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國內電視品牌都是日本韓國的
· 歐美當然生產電視,但是在國際上不是主力品牌。你看看全球電視銷量的品牌份額就知道了:前10名的品牌都是被韓國、中國、日本品牌瓜分,其中韓國品牌占前兩個。歐美生產的電視基本消化在當地本土,賣給中國的很少了。歐美電視當地最主流的品牌,更多的還是德國品牌。當然歐美家電製造商的業務重心,目前已經不在電視產品上,自然在缺乏全球競爭力。
韓國三星和LG,作為全球平板電視銷量第一和第二品牌,所以國內銷售的電視品牌有韓國品牌是自然現象。因品牌美譽度等復雜因素,LG各類產品線在華銷量下滑明顯,LG電視目前在中國銷量並不佔優勢,2012年已經淪為非主流品牌。在中國市場,韓國電視品牌里目前只有三星一家獨大。
因為現在的電視主流產品是液晶,非主流是等離子,而顯像管只有特殊需求才會使用,日本品牌是液晶面板技術的引領者, 雖然日本家電競爭力在逐漸下滑,但目前日本品牌電視作為一直的全球主流品牌,在任何國家有銷售自然是正常現象。
中國的電視品牌,目前已經有兩個品牌在全球銷量領先,國產品牌的性價比和穩定質量,以及越來越多的日韓品牌電肆茄視,逐漸有國產代工趨勢,所以中國的電視品牌更適合中國國情,占據國內六成銷量,核心技術仍是短板。
在中國,歐洲最主流電視品牌當屬飛利浦,如今飛利浦的業務重點已經遷移出黑色家電,電視業務很長的時間已經被中國國產化。前有TCL代工時代,如今是冠捷科技使用權的時代,飛利浦電視在中國地區如今已經是非主力品牌。
在最近的2013年上半年的銷量,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上,品牌如雹罩關注格局變化不大,和全球市場銷量類似,渣鬧本土品牌與日系、韓系品牌勢成三足。
日本韓國品牌的電視,在中國目前情況只有高端型號是原裝進口,大部分在中國、南亞設廠或國產代工製造,製造成本比其他國家品牌占據明顯優勢。歐美生產的電視在技術、性價比、品牌因素等,在中國內地競爭力缺乏明顯,如今自然在國內很少銷售。
B. lg是什麼電視 lg電視怎麼樣
如今傳統線下的電視市場因為「低價高配」的互聯網思維沖擊,格局發生了諸多變化。不僅智能電視被廣泛接受,而且電視的外觀設計、畫質、音質、操作等元素也成為用戶購買產品的廣泛需求。那麼我們今跡搭天就以lg電視為例,看看lg是什麼電視呢,lg電視怎麼樣。
如今傳統線下的電視市場因為“低價高配”的互聯網思維沖擊,格局發生了諸多變化。不僅 智能電視 被廣泛接受,而且電視的外觀設計、畫質、音質、操作等元素也成為用戶悄局購買產品的廣泛需求。那麼我們今天就以lg電視為例,看看lg是什麼電視呢,lg電視怎麼樣呢。
lg是什麼電視:
1、LG在1958年建立了韓國榜電子公司LG電子(其前身為KX公司),作為一家先鋒企業,LG電子在曩昔40多年間一向領導著韓國的電子工業。
2、LG以其在韓國國內較先進的技能為根底,成功地開發出了用於數字電視的核心晶元,並首先在全球上開發出了60英寸PDP。LG 1991年電視產值達5000萬台,2008年11月26日,LG電子榮獲二屆我國製造業論壇“2008我國製造業較佳外資企業獎”2010年12月23日,並借著納米Full LED 3D TV,再獲IF設計大獎與紅點設計大獎較高榮譽。
3、在我國電子商會主辦的“我國數字電視工業開展 高峰 論壇”上,LG公司的旗艦產品LGLH50榮獲“2009年我國十佳 平板啟州讓電視 ”獎。我國電子商會相關負責人表明,該產品發揮了數字電視的優點,並融入很好的IPS硬屏200Hz技能,完成了高品質的顯像作用和牢靠的性能體現。
4、據各大終端賣場的出售陳述統計,LG數字電視自年頭到現在,銷量一路上升,比去年同期增加60%以上。尤其是LG LH50系列,銷量增加顯著高於其他品牌同類產品。
5、LG LH50系列選用IPS硬屏面板,並融入了IPS硬屏200Hz技能,該技能既很好地承繼了CRT電視在動態畫面流通方面的優點,又充分發揮出 液晶電視 穩定、不閃耀和高明晰度的特色。特別是在播映運動畫面時,硬屏200Hz技能將其“流高清”的特性發揮到了很致。此外,其獨有的DivX HD高清流媒體播映功用,只需將存儲著 高清視頻 的移動設備經過USB2.0介面銜接電視,即可輕松完成高清電影的播映。
lg電視怎麼樣:
1、明晰度沒得說,聲音也還可以,3d作用不錯,要害也要有好的片源缺陷:介面少 使用說明不太具體總結:現在看高清,和3D頻道來看還不錯 1080P沒的說了。
