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宇航员在太空中该如何生活他们是如何解决生理问题
这世上,有两个东西无边无际,没有极限。
一是人类的脑洞,从钻木取火、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科技大爆炸,人类的大脑平均也才开发了3%-5%。
还有一个便是浩瀚的宇宙。千百年来,人类低头看地,抬头望天,不停地探索着。前者是为了活下去,后者是为了活的更好。
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始于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我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9月中旬发射,之后开展在轨测试并建立自主运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访问的准备。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工程相关关键技术,并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试验,以及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
② 空间站在太空中发生故障怎么解决
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既增加了使用期也减少了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人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③ 太空里是漆黑一片那宇航员怎么出仓维修设备
我觉得可以在面向太阳的时候出仓维修设备,而且宇航器本身也会配备照明设备的,以便在黑暗中也能工作。
④ 大型的太空城怎样维修的
这种超大型太空城是由两个圆柱体组成的“姐妹城”,每个圆柱体长34公里,直径6.7公里。它们都以相反的方向和每隔两分钟就旋转一周的速度绕轴自转,以产生与地面上类似的重力。两个圆柱相隔90公里,但可以互相往来。这两个太空城虽然近在咫尺,然而寒暑各异,当一个太空城正处于炎夏季节时,另一个则恰好在寒冬腊月里,好似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一样。
⑤ 有一位宇航员静止在太空中,他手上有一把剪刀和几个维修工具,有什么办法能回到飞船并请解释其原理。
用剪刀剪下一段连线,把维修工具绑成一束,再用身上的连线把工具绑好,手拿工具向飞船方向投去(注意力度,否则会把飞船撞坏),在惯性作用下,宇航员就会回到飞船。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先不说连线不会断,真断了的话,穿着宇航服恐怕也做不出上述复杂的动作。
⑥ 怎样维修宇宙飞船
你gf土星的,她家住哪?土星就一团气啊?难道她家就是个飞船?天天飞啊飞的,才不会掉下去?你撒谎吗?火星上根本没生命呀?
⑦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应该如何维修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其实是“一次性”的!
首先,人造卫星就不可以维修,换句话说,它们的设计方式就是,如果坏了,就不能维修。为了确保它们真的不用维修,制造者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在完成人造卫星的设计之后,它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刺激进行测试,看它们有没有承受外太空中严酷环境的能力。
失败总是有的,然而,尽管经受过那么多测试和检查,人造卫星还是会报废在外太空。发射上千颗人造卫星,只有几百个可以运行,这就意味着太空中还有很多报废的卫星一直在相应的轨道呆着。事实上,这些报废的卫星占了很大一部分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太空垃圾”。
⑧ 如何维修载人航天器
宇宙飞船、航天站、航天飞行器及其设备需要经常维护修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是,这项工作是在轨道上做呢?还是把分离出来的单元和组件带回地球修理好呢?修理工作及单元和组件的更换,在太空进行确实是更困难些,尽管如此,航天站和飞船的设计师们还是规定维护、修理以及设备的置换必须在飞行中进行。若将有故障设备由专门派出的宇宙飞船运回地球,修理后再派船送回太空,费用实在太高,不太可取。
前苏联和美国的载人航天飞行经验表明,在空间,航天员有能力纠正设备中的各种类型故障。他们会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在危急状态下修好有故障系统。这种情况在前苏联的“礼炮”号、“和平”号航天站以及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中都发生过。
例如,弗拉基米尔·廖科夫与万利弗·路敏曾设法将足有三层楼房大小的无线电望远镜天线从“礼炮6”号航天站分开,但是被卡住了。要做这项工作,必须到开放空间去,由于他们的出色工作,问题最后解决了。又如当“天空实验室”进入地球轨道后,它的热防护层被扯掉,要进行修理。由于美国航天员训练有素,在地面上曾受过模拟修理训练,因此他们在轨道上成功地执行了修理任务。又如1984年,在“礼炮7”号航天站逗留过237天的列沃尼特·砍什和弗拉基米尔·索洛伏夫对推进系统进行过复杂的修理工作:当氧化剂开始泄漏时,传感器不能指示泄漏点。要寻找出泄漏点并进行密封,非常困难。这时必须把故障区划分为小区,从瓶中取氮,为做这些工作,航天员不得不5次进入开放宇宙空间,才终于修好。这种工作以前在航天飞船上从未做过,而且只能在轨道上进行。“和平”号航天站“量子2”号舱的舱口盖紧固部件损坏了,曾多次修理都未修理好。1991年1月7~26日,航天员阿法纳西耶夫和马勒罗夫不得不再次修理,他们先后3次来到开放空间,用专门工具拆下损坏的舱口,盖好紧固件,换上了由“联盟TM”送来的新部件,才算修理好。在开放空间,航天员停留时间有限,修理操作在高速飞行中进行,再加上穿着航天服,修理不如在地面方便。但总的说来,日常维护应在飞行中做,有的也只能在飞行中做;但也不能绝对排除例外情况,当有必要检修某些重要部件或设备的唯一零件时,可能需要运输飞船或航天飞机把它运回地球,在工厂修理后再重返地球轨道。
⑨ 太空中航天器如何修理的
如同飞机、汽车等会发生故障一样,航天器同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然而,远在地球上空400~500千米处飞行的“患病”航天器能不能修理呢?回答是肯定的,派航天飞机去修。
航天飞机本身就是绕地飞行的航天器,它所处的高度和速度跟那些出了问题在轨道上游荡的航天器几乎相同,加上它又具有能改变自己绕地轨道的轨道机动辅助发动机、控制飞行姿势的反作用控制发动机、抓取卫星的遥控机械手等精良设备,所以它就有可能飞到那些发生故障的航天器身旁去进行修理。
1984年4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在空间绕地轨道上,捕获并修复了一颗名叫“太阳峰年”的观测卫星。
