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的主要成績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校緊緊依託市場,圍繞市場需求辦學,在辦學實踐中,始終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建特技隊伍、育特長學生、辦品牌學校」的辦學理念;二是堅持把學校辦成「在全區有很大美譽度、在全市有核心影響力、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的」辦學目標;三是堅持「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服務三農、職教富民;適應市場、創新專業」的辦學特色,走內涵建設之路,施強校發展方略,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應用型的專業人才,為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與騰飛作出了積極貢獻。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質量是生存的根本。我校能緊緊把握發展機遇,緊緊抓住質量這個中心,強化內涵建設,大力實施「2223」工程。
1、確立兩個定位:既辦好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又辦好各種類型的短期培訓班;既培養面向社會、走向市場的應用型人才,又著力培養能繼續深造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人才。
2、實現兩個轉變:從單純追求學生數量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轉變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辦學效益的增長;從單一追求辦學條件的改善轉變為辦學水平的提高和服務功能的拓展。
3、實施兩個重點:一是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一是畢業生就業和創業。
4、狠抓三項工程: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素質工程」;以教師為主導,狠抓「師表工程」;以教學為中心,狠抓「質量工程」。
由於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明晰的辦學目標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跨越發展,成果輝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由一所普通職校躋身於國家級重點職校行列,學校由一所農村職校挺進到現代化職校團隊。 師資隊伍的結構和質量,是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校一直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加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採取「外部引進,內部培訓,鼓勵進修」等多種形式,努力培養一支「基礎知識寬、專業技能精、教育理論新、創新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1、外部引進,師資來源「四源並進」。一方面,主動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聯系,聘請專家、教授加入我校專業建設委員會和課程改革指導委員會;二方面,與企業強化合作,聘請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三方面,從優秀大學畢業生中招聘,補充新鮮血液。四方面,築巢引鳥,種梧引鳳,出台優惠政策,吸納社會上高技能人才充實專業教師隊伍。
2、內部培養,師資培訓「四位一體」。一是統籌安排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出國培訓、「四新」培訓、國家、省、市骨幹教師培訓等項目,近三年,平均每年組織近70人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其中40多人參加省級以上培訓,11人參加出國培訓;二是所有的專業教師都經歷了企業頂崗實踐培訓,從生產和服務一線帶回大量經驗;三是開展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有陣地、講實效,通過不離校、不離職、不離崗的校本培訓,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了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四是加強自我研修,讓教師在自我研修中提高,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潛能。
3、鼓勵進修,職業成長「四能並舉」。我校以課程改革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加強業務進修,多方位為教師搭建成長、提高和發展的平台,逐步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教學業務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和課程改革能力,取得了「一師多能」的積極效果,實現了「四能並舉」的發展目標。
4、建立機制,實施培養「四大工程」。實施「名師工程」,培養領軍人才;實施「雙師工程」,造就技師人才;實施「青藍工程」,積蓄後備人才;實施「課改工程」,培養課改精英。同時藉助於名師工作室平台,充分發揮高水平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學校成立了以李傳珊、朱明松等南京市學科帶頭人領銜的「名師工作室」,建立起全校優秀教師間合作互動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5、教科研推動,加大教師自我發展力度。用三年,學校建立健全了相關教科研製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動。學校有2位教師被聘為江蘇省中心教研組成員,6位教師被聘為南京市中心教研組成員。學校研究完成國家級課題一項,正在研究省級「十一五」課題一項、市級「十一五」課題一項;有關教師參與研究國家級課題四項、省級課題一項、市級課題四項,三年時間,全校教師有216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在江蘇省第四、第五屆職業教育創意論壇中有9人獲得一等獎,39人分獲二、三等獎,學校連續兩年獲得江蘇省優秀組織學校獎。2007年以來的江蘇省技能大賽中,我校有6位老師獲獎,而在江蘇省三屆創新大賽中,我校共有21名老師指導的學生創新作品獲得一、二、三等獎。 我校認真貫徹實施《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堅持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動力,由於全面推進力度大,全方位實施效果好,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課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我校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堅持科研引領、專家指導,聘請行業、企業專家組成學校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科學規劃,指導學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那時,我校有四大專業群13個專業:一是根據長三角地區機械、數控行業飛躍發展的態勢,確立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龍頭專業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二是結合本地區電子行業的需求現狀,確立以電子應用技術為龍頭專業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群;三是依據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市場趨勢,確立以計算機應用為龍頭專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專業群;四是依據本地區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飛速發展的趨勢及對高素質財會人員的迫切需求狀況,確立以會計和電子商務為雙龍頭專業的經貿專業群。在這四個專業群中,重點建設好各龍頭專業,做大做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群和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品牌專業,強化主幹專業,由於加強專業建設的力度大,效果好,電子技術應用和機電技術應用兩個專業均被認定為省級示範專業。
2、服務地方經濟,開發特色專業。「天賜國寶 中華一絕」雨花石的主產地在南京六合,六合自古以來就是譽滿海內外的「雨花石之鄉」。六合雨花石產業已越做越大,當時在六合從事雨花石生產的企業和公司有200多家,加上個體工商戶和在全國各地銷售雨花石的代理商,總數超過1000家,年銷售收入不下3億元,從業人數超萬人。此外,雨花石工藝品、首飾等加工產品的生產也漸成大觀。為了擦亮「雨花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充分挖掘雨花石千百年來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用文化提升六合的雨花石產業,為六合區培植扶持龍頭企業,開發深加工產品,把雨花石產業做成六合的特色產業、招牌產業和支柱產業,我校主動邀請南京市和六合區雨花石協會的領導和專家召開論證會,並與開發、生產雨花石工藝品的企業聯合開辦「工藝美術」(雨花石雕刻)專業,為雨花石產業提檔升級並做大做強培養專門人才。
3、不斷加大課改力度,課改工作穩步推進。我校以《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為指導,建立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健全了課程改革組織機構,成立學校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指導各專業課程改革團隊的工作,劃撥專款確保課程改革的經費需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堅持專家引領、科研先導,制定了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課程改革方案,堅持邊實驗邊推廣的原則,逐步深入。堅持深入市場調研,以市場需求定專業、以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整合課程內容,大力推行項目化教學、理實一體化等以實踐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構建「三以一化」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開設選修課,努力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職業素質的培養,確定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特長的學生培養規格要求。文化課課改結合專業教育,突出「必須」和「夠用」的原則,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專業課課改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構建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實施項目教學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技能均有較大提高。
