才不斷提示自己才能在職場中不斷提升。
2.視覺想像
視覺想像是指通過想像回憶形成心理圖像,使大腦可以感知到信息,是對目標的預先考慮或心理模擬。創造性的視覺想像常常用於掃除自我設置的心理障礙。
6. 如何修煉思維
如何修煉思維——領讀《精進》ch.05
作者 :木棉與橡樹
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曾把自己多年的管理思想和人生智慧濃縮成一個公式來表達,即: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其中,能力和熱情的取值范圍是零分至一百分,而思維方式的取值范圍則是從負100分到正100分。也就是說,思維方式對人生和工作的結果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采銅在其新著《精進》第五章也專門闡述了如何修煉思維,使之成為真正的利器。他說,人的大腦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並告訴我們如何向未知的無限逼近。
1.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伴隨著山下英子《斷舍離》圖書的暢銷,「斷舍離」這一時尚新詞正在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理念,概括地說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而采銅在本章告訴你,我們的大腦也需要「斷舍離」。因為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成為了過量信息的受害者,漸漸失去了辨別和篩選精華信息的能力,這就使得簡化成為清晰思考的前提。這里的簡化包括三個層面:外界輸入的信息、我們輸出的信息及我們一直思考著的信息。
科技觀察家克萊·舍基說,信息過載不是因為信息太多,而是我們的「過濾器」失效了。怎樣修好我們的「過濾器」呢?有四種方法可供參考:1)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2)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3)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4)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表達能力強的人並不需要口若懸河或連篇累牘,實際上,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信息,既是一種才能,也是一種美德(因為不需要浪費別人太多的時間)。
有一家大型跨國公司中華區的CEO曾經說,有時候你的意見能不能被採納,老闆給你的時間就是電梯上偶遇的那十幾秒。所以,培養簡潔的表達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說得多、寫得多是有才華的表現,其實,言簡意賅,恰恰是這類人所缺乏的能力。
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簡潔表達的習慣,是提升思維能力的一道法門。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是一切簡化的前提,探索簡化思維之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1)基於深入了解的「刪減」: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2)基於深入了解的「濃縮」:把豐富的信息濃縮並灌注進一個「小容器」中;3)基於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結,並加以壓縮歸並。
2.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
遵循一個基本的思考順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答案,一般認為,先發散後收斂的順序是最為合理。重點在於,發散和收斂應是兩個獨立的階段,而不應把兩者混在一起,否則一定會相互干擾。對於比較復雜的問題,可能需要多次的收斂和發散。
發散思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因為人的思維,特別容易限制在舊有的框架里,被過去的經驗困住,很難跳脫出來想問題。遇到此類「卡殼」情形時,不要急,也許潛意識會幫上忙。
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介紹了產生創意的五個思維步驟:1)盡可能地搜集原始資料;2)重復「咀嚼」原始資料,構思初始創意;3)中止有意識的思考,啟動潛意識思考;4)隨時准備迎接「靈光乍現」時刻的來臨;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實可用。
從中可以看出,向潛意識「投喂」足夠多的資料以後,潛意識就會用它們不斷進行重新組合的試驗,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現。所以,所謂的靈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當我們冥思苦想、煞費腦筋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潛意識是會發揮作用的,它甚至可能出現在你的夢中。
那麼,潛意識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以及怎樣訓練感性思維呢?
原來在我們頭腦里住著兩個小人,一個是生產者,一個是監控者。這兩個小人一般都是同時工作,所以我們做的事情都會循規蹈矩,但是弊端就是創造力被壓制了。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發現,那些經常會走神的人,在創造力測試中的得分可能是更高的,因為在走神的時候,他們的監控者也在走神。
所以,有人發明了一個「晨間筆記」寫作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後就開始寫,沒有限制,隨便寫什麼都可以,因為此時我們的監控者還沒有完全睡醒,可以完全依據我們內心的自由想法,也就是潛意識去寫。久而久之,思維發散的能力就可以變得很強。
另外,因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可能並不適合產生新想法,所以,在必要的秩序和規則之外,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入一些混亂、隨機和意外的成分,使之成為培育我們新想法的土壤。
3.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就容易顧此失彼。
相比之下,人在觀看或回憶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的處理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所以藉助圖像,我們可以非常高效地處理信息,這對解決復雜問題有明顯的幫助。
很多畫家、設計師、寫作者或者科學家都善於利用圖像進行具象思考。把思維轉化為外顯的圖形,為我們的思考擴展出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因為,用紙筆構建探索空間的方式,讓整個探索過程是可見和可變的,方便思考者去自由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直到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根據所思考的內容本身,我們可以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式樣。很多人熟悉的思維導圖就屬於圖解思考的一種形式。另外,表達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圖示類型還有流程圖和結構圖。流程圖表示的是一個動態過程,通常含有箭頭以表示「流」的運動方向。結構圖表示的是一個靜態結構,用以顯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間的結構關系。
4.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
當我們思考一個現實場景中的問題時,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麼可能意味著這個答案並不周密。
