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雲和縣水電路

雲和縣水電路

發布時間:2021-02-24 08:50:33

Ⅰ 浙江一共有多少個縣

浙江全省轄11個地級市,37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合計一共8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浙江地處中國東部沿海最東端長江三角洲南翼,省會為杭州。古代歷史上,浙商還與粵商、徽商、晉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

浙江既富名山勝水,又多文物古跡,是中國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普陀山是「海天佛國」,為中國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莫干山號稱「清涼世界」,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雁盪山則以「造型地貌」聞名,多奇石怪岩,又是動植物寶庫。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華三洞、廬瑤琳仙境令人嘆為觀止。

富春江之美、錢塘潮之雄素負盛名。湖泊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鄞縣東錢湖等,千島湖(新安江水庫)則算是人工湖中的佼佼者。從大禹、越王勾踐、王羲之、白居易、蘇軾、陸游、岳飛到近代魯迅、秋瑾、周恩來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遺跡。京杭運河從這里開始。天一閣被稱為「天下第一藏書樓」。杭州、紹興、寧波都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省主要劇種有越劇、婺劇、紹劇、甬劇、姚劇、甌劇、等 。溫州市越劇團出演的新編同名著名南戲《荊釵記》,在1999年8月19日在沈陽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戲劇節上獲得了「滿堂紅」(十項大獎),使已有800多年歷史的越劇在戲劇舞台上大放光彩,實際上越劇《紅樓夢》、《五女拜壽》等優秀曲目早已享譽海內外。

而全省旅遊重點則為杭州,素以「人間天堂」馳譽世界,文物古跡遍布城內外,因此成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遊熱點之一。 地方文藝: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戲劇美術大省」之稱譽。遐邇聞名的河姆渡、良渚文化遺址的發掘,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浙江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南戲發祥地和越劇的故鄉,有著十分豐富和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

(1)雲和縣水電路擴展閱讀:

浙江簡介:

1.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

2.截至2017年9月15日,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市,下分8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7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 。截至2013年底時共有1324個,包括639個鎮,264個鄉(包括14個民族鄉)和421個街道辦事處。

3.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據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浙江陸地面積10.43萬平方千米 ,佔全國的1.09%,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4.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等文化遺存。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5.浙江是中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 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在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21年位居中國第一,實際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6.浙江屬於長江經濟帶南翼,與安徽、江蘇、上海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22年將舉辦第19屆亞洲運動會。

Ⅱ 雲和有什麼好吃

回來雲和快六年了,這個城市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城市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但應有盡有,人們生活的很悠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我不敢說我的生活態度有多好,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希望自己能灑脫點吃喝玩樂。其實,我還真想當個吃貨。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在我看來可以滿足吃貨們胃口的好地方。

店鋪類

1、 仙人掌水餃:新華街靠近實驗小學

東西很不錯,可以吃到很多種餡的水餃。記得五年前回到雲和妹妹第一次給我帶了仙人掌的水餃,那一次之後我就開始成了這里的常客。五年來,我和仙人掌之間最大的變化在於以前我拿出十塊錢還可以找零,而現在我拿出十塊錢還要補零。社會的進步對於我們這些過小日子的小市民來說變化也太巨大了,從最早的三塊錢一份到今天最高的十五塊錢一份,我的天哪,這吃的可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民幣啊,心疼中……

PS:此店白天不營業,一般下午5點左右開門,且經常間歇性關門(生意可以這么做,我想這個老闆應該也是很享受很成功的)。

2、 老體委水餃:仙人掌向東50米

如果說仙人掌水餃是因為特色受歡迎,那麼這家店真正吸引我的是老闆追求完美的熱情,這是我見過的最實在的老闆(要是老闆知道我這么誇他,會不會給我弄個貴賓卡,哈哈),他的終極目標不在於賺多少錢,而在於做出最好吃的東西回饋消費者。因此相對來說這家店的水餃價位明顯低於仙人掌,但東西也絕對是正宗好吃的。喜歡在夏天的時候叫上一杯冷飲,然後讓老闆弄一份蛋黃煎餃,那種感覺老爽了,夏天快點來吧。

PS:一般全天營業,特別推薦這里的豆腐皮,湯料很足,口感十足。

3、 大腸米線:仙人掌和體委中間

這是一家很有味道的店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大腸米線了。此店最大的特色在於米線不是像別的店家一樣水煮,而是放在鍋里蒸熟,因此口感很勁道,很有彈性(不過近年來似乎失去了以前的那種口感和味道,也許和米線質量下降及工序變化有關系)。原來的老闆是個體形有點胖的阿姨,人很好很健談,經常給熟人加料(哈哈,很會做生意哦),近來更多進行操作的換成了她的兒子,同樣也繼承了他母親的手藝和口才,只是在時間火候的把握上可能比他母親稍差,但是經過時間磨礪我覺得這種口感肯定會得以延續。