學校課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分獲南京市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成效一等獎,數學學科獲得二等獎。2008年11月,我校成功舉辦了南京市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現場會,為全市兄弟學校提供了鮮活的課程改革經驗。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被認定為省課改實驗點,2009年2月學校被認定為省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學校。
4、加強技能訓練,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學校制定了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的制度及其管理辦法,以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來激勵教師、學生刻苦訓練,提升技能水平。學校既高度重視省市級技能比賽,做到有賽必參並力爭取得好成績,同時又高度重視更多學生和專業教師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確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技能競賽目標。近兩年來,學校每年舉辦技能節,力求做到技能比賽覆蓋到全校每一個專業、每一位專業教師和每一位學生,在校內形成「學專業、長才幹、練技能、展風采」的良好氛圍,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技能訓練管理機制和選拔機制。當時三年,我校師生在省級各類教學、技能、技術創新大賽中獲獎達69人次,在全市乃至全省產生了較大的反響。2007年,在首屆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活動中,共產生六個一等獎,我校沈明老師指導學生設計的創新作品在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也是南京市唯一的一個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學校」稱號。2009年,我校師生在江蘇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上,學生組的趙亞明、王凱一組選手獲得電工電子類光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的一等獎,教師組的李家墅獲得電工電子類電子產品的裝配與調試二等獎、孫書雲獲得電工電子類光機電一體化二等獎、郭發軍獲得機電類車工組二等獎,獲獎的等級和人次在南京市的五個郊區縣中位列第一。
5.擴大國際交流,提高學生成材規格。我校積極拓展辦學空間,努力讓更多的師生走出國門研修,提高就業質量和成才規格。近幾年,我校先後選派了多名學生赴澳大利亞、日本留學深造,2007年,儲竹雲、宋文珊、章曉娟、郝曉燕、楊芳芳、陳紅霞、焦慧等8名學生經過嚴格的心理測試、檔案選調、個別面試等程序,考核合格後,到日本米有奇化成株式會社邊學習、邊工作。2008年,王蒙同學順利通過雅思考試,遠赴澳大利亞留學,成為南京市中職學生走出國門進行深造的第一人。 學校始終把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作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學校對實訓基地建設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產教結合為模式」的實訓基地建設思路,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集教學、培訓、鑒定、產學研為一體的實習訓練基地。
1、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提升綜合辦學能力。作為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職業學校,在市、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實訓基地建設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要求,高力度投入。機電實訓大樓、電子實訓大樓、多功能活動中心等相繼建成。已建成兩個省級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的培訓項目涵蓋全校所有專業大類。還建成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六合經濟開發區人才培訓基地、六合區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基地等。各實訓基地的實訓實驗設備設施配置齊全,數量足夠,現代化程度高,與本地區企業所用的設備相比,達到了先進性和實用性的要求。
2、實訓基地建設有特色,產、學、研做到了有機結合。我校的實訓基地實施產教結合模式,使消耗性實訓轉變為生產性實訓,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實訓基地除具備教學、培訓、生產三項職能外,還建成了勞動部門批準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具有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和技能鑒定相匹配的設備設施。06年我校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大賽的承辦單位之一,08年、09年、10年連續三年承辦了省技能大賽南京市選拔賽。實訓基地的建設促使了我校辦學理念、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日益更新和突飛猛進。
3、學校各專業均建有對口、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數已達16個,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制訂實習計劃,由實習單位安排有經驗的技術或管理人員負責學生實習工作,做到定崗位、定師傅、定期考核、定期輪崗。同時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選派指導教師全程參與,做好實習期間的管理和相關服務工作。建立學生實習管理檔案,學校定期檢查實習情況,加強對實習學生的實習安全教育,確保學生實習工作的正常開展。學生實習效果優良,受到實習單位的一致好評。
4、校企合作,堅持產教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學校與本地區多家企業聯合辦學,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實行「訂單式」培養和「定向式」培訓,建立緊密型的合作關系,不斷推動校企合作向「寬領域、多模式、深層次、緊密型」方向發展,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形成了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接觸。企業為學生實習訓練、就業創業提供平台,學校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雙方互動雙贏,互利互惠,充分發揮了育人功能。 學校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大力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社會競爭力。
1、積極落實信息化建設。學校始終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學校擁有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校園監控系統、有線廣播系統、校園通訊系統、校園區域網。
學校以創建數字化校園為目標,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建有質量較高的校園網系統,並建有校園網站,電信百兆光纖電信接入,千兆光纖主幹,辦公區支持萬兆主幹,千兆接入到桌面,網路終端數量與學生數比達到1:6以上,覆蓋全校辦公區、教學區、實訓區、生活區、運動區等。
學校共有計算機1200台,教師人均一台計算機(筆記本),100%能獨立製作並開發多媒體課件,並能利用電子教室等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教學。
2、學校的圖書館是南京市合格圖書館,有館藏紙質圖書11.2萬冊,生均31冊;電子圖書3.9萬冊,生均10.8冊;專業圖書達52%,各學科均有配套的多媒體音像資料,閱覽室座位達310個,有100座的電子閱覽室,圖書館已成為師生的第二課堂和精神家園。
3、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體衛藝設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和增加學生的生活、活動設施,切實提高師生文化素養和健康水平。 在學校管理中,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職業學校管理規范》,採取扎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行為,取得了顯著的管理效益。
