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集成電路行業創業有哪些好的切入點
這個行業前景不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創新力和融合力,已經滲透到人民生活、生產以及國防安全的方方面面。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尋經濟轉型之路,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在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發展和競爭中贏得先機。擁有強大的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已成為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3331億美元,同比增長9%,為近四年增速之最。據ICInsight統計的全球GDP與集成電路產業的年均增長率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成電路產業增長緩慢,正逐步接近GDP,表明了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為成熟產業;並且強調成本協同、強調規模經濟的產業特徵,也表明了這一產業己經成為成熟產業。
兼並重組可能是集成電路產業最好的切入點
未來幾年,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將進入重大調整變革期,隨著投資規模迅速攀升,市場份額加速向優勢企業集中,不少領域將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此外,國際企業通過構建合作聯盟、兼並重組、專利布局等方式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市場進入壁壘進一步提高。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依然「大者恆大」;產業技術革新難度加大,速度開始變緩,技術競爭愈發激烈;迅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帶動著全球產業發展,「中國效應」引領集成電路產業;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商業模式悄然變化——眾多IDM工廠紛紛轉向「輕晶圓廠」模式或代工模式,搶入全球晶圓代工行列;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呈現出從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的趨勢。伴隨著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行業發展也逐步結束過去高增長和周期性波動的發展局面,開始步入平穩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速,IC設計業與晶圓代工業呈現異軍突起之勢。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亞洲,特別是向中國大陸轉移。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主要增長點,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全球地位快速提升,產業鏈日漸成熟,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❷ 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前途如何和有哪些發展方向
1.模擬集成電路設計:
這塊是前端中的前端,技術流中的技術流(說這個完全沒有鄙視其他方向工程師的意思,事實上集成電路從設計到生產的每一步都是極其富有技術含量的,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成為專家,都是很有前途的)。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需要掌握扎實的電路分析能力,需要掌握扎實的半導體器件物理知識以及集成電路生產工藝方面的知識,另外,還要學習信號與系統等,可謂面面俱到。另外,由於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具有前瞻性,目前國內很少有系統的學習資料,所以需要工程師有很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在工作中會不斷給自己充電。
2.數字集成電路設計:
數字設計也是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前端技術,數字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要對電路的整體功耗、時序、面積有著很深刻的了解。數字電路的優劣通常是各公司競爭的籌碼,所以數字前端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強的挑戰性。一個好的數字前端不但要具有一定的電路分析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編程、腳本構建能力,也是市面上稀缺的人才。
3.模擬版圖、數字PR
樓主提問雖然主要是問IC design,但是,一個好的designer通常需要對版圖十分熟悉,如果沒有好的版圖支持,再好的設計都是空談。優秀的模擬版圖工程師能獨立分析很理解電路構架,製作出符合設計要求的高精度、低面積版圖。同樣,一個優秀的數字版圖工程師也須具備很強的腳本編寫能力,可以對電路的版圖進行合理約束,製作出具有競爭力的(小面積)版圖。
❸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現狀怎麼樣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製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集成電路是製造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安全的基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存在諸如集成電路設計、製造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失仍然大量依賴進口,與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差異。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只有實現了底層集成電路的國產化,我國的信息安全才能得以有效保證。因此在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中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黃金時期的到來,重點企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
在電子行業的眾多新興子行業中,集成電路、北斗產業、感測器、智能家居、LED等有望在本輪升級轉型中脫穎而出。從之前的千億扶持計劃,到近期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這個時間窗口才能重新定義全球市場格局。
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意義
集成電路是工業的「糧食」,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中國製造的重要技術和產業支撐。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加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更將其視為未來20年從根本上改造製造業的四大技術領域之首。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既是信息技術產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生產了16.3億部手機、3.5億台計算機、1.4億台彩電,佔全球產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主要以整機製造為主。由於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電子信息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9%,低於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176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進口商品。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發布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和產業規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50%。產業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3.8%。
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系統級晶元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建成了7條12英寸生產線,本土企業量產工藝最高水平達40納米,28納米工藝實現試生產。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採用,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靶材等進入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