PS:此店的蒜泥非常香,只此一家。

4、 茂金鴨頭店:新華街與菜市路交接處

回雲和第一次喝酒就是在這家店,並且直到今天朋友還是會拿當天我的酒量出來說事,這讓我很「慚愧」,因為其實我不喜歡喝酒,酒量也只是從老爸老媽那裡遺傳了一點點。此店白天不營業,老闆做的主要是夜宵的生意。相對於一般小炒店來說環境很一般,但適合我們這些喜歡熱鬧喜歡大手大腳的小市民。說不上有什麼特色,但就是可以讓你每隔一段時間就忍不住要去光顧。我個人認為這家店最好吃的是螺絲,從前的我真的不喜歡吃這么沒有盼頭的東西,但是這家店的螺絲顛覆了我所有的想法。

PS:晚上約上三五好友到此小聚,喝喝小酒,放空心情,是個很好的去處(而且在這里最好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大聲到肆無忌憚的講話,可以拋下很多世俗的東西)。

5、 蒸餃店:茂金鴨頭店隔壁

蒸餃店的蒸餃味道不錯,最重要是皮薄餡足(不會像大餛飩一樣可以偷工減料,嘿嘿)。蒸餃店的老闆和鴨頭店的老闆都是很會做生意的人,由於有時候節假日顧客較多,因此蒸餃店與鴨頭店經常合作經營,你可以選擇任意的其中一家吃上兩家的東西,這種合作的生財之道真的適合很多商家學習。

PS:有點小遺憾就是以前蒸餃店的老闆差不多三年前回老家了,所以現在的老闆做的東西雖然味道還在,但總體感覺還是比以前欠點火候。

6、 其榮手打面:水電路(連接新華街和解放街的一條沒多少人知道名字的路)

三年前登說要帶我去吃手打面,結果直到今天也沒見她履行諾言,好在我自己最後找到了這個比較難找的地方。這就是一家面積不大的普通麵店,老闆是個長的特別有喜感的中年男人(當時我覺得這個人很像我同學的大哥,所以特親切)。此店的東西很實惠,特別是當我發現老闆娘在面里加蘿卜絲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哪是賺錢,簡直就是「敗家」嘛(哈哈,老闆要看到這個估計以後真不給顧客加那麼多了)。老闆和老闆娘人都很好,而且記性也很好,好幾次我只要一到就知道我肯定要點小份的加雞蛋和油渣,甚至好幾次就把剩下的油渣全給我帶回家了,弄的我特別不好意思。

PS:強烈建議去的時候點個小份的,因為大份的真的很多,一般人都會浪費,想想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填不飽肚子,所以我們一定不能這樣浪費資源。

7、 姐妹小炒:南門橋頭向雲中方向走50米

這家店在雲和的名頭就好像樓外樓在杭州,很少能碰見幾個不知道的。其實它的另外一個稱呼才是響亮名頭的由來——老麽店。在這里你可以吃到很多很家常的菜式,並且價格實惠,我想這就是大家都喜歡來這里吃飯的原因。這年頭吃過了太多酒店的菜式,所以特別害怕看見酒桌上的東西,反而這種家常的東西是人們生活中極其缺乏的,因此隔三差五的到這個地方吃飯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我比較喜歡這里的酒糟大腸和梅菜扣肉(發現自己很肉食),很下飯的那種。俺們現在一群人正嘗試著做這種家常味道的菜式,向好男人好媳婦靠近,哈哈。

PS:此店還有一特色就是觀察點菜老闆寫字,龍飛鳳舞的,那是相當的「藝術」。

8、 一鳴真鮮奶吧:新建路耐克對面

與一鳴的緣分在大學就開始了,那時有過加盟的念頭,只是最後由於資金問題流產;那時去電視台錄制節目或者做群眾演員發的小票也是一鳴的牛奶。現在的一鳴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奶吧,它在自己的經營中加入了很多休閑娛樂的元素,有點類似於茶吧和桌游吧的感覺。休息的時候,去一鳴靜靜的坐著,點杯牛奶,聽聽音樂看看書,很小資的感覺。我沒覺得這里的東西有多好,只是喜歡這個小城市能有這么一個可以讓我安靜一會,可以讓我透過玻璃看人來人往的地方。