1、教學管理,狠抓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了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工作校長全面負責,分管校長具體負責,形成了由教管處全面協調、各專業辦側重開展專業建設和管理的管理體制。通過教代會形成了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各部門責任明確、責權清晰、分工合作、精幹高效,形成了整體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管理效果。二是強化教學過程管理。通過教管處、專業辦等教學職能部門,健全和完善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和監控體系。實行校行政人員每天教學巡視制,全天對教學情況進行監控。教管處、專業辦、教研組、備課組全方位管理,確保各項管理工作落在實處。教研組、備課組每學期正常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活動,教管處、專業辦對教研組、備課組開展活動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記錄,期末對教研組開展的教研活動進行量化打分,評選「先進教研組」和「先進教研組長」。每學期組織兩次對教師的教學五認真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定期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期末依據過程管理記錄,對全體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量化打分,評選「優質教學獎」。三是積極關注教師的成長,開展「校優秀青年教師」等評選活動,強化對名特優教師的考核管理,建立了教師業務檔案。四是開展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兩周一次教職工大會集中進行專題校本培訓,教管處、專業辦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活動。
由於強化教學管理,狠抓教學質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均逐年提高,那三年,畢業生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國家職業資格四級以上證書或相關行業執業資格證書達96%,10%以上的畢業生取得兩個以上相關證書。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85%左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到98%。
近幾年,我校在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同時,下大力氣做好綜合高中的升學工作,對口單招考試本科上線率不斷提高。2006年普通高校單獨招生考試中,我校高三單招班200人參加考試,本科上線73人,上線率36.5%。2007年對口單招考試中,我校考生在600分以上的有23人,本科達線人數居全市第二,呂傳來同學獲得全省建築專業第一名,石明霞獲得全市旅遊專業第一名。2008年對口單招考試中,綜合高中251人參加考試,取得了本科上線人數、本科上線率、8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南京市三個第一的佳績。其中建築專業的朱兵林同學、機電專業的塗玲玲同學分別以高考總分895分和835分的優異成績分獲南京市兩個專業的狀元。2009年在普通高校單獨招生考試中,我校本科上線人數和上線率以及技能考試過關率再居南京市第一。
2、學生管理,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學校能夠依據管理與教育並重、管理與服務並重、管理與發展學生個性並重的原則,全面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中小學生守則》,規范運行三級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了各種學生管理制度,努力通過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通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聯系,構建立體化德育工作網路。一是彰顯時代特色,追求德育創新。把握時代脈搏,德育內容求新;貼近學生需求,德育形式求活;注重提高實效,德育管理求實;堅持科學態度,德育評價求精。在求新求活求實求精中,不斷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立足學校實際,提高學生規范水平。學校堅持「示範引領、底線約束」的管理理念,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依據,制定了《六合職教中心學生管理手冊》,進一步明確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行為規范教育和訓練。學校組織開展了「五星級」(遵規守紀星、衛生健康星、學習競技星、文明禮儀星、特色和諧星)班集體、文明宿舍、校園十佳、三創學生評選等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三是堅持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扎實開展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學生活動有載體,活動形式多樣化。學校舉辦了廣場書畫大賽、教室文化大賽、課本劇大賽、班級排球對抗賽、演講比賽、職校形象大使比賽、師生對話活動、校園歌手大賽、班徽設計大賽等系列活動。特別是2007年以來,我校開展的「教學做實踐周」德育活動,踐行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做實踐周活動的開展,為同學們提供了向生活學習的實踐空間。在教學做實踐周的活動中,學生除了模範地遵守學校管理的各項規定外,還參與了學校規范管理、紀律管理、生活管理、環境管理,使學生以學校主人的身份參與了學校的各項管理,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得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自主能力、自律意識、勞動觀念、服務意識、集體榮譽感進一步得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愛學校、愛集體、講文明、講禮貌在學生中蔚然成風。
3、後勤管理,強調服務意識的增強。學校認真貫徹《食品衛生法》、《衛生防疫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學校財務、衛生、校園、基建修繕工程等管理的要求和規定,建立健全了各種後勤管理制度,努力從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為教育、教學、科研、生產、生活提供優質服務,保證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多年來,學校後勤服務工作一直深受廣大師生員工的好評。學校被評為南京市綠色學校、學校食堂被也被評為南京市A級學校食堂。 學校廣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培養,把知識、技能和價值觀與就業崗位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學校重視學生「三創」能力培養,形成了組織健全、氛圍濃厚、保障有力的「三創」能力培養體系和跟蹤服務體系,學生既了解了專業內涵,養成了專業興趣,又拓寬了就業領域。
1、加強專業文化建設,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學校經過二十多年的積淀、發展,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點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那些年學校在秉承團結進取、自強有為的厚重文化的同時,積極倡導以「厚實」為核心的新一輪學校文化建設,打造具有職教特色的學校文化,學校成為省首批廉潔文化示範點。學校高度重視專業文化建設,教學區、實習區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效對接。學校課程建設突出對學生專業文化、職業道德等「軟技能」的培養。班級管理注重與企業接軌,引進了5S管理等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2、加強「三創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學校立足區域經濟,依據六合區域經濟特點和企業需求,弘揚「三創」的新江蘇精神,植根本土經濟,不斷創新求變,在變化中求發展,在變化中創特色,實現了高質量辦學目標。
學校重視學生「三創」能力培養,學校成立了「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已建立「創藝手工坊、美園回收公司、快樂城堡影視放映中心、新起點網店、換換愛租賃中心、速新家電維修中心、伊樂洗衣中心、陽光天使報亭、青蘋果視覺藝術工作室、極速地帶網路服務中心」等10個服務項目,為學生開展「三創」活動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舞台。學校還組建了各類興趣小組、學生社團,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創業實務培訓和勤工儉學實踐活動,培養了一大批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畢業生,有多名學生被表彰為省「三創」先進個人,有眾多畢業生走上了成功創業之路,學校榮獲南京市首屆「三創」主題德育活動榮譽獎。 學校非常重視社會培訓工作,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兩輪驅動,比翼齊飛」的發展戰略。幾年來學校圍繞職教富民主題,主動適應、服務六合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兩個率先」,科學配置職教資源,堅持面向市場,以職教富民為己任,服務農村、服務企業,不斷拓展培訓空間,適應各類培訓對象的需求,積極配合政府職能部門做好各級各類培訓工作,分別與區農林局、區勞動局、區民政局、區中小企業局和區商業局簽訂了培訓合作協議,深入廣泛地開展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在職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致富工程培訓、城市新市民培訓、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等,取得較大的成績。年培訓3766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年均600人次以上。我校還積極倡導成立「一校百村合作組織」,加強校村的合作與聯系,實行職業教育與村組、村民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職教服務「三農」的功能,實現職教富民的目標。由於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學校榮獲南京市勞動力轉移先進單位、南京市「促就業、助致富」培訓工作先進集體,還被認定為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考核站。
