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白渡橋的歷史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投資建造的。
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
籌建時曾有鋼橋、木橋兩種設計圖紙與預算方案供工部局參考。兩種橋梁寬度相同,設計要求都能承受一級城市橋梁通常能夠承受的載重。
其中,木橋使用壽命20年,造價8.3萬兩,每年維修費用按造價的4%計算為3320兩。鋼橋使用壽命50年,造價20萬兩,每年維修費按造價的0.35%計算為700兩。
工部局工程師兼測繪師查爾斯·梅恩認為雖然鋼橋先期投資較大,但外白渡橋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鋪設復線電車軌道,建造鋼橋可以得到長久的好處。
同時英商電車公司表示願意為鋼橋改建費用捐助3500英鎊。通過對擬建中的鋼橋、木橋不同造價及按照復利年利率6%計算50年後所獲款項的比較,工部局選擇了鋼結構橋,並刊登廣告徵求。
(1)外白渡橋被撞了維修費擴展閱讀:
在上海城建檔案館內存有外白渡橋的設計建造圖紙及歷年大修圖紙檔案共計6卷。已經泛黃的正式設計圖紙上標明,外白渡橋建造方為上海特別市政委員會工部局,圖紙繪制日期是1903年8月25日。
雖說是由手工繪制而成,但線條卻是工工整整,每一數據都不差分毫。這就是老橋的「出生證明」與護身符,它是老橋如何做到修舊如舊的最權威依據。
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地面文物處表示,老橋的修葺方案早前已上報國家文物局,並獲得批復。按文物部門要求,蘇州河歷史最低水位以上的橋體將保持原貌。
這是一套大膽而科學的維修保護方案。該方案在通道施工中提高文物保護的安全系數,並可保外白渡橋再使用50年。
㈡ 外白渡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第一代橋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第二代橋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台特准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國僑民車輛及僕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於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後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第三代橋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籌建時曾有鋼橋、木橋兩種設計圖紙與預算方案供工部局參考。兩種橋梁寬度相同,設計要求都能承受一級城市橋梁通常能夠承受的載重。其中,木橋使用壽命20年,造價8.3萬兩,每年維修費用按造價的4%計算為3320兩。鋼橋使用壽命50年,造價20萬兩,每年維修費按造價的0.35%計算為700兩。工部局工程師兼測繪師查爾斯·梅恩認為雖然鋼橋先期投資較大,但外白渡橋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鋪設復線電車軌道,建造鋼橋可以得到長久的好處。同時英商電車公司表示願意為鋼橋改建費用捐助3500英鎊。通過對擬建中的鋼橋、木
外白渡橋
橋不同造價及按照復利年利率6%計算50年後所獲款項的比較,工部局選擇了鋼結構橋,並刊登廣告徵求
外白渡橋
新橋設計和承建招標書。在17份投標書中,最後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萬英鎊中標,並由英國達林頓市克利夫蘭橋梁建築公司製造鋼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國監督加工製作。
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於法國艾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鐵架橋梁興起於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梁興起於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 類似的鋼結構橋,在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於1902年,比外白渡橋的建成時間還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國橋」。
㈢ 外白渡橋歷史與意義
簡介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又稱外婆橋,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外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遊河口,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
歷史
第一代橋
外白渡橋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第二代橋
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後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第三代橋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外白渡橋 代替。籌建時曾有鋼橋、木橋兩種設計圖紙與預算方案供工部局參考。兩種橋梁寬度相同,設計要求都能承受一級城市橋梁通常能夠承受的載重。其中,木橋使用壽命20年,造價8.3萬兩,每年維修費用按造價的4%計算為3320兩。鋼橋使用壽命50年,造價20萬兩,每年維修費按造價的0.35%計算為700兩。工部局工程師兼測繪師查爾斯·梅恩認為雖然鋼橋先期投資較大,但外白渡橋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鋪設復線電車軌道,建造鋼橋可以得到長久的好處。同時英商電車公司表示願意為鋼橋改建費用捐助3500英鎊。通過對擬建中的鋼橋、木橋不同造價及按照復利年利率6%計算50年後所獲款項的比較,工部局選擇了鋼結構橋,並刊登廣告徵求
外白渡橋新橋設計和承建招標書。在17份投標書中,最後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萬英鎊中標,並由英國達林頓市克利夫蘭橋梁建築公司製造鋼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國監督加工製作。
