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理論上,電子電路中振盪頻率最高能達到多少
誠如你所言,除了自然光很多人工光源如激光、X線、還有LED、場致發光等等都是由電子電路結合固態器件、電真空器件產生的,這些算不算電子電路振盪頻率呢?我想本質上應該算。
㈡ 什麼是線圈振盪電路
能產生振盪電流的電路就叫做振盪電路。一般由電阻、電感、電容等元件和電子器件所組成。由電感線圈L和電容器c相連而成的LC電路是最簡單的一種振盪電路。
振盪電路物理模型(即理想振盪電路)的滿足條件:
①整個電路的電阻R=0(包括線圈、導線),從能量角度看沒有其它形式的能向內能轉化,即熱損耗為零。
②電感線圈L集中了全部電路的電感,電容器C集中了全部電路的電容,無潛布電容存在。
③LC振盪電路在發生電磁振盪時不向外界空間輻射電磁波,是嚴格意義上的閉合電路,LC電路內部只發生線圈磁場能與電容器電場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即便是電容器內產生的變化電場,線圈內產生的變化磁場也沒有按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激發相應的磁場和電場,向周圍空間輻射電磁波。
原理:
充電完畢(放電開始):電場能達到最大,磁場能為零,迴路中感應電流i=0。
放電完畢(充電開始):電場能為零,磁場能達到最大,迴路中感應電流達到最大。
充電過程:電場能在增加,磁場能在減小,迴路中電流在減小,電容器上電量在增加。從能量看:磁場能在向電場能轉化。
放電過程:電場能在減少,磁場能在增加,迴路中電流在增加,電容器上的電量在減少。從能量看:電場能在向磁場能轉化。
在振盪電路中產生振盪電流的過程中,電容器極板上的電荷,通過線圈的電流,以及跟電流和電荷相聯系的磁場和電場都發生周期性變化,這種現象叫電磁振盪。
㈢ 振盪器的電路圖
如圖所示為考畢茲振盪抄器電路。它帶一個基頻率晶體,其頻率為1499kHz,晶體SJT並接在電容C2、C3兩端。射極分壓電阻R2、R3提供基本的反饋信號,反饋受電容分壓器C2、C3的控制。晶體SJT起振工作後輸入給三極體VT基極l499kHz正弦波信號,由射極輸出器VT輸出,經耦合電容C4送入電位器RP輸出。電阻R1把18V電壓降壓供給VT一個合適的偏置電壓,適當調節電阻R1可使考畢茲振盪器工作在軟激勵狀態。電阻R4、電容C5為專耦電路。調節電容C1,可將振盪器精密的微調在工作頻率上。調節電位器RP,可改變振盪信號輸出電平的大小。
元器件選擇:電容Cl為5~20p,C2為51p,C3、C6為100p,C4為15p,C5為100μ/32V。電阻Rl為62kΩ,R2為300Ω,R3為2.4kΩ,R4為360Ω,1/2W,R5為15kΩ。電位器RP選4.7kΩ。三極體VT為3DGl20C,65≤β≤115。穩壓二極體VD用2CW58。晶體SJT選用JA5B型-1499Hz。
㈣ 超聲波加濕器電子振盪電路
織布廠還是不要用超聲波的了,電路不是很復雜,但是霧化器單片的加濕量太小(約300ML),要做到30KG,約要100個片子,很麻煩,光是電源用的變壓器就夠你受的了,每一片都要功率約35W的48V供電,你可以簡單算一個,自己做的話要有多麻煩?另外霧往外輸送也是個問題。如需詳細電路資料給我留言。QQ793401772
㈤ 震盪電路是什麼
應該是振盪電路吧?
振盪電路是將電源的直流電能,轉變成一定頻率的交流信號的電路。作用是產生交流電振盪,作為信號源。
振盪電路可以是LC迴路,也可以是RC迴路、還可以是晶振。
一般中、高頻振盪器用LC振盪電路,頻率高,LC元件值比較小,體積也小,有良好的選頻特性,輸出波形比較純。
在低頻振盪電路中,頻率低,所用的LC元件值很大。這時用的電感線圈體積很大,鐵芯線圈的性能也差,用RC振盪電路就比較合適。
振盪器電路,就是在放大器上加上正反饋電路組成。
在要求頻率很穩定的振盪電路中,就要用石英晶體振盪器,這在電腦、電子表,機頂盒,MP3、MP4,手機等使用已極其普遍。
㈥ 振盪電路的作用,
振盪電路的作用是產生信號電壓,包含有正弦波振盪器和其他波形振盪器。其結構特點是沒有對外的電路輸入端,晶體管或集成運放的輸出端與輸入端之間有一個具有選頻功能的正反饋網路,將輸出信號的一部分正反饋到輸入端以形成振盪。
例如調整放大器時,用一個"正弦波信號發生器"和生一個頻率和振幅均可以調整的正弦信號,作為放大器的輸入電壓,以便觀察放大器輸出電壓的波形有沒有失真,並且量測放大器的電壓放大倍數和頻率特性。
這種正弦信號發生器就是一個正弦波振盪器。它在各種放大電路的調整測試中是一種基本的實驗儀器。在無線電的發送和接收機中,經常用高頻正弦信號作為音頻信號的"載波",對信號進行"調制"變換,以便於進行遠距離的傳輸。
高頻振盪還可以直接作為加工的能源,例如焊接半導體器件引腳時使用的"超聲波壓焊機",就是利用60KHz左右的正弦波(即超聲波)作為焊接的"能源"。
(6)電子振盪電路擴展閱讀