我校還是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對口支援處的辦學點,在辦學實踐中,實行東西掛鉤,橫向聯合,招收陝西省商洛市的優秀貧困學生,進行教育扶貧,班級定名為「寧商春暉班」。自2002年以來,經過學校的培養培訓,已有多批次的陝西籍學生走向上海、蘇州等地的工作崗位。「寧商春暉班」的成功舉辦,達到了「學成一人,脫貧一戶,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辦學效果,對於轉變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改善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和促進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用大,意義深。這一做法不僅與江蘇、陝西兩省省委、省政府的「以智力扶貧為切入點,著眼長遠,積極培育更多蘇陝扶貧協作典範」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完全一致,還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也為兩地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我們堅信有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厚愛,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在新的發展征程中,我校前進的步履會更加堅定,發展的步伐會更加快速,一定能為職教事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學校校址: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城北朱家山
⑵ 關於金融危機下專業素質更重要的辯論賽 我方的觀點是專業素質比實踐更重要(我是正方希望提些刁鑽的問題)
專題:金融危機 廣東經濟及安防行業之影響
10月15日,東莞市樟木頭鎮合俊集團旗下的兩家大型玩具廠突然倒閉;10月17日,寶安百靈達公司宣布停止經營;20日,寶安宜進利工廠宣布破產,坪山創億玩具深圳有限公司倒閉;21日,龍崗港聲電子廠破產,西麗西洋服裝廠倒閉......金融危機對市場信心和實體經濟的影響,從未有像今天這樣,讓我們感到觸手可及!雖然,安防行業規模小,對銀行的直接融資少,行業市場的特點使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要滯後一段時間才能體現!但這場經濟「寒冬」的來臨,就像深圳昨日的一場秋雨,一夜之間,萬物似乎都在寒意中瑟瑟做抖了……。
金融危機對廣東經濟發展的影響
11月12日,雲集了全球94個金融機構、227家企業和26個行業協會的首屆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洽談會在廣州召開,議題主要圍繞金融海嘯。廣東省銀監局副局長孟建波以數據說明,廣東紡織、工藝品製造等行業不良貸款率遠高於房地產業。
明年還不是宏觀經濟谷底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在發言中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只是經濟衰退的第一階段,而後將轉入信貸危機和經濟危機,因此明年還不是宏觀經濟的谷底。
哈繼銘說,作為拉動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進出口方面增長明顯放緩,去年,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2.3%,今年前三季度卻只有1.2%;製造業投資增長放緩,在房地產投資方面,今年上半年增長為35%,但第三季度急劇下降為16.7%.哈繼銘預計,國內房地產價格還將繼續低迷,今年全國的 GDP漲幅會低於9.5%.
房地產信貸風險依然可控
中國銀監會廣東監管局副局長孟建波更直言,這次金融危機,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只顯現了65%,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只顯現了20%,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只顯現了10%.
孟建波說,廣東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達150%,外貿出口大幅下降,宏觀經濟出現拐點的可能性很大,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的GDP增長為 10.4%,比去年下降了4.3%,主要就是出口增速放緩引起的。廣東銀行業目前受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還不大,經營規模和利潤都在擴大,城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不存在對外投資的風險。但他特別指出有兩家銀行例外,分別是深圳平安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其中廣發行持有2000萬美元花旗基金。
但孟建波表示,銀行受金融危機的間接影響不可避免,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影響了結算,貸款出現違約風險。他舉例說,到今年9月底,廣東紡織業的大企業不良貸款率達27.3%,增長了2.38%,工藝品和其他製造業不良貸款率更高達31.8%,增加了11.3%.這導致銀行不得不收緊信貸。
相比於製造業,孟建波說,目前廣東的房地產信貸風險依然是可控的,但也需加緊關注。
金融危機下廣東製造調查:家電業扛到春來冰化時
壓力之下利好逐步累積,外延內拓以圖化危為機
家電業:「扛」到春來冰化時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多大?廣東作為中國第一製造大省,其所受到的沖擊到底有多大?而曾經是廣東製造王牌之一的家電業,在這個「冬天」里境況如何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雖然深圳的百靈達等中小家電企業黯然退場,而格力、康佳、美的、 TCL等廣東家電龍頭的三季報卻齊齊「逆市飄紅」,雖然壓力仍存,但廣東家電企業正在外延內拓,積極應對以圖化危為機。
■行業現狀?
粵家電龍頭企業「逆市飄紅」
增長勢頭不減
廣東家電業的輝煌,離不開「入世」之後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而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對廣東家電業的沖擊有多大?著名小家電廠商百靈達關閉深圳工廠,以及剛剛閉幕的104屆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量下滑的消息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
但人們似乎有點過慮了,從剛剛披露的2008年三季報來看,廣東家電業增長勢頭依然不減。深康佳A日前發布2008年第三季度報告稱,在金融海嘯加劇經濟寒冬、中國企業利潤增幅明顯下滑的情況下,第三季度該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34%,在消化了今年上半年發生的雪災、地震等災害性天氣對銷售收入負面影響的情況下,前三季度銷售收入仍增長了6.29%,第三季凈利潤更比去年同期爆發性增長713.72%。同時,在整個白電(主要指空調、冰箱、洗衣機)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格力和美的兩大巨頭依然表現靚麗,從前三季度數據看,兩個企業仍然實現了較為理想的「量利齊升」(營業收入和利潤), 難能可貴。而進軍海外市場步子最大的TCL,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並不明顯,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01.20億元,同比增長 10.05%。
壓力不容忽視
不過,從環比的情況來看,壓力已經開始顯現。例如,格力電器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51.12億元,同比增長19.60%,但第三季度收入僅增長了8.1%。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4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54.99%,而其上半年的利潤增速超過100%。而美的電器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8.7%至373億元,但第三季度收入增長僅為17.7%,逐季放緩的趨勢已經出現。
一些出口佔比更大的代工企業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例如,位處珠海的小家電製造商德豪潤達,今年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了66.51%,但凈利潤卻下滑了9.40%,「銷售收入的增長所帶來的盈利增加未能完全彌補成本的上升和匯兌損失所帶來的影響。」而部分企業更是走到了破產清盤的境地。
面臨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嘯,對廣東家電企業而言,明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據美國一家名為 Popcorn的網站對1011名消費者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被調查的消費者中,有一半左右正在努力減少生活支出。這種跡象在作為「出口晴雨表」的廣交會上已經開始顯現。根據公開數據,104屆一期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量比上屆下滑13%。「明年中期的情況還會更糟」。不少廣東家電企業都對今年第四季度出口業績不抱樂觀,他們認為隨著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下滑,今年前三季中國對外出口增長下滑局面將加速。
利好因素累積
但環境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好的因素正在逐步積累。例如,人民幣升值幅度的放緩,出口政策開始放鬆,近期全球銅、石油、塑料化工等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回落,過去困擾廣東家電廠商的不利因素開始減弱。
未雨綢繆,當次貸危機尚在美國本土肆虐的時候,廣東家電企業已經開始主動調整出口市場策略,根據廣州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對拉美、中東(17 國)和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均超過3成,分別出口24.4億美元、19億美元和14.1億美元,分別增長33.4%、45.3%和42.2%。
而在今年10月16日,財政部、商務部正式下發了《家電下鄉推廣工作方案》。作為擴大內需的一項,家電下鄉實施區域和品類有所擴大。「國內家電企業都不會放棄這次機會」,深圳康佳多媒體事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而創維數碼、美的電器等其他廣東家電巨頭也表示將參與投標。
此外,還有廣東家電企業計劃利用環境變化抄底優勢人才,尋求並購機會。百年難遇的金融海嘯,將加速中國家電行業的再一次大整合,而善於應變,善於逆境成長的廣東企業,有望最早走出困境,迎接另一個春天。
■順德樣本?
