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家居士應知的50條戒律,你做到了幾條
在家居士只有三皈戒、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沒有什麼其它的50條戒。
❷ 居士五戒的內容具體怎麼講
第十講勸我們修學,從哪裡下手?『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無論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須以五戒十善做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他還能成菩薩嗎?還能成聲聞、緣覺嗎?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菩薩是最高一層,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想學佛,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
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資格,就是我們一般講人格,做人的資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條件。
戒有五條:『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這是配合中國固有文化而說。中國的社會是倫常的社會,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看不到的。倫是五倫,五倫是講我們社會的組織,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個家庭到社會國家,是五倫組織。五倫組織關系非常的親密,所謂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在社會結構上來說非常的完美,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維系五倫社會的道統就是五常八德,特別是五常,這是道德的基礎;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條是中國人基本的道德觀念,人人都必須遵守。每一個人從小就要接受這個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有這個道德規范著,不至於越軌太大。我們民族在這個世界幾千年來能夠長治久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沒有滅亡,就是靠這個倫常的道統維系著。可是中國人現在是禮丟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亂!所以我們現在比起西方人差遠了,遠不如西方人。我們自己應當要覺悟、要負責,把中國固有文化復興起來。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裏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么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嗔恨心必定重,嗔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里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盜』:不偷盜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佛經里定義不是如此。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而且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凈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凈心。
『不邪淫』:這一條相當於儒家講的『禮』。不邪淫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講不邪淫,出世間法是講不淫慾,這一點有大的差別。『不妄語』:不欺騙他人,這也是根本大戒。『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前面這四條戒。過分的酗酒必定誤事,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
『開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這五條戒決定不能犯。『開』是有開緣,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殺生,是開緣。在什麼情形戒可以開?利益眾生的時候。特別是在救度一切眾生時,眾生有急難,這時候可以開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開緣。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還要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會墮三惡道。
❸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其前四條屬於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惡果,簡單解釋如下:
1、不殺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而起了殺害對方之心,並且具體實施了這種行為,造成了對方死亡的結果,就叫殺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盜之心,並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離開了它本來的地方,歸我所有,就叫偷盜。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盜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間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時、非處、非道處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語戒:為了欺騙他人,隱瞞事實,而說虛假的語言就叫妄語。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語;
5、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葯酒,若干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3)在家居士律學擴展閱讀:
破戒過失:
因為清凈持戒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後所得的過失也會招感無窮的惡報。如同一個解犯了國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樣,而受戒之人,破戒後同樣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論在家,出家,破戒的過失有差別,但破根本戒的過失都是相同的,因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須具足持守的,否則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法華經》雲:「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就應該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為能入,戒為能度。」
我們學佛是為求解脫而來,就必須如法持式,從而斷除現有的煩惱,亦能銷熔未來的結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現在文明的貢獻雖然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膨脹物慾,從另一方面說受文明引導,人們用智力控制自然,為講求功利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似乎成為人生活的最高目標,人設計機器,機器又來設計人。
個人被強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對權力和財富的不滿足所吞並,一切以我為中心,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當時的享受,不顧一切違犯戒行,損失人格,故《福蓋正行經》雲:「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無能運載。」
不但毀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❹ 《在家居士》早晚課內容是什麼
若工作極忙碌,只要念佛即可,可依李炳南老居士的教導。早晨起床以後,晚間就睡以前,洗手漱口,到佛像前焚香獻水。合掌恭敬,或跪著、或站著、或盤腿坐著,用至誠心,照著下面的次序念。
1、南無十方常住三寶(念一聲拜一拜)
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一聲拜一拜)
3、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念一聲拜一拜)
4、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三千聲越多越好,隨各人的閑忙定數。無論念多少聲,只可由少加多,不可由多退少。念佛時可不必禮拜。)
5、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一聲拜一拜,念三聲拜三拜)。
早晚課注意事項
1、宜簡不宜繁
在家居士,家庭工作與修行皆要兼顧,實屬不易,理應權衡,不可於某一方面投入過多精力,而影響到其他事情。也不可為了生計而廢棄修學佛法。
2、不宜影響家人
在家居士可不必敲打法器,寺院打法器是為了統一節奏,做早晚課由於時間較早,盡量聲音要小,以不影響家人鄰居為首要。
❺ 在家居士該如何持邪淫戒律
具體而言,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你不是做了五戒儀式的居士,就沒有犯戒一說。那麼你跟老公有沒有發生關系,都不屬於犯戒;這跟你念不念大悲咒是沒有任何關系的。除非是你在你老公跟你發生關系時,你還念大悲咒,這也不是犯戒。
第二種情況:你已經是三皈五戒的居士,那麼就要注意了。根據佛教戒律,對於在家弟子的性生活,規定了非人、非法、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七大方面的內容,你這樣理解顯然是完全不懂,我一一解釋給你聽:
1、非人:你老公是人類,還是你正而八經的配偶,這一條肯定不會犯。
2、非法:對象不可以是出家人或沒有出家但正在受八關齋戒等其他戒律的人。這一點你也沒有犯。
3、非支:這個好解釋但難以啟齒,就是必須在正常廳基的通道發生關系,其餘的地方如口、肛等處不可以。
4、非處:不可以在寺院、佛堂以及大眾面前(估計很少人敢這樣做)發生關系;
5、非量:州團做得太多也不好,一夜七次郎是要杜絕的。
6、非理:譬如和未經認可的人發生關系,包括一夜之情都屬於邪淫。
7、非時:這個最復雜,是指不在規定的時間內性生活,就是犯了邪淫,其中包括了夫妻在日升之後、日落之前扮跡謹也就是白天這一段時間內的性行為、每月的十齋日(農歷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每年的陰歷一月、五月、九月、八王日、佛菩薩聖誕日、父母祭日、妻子產前、產後這些時間內,在上述時間內的性生活,都屬於邪淫。避開這些時間,還是可以和老公親熱的。
❻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皈依以後,就會有三皈戒,然後受持五戒、八關齋戒,進而受持在家菩薩。在家居士如遇殊勝因緣,還可以參加授戒法會,受持出家菩薩戒。
❼ 成為道教居士的條件居士要做什麼還有居士的戒律與禮儀.