Ⅲ 甌江的水利概況

上游麗水市段長299.3公里,有4條一級支流航道。
小溪,自景寧縣沙灣至青田縣石溪鄉溪口,通航里程141公里,沿線主要停靠埠有標溪、梧桐、新亭、外舍、金鍾、渤海、陳村、白岩、仁宮等村鎮。該航段全在山谷中穿行,卵石河床,灘多流急,有大小灘136處,主要險灘69處,平均比降0.15%,灘上比降0.3%~0.467%,河面寬度80~200米,最低通航水位0.4米,枯水期最淺水深僅0.2米,船行十分困難。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為停航期。沙灣至外舍可通1.5~2.5噸木帆船,外舍至石溪口可通2~2.5噸機動木船。松陰溪、宣平溪、好溪,1985年以後均不通航。
甌江幹流河谷下切深,兩岸高峰夾峙,山勢險峻。溫溪街以上屬山溪性河流,岩性河岸,卵石河床,河道時寬時窄,深潭與淺灘相間,整條河流幾乎全在山谷中穿行。沿河除山嶴及支流匯入處有些台地外,僅大港頭至麗水的中游小平原和梅嶴以下的下游沖積平原。隨著緊水灘、石塘電站的建成,石塘至龍泉變成2個水庫回水區。龍泉至麗水航段龍泉至麗水段航道長117公里,沿線經大白岸、道太、安仁口、武溪、赤石、龍門、石浦、局村、石塘、大港頭、碧湖、石牛、蘇埠等村鎮。全段落差130米,平均比降0.134%,灘險120餘處,其中礙航較大的有65處。一般通航2.75噸舴艋船,正常水位上行需7~8天,下行2~3天。洪水期水流湍急,水勢洶涌,船舶有一段時間避洪停航。枯水期由於水深不足,2.75噸舴艋船上行僅載600~1000公斤,下行載1000~1500公斤,船到淺灘處還需結隊過灘,船工赤足下水,背扛肩推,十分艱苦。木排順水下行,由於枯水航槽曲率半徑過小,以及橫流影響,常有排尾打在灘上,致使木排打散,造成禍事的危險。
麗水至溫溪航段麗水(大水門)至溫溪下花門段航道處於甌江中遊河段,全長86.5公里。沿線主要村鎮有石帆、臘口、錦水、五里亭、禎埠、海口、石門洞、高市、芝溪頭、船寮、石溪、青田、圩仁、溫溪街等。該段航道洪水期水流湍急,枯水期灘多水淺,航行困難。該段航道總落差42米,平均比降0.05%,全線有險灘60處,平均1.5公里有一個灘,灘險處水深一般為0.6~0.8米,流速一般為1.0~2.0米/秒,比降一般為0.1%~0.2%。
下花門至河口航段該航段為甌江下游,長76.2公里,完全處於沖積平原地帶,河底為淤泥,河面開闊,正常水面寬度達1500米左右,為感潮河段,候潮500噸級海輪可抵溫溪港。
下游溫州市境內溫州港航道分口內航道(即甌江下游航道)和進口航道。
口內航道(甌江下游航道)上起甌江大橋上游1公里,下至甌江口內岐頭,全長47.5公里。按水深狀況,自西向東可分為4段:第一段從起點至郭公山腳,長12公里,江面寬為300~1300米,最淺水深為1.1米,乘潮可通航500噸級海輪;第二段由郭公山起經灰橋淺灘,至楊府山港區,航道長6.5公里,灰橋處有一過渡淺灘,水深不足2.5米。乘潮可通過淺水萬噸海輪;第三段由楊府山至龍灣,中間經過七都塗北航道或南航道。1985年11月起,因七都南航道淤淺,七都北航道成為主航道,長14公里,江面寬800米以上,最淺水深為2.9米,江道長年穩定,有良好的河相關系,乘潮可通淺水萬噸級海輪。龍灣至七都塗尾段的航道,彎曲較大,轉向角為1200。七都南航道為輔助航道,長13.5公里,江面寬1100~2000米,灘多水淺,最淺水深1.4米左右。第四段由龍灣至岐頭,長15公里,航道順直,江面寬在1500米以上,水深良好,磐石至龍灣的過江淺灘最淺水深為4米以上。
進口航道分兩條,一條為沙頭水道,從港口的岐頭至洞頭縣的小五星島,航道長12公里,最淺水深2.5米。1970年前,為進港主航道。後該水道逐年淤淺,進港船舶噸級又不斷增大,1973年調整為輔助航道,供3000噸級以下船舶進出港。另一條為黃大嶴航道,從岐頭至洞頭的青菱嶼檢疫錨地,長14公里。青菱嶼淺段水深不足6米,烏仙咀以西4.5公里淺段,最淺水深4.5米。民國時期,此航道是汽輪船進港主航道,最近十幾年水深逐年加深,從1972年10月1日起,該航道對外輪開放,乘潮時可通過萬噸級以上水輪。
溫州港,位於甌江下遊河口段,江面自西向東逐漸從1000多米開闊至5000多米。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依序列居港中。北岸後方山巒起伏,江口外洞頭島有103個島嶼,全港域廣水深、風平浪靜,是一個河口港和海灣港兼備的天然良港。溫州港處在我國海岸線的中段,南北輻射居中。沿海各主要港口呈對稱分布:北距上海港320海里、寧波港219海里;南距福州港192海里、廈門港393海里、台灣基隆港203海里。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的許多港口以及香港,都分布在溫州港南北扇形的海面上。 甌江自潮區界溫溪至岐頭角,長78公里,為河口段。其中從溫溪至梅嶴,長25公里,河床主要由徑流塑造而成,相對比較穩定;梅嶴至龍灣,長38公里,徑流和潮流相互消長作用比較強烈,河寬也迅速放大,在中潮位時梅嶴河寬為485米,至龍灣則達2400米,河段內邊灘交錯,灘洲眾多,又有支流楠溪江匯入,河床沖淤變化較多;龍灣至口門,長15公里,基本上受潮流控制,江面寬闊,並受一些山嘴磯岩制約,河床穩定。
海塘修築
據嘉靖《溫州府志》載:唐貞元年間(785~805),溫州刺史路應鑒於久廢河防,多水患,命民築堤樂成(今樂清縣)、橫陽(今平陽縣)界中,由是得上田,除水害。宋淳熙年間(1174~1189),樂清黃華東西大堤建成,後經歷代興修,自東至西有黃華塘、知廣塘、陳家塘、朱家塘、白鶴塘、法空塘、普覺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盤石塘、重石塘等11條海塘相連,總長4165丈。並建成重石至琯頭的支灣塘、田江塘,長1227丈,以及琯頭至白鷺嶼的琯頭塘、驛前塘、象浦塘,長1325丈。在甌江南岸,明弘治二年(1489)建成安塘,長700丈。明嘉靖年間(1522~1566)築沙城塘,即海濱長堤,南起一都長沙,北至沙村寨,塘長2619丈,用塊石砌築。清乾隆十三年(1748)築長沙塘,南起一都芙蓉岩,北至三都寧村城外,長4706丈;以及山北塘,南起三都蘭田馬道,北至四都三錯,長1050丈。