“太阳峰年”卫星是美国在1980年2月发射的,用来监测1980年太阳活动峰年中太阳表面耀斑的活动情况。同年11月,这颗卫星上的姿态控制装置和3台电子观测仪器突然失灵,接着又从540千米高的轨道上逐渐下降到480千米高的轨道上,并有可能坠落于地球大气层焚毁。
“出诊”的航天飞机,花了约4小时的时间,飞到距卫星约60米的地方。随机“出诊”的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背上一具装有喷气推进器的背包式生命维持装置,离开机舱。他借助于喷气推进器喷出的气流在太空“行走”,缓慢地“走”向5.4米高的六角形卫星主体。但因卫星每6分钟转一周的自转速度太快,使处于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无法用手里的1.2米长、雨伞状的捕捉杆插入卫星体上的火箭发动机喷口。于是请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对“太阳峰年”卫星上的电脑发出减慢自转速度和保持稳定的两个指令,再用航天飞机的机械手的“手指”插进卫星体上的火箭发动机喷口,才把卫星牢牢地拴连在机械手上,拉回来放到航天飞机敞开的货舱内特设的修理台上,用新的零部件换下了卫星上损坏了的姿态控制装置和一台日冕观测仪的电源部分,修理了硬X射线成像分光计以及软X射线多色仪。全部工作花了将近200分钟才完成。修复的卫星最后由航天飞机调整自己的飞行高度,升高到“太阳峰年”的原来绕地运行轨道上,通过机械手把卫星推向太空。
1992年5月14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一颗两年前发射的因火箭发动机故障未进入预定轨道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F3“救了回来。给它安装了一个新火箭发动机,直接弹射入太空,使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这颗价值1.57亿美元的卫星终于得以重新“就业”。
1993年1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修理。哈勃望远镜升空以后,科学家发现它发回的图像模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来它的主镜磨坏了一点。以后又发现它的太阳能电池板出了问题,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器也相继失灵。
于是,“奋进号”的机械臂把“哈勃”抓进了航天飞机,航天员为它更换了零件,并安装了一个新型的行星照相机等。这些修理工作进行了7天,修复后的哈勃望远镜比修复前分辨率大大提高,可见到暗10~15倍的天体。
这些都得归功于“太空修理工”。
⑩ 空间航天器的日常维修如何进行
空间维修是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不断扩大、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勤务活动。
空间维修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航天员对所乘航天器本身进行维修,包括排除故障、更新技术设备等内容;另一类是对其他航天器,如各种卫星的维修。40多年来的航天实践证明,空间维修是载人航天飞行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并有着广泛的前景。
空间维修的作用在于:
第一,保证载人航天任务和计划的完成。载人航天器的结构和内部设备极其复杂,在实际的航天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其中一些故障发生后直接影响飞行任务的完成,甚至危及航天乘员的生命。通过维修可以挽救一些濒临失败的飞行。
第二,可以修复空间的失效卫星。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1958年~1970年间总计发生了1230起卫星技术故障,大约有45%是可以修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利用航天飞机曾修复了若干已失效的卫星。
第三,可以延长航天器的寿命。一般说来,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寿命比航天器的结构及生命保障系统的寿命低。就是说,有效载荷工作寿命结束后,航天器的结构及生命保障系统可能还是完好的,有继续工作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的成本费用又占绝大部分,专家们估计在75%左右。如果通过更换有效载荷、补充保持航天器轨道所需燃料和更新技术设备等方式,可以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和作用,这在经济和效益上是很合算的。例如,曾经在空间运行的“和平”号空间站及其各专业科学模舱,不断得到地面燃料的补充和仪器设备的更新而长期地运行。
前苏联和美国的空间维修实践认为,对轨道高度在五六百千米以下的航天器进行维修,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是可行的,但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要有合适的维修基地。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的航天飞机是目前可以用的维修基地,除此之外,尚无别的维修基地。载人空间站的机动能力有限,一般只能对本站设备进行维修。如果有远距离的航天器要维修,必须借轨道间运输飞船运送维修基地的航天员前去维修。第二,航天器必须是模块化设计的,拥有恰当的维修空间。第三,在维修过程中,地面测控中心应给予密切的配合,并组织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体指导空间维修工作的进行。
空间维修勤务活动已经成为空间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还刚开始,还有待发展。这里向读者介绍一个卫星维修实例,让我们看一看它是怎样进行的。
1992年5月7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首航太空,其中有一项任务是要把一颗游荡在空间的国际通信卫星“捉进”航天飞机并修好后,再将它试放回轨道。进行程序是这样的:航天飞机将航天员带到离待修卫星约90米距离的地方,航天员身着航天服步出座舱,启动空间喷气背包向卫星飞去。在离卫星约五六米的距离内,航天员用带有钩子的杈杆将卫星“逮住”,使卫星停止转动。这时航天飞机靠过来,伸出机械臂将卫星抓到机舱内的支架上进行检修。也可以由航天员直接将卫星“拽”回机舱。卫星安装到支架上后,航天员可仔细地进行检查,更换失效的设备。换好后,由地面测控中心遥控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检查合格后,可再由机械手将卫星试放回太空,重新投入工作。
此次“奋进”号航天飞机的航天员“逮捕”卫星相当困难,经历了3次失败。第一、二次是1992年5月10日下午5时,2名航天员走出机舱,奋斗2个多小时,因卫星滚动而失败。第三次因机械手接触卫星时,卫星滚动使回收无法进行。直至13日下午,3名航天员集体出击,终于用手抓住卫星,并弄回机舱,修理好后再试放回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