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面類型有哪些
(1)TTL電平介面:
這個介面類型基本是老生常談的吧,從上大學學習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開始,對於一般的電路設計,TTL電平介面基本就脫不了「干係」!它的速度一般限制在30MHz以內,這是由於BJT的輸入端存在幾個pF的輸入電容的緣故(構成一個LPF),輸入信號超過一定頻率的話,信號就將「丟失」。它的驅動能力一般最大為幾十個毫安。正常工作的信號電壓一般較高,要是把它和信號電壓較低的ECL電路接近時會產生比較明顯的串擾問題。
(2)CMOS電平介面:
我們對它也不陌生,也是經常和它打交道了,一些關於CMOS的半導體特性在這里就不必啰嗦了。許多人都知道的是,正常情況下CMOS的功耗和抗干擾能力遠優於TTL。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高轉換頻率時,CMOS系列實際上卻比TTL消耗更多的功率,至於為什麼是這樣,請去問半導體物理理論吧。
由於CMOS的工作電壓目前已經可以很小了,有的FPGA內核工作電壓甚至接近1.5V,這樣就使得電平之間的雜訊容限比TTL小了很多,因此更加加重了由於電壓波動而引發的信號判斷錯誤。眾所周知,CMOS電路的輸入阻抗是很高的,因此,它的耦合電容容量可以很小,而不需要使用大的電解電容器了。
由於CMOS電路通常驅動能力較弱,所以必須先進行TTL轉換後再驅動ECL電路。此外,設計CMOS介面電路時,要注意避免容性負載過重,否則的話會使得上升時間變慢,而且驅動器件的功耗也將增加(因為容性負載並不耗費功率)。
(3)ECL電平介面:
這可是計算機系統內部的老朋友啊!因為它的速度「跑」得夠快,甚至可以跑到幾百MHz!這是由於ECL內部的BJT在導通時並沒有處於飽和狀態,這樣就可以減少BJT的導通和截止時間,工作速度自然也就可以提上去了。
But,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它的致命傷:功耗較大!它引發的EMI問題也就值得考慮了,抗干擾能力也就好不到哪去了,要是誰能夠折中好這兩點因素的話,那麼他(她)就該發大財了。還有要注意的是,一般ECL集成電路是需要負電源供電的,也就是說它的輸出電壓為負值,這時就需要專門的電平移動電路了。
(4)RS-232電平介面:
玩電子技術的基本沒有誰不知道它的了(除非他或她只是電子技術專業的「門外漢」)。它是低速串列通信介面標准,要注意的是,它的電平標准有點「反常」:高電平為-12V,而低電平為+12V。So,當我們試圖通過計算機與外設進行通信時,一個電平轉換晶元MAX232自然是少不了的了。但是我們得清醒地意識到它的一些缺點,例如數據傳輸速度還是比較慢、傳輸距離也較短等。
(5)差分平衡電平介面:
它是用一對接線端A和B的相對輸出電壓(uA-uB)來表示信號的,一般情況下,這個差分信號會在信號傳輸時經過一個復雜的雜訊環境,導致兩根線上都產生基本上相同數量的雜訊,而在接收端將會把雜訊的能量給抵消掉,因此它能夠實現較遠距離、較高速率的傳輸。工業上常用的RS-485介面採用的就是差分傳輸方式,它具有很好的抗共模干擾能力。
(6)光隔離介面:
光電耦合是以光信號為媒介來實現電信號的耦合和傳遞的,它的「好處」就是能夠實現電氣隔離,因此它有出色的抗干擾能力。在電路工作頻率很高的條件下,基本只有高速的光電隔離介面電路才能滿足數據傳輸的需要。
有時為了實現高電壓和大電流的控制,我們必須設計和使用光隔離介面電路來連接如上所述的這些低電平、小電流的TTL或CMOS電路,因為光隔離介面的輸入迴路和輸出迴路之間可以承受幾千伏特的高壓,足以滿足一般的應用了。
此外,光隔離介面的輸入部分和輸出部分必須分別採用獨立的電源,否則的話還是有電氣聯系,也就不叫隔離了。
(7)線圈耦合介面:
它的電氣隔離特性好,但是允許的信號帶寬有限。例如變壓器耦合,它的功率傳輸效率是非常高的,輸出功率基本接近其輸入功率,因此,對於一個升壓變壓器來說,它可以有較高的輸出電壓,但是卻只能給出較低的電流。
此外,變壓器的高頻和低頻特性並不讓人樂觀,但是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實現阻抗變換,當匹配得當時,負載可以獲得足夠大的功率,因此,變壓器耦合介面在功率放大電路設計中很「吃香」。
② 介面的基本結構是什麼I\O介面有哪幾種控制方式
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
一、I/0介面的概念
1、介面的分類
I/O介面的功能是負責實現CPU通過系統匯流排把I/O電路和 外圍設備聯系在一起,按照電路和設備的復雜程度,I/O介面的硬體主要分為兩大類: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
按照介面的連接對象來分,又可以將他們分為串列介面、並行介面、鍵盤介面和磁碟介面等。
2、介面的功能