古時所築海塘,大多標准不高,防洪御潮能力低,尤其清末至民國時期,海塘失修、失管情況較為嚴重。建國後,在50年代對海塘進行全面整修,加高加固。1964~1966年,溫州市郊建成靈昆64塘及天河一期、海濱一期海塘。70年代先後建成龍灣、狀元兩條標准塘,全長6.9公里。到1990年底止,甌海、鹿城、龍灣及樂清柳市等沿海地區共建成海塘總長112.31公里,保護農田27.14萬畝,人口46.53萬人。其中保護農田萬畝、人口萬人以上的海塘有:鹿城塘,起自漁渡,止於下新塗,長16.17公里;龍灣塘,起自下新塗,止於龍灣塘,長14.42公里,永強塘,起自龍灣塘,止於老鼠山,長32.4公里;靈昆塘,建於靈昆島周圍,全長17.6公里;琯頭塘,起自烏牛水閘,止於琯頭,長1.1公里;慎江塘,起自西埭西,止於西埭東,長4.14公里;新陡門塘,起自田灣角,止於盤石南門,長2.73公里;盤石塘,起自盤石南門,止於橫河壩,長1.92公里。
海塗圍墾
海塗圍墾與海塘修築,相輔相成。隨著海塗淤積,海塘外移,圍墾面積不斷擴大。甌江河口早期的海岸線東至今溫瑞塘河,北至今樂琯塘河,到清康熙至光緒年間,海岸線南部已推移至今甌海縣永強塘河以東,北部推移至今黃華塘至盤石塘及三嶼塘一帶。今溫州市區的龍灣、甌海縣的永強、梧埏及樂清柳市以東等廣大區域,都是海塗淤積和人類長期修塘圍墾的結果。
建國後,海岸線以每年10~20米速度外伸,每三、五年即圍墾一次。50~60年代,主要高灘圍墾,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靈昆64塘,天河一期、海濱一期等3處。70年代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三江、天河二期、靈昆74塘、靈昆75塘及海濱二、三期工程等6處,並由高灘圍墾向低灘促淤圍墾方向發展。1978~1979年,實施了靈昆島南口堵江促淤一期工程,共投工25萬工,投資103萬元,完成築壩拋石23.3萬立方米,築潛壩長278.5米。工程實施後,近10年來南口淤積量達436萬立方米,促淤效果較好。到1990年年底止,河口兩岸已累計圍墾面積4.6萬畝。
港口建設
甌江河口溫州港位於寧波、福州兩大港中間,地理位置和水域環境優越。唐、宋時期開始興盛,是當時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口岸。明代實行「海禁」,港口衰落。清光緒二年(1876),列為對外通商口岸,翌年建立溫州海關,港口復甦。建國後,已建成初具規模的綜合性對外開放港口。擁有碼頭62座,計泊位76個,碼頭總長4266米,原最大泊位為5000噸級的楊府山1號碼頭,1989年,龍灣港區建成萬噸級雜貨和多用途泊位各一個,1990年,溫州電廠建成二萬噸級專用煤炭泊位一個,在盤石水域還建有一萬噸級和二萬噸級過駁浮筒泊位各1個。全港年總吞吐能力497萬噸。
甌江河口由於沙灘移動頻繁,航道變遷不定。自清光緒二年(1876)溫州開埠後,西門至朔門河段,水深達5.5~6.7米,民國元年(1912)和15年(1926)兩次大台風洪水後,使原來由江心嶼南面通過的甌江主流改從北面通過後,朔門一帶水深條件惡化,對港口航運帶來嚴重影響。建國後,1964和1968年,雖曾兩次挖泥疏浚,但效果不大。為摸清山溪性潮汐河口河床演變規律和整治方案,後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製成甌江河口河工比尺模型,經反復試驗和研究論證,決定採取穩定河勢,控制主流流向的治理方案。從1971年開始,對航道進行了多次整治:1971年在甌江北岸上村附近至江心嶼的新塗,拋石50萬立方米,建順壩2條,潛壩1條,總長5175米,迫使甌江主流從南江通過。同時在南江開挖一條長4150米,寬60米的深槽,共挖泥119萬立方米,使南江朔門、西門一帶碼頭前沿水深逐步達到5米以上;1972年在甌江北岸楠溪江口的龜山腳下,修築東、西丁壩,把水流挑向南岸,沖刷安瀾、振華港區河床,並在各碼頭前沿挖一條長2525米,寬120米的深槽,使安瀾碼頭前沿水深恢復至5米以上,門坎沙埂逐漸消失,1973年,為穩定七都南航道水深,建老虎岩東丁壩,1974年,為改善楊府山港區水深,建灰橋順壩長7600米;1976年,為整治七都南板橋淺灘,建丁壩長700米。上述整治工程,共投資700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9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2座。20世紀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80年代在幹流龍泉溪河段先後建成緊水灘大型水電站、石塘中型水電站;90年代又建成玉溪中型水電站;進入新世紀華東第一高壩——灘坑水電站順利建成蓄水。
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新中國成立後,甌江治理開發從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幹流,從單一的防治,逐步轉向以水力水電為龍頭,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綜合開發利用。至2008年底,已先後建成大中型水庫33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分別是緊水灘水庫,灘坑水庫,總庫容達62.4億立方米;建成水電站436座,總裝機容量71.5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10座,容量52萬千瓦。 