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天罗非鱼得了水霉该怎么办
水霉搭高病主要咐祥发生在罗非鱼的越冬期,由于温度下降至20摄氏度以下造成鱼体冻伤,或刚要移入越冬池时操作、运输过程中不慎造成鱼体受伤,使罗非鱼暴发水霉病,解决方法如下:
1、保持越冬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上;
2、使用百万分比浓度为100到250的福尔马林溶液,对罗非鱼流浴1小时;
3、用0.3克每立方米到0.5克每立方米的亚甲基衡枝搏蓝制成水溶液泼洒鱼池,连用2天;
4、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要合理。
㈡ 常见鲫鱼病害主要是水霉病,水霉病怎么防治
应该及时的对症下药,而且在防治的时候也应该及时的更换水,并且也应该注意提供非常充分的氧气,并且也要种植一些水草。
㈢ 冬春低温时节总是出现令人防不胜防的水霉病,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水霉病又称皮霉病、白斑病,主要是叶鞭毛菌科水霉科、植菌科水霉科和水霉科真菌,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疾病之一。水霉病是由寄生在鱼体表的真菌引起的,可全年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所有受伤的水生动物均可感染。冬春鱼水疱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措施。
首先,症状。在水霉病的早期,症状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当肉眼可以看到时,菌丝体已经侵入伤口。患病的鱼变得焦躁不安,吃得更少,最终死于消瘦。
原因:水模对水温适应范围广,繁殖温度为13-18度,一旦水温下降,水模就会开始流行。在捕捞和运输鱼的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导致鱼表面损伤、寄生虫感染、冷天鱼体冻伤等。游动的水霉菌孢子会侵入并引起水霉菌。水产养殖鱼池水质过稀,鱼类生长过程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也容易感染水霉病。鱼塘高密度养殖会增加鱼类相互伤害的概率。同时,高密度引起的虫害和胁迫也会增加鱼患水霉病的几率。
㈣ 如何防治斑点叉尾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菌。此病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天或早春,体表受伤的鱼极易受水霉菌的寄生。水霉开始寄生时,李仔肉眼一般不易觉察,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向内外扩展,向外扩展的菌丝呈棉花状。病鱼颂扰枝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
①全池泼洒水霉净,连用2天;第三天开始全池泼洒二氧化氯野敏,连用3天。
②每个网箱(3米×3米)吊挂一袋三金菌毒消或三金底安,也可视鱼体质情况适当加大药物用量。
③在饲料中添加鳃霉净投喂,连用3~5天,在投喂的同时进行挂袋效果更佳。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㈤ 为什么金鱼冬天身上长了一层絮
这是得了水霉病。
症状: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和罩生鱼碰薯类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
防治:
1. 福尔马林(formalin)
100~250ppm,流浴1小时。
2. 食盐(最好选用无碘盐,因为过量的碘对水中生物是有害的)
1~1.5%,20~30分钟。精制盐,用粗制盐也可。
3.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
食用鱼禁用。
4. 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5.亚甲基蓝2ppm次日再一次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无需及时换水等药效分解水色自会变淡。3天后可以考虑适当换水。
预防措施:
⑴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①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L生石灰或20㎎/L漂白粉消毒。
②加强唤吵闹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③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需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鱼。
㈥ 如何防止水霉病
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碰余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笑基滚抗病力,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锋前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
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㈦ 冬天罗非鱼得了水霉该怎么办
一清胡中、病状: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二、病因: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做虚,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三、防治:
1.福尔马林100~250ppm,流浴1小时。
2. 食盐1~1.5%,20~30分钟。精制盐,用粗制盐也可。
3.亚甲基蓝2ppm次日再一次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无需及时换水等答山药效分解水色自会变淡。3天后可以考虑适当换水。
㈧ 说说你们是如何防治水霉病的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平时注意消毒,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放养密度,尽量不用受伤的鱼作为亲鱼。
(2)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白粉消毒。
(3)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用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须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鱼,或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2~3毫克/升。【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疗效。应用食盐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400克/米3有一定效果。
