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州福泉市有哪些建材市場
七龍珠國際動漫城,一大排全是
② 福泉十二景是哪些
不能全部幫你回答,但是其中一部分我可以解答給你。
第七景:武勝夜雨
乾隆《貴州通志》載武勝橋「在城西南五里」民國《貴州通志》載武聖橋「在城西南五里,俗名灑金橋。立其上正望仙影岩」
灑金橋在福泉西南。今仍留有五聖關的地名。灑金名字由來是此橋即使盛夏久晴無雨,清晨仍有微雨數點灑在橋面上,天天如此,故稱夜雨灑金橋。是明代平越八景中「武勝夜雨」。現在是危橋不可通行。
第八景:七盤晚照
《福泉縣志》記載"七盤坡"詞條如下:
位於縣城東3動力。原有官道經其上,高俊崎嶇,山谷幽深,道路蜿蜒,回盤凡七而得名。七盤坡石壁連延,落日映照,余暉數里,向有「七盤晚照」之稱,是平越十景之一。坡腳是鴨爪壩,一灣碧流,兩岸町畦相連,江天一色,景色多絕。
我在地圖上沒能找到這個地方。
第九景:藜峨旭日
《福泉縣志》記載有「藜峨山」位於縣城東里許,字數太多不想打了。
第十景:靈岩仙影
與武勝夜雨同在灑金谷,正對灑金橋。上有貴州巡撫郭子章題,平越指揮使奚國柱書「神留宇宙」摩崖。
第十一景:玉笏朝天
《福泉縣志》記載「楊山」
位於縣城西5公里楊義司。旁有玉笏峰,前有凝真觀,故又名「玉笏山」,玉笏峰壁立30餘米,端正如笏。有「玉笏朝天」之稱。
第十二景:福泉養廉
《福泉縣志》記載「福泉」,位於城西南福泉山。是當地有名泉水。
剛好研究論文涉及到福泉,想知道你在哪找到這十二景的記載的?
③ 福泉市有哪些縣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福泉市是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專的一個縣級市,級別就是屬縣級,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縣,下轄行政單位是鄉鎮或街道辦事處,自身不轄縣。它和黔南州內的獨山、平塘等縣都是相同級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④ 貴州十大富裕縣城有哪些
貴州十大富裕縣城:興義市、福泉市、盤州、龍里縣、開陽縣、玉屏侗族自治縣、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仁懷市。
1、仁懷市,由遵義市代管,其2016年的人均GDP為10.0733萬元,在貴州所有的縣和縣級市中排名第一。
10、興義市,是黔西南州的州府,其2016年的人均GDP為4.5363萬元,在貴州所有的縣和縣級市中排名第十。
⑤ 貴州省具體的市、縣分別有哪些
貴州省下轄地區: 9個地級行政區,88個縣級行政區。
⑥ 貴州所有的縣城名字
貴州的區縣如下:
1、遵義市:紅花崗區、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赤水市、仁懷市。
⑦ 福泉市有幾個縣
福泉市是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縣級市,級別就是縣級,也就是內說它本身容就是縣,下轄行政單位是鄉鎮或街道辦事處,自身不轄縣。它和黔南州內的獨山、平塘等縣都是相同級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⑧ 福泉市有多少個縣
福泉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屬的一個縣級市,與縣同級別,沒有下轄縣。福泉市轄5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
⑨ 貴州有哪些縣
貴州省共有64個縣,分別是:
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水城縣、盤縣、平壩縣、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道真仡族苗族自治縣.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
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台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
(9)福泉縣有哪些家電名稱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貴陽,12月26日成立了貴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設1個直管市、8個專區、1個專區轄市,共置79縣。
1956年4月,撤銷貴定、鎮遠、都勻3專區,設置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為凱里和都勻。
1956年,四川省綦江縣2個村劃歸貴州省鰼水縣(後改稱習水縣)。
1965年,恢復都勻市建制,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1967年,設置六盤水地區,轄盤縣特區(含郎岱縣)、水城特區、六枝特區劃歸六盤水市管轄。
1970年,設萬山特區,屬銅仁專區管轄。
1978年12月,撤銷六盤水地區,設地級六盤水市,轄三個特區,市政府駐水城特區,為貴州第二個地級市。
1981年9月,撤銷興義地區,設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為興義縣。
1983年,撤銷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縣,設縣級凱里市,為自治州首府。
1987年,撤銷六盤水市水城特區,設水城縣和鍾山區,六盤水市政府駐地改為鍾山區。
1988年,撤銷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興義縣,設縣級興義市,為自治州首府。
1990年,撤銷遵義地區赤水縣,設縣級赤水市。合並安順市和安順縣,作為安順地區行政中心。
1992年,撤銷六盤水市盤縣特區,改設盤縣。撤銷安順地區清鎮縣,設縣級清鎮市,仍屬安順地區管轄。
1994年,撤銷遵義地區仁懷縣,設縣級仁懷市。撤銷畢節地區畢節縣,設縣級畢節市,為畢節專區行政中心。
1996年,將原屬安順地區的清鎮市、修文縣、開陽縣、息烽縣劃歸貴陽市管轄。
1997年,撤銷遵義地區和縣級遵義市,設立地級遵義市,原縣級遵義市改為紅花崗區,原遵義縣縣城遷往南白鎮。遵義市轄一區兩市十縣。
2000年,撤銷安順地區,設立地級安順市,原縣級安順市改為西秀區,安順市轄一區五縣。
2003年,析分遵義市紅花崗區部分地區,成立遵義市匯川區。
