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船舶名词有哪些
战斗舰艇 水面战斗舰艇 航空母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护卫舰 护卫艇 猎潜艇 导弹快艇 鱼雷快艇 破雷舰 扫雷舰艇 猎雷舰艇 布雷舰艇 登陆战舰艇 登陆舰 登陆艇 潜水艇 常规潜艇 核潜艇 辅助舰船 航行补给船 供应船 侦察船 靶船 消磁船 导弹卫星跟踪测量船 医院船 防险救生船 试验船 修理船 训练船 捞雷船 商船 运输船 客船 客货船 旅游船 货船 干货船 杂货船 多用途货船 散货船 运煤船 矿砂船 矿油船 油散矿船 运木船 液货船 油船 原油油船 成品油船 液化天然气船 液化石油气船 化学品船 冷藏船 集装箱船 滚装船 运畜船 载驳船 渡船 驳船 工程船 海洋调查船 挖泥船 起重船 打桩船 打捞船 航标船 布缆船 水道测量船 测量船 破冰船 渔政船 渔船 捕鲸船 捕鲸母船 渔业基地船 拖船 顶推船 推船 港务船 农用船 浮油回收船 趸船 游艇 工作艇 消防船 赛艇 舢板 海船 远洋船 极区船 沿海船 海峡渡船 内河船 排水型船 全潜船 半潜船 高性能船 滑行艇 气垫船 水翼艇 冲翼艇 小水线面双体船 机动船 蒸汽机船 汽轮机船 柴油机船 燃气轮机船 核动力船 电力推进船 机帆船 非机动船 帆船 螺旋桨船 平旋推进器船 喷水推进船 喷气推进船 单体船 双体船 多体船 双壳船 平甲板船 长艏楼船 长艉楼船 中机型船 艉机型船 艏升高甲板船 艉升高甲板船 单甲板船 双甲板船 多甲板船 钢船 木船 水泥船 轻合金船 玻璃钢船 船级 船级社 国际船级社协会 入级 入级检验 入级符号 入级标志 船舶入级和建造规范 入级证书 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 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则 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 船旗国 船籍港 法定检验 国际船舶载重线证书 客船安全证书 货船构造安全证书 货船设备安全证书 货船无线电安全证书 货船安全证书 免除证书 国际吨位证书 国际防止油污证书 国际防止散装运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证书 国际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 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适装证书 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适装证书 船舶国籍证书 总布置 舱室布置 机舱布置 梯道布置 舱室 艏尖舱 艉尖舱 底边舱 顶边舱 边舱 底舱 双层底舱 深舱 甲板间舱 空隔舱 罗经甲板 驾驶甲板 艇甲板 游步甲板 起居甲板 直升机甲板 上甲板 起货机平台 通道 内通道 外通道 跳板 驾驶室 海图室 报务室 雷达室 机舱 机舱集控室 反应堆舱 锅炉舱 泵舱 锚链舱 舵机舱 通风机室 空调机室 消防控制室 应急发电机室 蓄电池室 货油控制室 陀螺罗经室 桅室 声呐舱 计程仪舱 泡沫室 二氧化碳室 测深仪舱 机修间 电工间 木工间 贮藏室 损管设备室 油漆间 粮食库 冷藏库 冷冻机室 起居舱室 居住舱室 船长室 大副室 二副室 三副室 轮机长室 大管轮室 二管轮室 三管轮室 船员室 客舱 货舱 货油舱 集装箱舱 冷藏货舱 车辆舱 液化天然气舱 液化石油气舱 邮件舱 行李舱 液舱 燃油舱 滑油舱 溢油舱 污油舱 压载水舱 专用压载水舱 污液舱 淡水舱 饮水舱 锅炉水舱 污水舱 循环滑油舱 全降落区标志 限制降落区标志 悬降区标志 船体型表面 裸船体 型排水体积 附体 主要要素 中站面 基面 中线面 主坐标平面 基线 主尺度 总长 垂线间长 水线长 设计水线长 满载水线长 型宽 水线宽 片体水线宽 最大宽 型深 吃水 型吃水 设计吃水 结构吃水 艏吃水 艉吃水 平均吃水 外形吃水 翼航吃水 龙骨净空 垫升船底净空 垫航吃水 船底净空 片体间距 满载吃水 空载吃水 吃水标志 型线图 艏垂线 艉垂线 格子线 中站 站线 型线 数学型线 型值 型值表 横剖面 中横剖面 最大横剖面 水线面 中纵剖面 纵剖线 横剖线 斜剖线 外廓线 水线 设计水线 满载水线 甲板线 甲板边线 甲板中线 舷弧 梁拱 梁拱线 舭部升高 舭部半径 龙骨线 龙骨设计斜度 龙骨折角线 龙骨水平半宽 折角线 隧道顶线 内倾 外倾 外飘 方艉浸宽 方艉浸深 船型系数 方形系数 棱形系数 垂向棱形系数 水线面系数 中横剖面系数 最大横剖面系数 主尺度比 长宽比 长深比 宽深比 宽度吃水比 长度吃水比 吃水型深比 前体 后体 水线平行段 水线前段 水线后段 平行中体 进流段 去流段 半进流角 方艉端面 艏踵 艉踵 轴包套 艉轴架 艉鳍 双艉鳍 前倾型艏 直立型艏 破冰型艏 球鼻艏 椭圆艉 方艉 巡洋舰艉 隧道艉 球形艉 球臌型剖面 气垫面积 排水量 型排水量 总排水量 空船重量 满载排水量 设计排水量 储备排水量 载重量 载货量 有酬载荷 载重量系数 压载 干舷 干舷甲板 载重线 载重线标志 载重量标尺 液舱容积 货舱容积 散装舱容 包装舱容 膨胀容积 容积曲线 舱容图 积载 积载因数 全船积载因数 吨位 总吨位 净吨位 苏伊士运河吨位 巴拿马运河吨位 吨位丈量 围蔽处所 免除处所 浮性 浮态 正浮 横倾 横倾角 纵倾 纵倾角 艏倾 艉倾 纵倾调整 浮力 损失浮力 储备浮力 浮心 漂心 重心 静水力曲线 邦戎曲线 横剖面面积曲线 费尔索夫图谱 水线面面积曲线 每厘米吃水吨数曲线 每厘米纵倾力矩曲线 型排水体积曲线 总排水量曲线 稳性 横稳性 纵稳性 初稳性 静稳性 动稳性 破舱稳性 大倾角稳性 复原力矩 复原力臂 稳性衡准数 横倾力矩 纵倾力矩 最小倾覆力矩 风压倾斜力矩 计算风力作用力臂 稳心 横稳心 纵稳心 稳心半径 稳心曲线 重稳距 初重稳距 修正后初重稳距 静稳性曲线 稳性消失角 最大复原力臂角 动稳性曲线 动横倾角 动倾覆角 形状稳性力臂曲线 自由液面 自由液面修正 进水角 极限重心垂向坐标曲线 不沉性 水密分舱 容积渗透率 面积渗透率 业务衡准数 分舱因数 可浸长度 许可舱长 破舱水线 损失水线面面积 分舱吃水 分舱载重线 最深分舱载重线 限界线 对称浸水 不对称浸水 扶正注水 船舶快速性 船舶阻力 湿面积 滑行艇底面积 滑行航态湿面积 航速 拖曳航速 自由航速 设计航速 服务航速 试航速度 