甌江流域大中型水庫情況工程名稱類別所在河流總庫容萬(立方米)主要功能集雨面積(平方公里)緊水灘水庫大型龍泉溪139300發電、防洪、航運、漁業2761灘坑水庫大型小溪415000發電為主,防洪、灌溉、3330鍾前水庫中型白石溪234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38.7白石水庫中型白石溪130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48.5金坑水庫中型船寮港2040發電為主,灌溉、養殖97.3大奕坑水庫中型大奕坑源2840發電為主61.81北溪水庫中型大源溪3820發電為主,兼防洪、養殖132霧溪水庫中型浮雲溪1170灌溉、防洪為主29.7高溪水庫中型高溪1017灌溉為主,防洪、發電26大洋水庫中型盤溪1688發電,防洪36.94金溪水庫中型金溪1973發電、防洪118仰義水庫中型瞿溪1350供水、灌溉、防洪11.5玉溪水庫中型龍泉溪1453發電為主,供水、航運3407大白岸水庫中型龍泉溪2470發電150石塘水庫中型龍泉溪8271發電為主,兼有航運3234瑞垟二級水庫中型龍泉溪1485發電86.2岩樟一級中型龍泉溪1143發電109大岩坑水庫中型南陽溪1125發電、養殖、下游供水100.2瑞垟水庫中型瑞垟溪1066發電為主,防洪、灌溉23.65澤雅水庫中型戍浦江5713防洪、供水102成屏二級中型松陰溪1346發電為主,灌溉、防洪215成屏一級中型松陰溪5230發電為主,灌溉、防洪185東塢水庫中型松陰溪1460供水、灌溉、發電52應村水庫中型松陰溪2349發電79.6梧桐源水庫中型松陰溪1658灌溉為主、結合發電53.2雅溪水庫中型小安溪3000發電184上標水庫中型小溪2159發電30.1英川水庫中型小溪3731發電199雙坑口水庫中型小溪1470發電38左溪一級水庫中型小溪1346發電90.2謝村源水庫中型謝村源1473灌溉為主、結合發電47.2黃村水庫中型嚴溪1845城市供水為主,發電150.7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古人因勢利導在此築壩攔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個平原。大壩在大溪與松蔭溪匯合處的大港頭向西500米處,弓形大壩弓腳南端在堰山山腳,北端在引水渠東岸大堤,大堤上植著數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壩兩端基腳更為牢固。同時,大溪從龍泉港下來的水流,在匯合處必定產生旋轉,部分水流向西沖向攔水壩,可抵消松蔭溪大水對大壩的沖力。這是通濟堰攔水壩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古方塘,有1700多年,是甌江流域最早有記載的水利工程。古方塘在浙江省縉雲縣胡源鄉上宕村和上坪村附近的古方山頂上,海拔近1200米,是甌江上游主要支流盤溪的發源地。古方塘修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明永樂八年(1410年)八月十五日重修,有古石碑記載立於塘邊。舊古方塘壩高約18米,長26米,蓄水量為10萬立方米。1970年重修後,現為壩高38米,長130米,庫容為128萬立方米。主要灌溉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等胡源鄉的大半個鄉,現在古方山腳建有沖擊水力發電站一座,充分發揮了發電灌溉的綜合作用。
灘坑水電站,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甌江支流小溪中段,庫區大部分在景寧畲族自治縣,電站在青田縣境內。灘坑水電站2004年10月31日,主體工程開工,2008年4月29日,灘坑水電站正式下閘蓄水。2008年8月15日,灘坑電站1號機組並網發電,2009年1月12日灘坑電站2號機組並網發電,2009年7月10日,灘坑電站3號機組並網發電,進入商業運行。灘坑水電站水庫總容41.5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60萬千瓦,電站年發電量為10.35億千瓦時。攔河大壩壩頂高程為171米,壩頂長506米,最大壩高162米,為華東第一高壩。
緊水灘水庫,位於甌江上游雲和縣城北,集水面積2761平方公里,是甌江幹流水力資源開發的第一座工程,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及發展淡水漁業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1981年10月開工興建,1986年6月大壩竣工。大壩水庫總庫容13.9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88年6台機組全部投產,為華東電網提供25萬千瓦的調峰容量和5萬千瓦的負荷備用與事故備用容量,多年均發電量可達4.9億千瓦時。水庫面積達34.2平方公里,可增加養魚面積4萬畝。水庫蓄水後使下游大溪流量得到調節,遇20年一遇洪水時可削減洪峰流量57%,對提高麗水市區及碧湖鎮的防洪能力,保護麗水、碧湖兩盆地7萬畝農田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塘水電站,是甌江流域最大的河床式中型水電站。是緊水灘水電站的二級電站,兩站相距22公里。石塘電站在雲和縣境內,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234平方公里,至緊水灘區間集水面積473平方公里;水庫為河道型,總庫容8300萬立方米,進行日調節。電站裝機總容量7.8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89億千瓦時。電站樞紐由攔河大壩、發電廠房、開關站、升壓站和通航過筏設施等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04.9米,最大壩高38.9米;壩頂總長255米。