2、1080P全高清,功耗還行缺陷:C CF L冷陰很熒光燈管背光類型,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總結:買韓系我還是選三星吧。
3、47寸1080P電視,LED背光,價格才4K 出面,算上節能補貼或許賣場活動才4K不到缺陷:H DM I介面太少總結:合適客廳使用的電視。
4、功耗適中,價格實惠,畫質明晰超人斌。把它放在 卧室 當作電腦顯示屏,感覺很爽,特別是打游戲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真正享受到高清的作用,我覺得上網時把解析度調到1280*720比較好,而打游戲則調到1920*1080缺陷:暫無總結:性價比很不錯。
5、顏色傳神感很好,可視視點大 裝備到位,畫質清楚。缺陷:介面少總結:性價比很高的電視。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關於lg是什麼電視呢以及lg電視怎麼樣的相關內容,不過電視機使用久後,機內就會積上一層灰塵,灰塵過多影響元件熱量散發,破壞元件與電路的絕緣性,甚至產生高壓放電打火現象,嚴重損壞電視機,因而防塵和除塵是保養電視機不能忽視的工作。積塵可用 吸塵器 或打氣筒吹氣去除。
C. 冰箱三星和LG哪個好
一個國際品牌,不能簡單的說好與不好這個詞總結評價,提問者對這點應該清楚。因為您提問太籠統,也沒說價位和具體需求,拋開品牌,給您簡要按事實分析下,自己判斷吧。
定位於消費電子製造商的三星,在白色家電領域積累的經驗遠遠不及彩電、手機等領域。三星電視在全球銷量都是居前,但是三星白色家電在中國市場銷量接近於三線品牌,冰箱等白電在中國市場品牌佔有率很低。
因為白電領域技術門檻並不高,競爭依靠的更多是製造能力、產業規模,而三星在機械類領域製造能力的薄弱,或許也註定了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白色家電市場敗下陣來的命運。
三星的2009年底發生爆炸門質量事件:召回全球61萬余台韓國原裝設計缺陷冰箱,因為地域歧視性,三星在中國並沒有做出快速反應,實現召回,作出同等承諾,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消者同等權利。最後迫於壓力,中國成為三星冰箱最後時間發布召回政策的國家。
這兩家品牌都算可以,LG白色家電略好於三星。LG冰箱在中國銷量屬於三線水平,份額也比較低。LG冰箱大多使用的是LG自產壓縮機和國產壓縮機。
LG的定位是高性價的國際品牌,韓國品牌向來不太重視售後服務,又以LG為典型,LG在中國的售後服務,無論是白色還是黑色家電都位居投訴排行榜的前列。LG冰箱和洗衣機高端型號的功能比較出色,普通型號和國產無異。從投訴量數據看,普通型號的LG冰箱質量穩定性,甚至低於國產主流品牌。
買家電必須考慮售後,非主流的品牌銷量低,附加成本高;而且產品銷量小一旦壞了零部件也不好配。選購家電,貴在價值,建議從產品本身性能考慮,不要為了只一個商標名氣而選擇。
冰箱全球銷量第一是海爾,冰箱全球銷量第二是美國惠而浦,做中國現在是海信代工。外國品牌自有他的優秀之處,當然,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長短項和特點,消費者只為了選一個商標失去了理性,就對他們的品牌神話了。很奇怪為什麼不首選專業白色家電的品牌。
D. 為什麼不推薦購買三星、LG的電視主要原因有3點
只要提到三星、LG這種外資品牌的電視相信現在仍然有不少人都會說好,這里不置可否,畢竟這些外資品牌曾經佔領了國內大部分的市場,伴隨著國產電視品牌的「爆發」,近些年來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像三星、LG這種品牌的電視用戶購買量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地區已經不在出售,市場佔比也在逐漸降低,根據Omdia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三星電視在國內市場的佔比僅為1.7%,到2020年也只有1.9%,足以見得國內用戶對這些品牌的態度了。
盡管三星、LG這兩個品牌在國內的銷量不佳,但其實人家在全球電視銷量方面可謂是非常的突出,2021年上半年三星電視全球出貨量為2080萬胡陸嫌台,排名第一; LGE全球出貨量為1310萬台,排名第二,就是這兩個排名世界前兩位的品牌電視產品在中國就是賣不出去!你說氣不氣?