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於法國艾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鐵架橋梁興起於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梁興起於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 類似的鋼結構橋,在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於1902年,比外白渡橋的建成時間還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國橋"。
城市象徵
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外白渡橋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也把老上海金融與外貿運輸兩大支外白渡橋柱產業貫通一氣。
1937年上海淪陷,當時中國人過橋都要畢恭畢敬地向在橋頭站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毒打或罰跪,甚至被狗咬。而在橋的東南面,就是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
研究上海歷史的上海市檔案館館員張姚俊告訴記者,直接發生在外白渡橋上的最大事件便是1915年上海鎮守使鄭汝成被刺案了。在上海市檔案館里可以找到的有關外白渡橋的照片中,有淞滬抗戰期間大量難民從閘北潮水般向南通過外白渡橋的情景,也有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從外白渡橋進城的畫面。
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著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樂當觀景台,每天讓中外遊客架起相機,對著彼岸新樓拍照留念。在許多海外遊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㈣ 上海的外白渡橋是怎麼拿下來維修的
低潮時進船 拆除固定
漲潮時船將其抬升脫離支座,運走
大概的思路應該是這樣,具體怎麼樣好好找找資料
㈤ 上海外白渡橋現在能步行過去么
外白渡橋已經暫時移位了
外白渡橋建於1907年,由於計劃建設的外灘通道要從橋下近距離穿過,經多方研究協商,工程部門決定把外白渡橋暫時移走,到工廠徹底檢修,增強耐用度,明年3月重新移回原位,承擔原有功能。
現在在浦東的一個倉庫里維修
㈥ 外白渡橋資料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遊河口,頻臨黃浦江,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史呢?筆者查閱相關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方知: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第三代橋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台特准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橋車輛及僕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於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遂稱之為「外白渡橋」。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後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筒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鋼橋建成之後,經歷40多年從未大修。1945年抗戰勝利後,橋台橋台下沉傾發現裂痕,隨即以重澆搗混凝土進行排險處理。解放後,又進行了多次全面測試檢驗,對維修養護作了科學研究,先後曾進行了9次大修。
人們影象里,外白渡橋只是外灘風景區的一部分。事實上,它還承擔著極重要的交通作用。據1987年的交通測試顯示,當時每晝夜外白渡橋交通流量就已達到2.7萬輛次,可見它是連接中心城區與滬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外白渡橋在昨天和今天的接力中延伸到明天,與吳淞路閘橋競渡蘇州河,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㈦ 上海百渡橋一百年後收到英國建橋公司的信是真的嗎
假的!謠言出處貌似在這里
@信海光:跨世紀的售後服務。上海有座標志性建築外白渡橋,在很多電影上出現過,橋建於光緒32年,由英商霍華思公司承建,當時設計使用年限100 年,100年後,上海市政收到一封來自該公司的信,說外白渡橋的「年限已到期,注意維修」,並「建議檢測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隨信還寄來百年前手工繪制的整套設計方案。
顯然,是不好意思說自己那種搞笑的「正式新聞報道出處」,《讀者》、《知音》這種就別拿出來炫了。可如果排除這種傳說的出處,它還有其它真正有信任度的信源嗎?
能跟風如此拙劣造謠傳謠,智商都不咋地,要讓這種貨色理解「信源」,讓其來為自己的言論「舉證」,太難為這種智商和素質的貨了。
外白渡橋的「原本使用期只有50年」(詳見附錄外白渡橋規劃、建設者的敘述),哪裡來的100年?這就是謠言的問題所在,如果不捏造個「100年」出來,哪能對應的上呢,而且,百年,多順口的整數,是造謠者的最愛。感情都知道烏龜能活一百年,所以就順口噴一百年了啊。
上海有專門部門時刻關注、監測、維修該橋,該橋在建國後陸續經歷了11次重要的檢測維修,安全始終被關注,哪裡需要早已被合並消失的英國設計公司來指點自己是否應該維修?
可惜Howarth Erskine 1912年就與另一家Riley Hargreaves合並了,新公司的名稱是 United Engineers Limited,總部在新加坡。」
㈧ 外白渡橋的來歷
外白渡橋在上海的外灘,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
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
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
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
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