总阻力 摩擦阻力 粘性阻力 压阻力 粘压阻力 兴波阻力 波型阻力 空气阻力 附体阻力 尾流阻力 飞溅阻力 汹涛阻力 浅水阻力 浅水效应 限制航道阻力 粗糙度阻力 江面坡度阻力 江面坡度推力 阻力系数 形状系数 续航力 海军系数 污底 自航因子 推力减额 推力减额分数 推力减额因数 伴流 标称伴流 实效伴流 伴流分数 伴流因数 有效推力 推力功率 有效功率 收到功率 推进系数 推进效率 船后推进器效率 船身效率 相对旋转效率 船舶推进 推进器 螺旋桨 右旋 左旋 内旋 外旋 螺旋桨直径 螺旋桨盘 螺旋桨盘面积 螺旋桨基准线 螺旋桨中点 螺旋桨平面 桨毂 毂径 毂径比 毂长 桨叶 最大叶宽 最大叶宽比 平均叶宽 平均叶宽比 叶面 叶背 母线 叶面参考线 面节线 螺距 面螺距 等螺距 变螺距 螺距比 螺距角 叶根 根厚 轴线上叶厚 叶厚比 叶梢 叶端 梢厚 梢隙 导边 随边 纵斜 螺旋桨纵倾角 侧斜 侧斜角 投影轮廓 展开轮廓 伸张轮廓 叶侧投影 叶侧投影限界 投影面积 展开面积 伸张面积 投影面积比 展开面积比 伸张面积比 叶面比 叶切面 导边半径 随边半径 翘度 毂帽 抗谐鸣边 叶元体 进速 进角 螺旋桨推力 螺旋桨转矩 螺旋桨尾流 进速系数 表观进速系数 进速比 滑脱 推力系数 转矩系数 船舶拖曳力 系桩拉力 螺旋桨敞水效率 螺旋桨特征曲线 根涡 梢涡 螺旋桨设计图谱 直径系数 收到功率系数 推力功率系数 功率载荷系数 推力载荷系数 最佳转速 最佳直径 浸深 浸深比 可控螺距螺旋桨 对转螺旋桨 导管推进器 全回转推进器 串列螺旋桨 重叠螺旋桨 适伴流螺旋桨 反应推进器 喷水推进器 平旋推进器 空化螺旋桨 超空化螺旋桨 空气螺旋桨 明轮 侧推器 空化 背空化 云状空化 叶面空化 泡沫空化 桨毂空化 片状空化 无空化 超空化 叶梢空化 梢涡空化 尾涡空化 叶根空化 空化斗 空化衡准 空化数 临界空化数 空泡 空泡长度 空泡厚度 空泡压力 不稳定空泡 局部空泡 脉动空泡 定常空泡 不定常空泡 空蚀 船舶操纵性 横移 横漂 螺旋桨转艏效应 开环操纵性 闭环操纵性 静稳定性 动稳定性 渐近稳定性 水动力分量 水动力导数 孟克力矩 直线稳定性 方向稳定性 位置稳定性 航向保持性 转艏性 回转性 倒航操纵性 应急操纵性 操纵性衡准 可操纵域 入试航速 转舵阶段 过渡阶段 稳定回转阶段 回转迹线 回转周期 纵距 横距 反向横距 战术直径 回转直径 回转中心 枢心 回转速降 回转横倾角 回转突倾 初转期 转艏滞后 超越角 纠偏期 复向期 操纵周期 操纵性特征曲线 不稳定环 转船力矩 水下侧面积 舵空化 耐波性 适航性 耐波性衡准 船舶摇荡 纵摇 横摇 艏摇 垂荡 纵荡 横荡 谐摇 耦合运动 附加质量 横摇阻尼 摩擦阻尼 旋涡阻尼 兴波阻尼 舭龙骨阻尼 升力阻尼 扰动力 辐射力 衍射力 动水位升高 有效干舷 甲板淹湿 淹湿性 飞溅 横摇衰减曲线 消灭曲线 失速 飞车 横甩 波浪中平均功率增值 波浪中平均阻力增值 波浪中平均转矩增值 波浪中平均推力增值 波浪中平均转速增值 波浪谱 波能波密度 响应谱 浪向 遭遇角 顶浪 随浪 横浪 艏斜浪 艉斜浪 长峰波 短峰波 规则波 不规则波 瞬态波 方向谱 有义波高 波倾角 有效波倾角 有效波倾系数 傅汝德克雷洛夫假定 船模试验水池 拖曳水池 浅水试验水池 减压试验水池 耐波性试验水池 操纵性试验水池 风浪流试验水池 旋臂水池 循环水槽 空化水筒 低速风洞 冰水池 水下爆炸试验水池 坐标定位拖车试验水池 船体振动试验水池 模型拖车 测试段 加速段 假底 敞水试验箱 激流装置 平面运动机构 数控平面运动拖车 造波机 冲箱式造波机 摇板式造波机 气动式造波机 蛇形造波机 消波器 三自由度运动位移测量装置 六自由度运动位移测量装置 纵向强制摇荡装置 横向强制摇荡装置 船模阻力仪 纵倾测量仪 激光测速仪 伴流仪 水翼三分力仪 螺旋桨测力仪 推力仪 转矩仪 浪高仪 波浪扰动动力仪 波浪中阻力测量仪 垂直式阻力动力仪 波浪中自航要素测量仪 紊流探测器 舵三分力仪 船模 标准船模 重叠船模 系列船模 螺旋桨模型 假模 假毂 试验临界雷诺数 缩尺比 尺度效应 阻塞比 阻塞效应 阻塞修正 模型拖点 伴流模拟 等推力法 等转矩法 自航试验拖力 船模自航点 试验池实船自航点 阻力试验 裸船模阻力试验 船模系列试验 自航试验 纯粹自航试验 强制自航试验 流线试验 伴流测量 尾流试验 船后螺旋桨试验 系列螺旋桨试验 反转试验 锁制试验 部分浸水试验 空化试验 耐波性试验 规则波中试验 不规则波中试验 波浪中阻力试验 波浪中自航试验 瞬态波试验 操纵性试验 自由自航船模试验 拘束船模试验 回转试验 航向稳定性试验 回舵试验 螺线试验 逆螺线试验 航向改变试验 操纵试验 停船试验 紧急停船试验 旋臂试验 直线拖曳试验 偏模直拖试验 平面运动机构试验 振荡仪试验 分段拼模试验 船体 船体结构 焊接船体结构 铆接船体结构 主船体 甲板板架 船侧板架 船底板架 舱壁板架 骨架 横骨架式 纵骨架式 混合骨架式 桁材 腹板 面板 构件 列板 主要构件 次要构件 连续构件 间断构件 冰带区 冰区加强 纵骨 纵桁 肘板 折边肘板 防倾肘板 贯通肘板 水平肘板 加强筋 覆板 扣板 压筋板 人孔 齿形孔 流水孔 流水沟 透气孔 通焊孔 减轻孔 洗舱孔 肘板连接 直接连接 面板切斜连接 切斜端 跨距 纵骨间距 肋距 外板 方龙骨 平板龙骨 龙骨翼板 船底板 舭列板 舭龙骨 舷侧外板 舷顶列板 舷墙 单底 双层底 内底板 内底边板 龙骨 中内龙骨 旁内龙骨 中桁材 旁桁材 箱形中桁材 半高底桁材 船底纵骨 内底纵骨 肋板 实肋板 水密肋板 油密肋板 组合肋板 轻型肋板 艉肋板 船底横骨 内底横骨 撑材 舭肘板 污水井 坞龙骨 船侧骨架 肋骨 主肋骨 强肋骨 深舱肋骨 尖舱肋骨 甲板间肋骨 斜肋骨 中间肋骨 舷侧纵骨 舷侧纵桁 护舷材 甲板 覆材甲板 强力甲板 舱壁甲板 车辆甲板 载货甲板 舷伸甲板 升高甲板 上层建筑甲板 甲板板 甲板边板 平台 横梁 强横梁 舱口端梁 舱口悬臂梁 甲板横桁 半梁 斜梁 艉横梁 梁肘板 甲板纵桁 舱口纵桁 短纵桁 甲板纵骨 管形支柱 组合支柱 双向桁架 单向桁架 舱口 货舱口 应急舱口 舱口围板 机舱棚 围井 围罩梯口 挡浪板 舱壁 横舱壁 纵舱壁 斜舱壁 中纵舱壁 平面舱壁 槽型舱壁 双板舱壁 轻舱壁 甲板间舱壁 防撞舱壁 艉尖舱舱壁 深舱舱壁 水密舱壁 非水密舱壁 油密舱壁 防火舱壁 制荡舱壁 制荡板 局部舱壁 舱壁座 舱壁龛 舱壁板 舱壁骨架 舱壁扶强材 水平桁 竖桁 轴隧 轴隧艉室 推力轴承龛 主机基座 辅机基座 锅炉座 推力轴承座 艏部结构 艏柱 艏封板 强胸结构 强胸横梁 艉部结构 艉封板 艉柱 舵柱 挂舵臂 推进器柱 轴毂 艉柱底骨 高肋板 上层建筑 艏楼 