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2014年海思半導體已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名的門檻,數據顯示,我國設計企業在2014
年全球前五十設計企業中占據了9個席位。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元製造企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長電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裝測試企業,在完成對星科金朋的並購後,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創新要素積累不足。領軍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和管理團隊不穩定;企業小散弱,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英特爾一家公司。產業核心專利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
二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晶元設計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難以進入整機領域中高端市場。跨國公司間構建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國內企業只能採取被動跟隨策略。
三是「晶元-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晶元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大部分在境外製造,沒有與國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製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後國際主流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實現趕超提供了難得機遇。從外部挑戰看,國際領先集成電路企業加快先進技術和工藝研發,推進產業鏈整合重組,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不少領域已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
從發展機遇看,市場格局加快調整,移動智能終端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格局面臨重塑,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
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呈現新趨勢,製造工藝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新結構、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隨著信息消費市場持續升級,4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這些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❹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看重大學的名氣嗎注不注重實踐就業競爭壓力大不大
好的來大學,因為生源好,所以實源力普遍較強,所以比價受歡迎。有些西部的大學,在集成電路方面研究比較多,也提供了很多優秀人才。
基礎知識固然重要,實踐自然也能幫助縮短公司的培養時間。所以是公司錄取時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方面
目前來講,有實踐經驗,與產業界聯系緊密的人才還是比較稀缺的。所以,有能力,到處都是裝蘿卜的坑。就怕沒什麼能力,自然沒人要。現在的主要矛盾是,公司十分缺人,但應聘者能力有限。所以,雖然公司缺人,大學不斷提供畢業生,但雙方都有一定壓力。
綜合相比其他入門門檻低的行業,集成電路設計,總的還是就業壓力比較小。
❺ 集成電路是誰發明的
就像阿塔納索夫曾與莫奇利為誰發明了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而對簿公堂一樣,回在究竟是誰最先發明了答集成電路這件事上,諾伊斯所在的仙童公司也曾與柯爾比所在的德州儀器公司大打官司。其實,也許可以說諾伊斯和柯爾比都是集成電路之父,因為前者發明了基於硅的集成電路,後者發明的是基於鍺的集成電路。在這場競爭中諾伊斯是笑到最後的人,因為今日的半導體工業已幾乎是硅集成電路的天下了。
半導體對羅伯特·諾伊斯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諾伊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Philco公司的晶體管部門。60至70年代,隨著半導體工業巨大的商業潛力逐漸顯現,大批風險投資家湧入矽谷,與計算機相關的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立。1968年,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安德魯·格魯夫以及其他幾名仙童公司雇員成立了英特爾公司,業界的又一段傳奇由此開始。
❻ 受國家大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等影響,我國PCBA行業也會受惠,保持良好發展的態勢,但也會面臨一些困難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世專界各國都把製造業屬,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放在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位置。海和作為國內知名PCBA智造商之一,以「高穩定性」的優點在市場上闖出了自己的名氣,科技的進步速度飛快,海和將緊緊跟上時代步伐,在科技創新、技術變革方面以開放的心態和不計成本的投入,憑借「穩定的PCBA藍板」,助力智能小家電產業走向世界舞台。
❼ ODM行業和集成電路行業該怎樣選擇
集成電路行業迎來歷史性突破,迎來了最好發展時機
2018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年。40年前,64Kb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誕生,宣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來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開始研製4Kb
DRAM,在次年投入生產;40年後,2018年第四季度,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研發的64Gb 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3D NAND
Flash)將實現量產,8月份剛剛推出的Xtacking技術更是給快閃記憶體晶元結構帶來了歷史性突破,為全球快閃記憶體產業的發展留下了中國企業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從國家、政府到企業、科研人員,上下齊心,奮發圖強,在走過40年曲折艱難的發展之路後,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
我國集成電路產品是最大宗進口產品
晶元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關乎信息安全、產業安全、外匯安全,更關乎國家安全,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然而,從2013年至今,每年我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額都逾2000億美元,是最大宗進口產品。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2-7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有不同程度的浮動,整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7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為386億個,同比增長14.2%。2018年8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有小幅度下降,2018年8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為382億個,同比增長10.4%。
在進口金額方面,2018年3-8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整體呈增長趨勢,2018年8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為27436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2.3%。
政策頻繁出台,助力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2011年1月,國務院出台《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在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便利。
2014年6月,工信部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募集千億資金用於集成電路產業企業的股權投資,發展龍頭企業。