利薄甚至虧損也要「扛」下去
11月12日,雲集了全球94個金融機構、227家企業和26個行業協會的首屆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洽談會在廣州召開,議題主要圍繞金融海嘯。廣東省銀監局副局長孟建波以數據說明,廣東紡織、工藝品製造等行業不良貸款率遠高於房地產業。
明年還不是宏觀經濟谷底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在發言中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只是經濟衰退的第一階段,而後將轉入信貸危機和經濟危機,因此明年還不是宏觀經濟的谷底。
哈繼銘說,作為拉動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進出口方面增長明顯放緩,去年,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2.3%,今年前三季度卻只有1.2%;製造業投資增長放緩,在房地產投資方面,今年上半年增長為35%,但第三季度急劇下降為16.7%.哈繼銘預計,國內房地產價格還將繼續低迷,今年全國的 GDP漲幅會低於9.5%.
房地產信貸風險依然可控
中國銀監會廣東監管局副局長孟建波更直言,這次金融危機,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只顯現了65%,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只顯現了20%,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只顯現了10%.
孟建波說,廣東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達150%,外貿出口大幅下降,宏觀經濟出現拐點的可能性很大,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的GDP增長為 10.4%,比去年下降了4.3%,主要就是出口增速放緩引起的。廣東銀行業目前受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還不大,經營規模和利潤都在擴大,城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不存在對外投資的風險。但他特別指出有兩家銀行例外,分別是深圳平安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其中廣發行持有2000萬美元花旗基金。
但孟建波表示,銀行受金融危機的間接影響不可避免,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影響了結算,貸款出現違約風險。他舉例說,到今年9月底,廣東紡織業的大企業不良貸款率達27.3%,增長了2.38%,工藝品和其他製造業不良貸款率更高達31.8%,增加了11.3%.這導致銀行不得不收緊信貸。
相比於製造業,孟建波說,目前廣東的房地產信貸風險依然是可控的,但也需加緊關注。
金融危機下廣東製造調查:家電業扛到春來冰化時
壓力之下利好逐步累積,外延內拓以圖化危為機
家電業:「扛」到春來冰化時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多大?廣東作為中國第一製造大省,其所受到的沖擊到底有多大?而曾經是廣東製造王牌之一的家電業,在這個「冬天」里境況如何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雖然深圳的百靈達等中小家電企業黯然退場,而格力、康佳、美的、 TCL等廣東家電龍頭的三季報卻齊齊「逆市飄紅」,雖然壓力仍存,但廣東家電企業正在外延內拓,積極應對以圖化危為機。
■行業現狀?
粵家電龍頭企業「逆市飄紅」
增長勢頭不減
廣東家電業的輝煌,離不開「入世」之後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而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對廣東家電業的沖擊有多大?著名小家電廠商百靈達關閉深圳工廠,以及剛剛閉幕的104屆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量下滑的消息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
但人們似乎有點過慮了,從剛剛披露的2008年三季報來看,廣東家電業增長勢頭依然不減。深康佳A日前發布2008年第三季度報告稱,在金融海嘯加劇經濟寒冬、中國企業利潤增幅明顯下滑的情況下,第三季度該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34%,在消化了今年上半年發生的雪災、地震等災害性天氣對銷售收入負面影響的情況下,前三季度銷售收入仍增長了6.29%,第三季凈利潤更比去年同期爆發性增長713.72%。同時,在整個白電(主要指空調、冰箱、洗衣機)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格力和美的兩大巨頭依然表現靚麗,從前三季度數據看,兩個企業仍然實現了較為理想的「量利齊升」(營業收入和利潤), 難能可貴。而進軍海外市場步子最大的TCL,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並不明顯,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01.20億元,同比增長 10.05%。
壓力不容忽視
不過,從環比的情況來看,壓力已經開始顯現。例如,格力電器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51.12億元,同比增長19.60%,但第三季度收入僅增長了8.1%。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4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54.99%,而其上半年的利潤增速超過100%。而美的電器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8.7%至373億元,但第三季度收入增長僅為17.7%,逐季放緩的趨勢已經出現。
一些出口佔比更大的代工企業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例如,位處珠海的小家電製造商德豪潤達,今年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了66.51%,但凈利潤卻下滑了9.40%,「銷售收入的增長所帶來的盈利增加未能完全彌補成本的上升和匯兌損失所帶來的影響。」而部分企業更是走到了破產清盤的境地。
面臨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嘯,對廣東家電企業而言,明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據美國一家名為 Popcorn的網站對1011名消費者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被調查的消費者中,有一半左右正在努力減少生活支出。這種跡象在作為「出口晴雨表」的廣交會上已經開始顯現。根據公開數據,104屆一期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量比上屆下滑13%。「明年中期的情況還會更糟」。不少廣東家電企業都對今年第四季度出口業績不抱樂觀,他們認為隨著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下滑,今年前三季中國對外出口增長下滑局面將加速。
利好因素累積
但環境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好的因素正在逐步積累。例如,人民幣升值幅度的放緩,出口政策開始放鬆,近期全球銅、石油、塑料化工等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回落,過去困擾廣東家電廠商的不利因素開始減弱。
未雨綢繆,當次貸危機尚在美國本土肆虐的時候,廣東家電企業已經開始主動調整出口市場策略,根據廣州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對拉美、中東(17 國)和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均超過3成,分別出口24.4億美元、19億美元和14.1億美元,分別增長33.4%、45.3%和42.2%。
而在今年10月16日,財政部、商務部正式下發了《家電下鄉推廣工作方案》。作為擴大內需的一項,家電下鄉實施區域和品類有所擴大。「國內家電企業都不會放棄這次機會」,深圳康佳多媒體事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而創維數碼、美的電器等其他廣東家電巨頭也表示將參與投標。
此外,還有廣東家電企業計劃利用環境變化抄底優勢人才,尋求並購機會。百年難遇的金融海嘯,將加速中國家電行業的再一次大整合,而善於應變,善於逆境成長的廣東企業,有望最早走出困境,迎接另一個春天。
■順德樣本?