桥楼 艉楼 甲板室 围壁 前端壁 后端壁 炉舱棚 檐板 天桥 片体 连接桥 抗扭箱 船体强度 总纵强度 坐坞强度 扭转强度 横向强度 局部强度 船体板架强度 肋骨框架强度 上层建筑强度 波浪要素 冲击 砰击 捶击 拍击 晃荡 波浪冲击载荷 海损载荷 计算状态 计算载荷 砰击载荷 冰块挤压力 船体强度标准 计算水头 总纵弯曲 中拱 中垂 空船重量分布 载重量分布 重量曲线 浮力曲线 载荷曲线 静水剪力 静水弯矩 静波浪剪力 静波浪弯矩 静合成剪力 静合成弯矩 船体极限弯矩 动弯矩 斜置修正 波浪水动压力修正 船体等值梁 计算剖面 纵向强力构件 刚性构件 柔性构件 折减系数 船体中和轴 舯剖面惯性矩 甲板剖面模数 船底剖面模数 总纵弯曲正应力 总纵弯曲剪应力 船体水平弯曲强度 船体挠度 船体刚度 承载能力 波浪扭矩 货物扭矩 横摇扭矩 局部弯曲 应力集中 带板 计算图式 船体结构稳定性 船体概率强度 船体应力测量 总纵强度试验 局部强度试验 扭转强度试验 结构试验平台 船体结构相似模型 船体振动 船体梁振动 总振动 垂向弯曲振动 水平弯曲振动 纵向振动 局部振动 船体扭转振动 总体局部耦合振动 船体振动性态 船体固有振动频率 船体振动阻尼 艉部振动 振动烈度 干扰力 表面力 轴承力 叶频 冲荡 波激振动 振动允许界限 人体振动允许界限 避振穴 自由航迹试验 船体振动对数衰减率 抛锚激振试验 激振试验 激振机 船舶振动测量 船舶噪声 结构噪声 机械噪声 螺旋桨噪声 舾装设备 舵设备 操舵装置 主操舵装置 辅助操舵装置 应急操舵装置 中舵 边舵 艏舵 平衡舵 反应舵 流线型舵 舵轴舵 整流罩舵 平板舵 主动舵 制流板舵 襟翼舵 差动舵 反射舵 不平衡舵 并联舵 多叶舵 悬挂舵 半悬舵 双支承舵 多支承舵 倒车舵 应急舵 转柱舵 贝克舵 麦鲁舵 西林舵 舵压力 舵压力中心 舵杆扭矩 舵高 舵宽 舵面积 舵展弦比 舵剖面 舵剖面型值 舵面积比 舵平衡比 舵厚度比 舵角 初始舵角 满舵舵角 临界舵角 襟舵角 舵叶 舵板 舵杆 舵臂 舵轴 舵承 上舵承 下舵承 舵钮 舵柄 舵扇 舵掣 舵构架 舵叶尾材 制流板 舵头 舵杆接头 舵销 操舵轮 舵杆挡圈 舵角限位器 人力操舵装置 人力液压操舵装置 操舵台 舵柄连杆 操舵链 操舵索 操舵拉杆 舵链导轮 操舵轴 横舵柄 关闭设备 风雨密性 通孔尺寸 透光尺寸 左开式 右开式 非水密门 风雨密门 水密门 防火门 舷墙门 气密门 舷门 双截门 脱险口 舷窗 固定窗 甲板窗 天窗 旋转视窗 舷窗盖 导风罩 眉毛板 货舱盖 箱形舱口盖 波形舱口盖 折叠式舱口盖 滚动式舱口盖 滚翻式舱口盖 滚卷式舱口盖 升降式舱口盖 侧移式舱口盖 伸缩型舱口盖 舱口活动横梁 封舱装置 防水盖布 封舱压条 封舱锁条 封舱楔 封舱楔耳 挠性密封装置 气胀密封垫 舱盖压紧装置 舱盖启闭装置 舱盖起升器 舱盖曳行装置 滚装通道设备 出入舱口盖 油舱盖 煤舱盖 平衡舱盖 速闭舱盖 人孔盖 手孔盖 艏门 艉门 跳板门 折刀式门 平置式人孔盖 埋入式人孔盖 起货设备 吊杆装置 摆动吊杆装置 双杆吊货装置 重型吊杆装置 吊杆 舷外跨距 吊杆仰角 吊杆偏角 悬高杆长比 起重柱 门型柱 吊杆柱 牵索柱 吊杆托架 吊货眼板 牵索眼板 吊杆叉头 吊杆座 千斤座 起货索具 千斤索具 吊货索具 牵索索具 吊钩装置 吊货索 千斤索 牵索 稳索 三角眼板 吊钩梁 吊杆举扬 吊钩净高 吊杆安全工作负荷 人字桅 轻型吊杆 起重桅 山字钩 双杆操作钩 吊梁 系泊设备 锚泊设备 系缆具 锚具 舾装数 艏锚 艉锚 移船锚 固定锚 定位锚 浮锚 锚杆 有杆锚 无杆锚 大抓力锚 锚横杆 锚干 锚爪 锚头 锚卸扣 锚爪折角 锚爪袭角 锚抓重比 锚啮入性 锚抓力 拖距 坠落试验 锚索 锚缆 锚链 链径 链节 无挡锚链 有挡锚链 锚链等级 锚端链节 末端链节 锚链脱钩 锚链环 连接链环 加大链环 连接卸扣 转环卸扣 末端卸扣 锚链转环 双链转环 掣链器 掣锚器 掣链钩 弃链器 锚链筒 锚链管 锚床 锚穴 锚唇 锚架 吊锚杆 吊锚索具 导链滚轮 锚浮标 带缆羊角 导缆器 导缆钳 导向滚轮 滚柱导缆器 滚轮导缆器 导缆孔 带缆桩 十字带缆桩 转柱带缆桩 转动导缆孔 掣索器 缆索卷车 缆索 系缆索 拖缆 撇缆 纤维索 马拿马运河导缆孔 圣劳伦斯航道导缆器 推拖设备 推架式系结 推架 无缆系结装置 主缆 操纵缆 拖缆承架 拖缆限位器 拖钩 拖钩台 拖桩 拖曳弓架 拖缆孔 承推架 拖曳滑车 救生设备 救生艇 开敞式救生艇 部分封闭救生艇 全封闭救生艇 耐火救生艇 自供空气救生艇 划桨救生艇 抛落式救生艇 机动救生艇 自行扶正 救生艇乘员定额 空气箱 艇吊钩 联动脱钩装置 舭部扶手 舷沿救生索 艇滑架 救助艇 降落装置 吊艇装置 吊艇架 重力式吊艇架 转出式吊艇架 艇座 固艇索具 吊艇索 横张索 放艇安全索 吊艇架额定负荷 吊艇架跨距 安全降落速度 救生筏 刚性救生筏 气胀救生筏 吊放式救生筏 可翻转救生筏 吊筏架 救生登乘梯 登艇梯 救生服 救生衣 救生圈 救生衣灯 救生索 救生圈自发烟雾信号 救生属具 救生抛绳设备 手持火焰信号 漂浮烟雾信号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 气胀式设备 保温用具 静水压力释放器 救生浮 救生凳 自亮浮灯 施救浮索 航行信号设备 桅设备 声光信号设备 信号桅 了望桅 雷达桅 支索桅 三脚桅 桁架桅 可倒桅 可伸缩桅 前桅 后桅 桅柱 桅肩 桅横杆 顶桅 桅冠 了望台 桅索具 雷达平台 号型 号旗 号钟 锚球 信号烟火 信号烟雾 音响火箭 音响榴弹 音响信号器具 舱面属具 直梯 斜梯 甲板梯 舷梯 舷桥 软梯 引航员升降装置 引航员软梯 舷墙梯 吃水梯 踏步 天幕 天幕帘 围帘 天幕索 栏杆 风暴扶手 安全索 系索羊角 索节 活动梯步 套环 碰垫 堵漏用具 舱室设备 住舱单元 船用家具 海图桌 柜床 救生衣柜 旗箱 引航员椅 舱室属具 舱室五金 风暴钩 船用厨房设备 船用炉灶 滴油灶 汽化油灶 厨房污物粉碎机 船用卫生设备 卫生单元 遮光窗帘 安全路标 舱室铭牌 船舶动力装置 内燃机动力装置 柴油机动力装置 汽油机动力装置 蒸汽动力装置 蒸汽机动力装置 汽轮机动力装置 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煤气机动力装置 热气机动力装置 自由活塞燃气轮机装置 联合动力装置 蒸燃联合动力装置 柴燃联合动力装置 全燃联合动力装置 核动力装置 电力推进 喷水推进 舷外挂机推进 舷内机舷外推进 风帆助航推进 侧向推力装置 推进装置 主机 动力装置操纵性 动力装置机动性 动力装置热效率 动力装置可靠性 动力装置经济性 动力装置生命力 动力装置耗热率 动力装置单位重量 动力装置相对重量 机舱单位长度功率数 机舱单位容积功率数 左转机组 右转机组 排水航行机组 应急航行机组 艉机型布置 机舱集控台 开式炉舱通风 机舱辅机组 组装式辅机组 动力系统 机舱热油加热系统 柴油机直接传动 柴油机齿轮传动 多机共轴齿轮传动 起动空气系统 冷却水系统 开式冷却水系统 闭式冷却水系统 集中冷却水系统 舷外冷却 燃油系统 燃油驳运系统 燃油净化系统 燃油泄放系统 滑油系统 压力式滑油系统 重力式滑油系统 压力重力式滑油系统 滑油净化系统 滑油泄放系统 滑油间歇净化 滑油连续净化 曲柄箱透气管路 回热循环汽轮机装置 再热循环汽轮机装置 主汽轮机组 辅汽轮机组 热线图 热平衡计算 多级预热给水 辅机排汽预热给水 主蒸汽系统 辅蒸汽系统 排汽系统 暖机蒸汽系统 撤汽系统 汽封系统 如果是单纯的名词去这里 http://pinyin.sogou.com/dict/word_list.php?id=7960