Ⅳ 雲和湖仙宮景區的門票信息

門票類型 門市價 同程價 聯票(水電工業游+仙宮漁樂游) 98 88 仙宮漁樂游 50 45 購票須知
1.景區開放時間:版8:30—17:00
2.取票地權點:雲和縣緊水灘鎮遊客中心售票廳
3.特殊人群預定標准:
A.免費政策:1.2米以下兒童免票
B.優惠政策:身高1.2-1.5米購兒童票半票,7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購半票
4.發票說明:網路預訂景區門票不提供發票
5.購票須知:對於免票和半票的遊客需收遊船費20元;春節2012.1.22-1.23期間閉園;2012.1.24-1.28號期間景區門票免費,僅收20元的遊船費

Ⅳ 蓮都區、龍泉市、松陽縣、雲和縣、青田縣、縉雲縣、遂昌縣、慶元縣、景寧縣分別有什麼美譽

縉雲縣,簡稱縉,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地處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區,位於北緯28°25′-28°57′,東經119°52′-120°25′,東臨仙居、永嘉,南連青田,西鄰蓮都、武義,北接永康、磐安,面積1503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為4.6平方公里,轄9鎮15鄉642個行政村。郵政編碼321400,長途電話區號為0578。 縉雲縣始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五雲鎮。 縉雲縣地處括蒼山與仙霞嶺的過渡地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全縣總面積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為括蒼山脈最高峰,壺鎮、新建是境內兩塊最大的河谷盆地。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由於地勢高低懸殊,形成「一山有四季,山前山後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29.2-24.5℃,極端最高溫達41.9℃,1月平均氣溫5-2.3℃,極端最低溫達-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無霜期245天。主要河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等,分屬甌江、錢塘江、靈江三大水系。好溪為境內最大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境,幹流全長100餘公里。流域面積791.8平方公里,全縣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13.69億立米方,人均佔有水資源3321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總蘊藏量8.3萬瓦,人均0.2千瓦。水和水力資源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盤溪電站為「一水多用,梯級開發」的典範,為聯合國指定的亞太小水電技術培訓實驗基地。 縉雲縣境內非金屬礦產極為豐富,已發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潤土、石英砂、螢石等。其中,沸石貯量約3億噸,居全國第四,質量第一。建材礦產以凝灰岩、花崗岩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為麗水市主要產糧區之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1994年,仙都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評為4A級旅遊區。鼎湖峰號稱「天下第一奇峰」,相傳為黃帝升天成仙之地。黃帝文化源遠流長,黃帝祠宇是中國南方朝拜軒轅黃帝的中心,已與陝西黃陵形成「北陵南祠」格局。該景區逐步成為浙江西南旅遊熱點和影視天然攝影棚。仙都「奇峰異石」、「田園風光」、「黃帝文化」集於一身,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每年遊客達100多萬人次,旅遊業年總收入3億元左右,旅遊業已成為該縣三產的龍頭。 全縣人口為43.6萬,其中60歲以上人口為5.8萬,佔全縣總人口的13%,已進入老齡化縣。性別比例為108:100。平均壽命為75歲。民族以漢為主。 近年來實施了「開放興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的三大戰略,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2003年實現生產總值34億元,同比增長15.5%;工業農業總產值63.65億元,同比增長28.6%,其中工業總產值56億元。財政總收入3.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54%。全年實現自營出口總值6220萬美元。全社會出口收購總額13.8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153元。人口自然增長率4%。 [區位交通]330國道、金麗溫高速公路、金溫鐵路縱貫南北,穿城而過,建設中的台縉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北到省會杭州為2.5小時路程,到上海為4小時路程,已納入上海四小時交通圈。到周邊市所在地僅1—3小時路程。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工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是全縣經濟主導產業,主要經濟增長點。2003年工業產值達5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8%,實現了兩年翻一番目標。工業園區是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平台。新碧工業園區規劃面積為20平方公里,是該縣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處在麗水市北大門,利用與永康接壤的區域優勢,主要接納永康等周邊縣市的輻射,接受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對接。五東、壺鎮兩個城市功能區是該縣另外兩個重要工業基地。五金電動機械、縫紉機、燈管、摩配件(電子儀表)、建材製品為本縣五大優勢行業。 [基礎設施]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針對縉雲地處山區,縣城城區面積小,集聚力非常有限的實際,提出圍繞「再造一個新城」目標,突出抓好新區開發。近年來共投入城市建設資金8億元,加快了縣城新區開發,縣城城市規模已由原來的2.41平方公里擴大到2003年底的4.6平方公里,新區集聚人口1.5萬人,縣城常住人口從1998年的不足4萬增至2003年5.5萬。連接區域內外和城鄉的水、電、路、訊等設施不斷完善。全縣電話普及率達75%,行動電話實現鄉鎮基本覆蓋,有線電視用戶覆蓋達50%以上。城鄉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 [農業農村]農業主導產業是麻鴨(畜禽養殖)、黃花菜、高山蔬菜、茶葉等,全縣有15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6萬戶。2003年有13家企業的18個農產品被認定為浙江省綠色農產品,有14個農產品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筍峰」、「蠶峰」等3個品牌茶葉被中科院認定為有機茶,實現了我縣有機食品零的突破。農村工作得到加強,2004年初出台實施了《縉雲縣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試行辦法》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先貸款、免費培訓等多項優惠政策,建立健全了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各項制度。全縣享受低保的對象共3131戶5263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小康縣建設工作穩步推進,2003年,全縣共有76%的鄉鎮、57%的行政村通過了市級小康驗收。壺鎮鎮湖川村被授予全省首批小康示範村。 [社會事業]重視科技發展,2003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教育是縉雲縣一大品牌,2003年初升高比例為84%,提前實現「十五」全省目標,高考升學率穩居麗水市第一,上線人數是麗水市9個縣市總和的三分之一。縉雲中學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文體活動蓬勃展開。醫療服務能力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示範區建設深入開展,2003年通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驗收。 仙都,在麗水市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岩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景名勝區由仙都、黃龍、岩門、大洋四大景區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其中,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雲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架鼎煉丹,跨龍升天時,鼎塌成湖,故稱「鼎湖」。黃帝祠宇作為仙都風景名勝區最主要的人文景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構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倪翁洞又名初陽谷,相傳是老子學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於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景區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出時任縉雲縣令、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最負盛名。 帥哥天下處處有,俊男不獨在縉雲!呵呵。 參考資料:<a href="http://www.jinyun.gov.cn/zjjy/jygl/qhfw/" target="_blank">http://www.jinyun.gov.cn/zjjy/jygl/qhfw/</a>