2018年兩會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擺在推動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位置。
國家戰略和利好政策提供了產業最大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中國集成電路的市場縱深、資本縱深和人才縱深的形成,也將持續推動產業發展。
設計製造是產業突破關鍵
紫光集團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晶元產業,現已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之一。2017年,紫光集團總資產超2000億元,收入超600億元,晶元年供應量超30億顆。
放眼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具有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全球化競爭等特點,而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也正經歷重大變化:摩爾定律幾近失效,技術瓶頸日益凸顯,產業發展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晶元產業發展中有所突破,是紫光一直以來不斷思考和探索的課題。集成電路產業鏈復雜,簡單講就有晶元設計、EDA工具軟體、晶元製造、封測、設備和材料這六大環節。在產業全球化的今天,很難有一家企業包攬晶元鏈條的全部環節。紫光實踐中的經驗就是抓住其中產業影響力最大、價值最大的兩個關鍵環節,做強、做大。這兩個環節就是晶元設計與製造。
在晶元設計上,紫光首先選擇以移動通信晶元設計為突破口,是因為手機晶元數量大,並且有通用的ARM構架和成熟的軟體生態及代工模式;而同時聚焦安全晶元設計,是因為中國身份證、銀行卡等安全晶元設計市場廣闊,且國內在安全晶元領域技術已成熟,可迅速實現市場化。
從2013年開始,紫光通過收購全球第三的通信基帶晶元設計公司展訊通信,和全球第四的晶元設計企業銳迪科微電子,搶佔下「橋頭堡」,迅速站穩腳跟。如今,在手機晶元、物聯網晶元、FPGA和身份證、金融卡等智能安全晶元等諸多晶元設計領域,紫光的市場份額均居中國第一。
在晶元製造上,紫光瞄準的是存儲晶元,因為存儲晶元是個「大糧倉」,市場增長迅速。2017年,中國進口的集成電路中約1/3是存儲晶元,而且存儲晶元產品介面標准化,生態成熟;其中快閃記憶體晶元更是有發展歷史短、技術壁壘低、國內有專利積累等優勢,並且快閃記憶體不僅廣泛應用於移動端,而且正取代磁碟進入雲計算數據中心,在AI和大數據驅動下,應用前景廣闊。
2016年7月,紫光牽頭組建長江存儲科技公司,設計製造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長江存儲核心廠區佔地面積約1717畝,將建設3座全球單座潔凈面積最大的3D NAND
Flash
FAB廠房。之後,紫光也陸續在南京、成都等地開工建設存儲晶元製造基地。2018年第四季度,長江存儲首批64Gb三十二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將在新廠房實現量產。
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是紫光發展的原動力。紫光展銳研發出國內首家、全球第二家擁有自主嵌入式CPU關鍵技術的手機晶元平台SC9850KH;紫光國微研製出國內首個獲得國際CCEAL5+證書的IC卡安全晶元THD88;紫光同創推出目前中國唯一一款自主產權千萬門級高性能FPGA產品PGT180H。
2017年,長江存儲耗資1800億元、千人團隊研發兩年的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元研發成功,填補中國快閃記憶體晶元空白。
晶元產業的發展必須形成系統化的體系,不僅要有前端的技術創新,還要有後面應用端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被用戶所接受,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紫光創造性地打造了極具紫光特色的「從芯到雲」內生鏈,通過集團內企業的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晶元產業系統。以存儲晶元為例,長江存儲設計製造的三維快閃記憶體顆粒,可以由紫光宏茂等公司進行封裝測試,經紫光存儲做成模組板卡等產品,再應用於紫光展銳的手機系統,或是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的伺服器及存儲系統,進而延展至紫光雲等數據中心。
晶元內生鏈的建成,不僅找到了新產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更解決了應用測試、優化等一系列問題,確保了產品上市後的競爭優勢。這就好比是菜還沒上來,先把客人找好,並和廚師一起對好了口味。
展望未來,紫光正緊扣移動通訊領域5G和IoT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布局,力爭用下一個十年打造出世界級數一數二的晶元設計企業;在存儲晶元製造領域,紫光堅持頑強的戰略耐力,冷靜的戰術心態,爭取五年站穩腳跟,十年有所成就,成為全球三維快閃記憶體的主要廠家之一。
❽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利好,如何搶佔新機成為最好時代的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全球化發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集成電路發明60周年。40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了中國的現代化。60年前的集成電路發明,給人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革命性的進步。
集成電路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開放合作是必然之路,中國和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互相支持、密不可分。羅文介紹,2017年中國大陸集成電路銷售收入突破5400億元,其中外資企業的貢獻達到30%的規模,已經建成的10條12英寸的生產線中,外資和外資參股的達到8條。
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已達3609.8億元,同比增長19.7%。到了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截止到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5400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超6000億元,達到6489.1億元,同比增長19.5%。並預測在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達到了9050.2億元。萬億產業規模指日可待。
2015-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和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互相支持、密不可分
集成電路產業要求企業在全球進行配置資源、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努力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之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離不開世界支持。2000年以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加速發展,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區多極並舉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貢獻,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在整機系統需求的帶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2001年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16.4%,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1.4萬億元。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成為推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華收入成為跨國公司的成長貢獻的重要利益。
四大建議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發展
1、堅持開放發展,共享機遇。中國將加大開放力度,深化國際合作層次,持續提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持續增長的中國市場將會給全球企業以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投資機遇。
2、堅持優化環境,共同發展。中國將落實好現有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動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3、堅持市場導向,共建生態。中國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導產業優化布局。
4、堅持融合,創新共享。未來中國將圍繞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重大產業應用需求,與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界一道做大市場蛋糕,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