『贰』 长江沉船事件最新进展怎么样了
6月3日晚21时许,救捞人员沿白天标记进行敲击后,开始切割船体。刘良伟 摄
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长江48小时之际,3日晚21时许,救援人员开始对其进行切割作业。这能否使救援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引发外界关注。
沿江搜寻
——范围扩至下游220公里
6月1日晚21时28分左右,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段发生翻沉。目前距离事件发生已近48小时。
刚刚过去的48小时,从水上到水下,中国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截至3日晚18时的消息显示,救援人员共搜救出40人,其中14人生还,26人遇难。仍有400余人生死不明。
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3日在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救援现场已增加搜救力量,并扩大搜寻范围。
徐成光介绍,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部门在前期投入力量的基础上,6月3日新增4艘海巡船,15艘航标船,共计投入131艘船艇,并将搜寻范围扩大至距沉船位置下游220公里的武汉新滩水域,开展拉网式搜寻,重点加强沿江河滩、回水区的搜寻。此外,有关部队和地方,都在继续增加有效搜救力量。
据了解,由于事发地近日持续大到暴雨,加之江水流速快,风大浪急,泥沙聚集,导致江水浑浊,水下能见度很差,加剧了现场搜救难度。
水下探摸
——180余名潜水员轮流下潜
两天来的救援过程中,一名叫官东的潜水员成为舆论焦点人物。2日15时05分,21岁的重庆船员陈书涵获救,面带氧气罩被救出水面。救人者就是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官东。找到被困人员后,他将自己的潜水装备给了对方,使其被顺利救出。而官东自己却被暗流卷入30米的深水区,出水后双眼通红,鼻孔流血,耳朵胀痛。
因为船体庞大,且倾覆后倒扣江心,在刚刚过去的48小时里,搜救的主要力量就依靠像官东这样的潜水员进行水下搜救。
在3日的发布会上,徐成光介绍,目前,已有来自海军及交通运输系统的180余名潜水员在搜救现场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轮流下潜,开展搜救工作。
据了解,目前潜水员每次下水需要潜7至8米,每次水下作业耗时超过1小时。加之该地区连日的降雨造成的水流湍急、浑浊,水下能见度较差,这给潜水员的搜救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海军现场副总指挥、东海舰队作战支援舰二支队支队长董焱介绍,一个潜水救援小组正常配置6人,其中一个潜水员、一个备用潜水员、一个人负责信号、一个人负责供氧的软管、一个人听电话、一个人指挥。但这次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小组都配了9人,确保万无一失。
东海舰队的潜水员张虎成有着16年的潜水作业经验,他对记者表示,他们每次下水要呆1小时左右,现在完全靠手探查,虽然有强光手电筒,但江水十分浑浊,水下什么都看不见。在发现遇难者后,他和其他搜救人员配合,将遇难者打捞出水。他说,舱体里到处都是漂浮物,床架、凳子都飘在上面。
虽然面临诸多困难,甚至生命危险,但是,参与搜救的潜水员们轮番上阵,一刻没有懈怠,不放弃丝毫水下的生命线索。
船体救援
——船体开始切割作业
3日下午,有关“东方之星”沉船将进行船体切割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不过此后不久,徐成光就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现场专家和全国各地调集的救助打捞专家讨论,最终商定先继续采用潜水员下水探摸的搜救方式,开展沉船内被困人员的搜救。待打捞船全部到位后,将实施沉船打捞。”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目前,从外地调集的3艘打捞船艇已经赶到现场开展作业,另有2艘搜救打捞船正在赶来的途中。
3日晚间,船体救援的两套方案也获以公布。
其中,第一套方案是切割船体。目前已确定三个切割点,即空气舱、污水井、首空舱。据悉,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地方为切割点,是因为它们处于通道比较集中的地方。
第二套方案是扶正船体。即利用两个500多吨的打捞船,将客船的船首和船尾拎起扶正,然后再进行搜寻。
就在舆论关注救援将采用哪种方案时,3日晚21时左右,新华网发布消息称:记者在沉船施救现场看到,救援人员正在对“东方之星”进行切割作业。根据现场指挥部提供的信息,救援人员将在船体底部中前部切开一个55厘米乘60厘米的长方形的口子,以便潜水员进入舱体探查。
央视网亦发布消息称:3日晚8点20,前方经过研判对救援方案进行了微调,考虑到船的浮力,500吨的船只吃30多吨的力,原本计划将船体两边吊起稳定后方能开始切割,改为吊起一边就可以进行切割了。多名氧割工人切割设备上了救援船只,即将对船倒扣江面的底部实施切割,预计切割孔为长方形。希望切割顺利,有更多的旅客获救。
船体该切割还是扶正?