由於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品種繁多,幾乎都採用了機電傳動設備,因此,CPU在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換時存在以下問題:
速度不匹配:I/O設備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許多,而且由於種類的不 同,他們之間的速度差異也很大,例如硬碟的傳輸速度就要比列印機快出很多。
時序不匹配:各個I/O設備都有自己的定時控制電路,以自己的速度傳 輸數據,無法與CPU的時序取得統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設備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為串列和並行兩種;也可以分為二進制格式、ACSII編碼和BCD編碼等。
信息類型不匹配:不同I/O設備採用的信號類型不同,有些是數字信號,而 有些是模擬信號,因此所採用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基於以上原因,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來完成,通常介面有以下一些功能: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3、介面的控制方式
CPU通過介面對外設進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程序查詢方式
這種方式下,CPU通過I/O指令詢問指定外設當前的狀態,如果外設准備就緒,則進行數據的輸入或輸出,否則CPU等待,循環查詢。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只需要少量的硬體電路即可,缺點是由於CPU的速度遠遠高於外設,因此通常處於等待狀態,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斷處理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CPU不再被動等待,而是可以執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設為數據交換准備就緒,可以向CPU提出服務請求,CPU如果響應該請求,便暫時停止當前程序的執行,轉去執行與該請求對應的服務程序,完成後,再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
中斷處理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為CPU省去了查詢外設狀態和等待外設就緒所花費的時間,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還滿足了外設的實時要求。但需要為每個I/O設備分配一個中斷請求號和相應的中斷服務程序,此外還需要一個中斷控制器(I/O介面晶元)管理I/O設備提出的中斷請求,例如設置中斷屏蔽、中斷請求優先順序等。
此外,中斷處理方式的缺點是每傳送一個字元都要進行中斷,啟動中斷控制器,還要保留和恢復現場以便能繼續原程序的執行,花費的工作量很大,這樣如果需要大量數據交換,系統的性能會很低。
(3)DMA(直接存儲器存取)傳送方式
DMA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不是用軟體而是採用一個專門的控制器來控制內存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流,無須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進行DMA數據傳送之前,DMA控制器會向CPU申請匯流排控制 權,CPU如果允許,則將控制權交出,因此,在數據交換時,匯流排控制權由DMA控制器掌握,在傳輸結束後,DMA控制器將匯流排控制權交還給CPU。
二、常見介面
1、並行介面
目前,計算機中的並行介面主要作為列印機埠,介面使用的不再是36針接頭而是25針D形接頭。所謂「並行」,是指8位數據同時通過並行線進行傳送,這樣數據傳送速度大大提高,但並行傳送的線路長度受到限制,因為長度增加,干擾就會增加,容易出錯。
現在有五種常見的並口:4位、8位、半8位、EPP和ECP,大多數PC機配有4位或8位的並口,許多利用Intel386晶元組的便攜機配有EPP口,支持全部IEEE1284並口規格的計算機配有ECP並口。
標准並行口4位、8位、半8位:4位口一次只能輸入4位數據,但可以輸出8位數據;8位口可以一次輸入和輸出8位數據;半8位也可以。
EPP口(增強並行口):由Intel等公司開發,允許8位雙向數據傳送,可以連接各種非列印機設備,如掃描儀、LAN適配器、磁碟驅動器和CDROM 驅動器等。
ECP口(擴展並行口):由Microsoft、HP公司開發,能支持命令周期、數據周期和多個邏輯設備定址,在多任務環境下可以使用DMA(直接存儲器 訪問)。