Ⅵ 雲和白鶴尖怎麼走

在雲和縣崇頭鎮、黃源鄉、沙鋪鄉三鄉交界之處,以雲和最高峰白鶴尖為中心,綿延十幾里,5月的滿山遍野的杜鵑,9月遍地都是的野山楂,引來許多縣內外戶外愛好到此登山,這次我們有幸運在山上扎營,看到平日難得一見的雲海,流雲,還有神奇的佛光,更讓白鶴尖增添了幾分魅力。很多人打電話到好男人和我這里問路,登白鶴尖有三條線路可以選,為方便大家,我在這里對三條路線做一簡單的介紹:

1、 車行至黃源鄉陳塢村,從村後小路上山,此路最近也最好走,但入口有點難找,可向村民詢問一下便可,只是半山腰山上有此樹木被砍伐了,原來的小路有一小段找不了,但從山形可以判斷出方向(這段路起點有個山澗水源干凈可以補給水),過了這段,再穿過一片樹林可到山脊,休息一下再隨著山脊向上半個小時可到白鶴尖頂。這條路線最短,途中可以補給水,而且在山的西面,適合上山基本上曬不到太陽。

2、 車行至不到黃源鄉葉洋坳頭,路邊有一涼亭,亭邊有一小道,沿著小道前行半個小時可見一十字路口,向右是上山的路,向前是下梅竹村,上山的路應該是山水沖刷形成,有許多滾石,行走時要小心看路,上行一個多小時可到與第一線路相交的山脊位置,休息一下再隨著山脊向上半個小時可到白鶴尖頂。這條路線最短,在山的東面,適合下山可少曬不到太陽,時間充足還可以到梅竹村轉轉,看看梯田古村。