目前,“东方之星”客轮倾覆已过48小时,救援形势更为紧迫。此时,对船体应该切割还是扶正,这“关键一役”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在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海事司法鉴定中心负责人蔡存强看来,目前救人的最快方式,就是把船体凿穿,而不是把船扶正,因为扶正会导致所有船舱进水。
蔡存强指出,“东
『叁』 如何把握电视纪录片的运动构图
如何把握电视纪录片的运动构图
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图像,而图像是组成镜头语言的基本元素,因此,对于作为镜头语言最小单元的图像有着较高的要求。运动构图的画面与相对静态的构图其节奏和语汇含义是有极大区别的。运动构图是否完美并运用恰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记录片镜头语言的准确、流畅,甚至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可见,电视记录片离开运动构图是不可想象的。
需要主创意识又要符合受众心理
纪录片作者运用主观镜头观照被写事物,主观镜头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视角,但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受众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观众的眼睛,这才是成功的视觉引导。
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走进南沙》一片中,开头有这样一组镜头:当军舰航行在浩瀚的南中国海上,镜头从军旗特写拉开,展现出辽阔无垠的碧海蓝天,接着,是蓄势待发的导弹发射架,紧跟其后的是舰艏进入画面,军舰劈波斩浪稳稳前行。在这组画面中,主观镜头不露痕迹地替代了观众的眼睛。倘若这组镜头由一个个固定画面组成,则会显得单调和迟滞,同时也不符合人们连续关注新鲜事物的视觉心理。
在《走进南沙》前期拍摄中,摄制组进入岛礁海区时须从大舰换乘小艇。由于海浪的颠簸,大舰和小艇极易发生冲撞,船体相靠时两舷上下交错,险象环生。整个换乘过程充满着危险,摄制组的小艇在波峰浪谷中被抛上跌下。为不失去这难得的一个个瞬间,从换乘开始即启动摄像机,全过程不停机实录。由于小艇摇摆剧烈,难以选取常规的镜头画面,然而它却成就了自然主义的运动构图美。进入后期编辑时,回放这段在颠簸中完成的影像让大家激动和惊喜:画面中的小艇剧烈地摇曳、海水沿面扑向镜头、晕船呕吐的痛苦的表情,这些是摆拍所不能达到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南中国海的“凶险”。能有如此强烈感染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完美。
提高动态构图的能力
运动构图的构思,在拍摄者的脑海里其实是在全知视点中选取不同的局部并同时变换着视角。可以说,培养和训练这种思维方式是运动构图的前提。对于常规的静态构图,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构图法则,便能构建出一幅较为满意的画面。但与运动构图相比,其构图意识和画面组织能力则需要扎实的功力和娴熟的经验。提高动态构图的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运动构图应追求节奏感、韵律感。轻重和缓急,就如拥抱主题和情感的左右手,它们具有以主题思想为中心的统一性,因此,过分追求狂放和动感有失偏颇。运动构图之所以可以营造特有的气场氛围,离不开平稳、厚重的运动。运动构图并不总是让人血脉喷张,其实,行云流水和娓娓道来也体现了运动构图的妙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类构图,画面的`动感依然很强,不过它显得分外柔美,彰显的是韵律和节奏。
另一只眼睛也应该睁着。动态构图的核心是“动”,但是表现“动”的构图并非只是一只眼睛紧贴取景器追随和寻找被摄物,另一只眼睛还应同时关注镜头外更大的范围情境,随时进行预测和掌控。看似任由被摄物出入镜头,其实是有备而来。摄影师时常以难以察觉的调整,将另一只眼睛捕捉到的细节囊括到画面中。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狂野非洲》中猎豹追捕羚羊群的一段画面:镜头缓慢追随羚羊群,羚羊突然加速,但镜头并没有加速而是任由羚羊群跑出画面,这时猎豹恰到好处地跃进画面,随后镜头及时拉开,收录到画面里的是一副猎豹和羚羊群之间猎杀和奔逃的大全景。随着后期剪辑插入的阵阵鼓声,非洲原野上一场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生动画卷被展开。试想,如果该片摄影者的另一只眼睛没有去关注猎豹,这种妙手偶得是不可能的。
运动构图要在选择中创新。创作,是指创新之作,但创新首先要善于选择。无论高手还是新手,其实他们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选择。如拍摄故宫或者其他古代建筑,在大门开启的表现手法上,很多纪录片常见的画面是两扇大门莫名其妙地自己缓缓地、同时向两边打开,然后摄像机沿轨道向前移动,一道门,又一道门……大家几乎都选择这样手法来表现。其实,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推开古老厚重的大门,大可不必都采用“鬼推门”式。在拍摄时,完全可以以步速来推进镜头,抵近大门,让斑驳的门钉大些、更大些,甚至可以充满画面,尔后突然减速或暂时停顿,接着大门徐徐打开……如果此时再伴有门轴的吱呀声,这一画面传达给观众的可能更有时光荏苒的厚重历史感。如此,能让作者和观众一同身临其境,体验到大门被推开刹那间的那种神秘。
探索运动构图离不开人体仿生学
人的眼球犹如六度稳定仪。人体仿生学告诉我们,人在上下、左右、前后的运动中,本可以稳定地观察物体。但有人为了追求运动状态,甚至让摄影机人为地动,刻意制造仓皇和紧张,所谓让镜头“飞一会儿”。
出现非常规、不稳定的镜头运动有时也是允许的。比如,记录部队演习的一些片段。拍摄冲锋舟抢滩登陆,多采用前移伴随的方式。由于摄影者本人同处于剧烈运动的状态,常规的拍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开机状态下,摄像机只能采取手提或背负。拍摄的画面虽然抖动不稳定,但却客观地记录了官兵冲锋、跨越、隐蔽等不同状态。因为这种不稳定镜头的运用和实际情境是吻合的。
而另一种非稳定状态下的镜头运动是不成功的。比如,情势本没有那么紧张,却刻意地抖动镜头,甚至故意不对焦,即使你参与的事件是真实的,但记录下的画面却给人一种人为制造的印象。这种做法其客观效果往往是虚假甚至是做作的。实际上,所谓非稳定状态下镜头运动的合理性,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只能采用非常规的办法来实施,并不代表更多情景时的典型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在更多情况之下,要遵循人体仿生学视觉规律,拍摄景物应该和眼球所观察到的状态相一致。但在实践当中,它却最容易被忽视。比如,在摇摆的舰艇上拍摄,如果忽视或不善于借助人体本身具有的稳定优势,那么拍摄的画面和在固定在舰体上的监视器图像没什么两样。在监视器里,随着舰体的摇晃,画面上的海平面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站在晃动的甲板上极目远眺,海平面依然是平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眼与生俱来之特征,应当通过拍摄手段还原人眼这一特性。
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越过大洋的握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小吨位军舰在航经某海域时遭遇狂风恶浪,舰体前后摇摆十分厉害,舰艏被海浪高高抛起时可以看到底部的球鼻艏,深埋入水中时能见到尾部的螺旋浆;在浪花和水雾中军舰时隐时现,危难重重。这个经典镜头是摄影记者站在另一艘补给舰上抓拍到的。这一运动构图的成功,取决于记者利用了万吨补给舰在风浪中的稳定性,加之较好地调整控制身体的平衡来实现的。这个镜头被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片头引用了20多年。
纪实体影片《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大灾难片段,再现了历史事件的惊心动魄。所有的运动构图令人心悸,然而镜头本身却异常稳定而冷静。在反映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事迹的7集纪录片《护航进行时》中,随舰摄影记者从劈波斩浪的战舰、腾空而起的直升机,以及穿行于波峰浪谷的冲锋舟等不同位置,从人体仿生学角度出发,全方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海军官兵打击海盗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该片在央视《军事纪实》栏目播出后赢得观众广泛赞誉。
人体稳定的视觉生理功能,为我们观察事物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因此,不要轻易模仿“探头”而忽视上苍赐予我们的双眼。运动构图理论与实践之探究永无止境,它将继续被大大丰富和发展。借用电视纪录片新秀和老牌达人之激励名言:“将真实进行到底”。