利薄甚至虧損也要「扛」下去
廣東家電聚集地———順德。驅車行過數十公里的105國道順德段,美的、格蘭仕、海信科龍、萬和等家電巨頭隔街對望,加上周邊近兩千家中小家電企業,順德所創造的家電總產值已佔全國五分之一強。順德家電,無疑是調查廣東家電行業真實處境的最佳樣本群。
「扛」的資本
穩健是整個順德家電企業的經營風格,不少企業即使自有資金充足也不隨意投資或擴能,因此現在手裡「很有錢」
容桂鎮,微波爐單打冠軍格蘭仕集團的所在地。格蘭仕的出口依存度為70%,是廣東幾家家電龍頭中比較高的,而歐美市場又佔到其出口市場的80%。今年1 至7月份,盡管格蘭仕在美國的銷量增長了18%,但言及利潤,大大咧咧的格蘭仕常務副總裁和對外新聞發言人俞堯昌也只敢謹慎地說:「保本吧」。俞堯昌坦言,「現在出口面臨的壓力確實很大。但身強體壯的格蘭仕倒不至於挺不過去。」
扛,是大多數順德家電企業共同的動作。一位家電企業負責人在政府調研座談會上表態:「現在就是看誰更能扛,熬過這段時間以後肯定會過得更好。」據一不願透露姓名的順德家電行業人士透露,順德上半年關閉的中小型家電企業數目在上百家左右,這一數字跟歷年來相比沒有太大變化,有人關閉、有人建立,屬於正常現象。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些倒閉的企業案例往往被放大了。
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也要熬下去。這種心態具有鮮明的順德特色。一位順德當地的媒體人士表示,順德的企業大部分都是本土發展起來的企業,它們已經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順德,代代相傳的家業,不可能因為一點風寒就輕易舍棄掉。
亂世之下,能扛下去的資本是什麼?
現金流!「格蘭仕現在很有錢。」說到現金流,俞堯昌很乾脆。「老梁(梁慶德)很英明。」俞堯昌說,去年大牛市,很多家電企業都紛紛下水股市樓市,但格蘭仕忍住了誘惑。那時很多人都勸梁慶德趁機撈一把,但都被老梁一句話頂回去,「時時刻刻能賺錢的股市全世界找不到」。在製造業利潤微薄的情況下抵擋住了高回報的投機誘惑,現在格蘭仕的現金流仍然非常充裕。
其實,這恰好體現了順德家電企業穩健的經營風格。順德家電商會秘書長賴曉明對記者說, 順德家電企業一般都靠自有資金積累發展起來,負債率較低,順德以內源性經濟和民營企業為主的特色決定了這一點。目前不少好企業面對當前經濟形勢,自有資金充足也不願再投資或擴能,或者乾脆不投資也不貸款。
以格蘭仕為例,去年銀行給予格蘭仕的授信額度高達68個億,但格蘭仕才用了不到10 個億。容桂鎮另一家燃氣熱水器單打冠軍萬和集團也是如此。該集團品牌管理部副部長李惠珍告訴記者,萬和的負債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資本運作上,萬和也是堅持只進入一級市場,不涉足二級市場。
過冬路徑各有不同
企業們在客觀形勢下作出了不同戰略選擇,而對中小企業而言,向「製造品牌」沖刺更為現實
與中小型家電企業的嗷嗷待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東一些大型的龍頭家電企業卻逆勢飛揚。
有人分析,這是品牌營銷的效果,說明具有自主品牌的大企業在逆勢中能夠進一步集中優勢資源。因此,不少專家給中小家電企業開出的葯方也是「告別OEM, 走品牌營銷之路」。但細究家電龍頭們的市場表現,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各大企業的內外銷比例。同樣是有品牌有規模的企業,出口依存度高達70%的格蘭仕只敢說「保本」,而內銷為主的康佳的第三季度凈利潤卻能同比凈增7倍!這樣與其說是品牌、規模決定了利潤差,還不如說是企業不同戰略選擇在客觀形勢下帶來了不同的市場表現。越來越多的企業深刻體會到,內需市場在企業發展定位中的重要性。
對於「品牌營銷」,俞堯昌認為,盡管「看上去很美」, 但對於大多數舉步維艱的出口型中小家電企業而言,這一「葯方」實操性值得斟酌。他認為,對於中小家電企業而言,向「製造品牌」沖刺可能更現實。「哪怕是一個螺絲釘,在一個領域你做專、做絕,做到別人不敢做下去了,你就牛了」。
危中尋機力求突圍
進攻新興市場,進一步深耕國內市場,拓寬內銷渠道……冰層下涌動著企業們的突圍沖動
冬天很冷,可冰層下也涌動著企業們的突圍沖動。
海信科龍的進攻目標是新興市場。本月初,海信在北非埃及的生產基地正式建成投產,這是海信繼南非、法國、匈牙利、阿爾及利亞之後在海外建立的第五個生產基地。集團副總裁林瀾表示,希望能藉此提升海信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進一步開拓中東、北非、澳洲等新興市場。
康佳的戰略則是向上游邁進和進一步深耕國內市場。集團營運管理中心總監孫文博向記者透露,近日康佳已決定在崑山投資LCM液晶模組項目。該項目投產,將改變康佳目前的彩電生產格局,使其所生產部分的價格比重佔到終端產品價格的70%,獲得更多的增值空間。此外,康佳還意欲借著國家家電下鄉的東風,深耕三四級市場,在農村城鎮進一步奪取「渠道優勢」。