講道理,這些外資品牌的電視無論在畫質以及品控方面都不會差,那為什麼還沒有人買?其實仔細想想也不難得出結論,主要還是因為體驗太差,這要從何說起?當然是要從他們的系統說起了。眾所周知,三星電視使用的是自研的「Tizen」(泰澤系統),LG電視的系統同樣也是自研的「webOS」。注意!以上這倆都不是「安卓系統」,有著「極簡」的特點,同時也有「封閉式」的特點,那麼在國內使用的話將會面臨這些問題:
1、應用軟體資源極少。除了電視系統中自帶的視頻軟體外,基本沒有什麼軟體可以使用了,主要是無法安裝第三方軟體。
2、投屏功能雞肋。與視頻平台合作的應用可以投屏,比如:芒果TV、愛奇藝等,但投屏的視頻無法暫停和快進,只要推出就會從頭開始播放。
3、自帶播放器無法正常解碼褲手。在播放高碼率的視頻文件時會出現無法識別或是播放沒聲音、嚴重卡頓的情況。
三星、LG這兩個品牌的電視在屏幕畫質方面是無可挑剔的,前者主打QLED屏幕,色彩接近真實、亮度對比度精準;而後者更是全球唯一的OLED面板提供商,論畫質確實不虛任何品牌,但在系統方面確實不太適合國內用戶的使用需求,要知道目前國產任意一個品牌的電視都能滿足下載軟體、投屏、語音助手等功能,而且做的都非常人性化。如果說你真的很喜歡三星、LG電視的畫質,就非買不可的話,那麼為了讓日常使用不會出現悉磨太多的麻煩,筆者建議在後期可以裝個安卓系統的電視盒子,比如當貝盒子、海美迪盒子、小米盒子這樣的產品。
總結:如今國內的電視市場早已被海信、TCL、創維、華為、小米等自家品牌所佔領,而用戶更多選擇的也是這些品牌,那麼對於你來說買電視你更看重國產品牌還是外資品牌呢?
E. LG家電挺不錯的,但是不知道LG中央空調怎麼樣有用過的嗎
作為LG電子中的重來要事自業群組,LG中央空調一直踐行著LG電子的產品理念,堅持自主研發,擁有核心技術實力,近幾年來在中國市場市場銷量非常好。
在產品研發方面給你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代錶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多聯機領域,LG中央空調從第一代多聯機到如今的第五代超級多聯機MULTIV5,包括壓縮機和黑金翅片等多項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都是其它品牌望塵莫及的;在家用機領域,旗下MULTI V S韓國原裝進口,變頻壓縮機和金色抗腐蝕翅片,擁有不同匹數產品供消費者選購。
在售後方面,LG中央空調是外資品牌中為數不多提供5年保修服務的品牌,廠家負責售後五年免費保修,365天24小時業務受理,售後服務網點遍布全國各地。
F. 「韓」潮終結:三星LG在華空調業務全面收縮:三星LG
韓系空調在華敗退跡象日趨明顯。日前,《IT時代周刊》獲得消息,曾連續6年獲得全球銷量冠軍的LG空調已悄然退出中國市場,實體門店和網上渠道均難找到在售的LG空調。
本刊記者走訪上海的國美、蘇寧等主要門店,門店銷售人員也表示「已經快2年時間不銷售LG空調了」。而在蘇寧易購、國美網上商城、京東商城、亞馬遜中國、當當網等主要電商渠道,也難覓LG空調產品的影蹤,甚至在天貓LG官方旗艦店中,也沒有LG空調出售。此外,有媒體報道,LG官方的多名客服曾在不同場合表示,「去年LG空調就退出中國市場了。」
對於「退市」的傳聞,LG方面迅速予以否認。據LG中國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他們的空調產品在天津蘇寧電器的4個門店,以及五星電器位於常州和揚州的10個賣場中有售,在北京望京地區也還有一家專賣店。不過,LG承認在電子商務渠道已經「不再銷售LG空調」。此外,包括空調在內的所有產品仍正常享有售後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在個別地方仍有銷售,但對於龐大的中國市場而言,LG空調產品上述的銷售網路已近乎退市,其空調業務萎縮至個別市場已成事實。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就認為,LG空調先後撤出了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的家電連鎖門店、賣場,但目前沒有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消化現有庫存,另一方面也是基於維護品牌信譽和商家利益的考慮。
韓系巨頭的空調產品在中國市場紛紛陷入「退市」漩渦。在此前的6月,三星空調就曾被爆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當時有媒體披露三星在華唯一的空調生產工廠蘇州工廠已全部停產。
分析人士指出,韓系空調退出中國市場傳聞的背後,也折射出在國產品牌的強勢夾擊下,外資空調品牌在中國市場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的整體現狀。
外資品牌陷困局
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至2006年,LG空調一直保持全球銷量第一,一度是空調行業的霸主。但在2006年爆發的「翻新門」事件令其元氣大傷。當時,LG被爆出從1998年開始一直在中國對廢舊LG電子產品秘密進行大規模小作坊式翻修,這使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迅速縮水,到2010年第三季度,LG空調的零售量僅占市場的0.21%,零售額佔比0.32%。今年1-6月,LG空調在中國的零售量僅有2581套,市場零售量佔比為0.04%。