目前幾乎所有的586機的主板都集成了並行口插座,標注為 Paralle1或LPT1,是一個26針的雙排針插座。
2、串列介面
計算機的另一種標准介面是串列口,現在的PC機一般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串列口不同於並行口之處在於它的數據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列地傳送下去。這樣,雖然速度會慢一些,但傳送距離較並行口更長,因此長距離的通信應使用串列口。通常COM1使用的是9針D形連接器,而COM2有些使 用的是老式的DB25針連接器。
3、磁碟介面
(1)IDE介面
IDE介面也叫做ATA埠,只可以接兩個容量不超過528M的硬碟驅動器,介面的成本很低,因此在386、486時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數IDE介面不支持DMA數據傳送,只能使用標準的PC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數據。幾乎所有的586主板上都集成了兩個40針的雙排針IDE介面插座,分別標注為IDE1和IDE2。
(2)EIDE介面
EIDE介面較IDE介面有了很大改進,是目前最流行的介面。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設不再是2個而是4個了,所支持的設備除了硬碟,還包括CD-ROM驅動器磁碟備份設備等。其次,EIDE標准取消了528MB的限制,代之以8GP限制。第三,EIDE有更高的數據傳送速率,支持PIO模式3和模式4標准。
4、SCSI介面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計算機系統介面,在做圖形處理和網路服務的計算機中被廣泛採用SCSI介面的硬碟。除了硬碟以外,SCSI介面還可以連接CD-ROM驅動器、掃描儀和列印機等,它具有以下特點:
可同時連接7個外設;
匯流排配置為並行8位、16位或32位;
允許最大硬碟空間為8.4GB(有些已達到9.09GB);
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IDE是2MB每秒,SCSI通常可以達到5MB每秒,FASTSCSI(SCSI-2)能達到10MB每秒,最新的SCSI-3甚至能夠達到40MB每秒,而EIDE最高只能達到16.6MB每秒;
成本較IDE和EIDE介面高很多,而且,SCSI介面硬碟必須和SCSI介面卡配合使用,SCSI介面卡也比IED和EIDE介面貴很多。
SCSI介面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的負擔。在IDE和EIDE設備之間傳輸數據時,CPU必須介入,而SCSI設備在數據傳輸過程中起主動作用,並能在SCSI匯流排內部具體執行,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5、USB介面
最新的USB串列介面標準是由Microsoft、Intel、Compaq、IBM等大公司共同推出,它提供機箱外的熱即插即用連接,用戶在連接外設時不用再打開機箱、關閉電源,而是採用「級聯」方式,每個USB設備用一個USB插頭連接到一個外設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個USB插座給下一個USB設備使用,通過 這種方式的連接,一個USB控制器可以連接多達127個外設,而每個外設間的距離可達5米。USB統一的4針圓形插頭將取代機箱後的眾多的串/並口(滑鼠、MODEM)鍵盤等插頭。USB能智能識別USB鏈上外圍設備的插入或拆卸。 除了能夠連接鍵盤、滑鼠等,USB還可以連接ISDN、電話系統、數字音響、列印機以及掃描儀等低速外設。
三、I/O擴展槽
I/O擴展槽即I/O信號傳輸的路徑,是系統匯流排的延伸,可以插入任意的標准選件,如顯示卡、解壓卡、MODEM卡和音效卡等。通過I/O擴展槽,CPU可對連接到該通道的所有I/O介面晶元和控制卡定址訪問,進行讀寫。
根據匯流排的類型不同,主板上的擴展槽可分為ISA、EISA、MAC、VESA和PCI幾種。
(1)ISA插槽
黑色,分為8位、16位兩種。16位的擴展槽可以插8位和16位的控制卡,但8位的擴展槽只能插8位卡。
(2)EISA插槽
棕色,外型、長度與16位的ISA卡一樣,但深度較大,可插入ISA與EISA控制卡。
(3)VESA插槽
棕色,位於16位ISA擴展插槽的下方,與ISA插槽配合使用。
(4)PCI插槽
白色,與VESA插槽一樣長,與ISA插槽平行,不需要與ISA插槽配合使用,而且只能插入PCI控制卡。由於主板的空間有限,PCI插槽要佔用ISA插槽的位置
參考資料:
③ gpib介面設計的集成電路晶元有哪些
晶元都有技術文檔,每一款晶元有什麼功能,各引腳的作用和其他的一些技術參數在技術文檔裡面都有說明。設計的話不是單靠基礎的,經驗很重要,你可以先網上找一些別人設計的電路,先模仿套用別人的思路。7到5V的一般情況用的多的是7805三端穩壓,...