而周密地思考問題並不容易,原因在於:1)我們總是偏好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甚於抽象的信息,即我們的思維和決策更容易受少數特殊事件的影響。但是極端個例並不能反映總體情況,思考就可能出現偏頗;2)人一旦形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就往往只關注能證實這個觀點的論據,也就是「證實偏見」,例如在孕婦的眼裡,跟往年相比,大街上見到的孕婦似乎格外多;3)每個人受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必定會存在思維中的「盲區」,即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為盡可能地周密思考,我們需要一些「思維腳手架」,來為我們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結構,或是提供某些支撐。
最常用的「腳手架」是矩陣和清單。
矩陣:是指不同維度組合的直觀化顯示。利用矩陣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對問題進行不同維度的分解和組合,進而提升問題分析的深度和廣度。例如下圖的喬哈里窗格」就是一個很簡單但又很有啟發性的矩陣,這個2×2矩陣提醒人們,在交流時「我」和「你」之間的信息關系是復合式的。
一個理想的交流應該是使公開區越來越大,盲區和隱秘區越來越小,甚至未知區也隨之減小。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來說,尤其要在交流中關注盲區,也就是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這樣他就能在交流中收獲新知識。這個矩陣的拓展了我們思考空間的疆域,這就是矩陣的價值。
清單:是用窮舉方法來擴展思維的工具,是一種「強制思考工具」。當你藉助清單進行思考時,你需要逐一檢視清單中的每一項,並將其與標准指標進行核對。編制清單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後減,即先盡可能地不帶批判的眼光,窮舉一切可能項,然後再就其必要性對所有選項進行篩選和合並,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華的部分。
總之,作者並不認同用天賦、智商這種固化的概念來評估或者預測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可能的成就。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腦在良好思維工具的輔佐下,在持續不斷的行動的打磨中,會強大得超出你的想像。
滿意的請採納哦!
7. 提升思維品質就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怎樣的?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 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 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 行。
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 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 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 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 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 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 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 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 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
所 以,修行就是一場思維修行的心路歷程。
8. 修行是什麼意思呢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煉或修養德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中文名:修行
外文名:Practice
拼音:xiū xíng
釋義:宗教中的修煉;修養德行
修行介紹:
代表性體系: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及蘇非派,基督教,印度瑜伽等,其富含神秘和神話色彩。
儒教修行:
經典:《大學》、《中庸》、《孟子》、《十三經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簡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道家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
《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然此數者,以單提「存心養性」四字較為淺明,最切易入。
道教修行:
經典:黃帝四經、黃帝內經、道德真經、沖虛真經、南華真經、出土道家簡帛等。
佛教修行:
經典:金剛經、心經、華嚴經、涅盤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大藏經》等。
基本要理在於:戒,定,慧。戒,藉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慾望。定,心念絕對止息。慧,完全證悟真理。
伊斯蘭教:
經典:《古蘭經》,《伊姆-埃- 科希諾姆》,《蘇菲學說概論》,《蘇菲派經注》,《脫離迷誤》,《哈菲茲詩集》,魯米的《瑪斯納維》,《夏姆-埃-塔卜里茲》等。
基督修行:
經典:《聖經》。《七寶樓台》,《全德之路》,《登上嘉爾默羅山》 ,《心靈的黑夜》,《愛情的烈焰》,《未知之雲》等。
亞斯德教:
經典:《阿維斯陀》,《達薩提爾》。
靈教修行:
修行,非修行,是名修行。
瑜伽修行:
經典:《薄伽梵歌》,《奧義書》,《瑜伽經》
正統的印度瑜伽包括哈達瑜伽、勝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禪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體系。
(8)什麼叫思維修行擴展閱讀:
漢語詞語:
1.修養德行。
《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
《韓非子·問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又有 臧逢世 , 臧嚴 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
2.美好的品行。
《呂氏春秋·贊能》:「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
漢 劉向 《說苑·善說》:「願大王選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為吏。」
3.泛指操行。
《東觀漢記·第五倫傳》:「 第五倫 、字 伯魚 , 京兆 長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記·殷本紀》:「封 紂 子 武庚祿父 ,以續 殷 祀,令修行 盤庚 之政。」
《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拜姑禮畢,提瓮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5.出家學佛或學道。
《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為性率達,不拘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
唐 王建 《贈太清盧道士》詩:「修行近日形如鶴,導引多時骨似綿。」
《西遊記》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卻來此見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麼戀愛,她是勘破了的。她說,將來進尼姑庵修行。」
6.行善積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們公門里好修行,所以通個信給他,早為料理。」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戶債戶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來替主人積德,二來當自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