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1958年3月17日,是我國電視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晚上,我國電視廣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後改為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研製的中國第一台電視接收機實地接收試驗成功。
這台被譽為「華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如今擺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我國在1958年以前還沒有電視廣播,國內不能生產電視機。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廠領導立即組織試制小組,黃仕機同志主持設計。當年,試制組多數成員只有20歲上下,他們對電視這門綜合電、磁、聲、光的新技術極其生疏,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也很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他們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制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我國第一台電視機的試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電視機生產的空白,是我國電視機生產史的起點,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電視機生產大國。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1958年3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試製成功。為了紀念這台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
Ⅱ 過去用的家用電器有哪些
50年代以前是收音機,留聲機,
60年代以後有電視機,磁帶錄內音機,
80年代後期有磁帶錄像機,彩色容電視機,國內冰箱和洗衣機也慢慢多了起來。
90年代後有CD機,VCD,LCD機,功放,音響空調走入普通家庭。
98年後DVD機。
2000年後電腦也成家電了,等離子電視也開始走進中國家庭。
2004年後液晶電視開始。
Ⅲ 說一說改革開放40年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現代化的生活靠電力支撐。早些年夜生活還一直靠「煤油燈」過日子。如今通了電,電子競技,用手機視頻通話,娛樂方式從單一的打撲克發展到如今的多元娛樂。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蜂窩煤做飯。每到做飯高峰,樓道里就會充滿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牆壁也會被熏黑。短短幾十年,蜂窩煤爐子換成了煤氣罐,再換成了管道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等各種廚房電器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3、農用工具的改變
以前村裡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戶都要養上幾頭犏牛,一個農忙時節就得犁上幾天的地。現在好了,隨著科技發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機,後面掛個犁耙,既省時又省力。地里的糧食也不用人背馬馱了,直接裝農用車拉到家門口。
4、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向高檔化。
5、交通出行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不僅家用汽車步入尋常百姓家,居民出行還可以騎共享單車、叫網約車,出行更便捷。
6、住房條件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住房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覽中,一張柱狀圖顯示,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長到36.9平方米,增長了4倍多。
7、飲食條件的改變
改個前憑票才可以購買一塊點心或一碗小餛飩,小小糧票見證了人民生活從全面短缺到日漸豐富的轉變。吃得飽曾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而今天,國民的膳食結構從單一的吃飽,發展到既講究葷素搭配又注重粗細結合,食品更追求營養、健康。
Ⅳ 20世紀80年代「新三件」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三大件」:
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家用電器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擁有冰箱、電視機和洗衣機「三大件」,成了人們新的追求。
冰箱進入家庭,人們再也不用為食物變質而發愁;有台電視機,坐在家裡就可以「看電影」;洗衣機則將婦女從繁重、瑣碎、費時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迎親的隊伍也悄然發生了新變化,再也不是推著自行車、抬著縫紉機,而是汽車載著冰箱、電視機、洗衣機「三大件」,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風光。
此時已開始逐步取消憑票供應制度,有錢就能買到「三大件」,再也不必走關系。但改革開放之初,百姓的生活普遍不富裕,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在當時還是屬於奢侈品,並非人人買得起。一到晚上,少數有電視機的人家就成了「電影院」,街坊四鄰、親戚朋友一大堆人擠在一起看連續劇,常常出現「加座」現象,有如當年魯迅看社戲。最熱門是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並引發了學粵語熱潮,「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大家都用夾生的廣東話傳唱該劇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