2011年,撤銷銅仁地區,設地級銅仁市,原縣級銅仁市改為碧江區,原萬山特區改為萬山區。銅仁市轄二區八縣。
同年,撤銷畢節地區,設地級畢節市。原縣級畢節市改為七星關區,畢節市轄一區七縣。
2013年,推行省管縣試點模式,將原屬遵義市的縣級仁懷市,畢節市的威寧縣劃為省直管縣試點。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設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7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13個市轄區、1個特區。
2014年1月6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貴州貴安新區的批復》(國函〔2014〕3號)同意設立國家級新區——貴州貴安新區。
2014年11月,貴州省區被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
同年,撤銷安順市平壩縣,設安順市平壩區。
2016年,撤銷遵義市遵義縣,設遵義市播州區。
2017年4月,民政部同意撤銷六盤水市盤縣,設縣級盤州市,由六盤水市代管。
2018年8月,根據《民政部關於同意貴州省撤銷興仁縣設立縣級興仁市的批復》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黔西南州興仁縣,設立縣級興仁市。
⑩ 福泉縣的文化
福泉歷史悠久,從古且蘭國開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城文化。
春秋時期,福泉發育了土著的且蘭文化以及牂牁夜郎文化,遺留下來了當時的圖騰崇拜。秦統一中國後,強遷中原豪富罪臣散居外地,漢代又「遣將吏發卒以治塞」。這些被貶為邊官的罪臣和豪富、軍士遷入且蘭(今福泉)等地,帶來了中原等地的發達文化。加之先進生產工具與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到了明代,朝廷派遣官吏增多,兵卒屯田,大批漢族勞動者亦一同遷入。外來文化的大量傳入與融合,使平越古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明宣德年間,平越首設官學教育。明、清兩代,平越先後設有衛學、府學、州學、縣學等各類官學以及書院、試院等教育體系,平越府學及墨香書院在黔省頗負盛名。各類官學旨在培養科舉人才,選拔官吏。明正德年間,平越衛學生員黃紱高中進士,開平越科舉先河,官至戶部尚書等職。康熙乾隆年間,牛場渚滸王氏族中先後中舉13人,其中王夢旭、王夢堯、王士俊叔侄三人為同朝進士共職翰林,世稱王長「一朝三翰林」。明清時期,平越共中進士20多名,舉人130餘名。平越進士舉人之多,在黔南乃至全省位居前茅,實為「黔南文星所萃者也」。
平越留下了許多騷人墨客、達官顯貴的足跡和詩詞。其中有徐霞客、林則徐步履平越的傳說;王陽明的《七盤詩》;道教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在福泉山築台結亭,得道成「仙」,雲游四方,宣揚了道家的倫理道德。明、清兩代,平越以詩詞、書法為代表的文學作品比較豐厚,僅福泉山詩文佳作;進士黃紱、王士俊的專著與詩文成了傳世佳作;進士王政恆擅詩文,素有「江南才子」之稱;邑人盛仲芳與張茂英、金聲號稱「藜峨三隱」;邑人奚榮先編修的《平越府志》居黔省修志前列;平越衛指揮奚國柱於萬曆年間在仙影岩所書的「神留宇宙」四字,筆勢飛動,堪稱一絕;竹王城內蓮花岩摩崖的「天削芙蓉」四字,剛勁韌拔,有關史料記載為明建文皇帝朱允火文 南行於此御題。張三豐在平越修道期間,所著詩文遍傳民間,《真仙了道歌》、《三豐答獻王詩》等佳作廣為傳頌,福泉山高真觀上「只許清風把道院,通無色相到禪扉」等眾多楹聯篆刻在殿柱之上,三豐文化將古城文化推向了鼎盛時期。
以道教、佛教為主的宗教文化亦廣泛傳入與發展。僅城內就建設了20多處廟宇。這些古建築的精湛建造技藝展示了當年宗教寺廟文化的風貌。其中福泉山的建築群體素有「道冠黔南」之譽。與宗教文化同時鼎盛的還有古跡文化與石刻文化。這些文化古跡群體中,計有城池2座,土司衙門2處,石橋百餘座、摩崖碑刻幾十處、塔碉牌坊數十座,以及學宮、驛站、屯堡等古建築。
在民間,唱花燈、跳陽戲、迎二郎神、玩龍燈以及蘆笙舞蹈、山歌對唱、鎖吶吹奏等民間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故事、歌謠廣泛流傳。除迎神活動已停外,其餘均有沿襲。其中,花燈劇目及山歌情調為一方所長,全省少有的古老陽戲被稱為戲劇中的活化石。
清末,平越廢科舉,興學堂,近現代文化教育開始起步。抗日戰爭期間,縣境地處抗戰後方,又是黔東交通樞紐,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客曾途經縣境下榻,一批軍政機關與外省民眾遷居縣內。外來文化的傳入,促進了全縣經濟、文化的發展。交大唐山工程學院(含北平鐵道學院)及桂林師范學院駐平越期間,縣城一時形成了從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的教育體系。這一時期是平越文化教育的黃金時代。交大兼辦的平越中山中學成為當時全省的名牌中學。40年代,縣內始有電影院等現代文化設施,縣城等地廣泛開展詩詞創作及抗日宣傳活動,縣人劉文欽、劉樵松、劉劍魂的詩文推崇一時,時稱平越「三劉」。
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文化又步入了新的發展歷程。文化活動領域廣泛涉及文化教育、文學創作、文化藝術、群眾體育以及廣播、電影、電視等諸方面。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廣播電視從無到有,覆蓋全縣,群眾文化活動遍及城鄉各地,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進一步活躍,以神話故事為主體的民間文學大放異彩。文化教育方面,全縣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均取得較大成就。
福泉文化的發達與進步,還體現在工農業發展、科技進步等許多方面。全縣大中型農田水利設施的興建、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磷化工業的崛起以及交通郵電面貌的改觀,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城鎮建設的布局等等,都充分展現了福泉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