㈨ 怎么防治泥鳅水霉病
本病的防控重在提前预防,水霉菌只能在伤口上滋生,健康完整的鱼是不会发病或者被感染的,所以先行防范,让水霉无法滋生,保证鱼体不受伤才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水霉病一般发生在冬天或者是初春,所以提高水温是往往有效的措施。比如搭盖温棚塑料大棚,也可以在温度低的时候添加一些地下水。此外,池塘水位也应当加深到两米以上,特别是在2.5-3米最好,因为水越深,池塘底部水体受到降温的影响就越小。
体质是预防所有病害的前提,而优良的体质主要靠投喂管理,应选择科学配比、适口性佳、适合鱼类生长需要的饲料,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鱼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能促进鱼儿形成健壮的体格,提高抗病能力。如今很多养殖户都会在饲料中拌入斯大灵,它不仅能改善肠道健康,调节肠道免疫;还能保肝护胆,促进消化吸收。除此之外,斯大灵在诱食促生长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凡拉网、分塘,放穗亏苗等工作如果操作不当,造成鱼体表机械损伤,一旦水环境致病菌较多时就容易引发伤口细菌感染。一旦发现死鱼或者病鱼,要及时清理出鱼塘避免感染其他鱼。
水霉病爆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水温为13℃~18℃的冬春季节,有两个时期要特别注意,一是华南地区的冬季低温天气时期,二是北方地区的初春融冰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鱼类水霉病发病率高,感染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华南地区立春后发生“倒春寒”天气,也经常出现水霉病大量发生的情况。要特别谨防鱼体表面受伤,如果处理不妥当,都可能引起水霉菌继发感染,发生水霉病。
㈩ 冬季鱼类水霉病发生率居高不下,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防不住
鱼类越冬期是冬季鱼病流行的季节,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水霉病等疾病在低温下易发生,而且有时候看起来很难防得住。现谈谈冬季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措施,仅供养殖户朋友参考。
一、病原
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中的体表和卵上共发现的水霉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往往寄生在伤口处吸取皮肤养料后迅速地萌发,向外生长,菌丝向内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棉状毛,使组织坏死。
二、流行情况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早春晚冬水温10-15最为流行,发病严重,适宜低温繁殖。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均易被感染,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症状
患病的鱼类大多游动失常,食欲减退、行动呆滞,在病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有时甚至在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最后瘦弱而死。
四、防治措施
1、除去过多淤泥,用20?30千克/亩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
2、捕捞运输时仔细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最好用2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制剂浸泡15?20分钟;
3、亲鱼受伤时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等涂抹鱼体,严重时可按照5-10万单位/公斤鱼进行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4、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或浸洗;
5、单一水霉病时,可选择水杨酸醇溶液、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或五倍子末等全池泼洒或浸泡,用量参考产品说明书。如果是混合感染,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冬季管理之水霉病预防篇
每年冬天和早春的时候,养殖鱼类的水霉病普遍存在,造成的危害较大,下面跟大家聊聊我对水霉病的认识。
一、水霉的特点水霉是水体常在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底泥中;水温在5-26是均能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当水体环境恶化或者有动物尸体没捞出时,水霉附着后迅速繁殖;二、水霉病的发生(1)鱼体必须要有伤口,没有伤口不会发生水霉病拉网操作不当,鱼种跳跃,造成勒网、掉鳞;运输过程中,密度过大,摩擦损伤;感染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造成外伤;放苗操作不当,致使受伤;冻伤或者缺氧造成组织坏死;气泡病引起组织损伤等均会在体表造成伤口。(2)温度适宜,水霉数量足够多水霉广泛存在于底泥中,当水温适宜时,水霉大量萌发、繁殖。此时,若水环境恶化,水霉数量将呈暴发式增长。水霉与鱼体伤口相遇的概率大大提高,那么它发生水霉病的几率也会相应的高。(3)水体不稳定水体不稳定,造成鱼体应激,体质下降,同时容易发生气泡病,是加重死亡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践发现水清和连续阴雨连绵天更易发生水霉病。三、水霉病的症状一般在11月到翌年4月底,水温13-18时流行。出现焦躁不安症状并与固体物质不断摩擦,严重时鱼体衰弱,游动无力,食欲减退,最后衰弱而死。患病鱼体表附着毛状物质,呈土黄色或者灰色,为水霉菌丝附着杂质和藻类所致。四、水霉病的预防(1)彻底清塘,杀灭底泥中的水霉休眠孢子;(2)精细操作,减少鱼体出现伤口的机率。如运输过程中,运输密度保持适量;放苗仔细操作,防止伤鱼;特别冷的天气不放苗,防止冻伤等;(3)鱼种在越冬之前,有病的建议赶紧处理,最好不要带病越冬;无病的内服一段时间免疫增强剂,提高免疫力;(4)苗种放齐后,使用消毒剂化水全池均匀泼洒消毒,切忌在养殖过程中直接将药物洒入养殖水体,以免造成局部浓度过高伤害养殖鱼类;从11月到次年4月底,建议至少消毒2次,放苗后一次,开春后一次;(5)冬季肥好水,调控水质,预防虫害,减少创伤;(6)将水位加深到1.8米以上,保持水体稳定,减少应激,预防气泡病。
内容源自跑塘快讯,作者汪集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欢迎留言评论交流!