;『肆』 手表怎么保养手表保养要多少钱
正确保养和使用您的手表;
日常保养及使用的八大注意事项
请勿在热水浴,桑拿浴,或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中使用手表(包括防水表)
请勿在水中操作手表的按钮和调校表冠
请定期清洁表带/表壳;如是皮质表带则避免与水分/湿气/化妆品等接触,同时避免暴晒
请注意手表防磁,避免长时间接近电器,手机及磁铁
任何情况下请不要拆卸手表
请避免手表遭受撞击或跌摔
请勿在 22 点-2 点之间去调整手表日期,以免造成损坏和日历跳转的不准确
手表如需调整时间,请按顺时针拨指针,请勿逆时针拨(石英二针式手表除外)
手表保养常识
1. 防水手表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1) 手表是用“抗压值”测试其防水性能来表示其防水深度,是参考理论压力,单位是用 ATM 大气压表示(3AMT=30 米深压力)这并非真正使用的潜水深度。
(2) 同时许多涉水活动都会有大量动作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这些在手表防水深度标定时未考虑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其防水性能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3) 手表的防水性能并非永久不变,当中可能会受到防水圈老化或意外撞击表冠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到品牌授权的维修中心进行检查防水手表的防水等级及对应的适用范围
(4) 一般防水表都不宜在热水浴,桑拿浴,或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中使用。因为防水胶圈受温度影响会热胀冷缩出现空隙并加速老化因而影响防水功能
(5) 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部分表款外,大部分的防水表不能在水中操作按钮和调校表冠(表冠位置如图所示),同时非螺旋式表冠应将表冠按回正常位置,螺纹表冠应旋紧以防止水渗入手表内。
2. 手表外观的保护
(1) 表壳表镜表带都是手表外观重要的部分,它们的损伤直接影响手表美观也会影响到手表的正常工作。表镜的材料分为有机玻璃,普通玻璃,蓝宝石玻璃等。表壳、表带的材料常见的有塑料,铜,不锈钢,钨钛合金,高科技陶瓷,金、铂、钛等。
(2) 手表材料的维氏硬度等级介绍
维氏硬度图示:在这些材料中以蓝宝石玻璃,钨钛合金和高科技陶瓷等硬度较大,不容易磨损。但特别要提醒您的是这些材料虽能不易磨损,但并非不会破损,手表绝对不可受到严重的撞击或者掉落地面。同时一些硬度相同或更高的物质,例如钻石,刚玉,氧化金属,石英水晶都有可能损坏这些材料。磨石,砂纸,指甲挫,花岗岩面,混凝土墙面及地面等均含有以上物质,您应避免手表接触到这类物品或表面。
(3) 对于材质相对较柔软的皮表带更加需要您的爱护。为保持手表的皮带经久耐用,我们建议您:避免与水分或湿气接触, 以防变色或变形。避免长期暴晒于阳光下,以防褪色。由于皮质易渗透,须避免与油脂性物质或化妆品接触。
(4) 手表可以进行定期的清洁,手表的类型不同,表带表壳的材质不同,清洁的方法也不一样,请详细参考保养说明书。一般的金属链带和防水表壳,可以使用清水清洗,然后以软布擦干。如果接触到海水盐水,需要彻底清洗干净。但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您的手表防水性很高也不要将手表放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清洗。
(5) 另外汗水,污垢等会腐蚀手表外观件,并可引起个别皮肤过敏。
(6) 新买的手表要撕掉后盖上的保护膜,否则汗水会残留在中间腐蚀后盖。
(7) 手表要避免接触各种化学物品,一旦碰到,要及时清洗干净,以免引起镀层变色,脱落和防水性能的变化。
3. 手表注意防磁
(1) 手表要避免接近磁场,例如放在产生磁场的电器(如音响、冰箱、电脑等),有磁性的物体如(磁铁、手机)旁边,另外女士用手提包开关磁扣,男士用手机套磁扣都可能使手表受磁,引起手表走时不准或暂时性停走。
(2) 手表注意防磁主要的原因是机械手表中影响走时最重要的内部件就是摆轮游丝,游丝是一卷很细的弹簧,如果被磁化,手表走时也就不准确了。
(3) 测试自己的手表是否受磁的简易方法:可以使用简易的指南针进行测试,将指南针平放在桌面上,待指针稳定后将手表慢慢靠近指南针,如果指针有晃动则说明手表已经上磁。当然最准确的检测还是送到指定的维修点使用专门的仪器检查。同时在手表品牌指定的维修点还能进行退磁处理。
4. 任何情况下请不要拆卸手表
(1) 请不要随意拆卸您的手表,包括拆卸手表上的任何一个部件或者拧下螺丝。也不要请任何非特约维修点打开您的手表或者更换电池。
(2) 斯沃琪集团下每个品牌的手表,都是制造工艺精密的产品,所授权的维修点都配有专门的仪器工具、经过专业培训的钟表师以及针对特定表款维修所需要的配套工具,同时手表都必须在专门的温度、湿度、空气纯净度的环境下才能打开操作。而这些条件和环境是其他维修点或客户个人所不能提供的,所以请您一定要前往品牌授权的维修点进行维修。
(3) 特别提醒:根据保修条款,如任何非特约维修点拆动过手表,该手表将不能再被保修
5. 避免撞击跌摔手表
(1) 手表是个非常精密的仪器,它通过发条上链聚集能量, 然后通过传动系统把能量输送到摆轮游丝系统进行计时, 再通过传动系统和指针来显示时间. 因此在每块不超过几厘米的微小空间中可能包含着几百个零部件,而其中某个部件的损伤、松动或者移位,都可能引起手表的走时不准确甚至停走等故障。
(2) 为了让您的手表经久耐用,请注意保护它免受撞击跌摔,并养成良好使用习惯。特别注意在您脱下手表时,要注意轻轻摆放在安全的位置,如果随意扔在桌子、台盆等处,很容易造成外观刮花,甚至内部件的损伤。
6. 如何正确使用计时功能
(1) 计时秒表目前大部分使用的是双按钮式,两个按钮通常分别在 2 点位和 4 点位2 点位按钮控制“启动和停止”功能 , 4 点位按钮控制“归零”功能。
(2) 使用的操作方法通常为:“启动---停止----归零” 或“启动----停止----再启动---停止---归零”的过程。在按归零按钮前必须停止秒表功能。
(3) 单按钮式的秒表则比较简单,由一个按钮控制“启动---停止----归零”的功能,请注意每次按下按钮后;必须待按钮复位后,方能再按第二次。
7.手表调整日期和时间的注意事项
大部分手表在调整时间和日期时,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 请不要在 22 点-2 点(部分手表 20 点-4 点)之间去调整日期,因为如这样做容易造成手表的损坏和日历跳转的不正确。
(2) 为了延长手表使用寿命,很多手表都采用慢跳的方式,也就是在午夜前后时间段逐步跳转,一般在凌晨 2 点前跳转完成都是正常的,部分手表至凌晨 4 点完成。
(3) 出现白天跳日历的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发现日历是在白天中午左右跳转的,一般是手表的时间快/慢了 12 小时,比如现在实际是上午 11 点,手表却是前一天下午 11 点,只需要将手表时针加拨一圈,即把下午改成上午。
(4) 一般手表在时间调整都需要顺时针拨,不要逆时针拨。逆时针拨手表很容易造成手表指针指向的偏差(注:石英二针式应逆时针拨)。
(5) 手表的款式不同调整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在调整带日历功能的手表时都需要考虑上午和下午的因素。
8.正确使用手动上链和自动上链手表
(1) 自动上链机芯与手动上链机芯的区别在于上链方式的不同。手动上链腕表需要每天人工上链,而自动上链腕表则具有内部自动锤 ,利用手腕的运动来自动上链。自动上链腕表通常具有 40 小时的动力储存。
(2) 在手表不被佩戴或活动量低的情况下,自动上链的手表动力储存量会不足,可用手动上链的方式补充其动力储存能量。
(3) 无论是手动上链还是自动上链的机械表,如果您不是经常使用或者长期不佩戴,也需要定期给手表上链使其机芯经常转动,保持手表机芯的良好运转能力。
9.有关走时误差的情况
(1) 手表的精准度根据手表的机芯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石英表就是以石英振动器取代机械表中的摆轮,利用其正确的高速振荡来计时的,一般而言 石英表的精确度较高,瑞士标准是月误差在 15 秒之内,有些精准的机芯更是可以达到年误差几秒之内。
(2) 机械表依靠内部的机械装置来控制手表的均匀准确地走时,这些机械装置是会受到地心引力,环境温度等影响引起误差,一般机械表的误差是按天来计算的,根据机芯的型号和制造品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每天误差 30 秒以内的都属于正常范围。一些较高精准度的机芯,如天文台系列可以达到 10 秒左右。
注意事项
手表忽然走时误差增加的几个常见情况
电量不足:如果石英表忽然发现走慢,很可能是电池能量不足造成的,您可以将手表送到特约维修点检测电量。
动力储存不足:您需要先检查一下动力是否充足,自动上链的手表如果运动量很小也可能造成动力储存不足,可以通过手动上链的方式补充动力,然后再观察是否继续有快慢的现象。
手表受磁:如果机械表的游丝被磁化,手表走时也就不准确了。
需要保养:机芯缺油或者内部零件磨损老化都可能引起走时问题,需要送到指定的维修点进行保养服务。受到过摔打或者撞击:手表非常精密,如果受到撞击或者摔打可能引起内部件松动损伤也可能引起走时问题。除了以上这些常见情况外,一些环境温度的影响,佩戴者的使用习惯的影响都可能引起走时误差的增加。但您都无需担心,请把手表送至指定的维修点请专业人士进行检查和调整都能将手表恢复到正常误差范围内。
望采纳,谢谢!