成為居士的條件:
一:遵紀守法的合法公民;
二:虔誠信仰道教教義,尊敬歷代祖師,了解道教常識;
三:認真學習,主動維護本教利益拍困殲;
四: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
五:尊師重教,團結教內。
居士要做什麼:
居士是指居家依照經典修行的人士。由於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件出家,而自己又願意人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襲沖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
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所以居士主要就是認真學習,主動維護本教利益,虔誠信仰道教教義,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即可
還有居士的戒律與禮儀:
在家居士有五戒、八戒、十善戒、菩薩戒。五戒是盡形壽(終身從受戒至命終)受持,八戒是隨自己發心一日一夜的受持,
受了《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每月的六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後兩天)必須受持八戒、
受了《梵網經》菩薩戒的每月六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尺纖、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後兩天),每年三長齋月(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必須要受持八戒。
其他時候隨自己發心也可以受持八戒。
十善戒是盡形壽受持、菩薩戒是盡未來際身(即從今身至佛身:從受戒時直至成佛,)受持,即使命終之後再受生亦不失戒!
(7)在家居士律學擴展閱讀:
加入道教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出家,成為正式的出家道士;而另外一種是不用出家,也可以成為正式的道士;還有一種是加入道教,成為道教居士。
第一點,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傳弟子。拜師是道教信徒歸依道教中常見的方式,師徒授受是道門常見的一項基本制度。只有經過拜師儀式才算成為正式的道教居士。
它所確定的是入道者與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間的關系。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師,以為學道進業的前提。
第二點,拜師是入道的開始,成為道教居士還必須持有居士證。居士證是道教宮觀核發的身份證明,是居士的教職身份憑證。
第三點,居士無需拋棄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居士
❽ 在家修行的居士要遵守哪些
在家居士,一定要皈依三寶,守五戒。
第一個,要有出離心。
「在家」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緣。這個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說必須把「在家」二字變為有「出離」,這才與佛法相應。因為在家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才與佛法相應。
第二個,在家修行應該嚴持戒律。
為什麼在家要嚴持戒律呢?因為在家的違緣多,必須用重葯。你沒有重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誘惑的。真正能夠防備這個家所帶來的違緣,最好的良葯就是戒律。所以佛講,末法眾生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才能叫我們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為師,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羅道。佛法是中道義,所以說佛法是以戒為它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蓋什麼樓也是蓋不成的,只是說說而已。所以說在家修行要嚴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墮入了這個違緣里,是很危險的,我們必須心裡有準備。
第三個,在家修行,要轉化在家的概念。
要有出離心。比如說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麼辦?我們可以看維摩詰居士講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識,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眾生。實際上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進行「出家」修行,也是這樣。我們有的人就錯誤地理解了——何況維摩詰居士又是古佛再來。雖然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相來度化在家的居士這一部分,同時他也是在說明,讓我們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脫離這個家庭。在不能脫離的情況下,一定把家庭變成道場,轉變人和人的關系。不要說這個是你的妻子、這個是你的丈夫……那就沒法修了;都變成道友,這樣我們修行就很容易得利。
第四個,在家修行一定要護持三寶。
如果不護持三寶,你就失去老師,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會有老師的。一定要護持三寶,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你,也是護持你將來這個成佛的因緣。在家修行還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說這幾點。(摘自溯源佛教·《為大連居士開示》)
❾ 居士有哪些戒律
居士:本指正式受過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現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優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優婆夷即女居士。
居士戒律:
1、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9)在家居士律學擴展閱讀:
一、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1、信具足: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廳拆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4、聞具足:若要求得佛型純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
5、慧具足:這是對於真諦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
二、釋迦牟尼成道後即廣收僧俗男女弟子,並卜伏咐根據當時的實際和佛教發展的需要,對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職責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概括而言,僧伽為三寶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攝受、教化居士之責,居士則具有禮敬、供養三寶,護持佛教之責。
❿ 在家居士不能讀律藏嗎
不能讀。在家居士只能了解在家律學范圍,不能學習出家戒律,更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本。看一些有關的在家律學單行本,就夠用了,研究《律藏》是出家法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