3、 第三條路適合兩天驢行,可有多種走法,一、車行至梅竹村從村上頭一山澗邊山路上行這段古道保存的較好,山路兩邊植被完好多樣,山澗蜿蜒於路邊,行走其中讓人心曠神怡,拾階而上回頭可見梅竹村全貌,村邊梯田、竹海、還有蜿蜒的康莊公路,此景隨著海拔的提升景色隨著改變。經不到兩個小時時間可到一山坳處,有一三叉路口,應是早年林場留下的,路面四五米寬,較為平整,但因多年無人行走已長滿雜草,如是大部隊過來可在此處扎營,從此上到山頂只用半個小時,而且水源方便不遠處路邊就可取水。在此向前可通沙鋪鄉朱宅村;向左可通通天嶺嶺頭於通往沙鋪的公路相交,從左側邊上山脊穿越樹林上山即是另一高峰白鶴仙尖,其與白鶴尖相對,海拔略低於白鶴尖;向右已無路,但是我們上到白鶴尖頂峰之路,只好從樹林中穿越,這段路有點難走,但日後經村民稍做整理即可。到山頂最高峰後向前可見一鐵塔,鐵塔邊上杜鵑花叢中就是我們這次的營地。二、車可行至坑根村,延著坑根至梅竹的小道到梅竹村,再接上前面說的路線,此段小道延著兩村梯田從邊上蜿蜒而上,也挺有味道。三、想ZN的車行至崇頭鎮從武代峰水廠出發沿山路開始起點海拔300左右,向上至坑根村(海拔800左右)、梅竹村(海拔1000左右)可在梅竹農家中飯後休息一陣,再延前面說的路線上山扎營。第二日,可選下山看看梅源梯田就早點回家休息,也可繼續ZN的,並且天氣不錯的情況下,可以先下到前面說的林場老路,向前到朱宅村,再到沙鋪鄉政府,中飯時間大致可到,中飯後可以穿越沙鋪礱大峽谷,到沙鋪礱水電站上車回家,時間有點緊,路上要抓緊時間。

Ⅶ 雲和緊水灘可以露營嗎

雲和風景名勝仙宮湖崛立在雲和縣緊水灘的浙南第一壩緊水灘水電站大壩,將滔滔甌江攔腰鎖住。在水電站建成的同時,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緊水灘庫湖。1993年8月9日經地區行署批准,改名為仙宮湖。放眼全湖,碧波盪漾,晶瑩似鏡,周圍千姿百態的奇岩異峰、浩如煙海松濤,點綴湖邊的村莊、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這里廣闊的湖面,煙波浩渺,水山相連,望不盡頭。與千島湖相比,雖無「千島」之態。但湖中島嶼正在一個個形成。隨著蓄水位的漸漸增高,將會出現「湖心之島」。那晶瑩澄碧的湖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瀲灧的波光,似一顆閃眼的明珠,鑲嵌在群山峻嶺之中。湖兩旁的松杉。翠竹掩映於湖唇,好似綉上一道花邊,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謂「人行明鏡中」了。這山景水色不會遜色於西湖之秀。仙宮湖之美,還在於湖光山影多變,奇妙絢麗。湖周圍的二十多萬畝群山林濤環拱,環湖一周有近百公里之長.湖面隨著甌江的原道彎彎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彎彎。因而構成了許多湖灣、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靜幽之處。船行湖面繞過一山又一灣。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態,奇妙無窮。遠遠望去是「山重水復疑無路」,近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湖」。倘若天氣作變,更給景色增添妙異的變幻。晴天,頭上藍天萬里,腳下碧波千頃,點點白帆移動,轟轟船隻掠過,舉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顧盼,卻置身於綠水青山之中。雨天,霧靄茫茫,層林碧水連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雲霧瓊樓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龍門一帶,水域寬闊,島嶼列布,湖區四周還有「九潭十八灣」、「夏洞天」、「龍老洞」、「蝴蝶洞」、「牛頭山」等勝景。仙宮湖不愧為特具魅力的旅遊勝地。梅源梯田梅源梯田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為一處自然景點,位於雲和縣崇頭鎮,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麗龍一級公路12公里,距縣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級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攝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攝,12公里處的吳坪村和18公里處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攝點,該景點拍攝線路長,可以容納大量旅遊者。

Ⅷ 緊水灘水電站的介紹

緊水灘水電站,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緊水灘鎮西北金水峽口,距雲和縣城12km,系國家版開發甌江流域龍權泉溪幹流梯級發電的第一級水電站,隸屬省電力工業局。安裝水輪發電機組6台,單機容量5萬kW,總容量30萬kW。電站設計發電水頭69m,單機發電流量 84.7立方米/秒,設計年發電量4.9億kWh,裝機年利用小時1633h。保證出力3.03萬kW。電站水庫集水面積2761平方公里,占龍泉溪流域總面積3548.85平方公里的77.8%。多年平均降水量 1833.8mm,年平均徑流量31.5億立方米。

閱讀全文

與雲和縣水電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維修放三星售後好幾天安全嗎 瀏覽:982
防水淋雨了怎麼辦 瀏覽:960
南寧的蘋果維修點 瀏覽:114
錘子售後維修價格表 瀏覽:236
已經建好的房怎麼做地面防水 瀏覽:73
汽車內飾改裝翻新大概多少錢 瀏覽:390
如何判斷洗衣機是不是翻新的 瀏覽:999
珠海世邦家居1號館 瀏覽:659
防水的電話手錶怎麼弄壞 瀏覽:455
電信上的錢袋子怎麼翻新 瀏覽:273
泥石流怎麼做防水 瀏覽:263
楊柳做傢具 瀏覽:848
聯想筆記本怎麼打開防水功能 瀏覽:286
樓房頂最好的防水怎麼做 瀏覽:131
南京物聯感測智能家居 瀏覽:654
深圳沙井二手傢具市場 瀏覽:102
大理石傢具優缺點 瀏覽:241
國家電網一個月交多少公積金 瀏覽:857
傢具店長培訓哪些方面 瀏覽:514
親家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