『伍』 明明有056护卫舰,为什么还装备053H1型江湖Ⅱ级护卫舰这样的老舰
原因无他,第一、056和053H功能不同,定位不同。第二、效费比问题。第三、战略问题,我们现阶段建造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型驱逐舰上,近海作战有导弹、陆基航空兵和陆基雷达的掩护,所以对舰艇的要求反而不高。
第一个原因:053H和056的定位不同,两者并存在什么取代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053H宝刀未老、锋芒犹存。但是毕竟是上个世纪末造的舰艇了,不久的将来,必然还是要退役她的。之所以现在我们没有选择退役053H,主要原因还是效费比的问题。毕竟,我们可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发展中国家,不是什么世界强国。
『陆』 破冰船有球鼻艏吗
有的。
如果是小船(非载货),水下体积小,根本没必要做球鼻艏。球鼻艏主要用于减少水面下阻力,球鼻艏有好也有不好。最新研究发现斧型船头更减少助力。
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分为江河、湖泊、港湾或海洋破冰船。船身短而宽,长宽比值小,底部首尾上翘,首柱尖削前倾,总体强度高,首尾和水线区用厚钢板和密骨架加强。推进系统多采用双轴和双轴以上多螺旋桨装置,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动力推进。螺旋桨和舵有防护和加强。破冰时,首部压挤冰层在行进中连续破冰或反复突进破冰。
『柒』 论文:船舶下水方式研究方法
一、重力式下水 重力式下水又分纵向涂油滑道下水、纵向钢珠滑道下水和横向涂油滑道下水三种,这也是主要的重力式下水方式。
1、纵向涂油滑道下水是船台和滑道一体的下水设施,其历史悠久,经久耐用。
下水操作时先用一定厚度的油脂浇涂在滑道上以减少摩擦力,这种油脂以前多采用牛油,现在多使用不同比例的石蜡、硬脂酸和松香调制而成。然后将龙骨墩、边墩和支撑全部拆除,使船舶重量移到滑道和滑板上,再松开止滑装置,船舶便和支架、滑板等一起沿滑道滑入水中,同时依靠自身浮力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完成船舶下水。这种下水方式适用于不同下水重量和船型的船舶,具有设备简单、建造费用少和维护管理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较大的缺点:下水工艺复杂;浇注的油脂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会污染水域;船舶尾浮时会产生很大的首端压力,一些装有球鼻艏和艏声呐罩的船舶为此不得不加强球首或暂不装待下水后再入坞安装;船舶在水中的冲程较大,一般要求水域宽度有待下水船舶总长的数倍长度,必要时还要在待下水船舶上设置锚装置或转向装置,利用拖锚或全浮后转向的方式来控制下水冲程。
2、纵向钢珠滑道下水
这种方式是用一定直径的钢珠代替油脂充当减摩装置,使原来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降低滑板和滑道之间的摩擦阻力,钢珠可以重复使用,经济性较好。钢珠滑道下水装置主要由高强度钢珠、保距器和轨板组成。保距器每平方米装有12个钢珠。木质的滑板和滑道上各有一层钢制轨板以防被钢珠压坏,在滑道末端设有钢珠网袋以承接落下的钢珠和保距器。这种下水方式使用启动快,滑道坡度小,滑板和滑
道的宽度也较小,钢珠可以回收复用,其下水装置安装费用和使用费用都比油脂滑道低。而且不受气候影响,下水计算比较准确。但初始投资大、滑板比较笨重、振动大。
3、横向涂油滑道下水
这种方式是指船舶下水是按船宽方向滑移的,不是船尾首先进入水中而是船舶的一舷首先入水。这种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滑道伸入水中,先将船舶牵引到楔形滑板上,再沿滑道滑移到水中;另一种是滑道末端在垂直岸壁中断,下水时船舶连同下水架、滑板一起堕入水中,再依靠船舶自身浮力和稳性趋于平衡全浮。船舶跌落高度为1-3米。这种方式由于同时使用的滑道多,易造成下水滑移速度不一样,造成下水事故,而且跌落式下水船舶横摇剧烈,船舶受力大,对船舶横向强度和稳性要求较高。
二、漂浮式下水漂浮式下水是一种将水用水泵或自流方式注入建造船舶的大坑里依靠船舶自身的浮力将船浮起的下水方式。最常见的是造船坞下水。
漂浮式下水使用的船坞分两种,即造船坞和修船坞,区别在于造船坞比较宽浅而修船坞比较深。
造船坞是用来建造船舶和船舶下水的水工建筑物,有单门的,双门的和母子坞等多种形式,基本结构是由坞底板、坞墙、坞门和泵房等组成。坞门本身具有压载水舱和进排水系统,安装到位后将水压入坞门水舱内,坞门会下沉就位,就在坞外海水的压力下紧紧压在坞门口,再将坞内的水抽干就可以在坞内造船了。
船舶建造完成后,通过进排水系统将坞外水域的水引入坞内,船舶依靠浮力起浮,待坞内水面和坞外一致时就可以排出坞门内的压载水起浮坞门并脱开坞门,然后将船舶用拖船拖出船坞,坞门复位进入下一轮造船。
造船坞下水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下水方式,其安全性、工艺简单性比较好。可以有效地克服倾斜船台头部标高太大的缺点,减低吊机起吊高度,还可以避免重力式下水所要求的水域宽度,可以引入机械化施工手段。因此,尽管造船坞造船方式初始投资较大,但是仍是建造VLCC的唯一手段。
三、机械化下水
1、纵向船排滑道机械化下水
船舶在带有滚轮的整体船排或分节船排上建造,下水时用绞车牵引船排沿着倾斜船台上的轨道将船舶送入水中,使船舶全浮的一种下水方式。分节式船排每节长度是 3-4米,宽度是骨干产品船宽的80%,高度在0.4米到0.8米间。由于位于船艏的那节船排要承受较大的首端压力,因此要特别加强其结构,因此
分为首节船排和普通船排两种。由于船排顶面与滑道平行,而且高度只有0.4-0.8米,所以其滑道水下部分较短,滑道末端水深较小,采用挠性连接的分节船排时由于船排可以在船舶起浮后在滑道末端靠拢,则可以进一步降低滑道水下部分长度和降低末端水深。这种滑道技术要求较低,水工施工较简单,投资也较小,而且下水操作平稳安全,主要适用于小型船厂。但由于船排高度小,船底作业很不方便,一次仅适用小型船舶的下水作业。
为提高船排滑道的利用率,可以设置横移坑和多船位水平船台和纵向倾斜滑道组合,可以大大提高纵向船台的利用率。
2、两支点纵向滑道机械化下水
这种下水使用两辆分开的下水车支撑下水船舶,它可以直接讲船舶从水平船台拖曳到倾斜滑道上从而使船舶下水。