希望開拓內銷市場的,還有很多以生產小家電為主的中小企業。曾製造出中國第一台咖啡壺的順德億龍電器就是這樣一家小家電企業。面對出口困境,外銷比例佔95%的億龍電器也將目光投向了內銷市場,希望採取內外銷並重的策略。公司總裁周傳偉說:「我們的目標是, 盡快讓內銷的產品達到產品總量的30%。」用他的話說,形勢逼迫下,「適者才能生存」。
對於廣大中小家電企業而言,內銷之路最大的攔路虎是渠道。為了破解渠道難題,順德家電商會秘書長賴曉明最近正在張羅著一個「網上家電直銷商城」,打出「源自中國家電之都」的牌子。他的理念是讓順德的家電企業能集中起來,以此平台實現網路直銷,最大程度削減渠道成本。據其稱,這種直銷模式可讓產品的終端價格降低40%左右,大大提升中小家電企業的競爭力。
對於這種抱團突圍的模式,俞堯昌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廣東製造要想突圍,關鍵是要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狼群效應」。他以順德家電做例解:「順德應該培養出一大批這樣專注於自身領域的企業,從設計、製造到品牌營銷,上下游產業鏈緊密結合起來,不管是生產微波爐、冰箱還是空調,都要實現順德造最經濟。」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每個企業在產業鏈條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防風林中的一員,就不怕風吹霜凍了。」
■專家獻策?
練好「內功」方是過冬良策
面對出口環境惡化所帶來的沖擊,廣東家電業將如何作為?部分業內著名的專家、學者給出了精闢的建議。
建議1、守好大本營
「在這次金融海嘯中,中國受到的沖擊最小,我相信未來外資家電品牌會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拓展力度」,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在堅持出口不放鬆的同時,廣東家電企業必須珍惜原有的「蛋糕」,加大對本土市場的精耕細作。在國內市場,家電企業特別是黑電企業受到外資品牌不斷「入侵」的威脅。這並非危言聳聽,三星、索尼等全球彩電大亨們已經開始進軍本是國產品牌陣地的二三線市場,2007年夏普在廣東增加了東莞、佛山、中山等9個辦事處,意圖非常明顯。
陸刃波建議,大的廣東家電企業針對國內市場必須「雙管齊下」,既要通過品質和技術在中心城市和「洋家電」繼續競爭,同時將產品「沉下去」,利用國家推廣 「家電下鄉」的契機,把產品「沉下去」,以耐用價低的產品,迅速佔領鄉鎮市場。「和城市現在家電連鎖銷售業態為主不同的是,農村居民分散,依賴傳統經銷商、供銷社等渠道,而這正是國內企業的強項。
建議2、調整出口結構
雖然,出口放緩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但是專家們認為,並不必太過悲觀。
著名營銷管理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春花表示,從國際分工來看,中國製造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特別是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家電製造中心,加工能力、規模經濟、成本優勢等非常明顯,出現大規模轉移的可能性很低。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徐東生也認為,在全球經濟衰退時期,消費者會更注重產品的價格,因此,中國將比那些生產高檔產品的國家反而更容易應對經濟衰退的影響。「家電產品特別是空調器、微波爐及小家電產品,其全球采購的首選仍將是中國。」
徐東生建議,企業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應該開拓、深耕新興市場。他認為,受本次金融危機影響,明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對發達國家出口形勢總體上看淡。而今後,印度、俄羅斯、中東、南美等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將成為中國家電出口的主要增長點。」
「應看到危機中的機會」,陳春花表示,過去廣東家電出口以代工為主,沒有品牌和渠道優勢,而本次危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機會。「通過差異化和高品質,加強同海外高端渠道商的合作,開拓新的市場」。
建議3、盲目並購不可取
值得慶幸的是,相對於海外和國內企業同行,廣東家電企業在財務和資本運作上一般都偏保守,而過去繁榮期間存在的「家底」讓它們在「冬天」里依然握有充裕的現金。面臨全行業的蕭條所帶來的收購機遇,手握重金的廣東家電巨頭們,是應該留著現金過冬,還是應該冒險擴張?