④ 集成電路通用型和專用型的區別
通用型指的是按照標准輸入輸出要求模式,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集成電路,比如各種功放專、屬各種AD-DA轉換器等等,一般要求弱電供電借口和標准接地介面和完成該功能的一般信號介面組成,就相當於要處理的子問題的統一解決方案,如我上述的功放啊、ad轉換啊、低通濾波等都是在各種電路中都很大量使用的子功能,所以電子生產廠商可以大量生產,國際也有統一的標准,就相當於把棉花做成了不同的布。專用型一般完成某一特定的不常見的功能,而且無論是供電、工作環境都可能有特殊的要求,往往不能直接和最外層的大迴路直接連接工作,信號的傳輸處理也可能要對應的格式方式,需求量少,廠商生產兩有限,相當於把布匹組合成了衣服,但是每件衣服只有特定的人才能適合和喜歡。
⑤ 什麼是架構、引腳、晶元
架構:人們對一個結構內的元素及元素間關系的一種主觀映射的產物。也可指構築,建造。
引腳:引線末端的一段,通過軟釺焊使這一段與印製板上的焊盤共同形成焊點。引腳可劃分為腳跟(bottom)、腳趾(toe)、腳側(side)等部分。 引腳,又叫管腳,英文叫Pin。 就是從集成電路(晶元)內部電路引出與外圍電路的接線,所有的引腳就構成了這塊晶元的介面
晶元 定義:端面可與摩擦襯片和摩擦材料層做成一體的金屬片或非金屬片。
⑥ 介面的基本組成及它的功能
介面電路有以下一些功能作用: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I/O介面是電子電路,通常是IC晶元或介面板,其內有若干專用寄存器和相應的控制邏輯電路構成.它是CPU和I/O設備之間交換信息的媒介和橋梁.CPU與外部設備、存儲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I/O介面的硬體主要有: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
⑦ usb介面4個引腳各是什麼功能
usb介面從左至右排序,各引腳功能如下:
引腳1:電源。USB設備供電埠(+5V)。
引腳2:接入南橋,傳輸數據。
引腳3:傳輸數據。但兩個引腳各有不同,是傳輸信息的高地位不同。
引腳4:接電源地線。構成電路。
引腳,又叫管腳,英文叫Pin。就是從集成電路(晶元)內部電路引出與外圍電路的接線,所有的引腳就構成了這塊晶元的介面。引線末端的一段,通過軟釺焊使這一段與印製板上的焊盤共同形成焊點。引腳可劃分為腳跟(bottom)、腳趾(toe)、腳側(side)等部分。
usb介面引腳線介面線束顏色:
排列方式從左到右是:紅白綠黑。
紅色-USB電源:標有-VCC、Power、5V、5VSB字樣。引腳1。
綠色-USB數據線:(正)-DATA+、USBD+、PD+、USBDT+。引腳2。
白色-USB數據線:(負)-DATA-、USBD-、PD-、USBDT-。引腳3。
黑色-地線:GND、Ground。引腳4。
USB是一種常用的pc介面,他只有4根線,兩根電源兩根信號,故信號是串列傳輸的,usb介面也稱為串列口,usb2.0的速度可以達到480Mbps。可以滿足各種工業和民用需要。
USB介面的輸出電壓和電流是: +5V 500mA 實際上有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2V 也就是4.8-5.2V 。
usb介面的4根線一般是下面這樣分配的,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把正負極弄反了,否則會燒掉usb設備或者電腦的南橋晶元:黑線:gnd 紅線:vcc 綠線:data+ 白線:data-。
⑧ 介面晶元是什麼
介面晶元就是內有介面電路的晶元
介面電路有以下一些功能作用: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I/O介面是電子電路,通常是IC晶元或介面板,其內有若干專用寄存器和相應的控制邏輯電路構成.它是CPU和I/O設備之間交換信息的媒介和橋梁.CPU與外部設備、存儲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I/O介面的硬體主要有: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
⑨ UART介面的專用集成電路研究意義是什麼
1.擴展方便。對於串列介面比較多的應用,一般MCU的UART是不夠用的
2.降低成本。對於沒有MCU只有CPLD的應用,如果在CPLD里做UART,佔用資源較多,代價較高
3.提高性能。MCU的UART大都速率偏低,而物理層的收發器現在做到幾十M的都很多(485),甚至上百M(MLVDS);另外MCU的UART一般以16倍波特率采樣,然後取第7、8、9三個采樣值判斷,這方面如果改進一下,對抗干擾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