这种滑道是用一段圆弧将水平船台和倾斜滑道连接起来,以便移船时可以平滑过渡。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操作容易的优点,缺点是由于只有两辆下水车支撑船舶首尾,对船舶纵向强度要求很高,在尾浮时会产生很大的首端压力,因此只适用纵向强度很大的船舶。
3、楔形下水车纵向机械化下水
这种滑道上的下水车架面是水平的或稍有坡度,船舶下水时是平浮起来的,不会产生首端压力,下水工艺简单可靠,适用于较大的船舶下水。把它用横移坑和多船位水平船台连接起来可以提高滑道使用效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纵向机械化下水设施。缺点是下水车尾端过高,要求滑道末端水深较大,因而导致水工施工量大,投资大,且滑道末端易被淤泥覆盖,选用时要充分考虑水文条件。
4、变坡度横移区纵向滑道机械化下水
这种下水方式的横移区由水平段和变坡段两部分组成。侧翼布置有多船位水平船台的横移区,因移船的需要使横移车轨道呈水平状态,故称水平段;变坡度的横移区其轨道只有一组仍为水平,其它各组均带有坡度,这些轨道的坡度能使横移车在横移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纵向坡度,最后获得与纵向滑道相同的坡度,故称为变坡段。同时,为使横移车在变坡段仍保持横向水平,带坡度轨道均采用高低两层轨道的方式。
由于横移区具有变坡功能,所以采用纵向倾斜滑道下水。同时,可以在下水滑道纵向轴线处建造一座纵向倾斜船台。通过横移车在水平段实现与水平船台的衔接;在变坡段末端实现与纵向倾斜船台、下水滑道的衔接,使一种下水设施可以供两种船台使用。而且这种滑道是用船台小车兼做下水滑车的,故滑道末端水深较小,滑道建设投资小。
但是,这种下水方式和所有采用纵向下水工艺滑道一样存在船舶尾浮时较大的首端压力。
一般这种方式多用于国内码头岸线紧张而腹地广大的渔船修造厂和中小型船厂,修造船可以在内场水平船台进行,只设一条下水滑道,减少滑道水下部分的养护工作量。
这种下水方式在使用时可以人工控制载有待下水船舶的船台小车的速度,必要时可以停止下水。也可以用于船舶的上排修理。
5、高低轨横向滑道机械化下水
这种滑道由滑道斜坡部分和横移区两部分组成。下水车在滑道斜坡部分移动时,邻水端和靠岸端得走轮各自行走在高低不同得两层轨道上,以保持下水车架面处于水平状态。为此斜坡部分得高轨和横移区得相应轨道应该用相同半径的圆弧平滑连接起来。高轨I和低轨II得高度差应保证邻水端和靠岸端得走轮轴处于同一水平面。过渡曲线上任何两点之间得水平距离应恒等于走轮轴距,才能使下水车在下滑得任何位置都能保证水平。这种方式具有布置简单、架面较低、斜坡部分受力时不致出现深陷得凹槽等优点,同时可以在横移区侧翼布置多船位水平船台,机械化程度较高和操作简单可靠,对水域的宽度和深度得要求都比纵向下水小的多,下水最大重量5000吨。但这种方式水工建筑复杂,铺轨精度高,造价高。
6、梳式滑道机械化下水
由斜坡滑道和水平横移区组成,而且和横移区侧翼的多船位水平船台连接,船台小车和下水车式分别单独使用。
在斜坡滑道部分铺设若干组轨道,每组轨道上有一辆单层楔形下水车,每辆下水车有单独的电动绞车控制。斜坡滑道部分和横移区的轨道交错排列,位于轨道错开地区处于同一水平处的连线称为O轴线,水平轨道和斜坡滑道互相伸过O轴线一定长度,形成高低交错的梳齿,所以称为梳式滑道,其作用是将水平船台上的待下水船舶转载到楔形下水车上。
具体操作时,将船舶置于船台小车上,开动船台小车做纵向运动,待船舶移到横移区的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交错处时启动小车下部的液压提升装置提升船台小车的走轮,将车架旋转90度后落下走轮到横移轨道上,开动船台小车将船舶运动到O轴线处,再次启动船台小车上的提升装置将船舶略为升高,此时用电动小车将楔形下水车托住船舶,降下船台小车的提升装置并移开船台小车,船舶即座落在下水车上,最后开动下水车上的电动绞车将船舶送入水中完成下水作业。
船台小车和下水车各自有单独的电动绞车,免去穿换钢丝的麻烦,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下水车的轮压较低,对斜坡滑道的施工精度要求较低;各个区域的建设独立性较强,可以分期施工。但由于自备牵引设备,船台小车结构复杂,维修繁琐;船台小车走轮转向和O轴线处换车作业麻烦,使用船厂不多。
7、升船机下水
升船机就是在岸壁处建造的一个承载船舶的大型平台,利用卷扬机做垂直升降的下水设施。根据平台和移船轨道的相对位置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
船舶下水时首先驱动卷扬机将升船机平台与移船轨道对准并用定位设备固定之,船舶在移船小车的承载下移到平台上就位,带好各种缆索,解除定位设备,卷扬机将升船机平台连同下水船舶降入水中,船舶会在自身浮力作用下自行起浮。
升船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适用于厂区狭小,岸壁陡立。水域受限的船厂,升船机作业平稳,效率高,适用于主导产品定型批量生产。但升船机对船舶尺度限制大,只适用于中小型船厂。上海的4805厂(申佳船厂)有国内第一座3000吨级升船机。
利用浮船坞做下水作业,首先使浮船坞就位,坞底板上的轨道和岸上水平船台的轨道对准,将用船台小车承载的船舶移入浮坞,然后将浮坞脱离与岸壁的连接,如果坞下水深足够的情况下浮坞就地下沉,船舶即可自浮出坞;如果坞下水深不足就要将浮坞拖带到专门建造的沉坞坑处下沉。
根据船舶入坞的方式分为纵移式和横移式。纵移式的浮坞中心线和水平船台移船轨道平行,可以采用双墙式浮坞,船舶入坞按船长方向移动。上海江南和广州黄埔使用此类浮坞。横移式浮坞多使用单墙式浮坞,也可以使用双墙式浮坞,但这种浮坞的一侧坞墙可以拆除,使用时将浮坞横靠在水平船台之岸壁,用行车拆去靠岸一侧坞墙,将船舶拖入浮坞,再将活动坞墙装复做下水作业。
浮坞下水设施具有能与多船位水平船台对接的能力,造价较低,建造周期亦短,下水作业平稳安全,但作业复杂,多数时候要配备深水沉坞坑。 四、气囊式下水 目前,我国中小型船舶生产企业普遍采用气囊下水方式,虽然具有经济便利等优点,但是与传统的滑道式下水、轨道式下水、坞内下水等下水方式相比,气囊下水方式还存在缺乏理论支撑,实际操作中不规范等问题。根据现有船舶建造实践经验,在建造船长小于180 m的钢质普通船舶时,采用气囊式下水方式基本上还是可行的。因此,标准中规定二级Ⅰ类以下的船舶生产企业允许使用气囊式下水方式,同时对采用气囊下水的设施设备以及下水方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