振盪電路一般由電阻、電感、電容等元件和電子器件所組成。由電感線圈l和電容器c相連而成的lc電路是最簡單的一種振盪電路,其固有頻率為f=[sx(]1[]2πlc。
一種不用外加激勵就能自行產生交流信號輸出的電路。它在電子科學技術領域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如通信系統中發射機的載波振盪器、接收機中的本機振盪器、醫療儀器以及測量儀器中的信號源等。
振盪器的種類很多,按信號的波形來分,可分為正弦波振盪器和非正弦波振盪器。正弦波振盪器產生的波形非常接近於正弦波或餘弦波,且振盪頻率比較穩定;非正弦波振盪器產生的波形是非正弦的脈沖波形,如方波、矩形波、鋸齒波等。非正弦振盪器的頻率穩定度不高。
在正弦波振盪器中,主要有LC振盪電路、石英晶體振盪電路和RC振盪電路等幾種。這幾種電路,以石英晶體振盪器的頻率最穩定,LC電路次之,RC電路最差。
RC振盪器的工作頻率較低,頻率穩定度不高,但電路簡單,頻率變化范圍大,常在低頻段中應用。 在通信、電視等設備中,振盪器正逐步實現集成化,這些集成化正弦波振盪器的工作原理、電路分析等原則上與分立元件振盪電路相一致。
㈦ 模擬電子中振盪電路是什麼意思
振盪電路就是一個能夠產生與輸出周期信號的電路,這樣的振盪電路,存在於模擬及數字電路中;
㈧ 請教網友關於電子技術中的振盪電路的
你說的很對,振盪電路的雛形就是反饋電路。可以說它是對反饋電路自激振盪的一種利用。我們都知道,但在設計反饋電路的時候,如果反饋深度設計不當,電路將產生自激振盪。但是如果,我們修改電路,讓它按照我們所需求的目標振盪(也就是去產生一定頻率的波形信號),那麼就構成了振盪器了。
現在從兩個方面來解答你的問題:
1、自激振盪 放大電路中引入負反饋,可以使電路的許多性能得到改善, 並且反饋深度越深,改善效果越好。但是對於多級放大電路而言, 反饋深度過深,即使放大電路的輸入信號為零, 輸出端也會出現具有一定頻率和幅值的輸出信號,這種現象稱為放大電路的自激振盪,它使放大電路不能正常工作,失去了電路的穩定性。
自激振盪產生的原因�
負反饋放大電路的閉環放大倍數為 AF=A/1+AF 在中頻段,由於AF>0,相角φA+φF=2nπ(n=0,1, 2,…),輸入信號Xi和反饋信號Xf同相,因此凈輸入量是兩者的差值,即Xi』 = Xi-Xf,此時電路實現負反饋功能。但是,在低頻段和高頻段, �AF將產生附加相移。在低頻段,由於耦合電容和旁路電容的作用, �AF將產生超前相移;在高頻段, 由於半導體器件存在極間電容, AF�將產生滯後相移。假設在某一頻率f0下, AF的附加相移達到180°,即φA+φF=(2n+1)π.注意,此時Xi和反饋信號Xf由以前的同相,就變為了反向,此時凈輸入量是兩者的和(減負,相當於加正了嘛),即Xi』= Xi+Xf。所以此時,輸出信號將沒反饋一次,就加強一次。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只是電路自身的雜訊信號(沒有故意加輸入信號)給了個啟動信號的話,就會有不斷的信號輸出了。此時,我們就稱電路產生自激振盪了。
2、振盪電路。因我無許可權附圖,你可以直接參考書上的RC串並聯振盪電路。它是由運放構成的正反饋放大電路,RC選頻網路,還有穩幅電路3部分構成。正反饋部分,就是用來產生自激振盪的,而選頻網路就是用來確定f0的, 我在1中分析了,只有當f0時, AF的附加相移才達到180°,也才能使 Xi和Xf由同相變反向,進而產生自激的。穩幅也就是通過負反饋使得輸出信號的幅度不至於被一次次加大,而是維持我們需要的指標。
因此,要掌握好振盪電路,應該把負反饋的自激振盪部分和它聯系起來學習。概括起來說,振盪電路,就相當於我們設計了一個按我們需要的頻率做自激振盪而且又被我們控制了幅度的自激振盪吧。
關於,你提到的能量如何維持的問題,那是我們電路的直流電源供給的了,能量總是守恆的。
直流電源是給整個電路(裡面的運放晶元,電阻等等)供電的,它是一直沒有撤銷的而且也不能撤銷的了,你看見過沒有電就可以一直工作的電路嗎?主要你是把輸入信號和直流電源混淆了哈,不是直流電源加在輸入端在提供輸入信號哦。這個你應該拿著電路圖對照看下,是因為直流電源的存在,電路才有電流流動,是經過反饋等環節的處理而成為輸入信號,進入到運放的吧。我們說到過自激振盪的時候,就是輸入信號為0(相當於你所說的輸入信號撤銷了)但是,此時供給電路的直流電壓源是始終在的呢。沒有它你的整個線路中就沒有能量供給了。即便有所謂的雜訊啟動信號,那也很快就會都消逝了,都會耗盡在導線及電阻的發熱上面。
如果還不清楚的話,可以繼續問,我會再給你簡答的。我以前研究過這個,你的分我掙定了哦,呵呵。
㈨ 振盪電路是由哪幾個基本的電子構成的
振盪電路可以是由電感、電容為選頻元件的LC振盪電路,也可以是由電阻、電容為選頻元件的RC振盪電路。
振盪電路出選頻電路外,還常有基本放大環節、正反饋網路和穩幅環節等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