對此,陸刃波指出,在今年家電企業普遍遭遇成本壓力和銷售困境的情況下,LG沒有實質性的投入來扭轉市場枝坦頹勢。同時,隨著國內空調企業在產能和質量上的不斷發展,LG等外資的技術優勢正逐漸消失。
「定位於高端的LG空調在三四級市場的空白又讓其失去了一大部分消費者。綜合多種因素,LG空調敗走中國市場已是不可避免。」陸刃波說。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也認為,與本土品牌相比,日韓系等外資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已經不存在比較優勢。「外資品牌在渠道、終端和消費者基礎上都在減弱,在製造上更無法與中國本土企業相比,其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出現短板。」
業內人士表示,不管LG空調的退市傳聞是否屬實,都折射出外資品牌在中國家電市場「日子不好過」的現實。本刊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多家外資品牌空調在華逐步收縮戰線,變革銷售渠道,其中日韓系品牌的利潤失衡表現得更為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日韓系乃至整個外資家電品牌在定位、營銷及渠道方面漸漸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面對市場空間的萎縮,東芝、三菱等日資空調品牌悄然由民用市場轉戰商用領域。其中三菱還在不久之前宣布已在北美建成車用空調系統新工廠,主要生產美國鐵路列車用空調。上海日立集團則表示有意進軍新能源汽車空調市場。
目前,中國的商用空調市場已基本形成了歐美品牌、日韓品牌、國內品牌三大陣營,這一領域的競爭也因此呈現出不同特點,一些老牌歐美企業盡管進入市場較早,發展也較為穩定,但近年做或來企業增長速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還是被國內企業搶佔了部分市場份額。
「隨著本土家電品牌日漸強大,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這在空調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家電專家劉步塵指出。
「國貨」當道
伴隨外資純搭伍品牌衰落的是中國品牌的崛起,現在的中國空調市場已是「國貨當道」。
數據表明,目前僅格力、美的、海爾三家國內品牌所佔有的市場份額即超過70%,加上格蘭仕、TCL、志高等二線品牌,市場佔比總和不低於90%,留給外資品牌的市場空間已不足10%。
洪仕斌指出,本土空調品牌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外資品牌在售後服務、渠道爭奪上已經難以企及,加上製造成本、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它們在中國市場發展的空間更是所剩無幾,或許「忍痛放棄這塊市場是最無奈也是最好的選擇」。
他進一步指出,在家電製造領域,尤其是白電領域,由中國企業主導的局面已基本確定,國產品牌除了擁有高性價比,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渠道建設上的本土優勢。
據了解,在國內的空調市場渠道上,基本形成了專業空調經銷商(包括批發、零售)、家電大連鎖賣場、綜合電器終端、廠家自建的專營店等終端。外資品牌為了易於操作和管理,往往會選擇單一的家電連鎖賣場,而這種渠道主要集中在一二級市場,三四級市場則是專業渠道佔主流地位,這使得外資品牌失去了一部分消費者。這幾年來,隨著一二級市場開始飽和,利潤趨薄,國產品牌紛紛開辟新的戰場,實施渠道下沉,而外資品牌受限於實施成本,它們在更為廣闊的三四級市場幾乎是空白。相比之下,格力、美的、海爾等本土品牌則已經做到每個鄉鎮平均有2家專賣店,全國專賣店總數均超過20000家。
另外,近年來國產品牌在家電高端技術上也日益成熟,尤其變頻技術進步非常快,這就使得日韓系等外資品牌的技術優勢被逐漸瓦解。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直以來外資品牌追求的是適度規模下的利潤最大化,以合理的價格水平獲取最大的利潤空間。但是在空調行業,規模和渠道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陸刃波即指出,LG等外資品牌如果堅持走「棄規模求利潤」的路線,那麼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彩電、洗衣機、冰箱等退出中國市場也將不足為奇。
劉步塵甚至預言:「繼空調之後,不排除外資品牌的冰箱、洗衣機也將於未來兩年退出中國市場。」不過他也提醒,外資品牌的退出客觀上為本土品牌持續擴大份額提供了市場空間,但中國家電業尚未完成從「營銷主導」向「技術主導」的戰略轉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與日韓等外資品牌仍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