「我還是堅持企業應該財務保守的觀點」,陳春花表示,不要盲目並購,只有當規模增長有需求,有資源整合的必要時再去並購,並購應該以企業自身的發展為主線,而不是看中危機帶來的低價買入機會。
陸刃波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並購應該慎重,畢竟需求萎縮是現實,與其偏面擴大規模,不如夯實自身,廣東企業過去偏愛追求有形資產,未來在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上也要側重」。
而在出口的「寒冬」,苦練內功顯得更為重要。徐東生指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家電業規模已經世界領先,但是產業升級步伐遲緩,當前擺在家電業面前最重要任務就是要在未來的5—10年內實現產業的升級。
建議4、小企業改變定位
如果說大企業還有能力過冬的話,廣東大量依靠出口生存的小家電廠商又該如何應對呢?百靈達深圳工廠已經倒下了,危機仍在蔓延。
陳春花表示,即使沒有金融海嘯的發生,廣東家電業的二次整合也將再會發生,「危機只是加速了這種過程,改革開放30年,也到了產業升級的關鍵時點。她建議,小企業再去跟大企業在產品上進行直接競爭,並非明智之舉,應該選擇在配送、安裝、維修等外包服務上下功夫。從國際經驗看,大企業在產業鏈上,也需要小企業進行「屬地化配合」以提高效率,這對消費者也是好事。
⑶ 南京楊琴維修
雷瀅,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曾在廣西文藝匯演中獲二等獎;全軍匯演中獲三等獎。
蔣瑾,在讀中國音樂學院。曾獲北京市器樂比賽少年金獎。
詹麗君,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ART國際器樂比賽中獲得表演獎,在2000年台北舉行的國際二胡比賽獲優秀獎。
殷焱,中國音樂學院畢業。曾獲93年南京二胡邀請賽二等獎;96年富士通民族器樂比賽優秀演奏獎。
孫婷,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龍音國際器樂大賽銀獎。
【琵琶】
石娟,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文化部首屆全國器樂獨奏比賽琵琶青年專業組銀獎。
張琨,中國音樂學院畢業。曾獲河北省器樂比賽少年銀獎。
仲寶,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曾獲河北省民族器樂比賽最佳演奏獎。
【揚琴】
馬菁菁,中央音樂學院畢業。並在大學期間學習了古箏和敲擊樂等,97年曾去新加坡進行講學交流演出。
楊松梅,中國音樂學院畢業。曾獲北京市民族器樂比賽二等獎、優秀伴奏獎。
【古箏】
周健楠,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96年北京市民族器樂一等獎。其演奏樂曲被收入《中國古箏名家名曲》內。
【笛子】
孫媛,中央民族大學畢業。曾獲首屆希望杯民族器樂比賽二等獎。
廖彬曲,中央民族大學畢業。曾獲廣西首屆紅銅鼓專業大賽二等獎。
其他前成員:
趙光瑾,琵琶,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西安音樂學院雙年度民樂器樂比賽優秀演奏獎、優秀重奏獎。
張爽,琵琶,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曾獲91年遼寧省器樂大賽一等獎;94年中國音樂學院器樂比賽優秀專業獎。
杜文婷,琵琶,中國音樂學院畢業,現就職於中國電影樂團,曾在山西省藝術中專器樂比賽中連獲兩屆一等獎。
霍曉君,二胡,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現就職於中國歌劇舞劇院,曾在99年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周年評比展演獲優秀演奏獎。
王佚文 二胡,余不詳。
2009年6月,女子十二樂坊進行了重新組合。因原有成員除廖彬曲、仲寶、石娟三人外,已經陸續離開,所以又增添了十幾位新成員,出場人數已經固定為12人:
秦子婧: 二胡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在讀
曾獲「百泉杯」器樂比賽銀獎
原「小女子十二樂坊」成員。
上官振楠: 二胡
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畢業
曾獲「沃特杯」器樂比賽一等獎
金晶:二胡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畢業
曾獲「天華杯」二胡比賽三等獎
羅翩翩:二胡
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畢業
曾獲「三湘杯」二胡比賽金獎
於秋實:二胡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在讀
曾獲全國選拔賽二胡少年專業組一等獎
於秋璇:古箏
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
曾獲全國古箏比賽專業組第三名
張文靜(張靜):揚琴
中央音樂學院畢業
曾獲中央音樂學院民樂比賽優秀獎
馬慧:揚琴
中央音楽學院研究生在讀
曾獲國際民族器楽比賽揚琴専業第一名
陳雪姣:竹笛
中央音樂學院在讀
曾獲青島民樂比賽一等獎
原「小女子十二樂坊」成員。
臧曉鵬:中阮
中央音樂學院在讀
曾獲「文華杯」全國器樂比賽中阮少年組銀獎
唐小媛:獨弦琴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在讀
曾獲「文華杯」全國器樂民族樂器銅獎
王琳:二胡
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
曾獲第四屆「天華杯」全國二胡比賽 二等獎
原「小女子十二樂坊」成員。
孫瀟夢:竹笛
中國音樂學院在讀
原「小女子十二樂坊」成員。
孫莉:竹笛
中國戲曲學院畢業
曾獲全國大學生推新人大賽器樂組一等獎
張迪:竹笛
天津音樂學院畢業
曾獲通遼市「世紀之聲」器樂比賽二等獎
閆超婕:二胡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在讀
曾獲「龍音杯」國際器樂比賽二胡少年組第三名
田超:揚琴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
曾獲首屆全國青少年藝術新人大賽揚琴專業組金獎。
(新樂坊正在磨合之中,出場人員有時會局部調整)
⑷ 我有3萬現金,有電腦與寬頻,會應用與維修電腦、會攝影,會修全系列家電,應當選擇什麼職業有發展前景
攝影,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家庭相冊紀念到電視、電影、網路媒體展示的影像,從產品包裝到大街小巷的廣告牌,攝影無處不在。我們生活在圖像包圍的世界裡,攝影也逐漸被更多的人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攝影,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影發展的問題。學習攝影,有什麼前景?能作為一份工作嗎?
1、新聞攝影記者
作為當代藝術的攝影,其審美功能讓位於作品的觀念思想的表達,攝影由人人都能拍攝轉變為藝術家從事精神活動的新媒介。眾多藝術攝影家通過其一生的學習與實踐,用富有震撼力的作品獲得認可,亦賦予作品價值,成為攝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引領者世界認識小世界,在攝影史的發展上填上自己的一筆。
如果你想學攝影?不妨問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學攝影?是想成為職業的攝影人,還是想為生活助興?只有認清了目標,在學習的路上才有方向,才能夠實現攝影亦人生的轉變。
⑸ 我有3萬現金,會應用與維修電腦、會攝影,會修全系列家電,自學能力強,應當選擇什麼職業有發展前景
1、新聞攝影記者
有能力,在哪裡都不會被埋沒。由於攝影進入市場,照片成為了商品。眾多攝影需求隨之而來,攝影網站、新聞專題片、廣告粘貼照片、產品照片等公開招募,攝影者可以參加攝影大賽或是商業需求,以獲得認可和酬勞。
⑹ 家電維修
我從事抄家電維修已經20多年了,可以說襲,這行當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十幾年前可以用輝煌來形容,那時一個優秀的維修技師月薪不低於一萬元,要知道那時候職工的月薪還沒有過千呢。可現在呢?拚死拼活的干,月工資不過三四千,但現在職工的平均月薪已經四千以上!而且這種此消彼長還會進行下去。所以千萬不要再往這條死路上走了!切記!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廠家的特約維修也不是香餑餑,現在天底下最不要臉的就算對待服務商的廠商了!他們的合同比當年的「南京條約」還要無理!簽了它,等於把祖宗八代賣給了它,永世不得超生!假如明天你還有口粥喝,就千萬不要做特約維修!!!這是無數從圍城裡出來者的一致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